- 相關(guān)推薦
孝心美德少年事跡材料
孝心美德少年事跡材料一
段紅艷,靖邊四中八年級二班學生,是一個年僅16歲的女孩。1997年出生在陜西榆林農(nóng)村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父親全盲,母親癱瘓。多年來,幼小的她從三歲起就開始悉心照顧著殘疾的父母,成了媽媽的“手腳”爸爸的“眼”。在別的孩子正享受著父母無盡的照顧關(guān)愛的時候,她已經(jīng)成為這個三口之家的頂梁柱。有著一雙大眼睛,總是面帶靦腆笑容的小紅艷說:“長大以后,我想成為一名醫(yī)生,我想為與父母一樣的病人解除痛苦。”
段紅艷成為母親的“手腳”,父親的“眼睛”
段紅艷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母親患有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雙腿蜷曲不能站立,雙手也因萎縮變形不能伸展,最終癱瘓在床。禍不單行,段紅艷3歲時,父親突發(fā)視網(wǎng)膜脫落癥,視力急劇下降,終因無錢醫(yī)治而全盲。
3歲那年,段紅艷開始給母親端屎端尿,幫家里喂雞摘菜,做力所能及的活。
4歲那年,段紅艷便學著牽引父親做一些簡單的家務(wù)活,去地里種莊稼。
6歲那年,段紅艷開始用瘦弱的身軀,幫助料理家里的一切,面對家庭的不幸,她克服重重困難扛起了照顧父母的重擔,成了“失明父親的眼睛,癱瘓母親的手腳”。她開始幫助家里拾柴、洗衣、做飯。沒有灶臺高,她就踩著小凳子做飯;力氣小,切不開一個大土豆,她就用整個身體壓;洗衣服擰不動,她就用腳踩。段紅艷成為家里的主要勞力,春耕的時候,點籽、上肥;秋收的時候,割蕎麥、掰玉米、刨土豆。還在媽媽的指導下,她平生第一次為父母做了一頓熱氣騰騰的飯菜。雖然米飯還是半生的,菜里鹽放得也太多了些,但看著孩子的高興勁兒,父母還是含著熱淚吃光了所有的飯菜。
8歲那年開始,上小學期間,段紅艷一放學就趕回家里,搶著干完所有的家務(wù)才肯休息,她給父母做飯、燒洗腳水、按摩、洗衣服,去地里除草、摘菜等等,就這樣,除了晚上睡覺,她一直要干到去上學為止。在學習上,段紅艷起早貪黑刻苦學習;在生活上,她省吃儉用。就這樣,15歲的段紅艷已經(jīng)成為一個3口之家的頂梁柱。
段紅艷上小學的時候,父親漸漸適應(yīng)了沒有光明的日子,在小紅艷的牽引下,開始摸索著下地干活。但心疼父親的小紅艷常常一放學就趕回家里,搶著干完所有的家務(wù)才肯休息。每到春耕時節(jié),父女倆就手牽著手一起往地里送糞、種莊稼。烈日下,爸爸翻地,女兒點籽,父女倆配合得非常默契,地里的莊稼長得一點也不比別人家的差。家里種的一片蕎麥,到了收獲季節(jié),父親摸索著把蕎麥拔掉,小紅艷將蕎麥抱在一起,然后讓父親扛回家......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小紅艷轉(zhuǎn)學到靖邊縣第三小學讀書,因為離家遠,便寄宿在靖邊縣殘疾人學校。
那會兒,縣殘聯(lián)已經(jīng)給媽媽贈送了一輛輪椅,爸爸也完全摸熟了家里的一切環(huán)境。盡管如此,段紅艷還是很不放心:“剛轉(zhuǎn)學的那幾天晚上,我天天都哭。一方面是想爸媽;另一方面主要還是擔心,也不知道爸媽一天在家是怎么過的,吃的什么,做熟了沒有……”因此,一到周末,段紅艷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跑。一回到家,她又是給父母做飯、燒洗腳水、按摩、洗衣服,又是去地里除草、摘菜,等等。就這樣,除了晚上睡覺,她一直要干到去上學為止。
段紅艷深知,只有自己出息了,才能對得起那些幫助過自己家的叔叔阿姨,也才能讓父母以后生活得好一些。在靖邊縣第三小學上學的時候,她就起早貪黑刻苦學習。去年考上靖邊縣四中以后,她更加拼命讀書:每天,她都是第一個到校;下課了,同學們都出去玩,她還是安靜地坐在教室里寫寫算算。在生活上,她從不亂花一分錢,穿的最多的就是校服。就連作業(yè)本,也是寫完正面寫反面……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fā)生以后,靖邊縣組織了捐贈活動。誰也沒有想到,家境貧寒,平時省吃儉用的`段紅艷也將自己積攢的為數(shù)不多的生活費和零花錢都捐給了災區(qū)。她說:“我雖然家庭困難,但是還有一個充滿愛的完整家庭,和災區(qū)的那些孩子相比,我是幸福的!”
2009年,段紅艷被靖邊縣委縣政府評為“靖邊縣首屆道德模范”,同年被榆林市委市政府評為“榆林市道德模范”。陜西省和榆林市新聞媒體先后對她的事跡做了報道。
值得學習的小紅艷
小紅艷的孝順讓人動情,父親說, “有了紅艷,我們才有盼頭。”
小紅艷的感恩讓人動容,老師說,“紅艷這孩子非常懂事,學習成績好,有愛心,跟同學處得也好,誰有困難她都會主動幫助。”
小紅艷的堅強樂觀讓許多成人汗顏,她說,“生活就是這樣,不管怎樣抱怨,都得往前走…… 雖然父母殘疾,但是我的家是完整的,有父母疼愛著,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她的堅強、孝順、樂觀和勇敢,感動了全社會。2009年段紅艷被授予“靖邊縣首屆道德模范”稱號,2010年被授予榆林市“孝老愛親模范”稱號,2011年被評為榆林市“十大孝子”、全國“十佳美德少年”。
孝心美德少年事跡材料二
她名叫陳容,2000年3月10日出生,家在武隆縣浩口苗族仡佬族鄉(xiāng)三匯村的大山里,現(xiàn)就讀于武隆縣石橋苗族土家族鄉(xiāng)賈角小學五年級,2011年被評為重慶市首屆“五心四好”美德少年。
陳容:"我要做爸爸的右手,媽媽的眼睛"
4年來,每次從學校放學回家,陳容都需要跑著回家,因為家中獨臂的爸爸和雙目失明的媽媽正等著她,她要先幫爸爸干農(nóng)活,再幫媽媽洗衣服做飯,夜深人靜時才能在昏暗的燈光下開始學習。
盡管條件艱苦,陳容對家庭依然充滿著熱情,她沒有因為自己家庭的不幸而抱怨。恰恰相反,與她相處的人都會被她的樂觀自信所感染。陳容說,她要當一輩子“父親的左手、母親的眼睛”。
陳容原本有個快樂的家庭。她的父親結(jié)婚晚,在41歲的時候,小陳容降生了,父母格外高興和疼愛她。前幾年,父親每天在附近的打石場做零工,母親雖是盲人,但也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陳容,她在父母的疼愛中快樂成長。然而,2008年初的一天,厄運突然降臨,在采石場打工的父親,右手不慎被絞進機器,經(jīng)過搶救,雖然撿回一條命,右手卻從此殘疾。
父親殘疾后,整個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變得舉步維艱。當時,陳容8歲。從此,陳容就像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以她幼小的身軀,開始了上學、做家務(wù)和照料父母的感人生活。每天早上,她6點鐘準時起床,先喂豬、做飯,伺候殘疾的父母洗臉吃飯,然后自己趕到3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山上割好第二天的豬草,再拿著比自己人還要高的鋤頭,幫著父親種田,常常忙到天黑才回家,爸爸喜愛地說她是自己的好幫手。回到家還要幫助雙目失明的母親做飯、洗衣服。一家人吃完飯后,陳容才能坐到父親用木板為她搭的書桌前完成家庭作業(yè)。繁重的勞務(wù)和學習壓抑不住小陳容孝敬母親的美好心靈。一有空閑時間,她就喜歡和媽媽聊天,牽著媽媽的手到外邊走一走,講她看到的聽到的新鮮事,讓媽媽開心,“吃飯時,女兒給我夾菜,看電視時,她在旁邊給我介紹,她就像我的眼睛,她就是我的整個世界。”母親這樣評價自己的女兒。
“我希望能夠繼續(xù)讀書,希望媽媽的雙眼能夠睜開看一看自己”,陳容說這是她的最大愿望。在學校里,陳容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是班上各項活動的帶頭人,老師和同學們都喜歡她開朗、率真的個性。當?shù)攸h委政府和群眾都想方設(shè)法幫助他們,面對給予幫助的叔叔阿姨,陳容十分感恩,與他們談理想、談愿望,大家都稱贊她是快樂陽光的好女孩。
她的理想
她說以后想做一名記者,可以幫助像她這樣的人。
小故事
窗戶上寫著“做作業(yè)”
從浩口苗族仡佬族鄉(xiāng)相對熱鬧的`集鎮(zhèn)到陳容的家需要下山,然后上山到半山腰,因為不熟悉山路,我們花了半小時才走到。“馬上就到了!”一路上,60歲的陳紹安安慰著我們,“陳容走這條路快得很,只要20分鐘!”
陳容穿著一件藍色的防寒服在屋前的院壩與小伙伴玩耍,見到記者到來,她乖巧地站在門前。“叔叔好!”陳容很有禮貌,頭發(fā)梳理得很整齊。我們進屋后,11歲的陳容仍在屋外,似乎有點怕生。
陳紹安介紹說,他們一家人住的房屋有60多平方米。進門左側(cè)便是灶臺,一字排開放著三口大鐵鍋,其中兩口大鐵鍋是給家中肥豬煮食的,另外一口是一家人一日三餐所用。陳容的母親廖道碧和奶奶偎坐在灶臺邊烤火,因為停電,屋內(nèi)有點暗。
進門右側(cè),放著一張飯桌,旁邊一張沙發(fā)、一臺冰箱和一個碗柜,陳容一家人白天的生活幾乎都集中在這里。從右手進入,一間大房子被隔成兩間,外面一間是陳容父母住的,一張床、一臺電視和一個衛(wèi)星接收器,這兩樣是這些年別人送的。
往里是陳容的臥室兼書房,窗戶旁的書桌是父親用幾塊木板釘成的,有點搖晃。窗戶外是大山,窗戶上有一層薄薄的灰,隱約寫著“做作業(yè)”三個字。“早上起來就能看到。”陳容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