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頁,“做一做”,完成練習一第8—11題。
【教學目標】:
1、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經歷進行時間計算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形成珍惜時間的觀念,初步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教學重點】: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結合實際靈活地解決有關時間的計算問題。
【教學準備】:例2主題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時間單位的簡單換算,現在我們先做一組練習:
3分=()秒120分=()時5分=()秒
4時=()分300分=()時180秒=()分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就是如何進行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時間的計算)
二、教學新知:教學第5頁例2
1、談話:快樂的暑假結束了,新的學期開學了。小明同學背著書包上學來了——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第5頁上面的主題圖。
2、誰能說一說:(1)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板書: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2)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3、提問: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嗎?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組內交流。
4、展示匯報:哪位同學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可能出現的情況——
生1:數鐘面上的小格,從7時30分到7時45分,有15個小格,就是15分鐘。板書:數小格
生2:數鐘面上的大格,從7時30分到7時45分,有3個大格,就是15分鐘。板書:數大格
生3:7時45分和7時30分都是7時多,直接用45分減30分,算出走15分鐘。板書:45-30=15
生4:用“終點時間7時45分-起點時間7時30分”,得到經過的時間15分……
板書:7時45分-7時30分=15分
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時間
5、提問: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這個計算結果對嗎?你是怎么想的?(寫上答語)
6、比較:剛才同學們用多種方法計算出了小明從家到學校走了15分鐘,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強調:數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候我們身邊沒有鐘表,無法直接數。因此,用算式計算比較方便,以后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7、整理方法: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么解決了這一個問題的?誰來說一說?(先閱讀理解題意,再進行分析和解答,最后進行回顧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確。)板書: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三、鞏固練習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用“終點時間-起點時間”得到“經過的時間”。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愿意挑戰(zhàn)一下自己嗎?
2、完成教科書第5頁下邊“做一做”。
。1)學生獨立完成。挑兩名學生演板。
(2)集中評講:9時-8時40分,分鐘部分不能直接相減,怎么辦呢?根據1時=60分,先從9時中借出1時變成60分,然后再減:9時-8時40分=8時60分-8時40分=20分
3、拓展訓練:
。1)完成練習一第9題。
評講時強調:起點時間+經過時間=終點時間
。2)補充題:某單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體員工提前20分鐘到達單位,請問員工最晚何時到達單位?
評講時強調:終點時間-經過時間=起點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8題。
5、完成練習一第10題。
四、課堂小結
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
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學習了時間的計算,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數鐘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計算等多種方法,來進行時間的有關計算。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要先閱讀理解題意,再進行分析和解答,最后進行回顧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確。
五、布置作業(yè)
下面,請同學們帶著滿滿的收獲來完成今天的作業(yè)吧。
練習一第9、11題,做在課堂作業(yè)本上。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計算
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先:閱讀與理解
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再:分析與解答
后:回顧與反思
1、數小格15分鐘
2、數大格15分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時間
3、45-30=15分起點時間+經過時間=終點時間
4、7時45分-7時30分=15分終點時間-經過時間=起點時間
答: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15分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2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于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都與本節(jié)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fā)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jié)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后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了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系與區(qū)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了解方程的意義,并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系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匯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于這個游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游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杠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并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志。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范: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里倒水,你發(fā)現天平怎么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現在天平的狀態(tài)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xù)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jié)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范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并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系,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后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tǒng)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后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匯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么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什么都不講,對于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借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著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系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七、作業(yè):
利用課余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xù)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xù)保持平衡呢?”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jié)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3
一、生活質疑、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你們能說說自己的一些作息時間嗎?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有關的時間)。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時或用幾點半表示時間,還有的同學用像7∶20這樣的時間來表示。你能從表面上正確讀出這樣的時間嗎?(課件顯示)請同學們看這是小紅同學的午飯時間。你知道是多少嗎?(學生猜測。)
有的學生猜是2時,有的猜是12時10分。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讓學生盡可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一時間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樣才能正確的讀出這樣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這樣的時間,好嗎?(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認識鐘面。
師:要認識這樣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上顯示的鐘面或手中的學具鐘面,互相說一說:你看到鐘面上有些什么?
a.小組觀察交流,教師巡視。
b.分組匯報議論結果,小組間互相補充。
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有12個數。
2.認識幾分。
a.師:同學們都知道:時針是用來記時的,分針是用來記分的。你知道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嗎?
生: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小格是1分。
師:對。(課件演示1分。)
師:分針走1大格是幾分?為什么?(5分。)
b.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一個數字各是幾分?
c.小組交流后,匯報進幾分。(課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說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針?(60分。)你能很快記住每個數表示幾分嗎?(學生想辦法記住。)
d.課件演示分針走到5、8各是幾分?
3.認識1時=60分。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有什么變化(課件顯示。)
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一個大格。
師: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幾時?(1時。)
這說明1時和60分是什么關系?(相等。)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時=60分。
4.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鐘面,知道了時針和分針從12走到每個數字各表示幾時或幾分了。
5.學習讀時間
師:現在你知道小紅的午飯時間是幾時幾分了嗎?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說說你是怎樣看出是12時10分的?
a.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b.介紹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時針指著12就是12時,分針指著2就是10分,所以是12時10分。
師:這位同學的方法是先看時針,再看分針。誰還想說一說你的方法?
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c.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老師學會了讀時間的方法,這就是先看時針,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對嗎?
d.練習。那你能用這個方法讀出小紅的這些作息時間各是幾時幾分嗎?(課件顯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問:同學們都能正確讀出這些時間,你能把它們記下來了嗎?
學生獨立寫,兩生上黑板寫。寫完后,教師講解說明兩種不同的記時法。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都能正確的讀出和寫出時間,下面我們做幾個練習,看誰學的最棒,好不好?
1.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2.連線。
3.撥表練習。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想。)
你能在表上撥出這些時間嗎?(能。)請同學們拿出表準備好。(課件顯示。)
我上午8時15分上第一節(jié)課,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時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說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
撥完一個就集體訂正,或同位互相檢查。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怎樣學到的?
師:下課時間到了,請同學們看現在的時間是多少?(讓學生觀察實物投影儀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學到家的時間記下來好嗎?
反思: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真是一舉兩得。
小小商店
教學目標
1.通過“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過本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人民幣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6~87頁。
教具、學具準備
“文明顧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個,讓每人準備一個錢包(自制),學具人民幣若干。
引入
師:小朋友,你知道開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嗎?
生:三毛時代廣場。
師:來到三毛時代廣場,你最喜歡哪個柜臺的東西?為什么?
生1:玩具柜臺,因為……
生2:食品柜臺,因為……
師:當你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把它買下來嗎?
生:愿意把它買下來。
師:你都自己用錢買過哪些東西?
生:面包、學習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聰明又能干,會畫畫、會折紙,還會自己買東西。下面我們玩一個買賣商品的游戲,好嗎?
師:開一家綜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學生各抒已見。
師:對,首先先將商品按不同種類放在柜臺上,并掛上相應的牌子。誰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臺?(點六名學生上臺將商品分類放在貨架上,并掛上相應的牌子。)
師:其余的小朋友可一邊欣賞精美的商品,一邊給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學生擺完后問:這幾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擺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學習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師:這些商品上標的價錢,你都認識嗎?
師:誰愿意讀一讀。
生:一只恐龍18元……
師:萬事具備,只欠東風,F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總經理(掛上胸卡),F在我聘任8個組長擔任“小小商店”的'小經理和收銀員,其余的小朋友當顧客,有請“小小商店”的成員和大家見面。(學生上場。)
師:俗話說的好“商場如戰(zhàn)場”,連我們“小小商店”也不例外。還是讓我們聽三個柜臺的小經理是怎么介紹本柜臺的商品的?
a、玩具柜臺經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b、學習用品柜臺經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臺經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師:各經理介紹的真棒,我們也持以優(yōu)質的服務,物美價廉的商品,歡迎您的光臨!噢,對了,忘了告訴大家,我們“小小商店”還特設了一個回收站,你們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嗎?
生:瓶子、廢紙、易拉罐、舊電池……
師:請回收站的站長為大家介紹一下。
。ü恼啤#
師:聽了這幾位小經理的介紹,我想許多小顧客也有點心動了,心動不如行動,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這是讓我們的“上帝”做決定吧!
師:我們在購物時,人特別多,你們應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師:對,我們要文明購物。在這里,告訴每個顧客一個好消息。如你在購物時講文明、守秩序,小經理會發(fā)給他一顆文明顧客星,你們能得到這樣的榮譽嗎?
。ㄉ稹#
師:接下來,就有請小經理和收銀員做好接待顧客的準備,各位顧客,讓我們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嗎?
。▽W生排隊購物)教師巡視。
游戲
師:看得出來,每位小顧客都有收獲,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務是否得到大家的滿意呢?(生答。)
師:你在購物中,遇到麻煩和問題了嗎?你是怎么解決的?(生可提各種問題,大家也可幫助解決)詢問幾位顧客,都購買了什么東西?花了多少錢?
[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進行交流的習慣。]
師:看樣子,“小顧客”們在“小小商店”購物非常愉快,讓我們一同問問各柜臺收銀員,共收入多少錢?
玩具柜臺:收入……
生活用品柜臺:收入……
學習用品柜臺:收入……
師:請回收站站長匯報一下你們的成果。
。ㄉ。)
師:你們打算怎樣處理這些東西。(生答。)
教師小結。師:通過這個購物活動,你學會了什么本領?(互相交流,談感受。)
教師總結。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95頁、96頁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fā)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創(chuàng)設拋硬幣、摸白球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不之分。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猜想、分析、判斷、推理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活動情景中體驗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
教學難點:
能用比較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進行分析描述。
教具準備:
硬幣、若干個紅白顏色的乒乓球、兩個黑色袋子
教學過程:
一、回顧鋪墊,游戲引入
1、師與生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
2、導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在游戲中來研究事情發(fā)生可能性的情況。(板書:可能性———不確定性)
二、學標展示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要學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fā)生結果。
三、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1、拋硬幣活動(研究不確定現象)
a、猜測:硬幣落地后是正面還是反面向上?
b、學生分組進行拋硬幣活動,觀察并記錄。
c、小組匯報拋硬幣的結果。
d、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語言描述并小結:我們把像這樣的,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種,而使用人們事先不能確定的現象叫做“不確定現象”。
e、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游戲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的結果,并描述一下。
2、摸球比賽(研究確定現象)
a、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摸白球比賽,共進行6局,比賽3局后交換再摸。
b、引導學生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從兩個袋子摸出白球的情況。
c、教師小結:像這樣結果只有一種的情況,我們就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這種確定現象。
四、達標檢測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指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語言描述。
2、聯系生活,鞏固認識完成練一練第二題
五、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些詞語說一說生活中的事。
六、收獲回顧
指名談談本堂課收獲
板書設計:
不確定,可能
不確定性,一定,確定,不可能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5
設計說明
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直接影響著對新知的理解與掌握,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針對每個例題的學習都安排了相關的操作活動,以涂一涂、說一說、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幾分之幾含義的理解,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1.鼓勵學生用分數表達操作結果,以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通過動手折一折,使學生在鞏固四分之一的基礎上,理解四分之幾的.含義,同時引導學生獨立嘗試、合作探討,借鑒前面的學習經驗用分數來表達操作結果,加深對幾分之幾含義的理解。
2.關注經歷和體驗,啟發(fā)多角度思考。
在比較幾分之一時,學生積累了借助直觀模型進行比較的經驗,隨著對簡單分數的逐步熟悉,在教學例6時,引導學生通過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觀模型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分數的含義進行比較,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正方形紙、長方形紙、圓形紙、彩筆
教學過程
⊙復習鋪墊
1.復習導入。
。1)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
。ā 。 。ā 。 。ā 。
。2)比較分數的大小。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將繼續(xù)學習分數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引出新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為學習后面的內容奠定基礎。
⊙實踐探究
1.教學教材92頁例4:認識四分之幾。
。1)學生把同樣大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給其中的一份或幾份涂上顏色。
。2)請你用分數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說一說為什么用這個分數來表示。
(3)再說一說沒有涂色的部分用哪個分數來表示。(說出理由)
。4)師小結:這些正方形紙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幾,就用四分之幾來表示。四分之幾就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組成的;四分之幾與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數不同。
2.教學教材92頁例5:認識十分之幾。
(1)課件出示一條1分米長的彩帶,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學生討論: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個分數來表示?7份呢?(教師板書)
(3)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圓形紙任意對折,選其中的幾份涂上顏色,然后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結:像、、、這樣的數,也都是分數。
3.加深對分數各部分含義的理解。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幾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組內交流每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的含義。
(3)師小結: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的份數就是這個分數的分母,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就是分子。
。4)課件出示教材92頁“做一做”1題,指名回答。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fā)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fā)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W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guī)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倜襟w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坶_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著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之間的規(guī)律,安排了一道例題。教科書第48頁的例題著重引導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發(fā)現相應的規(guī)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根據間隔排列的手帕與夾子圖、蘑菇與兔子圖、籬笆與木樁圖分別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分別感受兩者個數之間的關系,感知這些事物之間的共同特點。接著讓學生思考、歸納,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因此,學好本課是比較重要的,是為以后學習其他的“規(guī)律”打基礎。
學情分析
1、多數班級缺乏良好的學習風氣。班內學生的上進心不強,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有一種想要放棄但父母與老師盯著又不敢放手的狀態(tài)。只要老師與父母一松,他們就不想學。因此,整個年級段很難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
2、作業(yè)質量不高。作業(yè)是訓練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有力武器,作業(yè)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的成績。由于本年級段的學生家長多數來自農村,自身文化素質有所欠缺,他們或是不懂教學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識,或是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造成學生的家庭作業(yè)存在著嚴重的拖拉現象,作業(yè)的質量也無法保證。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期望很高,卻又缺乏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措施,從而造成對教師的壓力增大。
3、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學生缺乏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對概念的理解不深;計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審題失誤,答題技巧不高;部分學生答題時間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學的學習成績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guī)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guī)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與應用規(guī)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找這樣的數學規(guī)律:1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相同,這種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多一。2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圈,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拓展: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
教學難點:學生能在課上、課后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guī)律。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8
設計說明
為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上,主要采取動手操作與計算周長緊密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1.閱讀理解,明確要求。
在組織學生操作探究之前,讓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弄清題中的要求和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探究活動,為學生的探究明確了目標。
2.分析解答,指導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明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進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時,鼓勵學生選用不同方法進行探究,或擺或畫,幫助學生拓展想象空間,發(fā)展空間觀念。
3.回顧反思,總結規(guī)律。
通過課堂活動卡的設計,引導學生觀察幾個不同圖形的長、寬、長與寬的差及周長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發(fā)現并總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規(guī)律,提高了學生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
學生準備 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方格紙、直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完成學情檢測卡,并展示拼圖方法和周長計算結果,討論拼成的圖形的區(qū)別。
(1)展示拼圖方法和周長計算結果。
方法一
周長:(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長:2×4=8(厘米)
(2)討論兩個圖形的區(qū)別,全班交流。
區(qū)別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長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區(qū)別二 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比正方形的周長長2厘米。
2.揭示課題:剛才同學們的拼圖完成得非常好,周長計算得也十分準確,尤其是我們發(fā)現用同樣的.4個小正方形拼成的兩個圖形,不僅形狀不同,周長也不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拼圖、計算周長和比較不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為下一步學習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礎。
⊙閱讀理解,明確要求
(課件出示教材86頁例5)
1.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數學信息及要解決的問題。
2.匯報交流。
數學信息:要用16張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拼長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決的問題:怎樣拼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
⊙分析解答,指導方法
1.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提示:先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進行操作。
2.課件展示學生的拼圖結果,討論是否還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確沒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圖形的周長,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對應每個圖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組織學生討論,比較三個圖形形狀與周長的不同,全班交流。
區(qū)別一 第一個圖形和第二個圖形都是長方形,第三個圖形是正方形。
區(qū)別二 第一個圖形的周長最長,第三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回顧反思,總結規(guī)律
1.小組合作,完成課堂活動卡。
2.引導學生從左往右觀察課堂活動卡上的數據,思考、討論,說一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3.匯報交流。
發(fā)現一 這三個圖形的長越來越短,寬越來越長。
發(fā)現二 長與寬的差越來越小。
發(fā)現三 周長也越來越短。
4.總結規(guī)律:用相同個數的正方形拼圖,拼成圖形的長與寬的差越小,周長就越短。
設計意圖: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合作交流、比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決“用相同個數的正方形怎樣拼圖才能使拼成的圖形周長最短”問題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的內容.排列與組合知識不僅是學習概率統(tǒng)計知識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體現這一要求,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在三年級上冊繼續(xù)學習排列與組合這一內容,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xù)讓學生進一步系統(tǒng)、深入的學習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及更為復雜的排列組合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有關排列組合的問題,并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認識到,純粹的排列與組合知識,是高度抽象與概括的知識,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排列與組合的實質,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具體形象逐步過度到抽象概括,讓學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簡單的計算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2、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發(fā)、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并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組合的方法成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就成為了本節(jié)課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使學生學會“四舍”“五入”的試商方法,正確的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初步掌握調商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的試商方法,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掌握試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里最大能填幾?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題應該商幾?
91÷20xx÷40
[通過復習與新課有直接聯系的舊知識,為本節(jié)課學習除數是任意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方法在計算和思路上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選》要付84元。一本《作文選》多少元?
問:怎樣列式?和昨天學習的`除法題有什么不同?如何計算?
提問:你能計算出84÷21等于多少嗎?是怎樣想的?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如果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就比較方便了。
[使學生體會用“四舍”“五入”試商的方法,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來試商,
引導學生觀察三道題的除數的個位數。
提問:這三道題的除數的個位數分別是幾?你把它們看做多少來試商?你是怎樣計算的?
歸納小結:當除數的個位是1、2、3、4時,把除數的個位數舍去,看作整十數來試商,試得的商和除數相乘,如果余數比除數小,說明試得的商是合適的。
(2)王老師還有196元,要買39元一本的詞典,可以買多少本?還剩
歸納:如果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就比較方便了。
學生試做練習:
198÷23215÷34552÷63
提問:你把各題的除數看作多少來試商?你怎么計算的?這三道題的調商過程有什么共同點?
小結: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調小(小了要調大)。
三、鞏固練習: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練習書后2、3
[通過練習,鞏固試商方法,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四、總結
1、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2、當除數的個數是1、2、3、4時怎樣試商?
五、作業(yè):P864、5、6
四、總結
今天你都學會了什么?
課后反思:
由于學生只在二年級下冊學過簡單的筆算除法,并且當時只是以乘法口訣表進行口算為主,缺少豎式書寫格式,,試商方法相隔時間又較長,好多學生對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已經淡忘,因此我在教學時對這部分內容在復習時做好鋪墊,花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復習鞏固,然后再進行新課教學,這樣教學效果好很多。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94,第9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計算單位、讀數和寫數、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100以內數概念的掌握水平。
2、通過復習,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結構。
3、在復習過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識的方法,養(yǎng)成自覺進行知識的整理和復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計算單位、讀數和寫數、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100以內數概念的掌握水平。
【教學準備】
師準備;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從整體了解所學內容
師:同學們,我們在這學期學習了100以內的數。回想一下,100以內的數包括哪些學習內容?
指導學生說出100以內的學習內容包括數數、數的組成,寫數、讀數,數的順序、大小比較和認識人民幣。
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100以內數的認識數數、數的組成寫數、讀數數的順序、大小比較
認識人民幣
師:這節(jié)課我們從這樣幾個方面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復習。板書課題。
二、復習數數、數的組成
師:我們在數1到100的數時,可以怎樣數?
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10個10個地數。
師在“數數”后面接著板書:一個一個地數,10個10個地數。
師:請同學們一個一個地從8數到26;再一十一十地從10數到100。
學生數數。
出示4捆零7根小棒。
師:怎樣才能又快又對地數出有多少根小棒呢?
讓學生理解數這些小棒時,要先10根10根地數出有多少個十,再一根一根地數出有多少個一。
師:用你們掌握的兩種數數的方法數一數。
學生數小棒后匯報。
師:所以同學們在數數時經常是把兩種數數的方法結合起來用的,兩種數數方法配合使用,在數數的同時,就知道這個數的組成了,例如剛才同學們數小棒時數出多少個十多少個一?
學生:數出4個十7個一。
師:所以47是由4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出示3捆零4根小棒。
師:這里面又數出了多少個十和多少個一?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呢?
讓學生明白這些小棒可以數出3個十和4個一,所以34是由3個十和4個一組成的。
師:說一說5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89又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學生回答略。
三、復習寫數、讀數
師:下面我們復習寫數、讀數。不管是寫數還是讀數,都要用到數位,你知道數位是怎樣排列的嗎?
指導學生說出數位的排列是: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師隨學生的回答在“寫數、讀數”后面板書。
出示:36,63,78,87,99,100。
師:這些數怎樣讀?
學生讀數。
師:83怎樣寫?38呢?79,54呢?
學生寫數。
師:你覺得在讀、寫100以內的數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導學生說出:讀數和寫數,都要從高位起。
師:請同學們完成總復習第1題和第2題的1,2,3小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集體訂正。
四、復習數的順序、大小比較
師:怎樣比較100以內數的大?
引導學生說出先比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比較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比較個位上的數。
師隨學生的回答作相應的板書。
顯示:在圈里填“>”、“<”。89○9872○7158○6083○8499○100
師:這幾組數哪些是十位上相同的數?哪些是十位上不同的數?
學生回答略。
師: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比較方法比較出這些數的大小。
學生比較。比較時不但要求學生說出結果,還要求學生說出比較的方法。
師:這樣掌握了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就可以把數按大小順序進行排列了。請同學們看書上第119頁第2題第4小題,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把這些數填在括號里。
學生完成后,抽學生的作業(yè)在上展出,并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排列方式是先比較出這些數的大小,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出示第97頁第3題。
師:要求甜甜和朋朋可能有多少錢,應該怎樣想呢?
引導學生這樣想,100元比25元多得多,28元比25元多一些,20元比25元少一些,8元比25元少得多。所以甜甜可能是28元,朋朋可能是8元。
師:甜甜一定是28元,朋朋一定是8元嗎?
讓學生意識到不是一定,而是有這種可能。
師:還有哪些可能呢?
指導學生說出甜甜還有27,26,29元這些可能,因為這些數都是比25元多一些;朋朋還有7元,6元,5元等這些可能,因為這些數都比25元少得多。
師:這樣一來,我們對多與少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
五、復習認識人民幣
師:通過認識人民幣的學習,你知道哪些有關人民幣的知識。
學生自由地說,師把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主要有三塊內容,一是認識幣值,二是了解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三是進行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上出現一些人民幣。
師:所有的人民幣同學們都認識嗎?請大家認一認這些人民幣。
學生認人民幣,師從中挑出幾張人民幣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
師: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是怎樣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1元=10角,1角=10分。
師:8元=()角,60分=()角。要求學生說出因為1元=10角,8元里有8個10角,所以8元=80角;因為1角=10分,60分里有6個10分,所以60分=6角。
師:2角3分=()分,18角=()元()角又該怎樣想呢?
指導學生說出2角是20分,再加上3分就是23分;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10角是1元,所以18角=1元8角。
師:請同學們完成第95頁第9題。
學生完成后,集體訂正。
六、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復習了什么內容?從中你知道些什么?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問題?說出來大家?guī)椭憬鉀Q。學生回答略。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2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起點是在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時常在學生的身邊環(huán)繞,并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說學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明確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本單元內容包括: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單元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
單元教學難點:
計算一天以內經過的時間。
單元教學關鍵:
教學中注意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系。
單元課時安排:
5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并產生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教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發(fā)現并掌握平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年歷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導入新課
1、故事導題
故事發(fā)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個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著一張簽發(fā)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邊境通行證,在深圳海關準備入關。盡管他經過整容,變了模樣,可還是被檢查證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識破,將他扣留。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2.同學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你就清楚了。(板書課題)
3.年、月、日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呢?(時分秒)時分秒是表示時間較短的單位,年月日是表示時間較長的單位。
二、探究新知
1、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應用。
。1)課件展示書上提供的各個情景,讓學生說說呈現的是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fā)生在什么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有效回憶:“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介紹嗎”?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報紙上、日記里、食品和藥品標簽上的保質期。)
。3)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說一說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
2、合作探究,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歷。教學生學會看年歷。小組合作,根據問題合作探究: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哪幾個月31天?哪幾個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師說明: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1天的'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分別找出:兒童節(jié)、元旦、國慶節(jié)、教師節(jié)、勞動節(jié)、婦女節(jié)的月、日,說出今年這些節(jié)日是星期幾。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歷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說出那天是星期幾。
3.探究記憶,大月、小月天數的方法。
師提問:你覺得大月、小月的天數對我們有用嗎?怎樣才能很快的記住大月、小月的天數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介紹用拳頭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舉起左手拳頭,背向自己,數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從數一月份的地方數起。
讓學生朗讀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識,基礎練習。
。1)搶答:大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個月?那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老師出生在11月,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2)小游戲(判斷大小月)游戲規(guī)則:大月舉右手,小月舉左手。3月、9月、2月……
5、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歷)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學生出題“考”老師。由學生根據年歷卡說出年份,老師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2月有多少天?(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說明:其實,閏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規(guī)律的。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做一做的月歷,你發(fā)現了什么?提問:你能按規(guī)律再寫幾個閏年嗎?每幾年里有一個閏年?
師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耙话恪闭f明還有特殊的情況。如果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學會計算全年天數。
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計算平年、閏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問是怎么算的,有沒有比較簡便的方法。
小結: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三、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連續(xù)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這兩個月是()月和()月。
2、判斷。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個大月,5個小月。
(3)25個月就是2年多5個月。
。4)因為1900是4的倍數,所以1900年是閏年。
3、找規(guī)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強今年12歲,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5、故事揭謎: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邊境通行證是偽造的。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3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
去圖書館(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確定位置(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方向與位置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本單元的學習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生活周圍的環(huán)境都有較大的作用,同時也是小學生在生活中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了用兩種方法表示物體的位置,一種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另一種是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這些知識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了基礎,本單元的學習是第一學段學習內容的發(fā)展。
備內容
方向與位置
去圖書館(1課時)
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確定位置(2課時)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根據路線圖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1.經歷探索行走路線的過程,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2.經歷數對的`抽象過程,探索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體會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系。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發(fā)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1.在描述簡單的路線圖和用數對確定位置的過程中體會方向與位置的知識的價值。
2.在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的過程中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
備重難點
重點
1.能根據路線圖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難點
1.體會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對性。
2.根據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植樹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本節(jié)復習課,就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鞏固所學,理清思路,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1.通過對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植樹問題的復習分為三個類型:兩端都栽樹、兩端都不栽樹和在封閉路線上栽樹。由于它們之間都存有共性:都隱藏著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因此,本節(jié)課把所有類型的植樹問題歸納在一起,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公式,總結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所有和植樹問題相關的實際問題。
2.通過變式練習,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在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三個類型的“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之后,設計了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讓學生根據前面發(fā)現的規(guī)律來解決。同時做好植樹問題和生活實際問題的對比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課堂練習卡
學生準備:課堂練習卡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第七單元,我們共同研究了“植樹問題”,想一想,“植樹問題”存在幾種情況,它們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師小結。
(1)在線段上栽樹。
①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
、趦啥硕疾辉裕嚎脭担介g隔數-1
(2)在封閉路線上栽樹:棵數=間隔數。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進一步理解植樹問題中存在的'規(guī)律,為下一步分層練習作鋪墊。
⊙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基本練習。
(1)在練習本上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每隔2厘米畫一朵小花,兩端都要畫,一共可以畫多少朵小花?
(2)一個堤壩長200米,沿堤壩栽一行小樹,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邊栽95棵樹,兩端都栽,每兩棵樹之間相距5米,這段公路全長多少米?
(4)公園大門前的公路長80米,要在公路兩邊栽上樹,每兩棵樹相距8米(兩端也要栽)。園林工人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
(學生自由解答,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糾正錯誤)
師:同學們真聰明,計算得這么準確,下面老師又為你們準備了一些題目,有沒有信心完成?
2.綜合練習。
一個掛鐘,1時敲1下,3時敲3下,12時敲12下,當這個掛鐘3時時敲3下共用了4秒鐘。當12時時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讀題明確題意。
(2)分組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層層深入地回顧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復習,我們對植樹問題進行了回顧,大家有什么收獲呢?
⊙布置作業(yè)
1.校園里有一段長80米的路,在路的一側栽松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馬路兩旁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個圓形花圃周圍長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紅旗,每兩面紅旗的中間插一面黃旗,花圃周圍各插了多少面紅旗和黃旗?
4.一個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從第1棵樹走到第17棵樹需要16分鐘。如果這個小朋友走了30分鐘,應走到第幾棵樹?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jié)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使學生熟練的掌握這部分內容,并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jié)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實踐思想,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準確的判斷出各種圖形,也就是說學生已具備了關于角的感性認識。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形象思維為主,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讓學生找這些圖形,對學生來說一點也不困難,但學生在抽象 出角的過程中,說出角的特點,會比較困難。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意義上的角,如可能會跟釘子尖混淆,因為那些東西摸出來也是扎扎的。還有可能出現認為兩條邊長的角就大。所以本節(jié)課要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學習角的難點。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
教學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得長度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實踐思想,
3、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jié)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
難點:并能理解交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21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5-29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7-15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精選11篇)02-24
[推薦]數學單元教學設計15篇08-1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5-30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8-19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05-23
優(yōu)秀單元教學設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