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體會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題西林壁》。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古詩語言精煉,蘊義深刻,是悠久中華之瑰寶。那今天我們就從展示你們所會的古詩開始,一起走進這美妙的古詩世界。誰愿意把自己會的古詩與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課件1: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會的古詩可真多呀!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首古詩?
是啊,許多詩人都被廬山的美景所感動,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們也一起去爬廬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準備,我們出發(fā)了。(課件2:風光片)師配樂導語: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我們來到了廬山,這里山高水長,云霧迷蒙,這里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如夢似幻,我們沿著山道拾級而上,來到了西林寺,走進寺內(nèi),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的一首詩,F(xiàn)在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ㄕn件3:課題)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1、請結合課文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介紹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本文是蘇軾經(jīng)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詩
出示(課件3:古詩)欣賞古詩,小聲跟讀兩遍。
二、自學古詩
拿到一首古詩,首先我們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學們平時都怎樣理解?
介紹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三、理解古詩
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誰能試著讀一讀?
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律朗讀一遍嗎?(師讀)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自由練讀。齊讀。
作者是按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哪些順序去看廬山呢?(按不同的時間順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jié)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課件4)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人僅用14個字,就從不同的方位順序寫出了廬山的美景,那我們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寫作的順序?梢赃\用空間順序,比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內(nèi)等;還可以運用時間順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寫做順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條理性。
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的后兩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關系?(詩人不認識廬山的原因是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兩句的關系是因果關系。)
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澗,仰望重巒疊嶂。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呈現(xiàn),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你們能不能把廬山的美用優(yōu)美的嗓音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四、領悟詩情
關于這首詩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為什么詩人站在廬山之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是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部。)
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
。ǔ鍪菊n件5:地球),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出示課件6: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
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出示課件7: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yōu)點呢還是看缺點呢?出示課件8:優(yōu)缺點全面看。
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這樣評價一下自己?
剛剛幾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出示課件8: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五、古詩賞析
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今天就帶來了另外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登廬山五老峰》、《廬山詩》、《廬山獨夜》。請同學根據(jù)所學的朗讀方法和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三首古詩。
六、升華主題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在旅途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在大廬山之巔,看著眼前這變幻莫測的景象,共同吟詠這首千古名作。出示課件8.
七、快樂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學習《游山西村》。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4、能發(fā)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5、學會一類生字豚. 教學重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fā)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nèi)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chǎn)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出示課件:課題。
2、提出學習目標(出示課件)
。1)把古詩讀通順,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畫出詩的節(jié)奏,并讀一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心境。
。3)能抓住重點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義。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ㄒ唬┗A知識展示(小組內(nèi)完成)
1、我會讀、寫生字詞。(出示課件)
莫、臘、渾
2、我會組詞并說一句話。如:臘、渾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古詩。(出示課件)
4、我會完成課后思考題。(出示課件)
。ǘ⿲W文悟情展示
1、我會讀。
按節(jié)奏讀古詩。(出示課件)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敝械摹耙伞焙汀坝帧弊忠刈x。
2、我會悟
。1)悟文本
。ǔ鍪菊n件)知道“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钡囊馑紗?(出示課件:不要笑農(nóng)家臘酒渾濁,豐收之年,他們?nèi)载S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ǔ鍪菊n件)知道“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囊馑紗?(出示課件:走過一座座青山,經(jīng)過一條條溪水,突然看見柳色蔥郁、鮮花明媚,又是一座村莊。)
(2)悟寫法
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笔且值膶懛;“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菗P的寫法。
(三)創(chuàng)作性展示
1.展示個性感受
前兩句詩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nóng)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達了作者對農(nóng)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后兩句詩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學了這首詩,我們從中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 (出示課件)只要不怕困難,勇于開拓進取,就一定會有希望的。
2、會讀詩人陸游寫的其它詩嗎?(出示課件)
3、展示心得體會。
三、知識拓展延伸(出示課件)
結合你的生活事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chǎn)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母杏X?
四、作業(yè)
創(chuàng)作一首贊美家鄉(xiāng)的詩。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敘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議論)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設計04-14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04-26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5篇09-14
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04-02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隆中對》教學設計12-03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學設計09-18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9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2-28
《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03-25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