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跟著感覺走
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義,那么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
《跟著感覺走》是十多年前流行的一首歌。這首歌出來后,風靡全國,但也遭到了評論界的大肆撻伐,一種集中的意見是人必須做理性的人,感覺是不可靠的。但是,NLP專家、廣州樸實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培訓師舒俊琳說,在一定程度上講,“跟著感覺走”的確是卓越的人的一種心智模式。
NLP的全稱是神經(jīng)語言程序。舒俊琳說,NLP是研究卓越的心理學,找到卓越者之所以卓越的NLP,即他們之所以卓越的心理機制、心理特征、心理活動模式。一句話,就是尋找健康的人的心理模式,它們就是治療的藥方。
舒俊琳說,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間的差異,首先是評價機制的差異。卓越的人有一個內(nèi)在的心理評價機制,普通的人有一個外在的心理評價機制。卓越的人從自己的身上尋找答案,時刻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聽從直覺的指揮。普通的人從別人的評價中尋找支撐,排斥或忽略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感覺,做決定的時候,也容易迷失在縝密但搖擺的理性中。
案例:“我很贊同你自殺的選擇”
舒俊琳講了去年秋天他做過的一個心理咨詢案例:
一個電信公司的大客戶經(jīng)理Anne(化名,下同),31歲,漂亮迷人又精強能干。幾個月前,丈夫盧冽突然提出離婚,她一下子覺得自己的世界崩潰了。
Anne和盧冽是大學同學,10年前相識并相戀,都是初戀。雖然經(jīng)過了一些波折,但兩人還是在她26歲的時候走進婚姻的殿堂。Anne一方面是干練的女強人,一方面又是典型的傳統(tǒng)女性,非常戀家,認為家比工作重要,對盧冽也從來是言聽計從。她很想吃海鮮,但因為盧冽不喜歡吃,她就從不吃海鮮,似乎吃一次海鮮就是對盧冽的背叛。結(jié)婚后,在盧冽的要求下,無論有什么工作應酬,她每天晚上都不會遲于10時30分回家。
結(jié)婚五周年時,小兩口專門從廣州飛到杭州西湖度假,那時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完美。但就在回來的第三個月,盧冽就提出了離婚,無論Anne怎么努力,盧冽都無動于衷,鐵了心要離開Anne,而且不講什么原因。Anne偷偷請了一個私家偵探,才發(fā)現(xiàn)盧冽是有了第三者,而且那個女孩無論在相貌、氣質(zhì)、家庭背景、收入和持家能力等方方面面都不如她,Anne實在想不明白,盧冽為什么要離開她。
Anne認為,愛一個人就要尊重他的選擇,所以很快和盧冽離了婚。但離婚后,Anne整個人立即垮了下來,“既然10年的感情都可以毀于一旦,既然最親密的人都不可以信任,那么這個世界還有誰可以信任,還有什么可以依靠?”Anne決定自殺,但一次割腕一次上吊都被親友發(fā)現(xiàn)并救了回來。
這時,朋友向Anne推薦了NLPSKY的公益工作坊,她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加入了。舒俊琳老師的課給了她很大震撼,她決定請舒老師給她做一次心理治療。
在工作坊中,Anne已經(jīng)講過了她的故事,舒老師知道該怎樣對癥下藥。他邀Anne去一個安靜的西餐廳做咨詢。
在西餐廳中,簡單的寒暄后,舒老師直截了當?shù)貙nne說:“我很贊同你自殺的選擇。”
聽到舒老師劈頭扔來的這樣一句話,Anne驚訝得目瞪口呆。
“你心中有沒有一些遺憾”
舒俊琳說,Anne的身上有兩種力量:生的力量與死的力量。死的力量讓她兩次自殺,而生的力量又讓她活下來,不僅鼓足勇氣在培訓課上袒露了她的傷痕,也決定求助。這兩種力量看起來勢均力敵,但Anne的親人朋友和同事肯定都毫無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對話,用盡各種辦法強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們卻很容易忽略,不知道怎么處理,也不敢去碰。但這又是同樣重要的力量,所以舒老師決定和它對話。
舒老師對記者說,面對自殺的人,和他死的力量對話是很重要的。否則,這股力量會令自殺者和拯救者作對。
舒老師問Anne:“活著太痛苦了,所以你決定去死?”
Anne肯定地點了點頭。
“但你想沒想過,你選擇的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舒老師這一句話讓Anne又一次目瞪口呆。接下來,舒老師先描繪了割腕自殺的痛苦和上吊自殺的慘狀,又繪聲繪色地講了十幾種不太痛苦的自殺方式。
大概講了30多分鐘后,Anne的驚訝完全消失了,開始陷入沉思中。舒老師知道,這是Anne身上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撫,不再認為人們都是來和它作對的。
這時,舒老師知道,是該和Anne生的力量進行交流了。他不再談自殺方式,一起和Anne沉默了幾秒鐘。然后,他問Anne:“死是很容易做的選擇,但在再次自殺之前,你心中有沒有一些最簡單的遺憾?把它們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遺憾地去死。”
Anne想了想,說出了兩個遺憾:第一,從來沒有去吃過海鮮;第二,每天晚上都是10時30分之前回家,從沒破過例。
“既然這樣,那我們今天晚上就彌補這兩個遺憾吧,F(xiàn)在去吃海鮮,你請客,我們大吃一頓,反正你快死了,留著錢也沒用。”舒老師對Anne說。
“活著是多么美好”
Anne欣然同意,兩人去了廣州最出名的一家海鮮店大吃了一頓。飽餐后,舒老師又帶著Anne去了一家非常熱鬧的酒吧蹦迪。其實,舒老師不會蹦迪,只是坐在旁邊看,而Anne在舞池里蹦得非常忘我,蹦到最后,號啕大哭起來。以前,她雖然自殺過,但卻很少放聲痛哭過,但哭是最好的一種治療,可以宣泄不良情緒。否則,不良情緒郁積下來,最終化成了死的力量。
等Anne的情緒平靜下來,已是夜里一點鐘了,Anne的兩個遺憾都彌補了。在回去的路上,舒老師問Anne,除了這兩個已經(jīng)彌補的遺憾,她還有多少本可以實現(xiàn)的愿望,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做?Anne想出了好多個,舒老師建議她回家好好整理一下,把它們清楚地寫在一張紙上,列個清單,并規(guī)定完成的期限,明天當作作業(yè)交給他。
Anne第二天交出了“愿望清單”,都是一些并不難實現(xiàn)的,譬如和頂頭上司吵一架,在那個電信公司工作了6年,Anne一直抱著無論如何都不能得罪領導的觀念,從未惹領導不高興過;譬如去北京旅游,工作后,Anne一直有去北京看香山紅葉的愿望,但因為刻意要做一個完美的妻子,她總是抽不出時間;譬如痛痛快快地吃川菜、湘菜和東北菜等,盧冽是典型的廣東人,只喜歡吃粵菜,所以Anne一直沒有吃過這些味道很痛快的菜……Anne一共列了10個愿望,規(guī)定是三個月內(nèi)完成。
第一個愿望很快實現(xiàn)。她向頂頭上司請假,并借機和他吵了一架。出乎她的預料,頂頭上司并沒有怎么生氣,而且準了她一個長假。她一個人依次去了四川、上海和北京等地旅游。11月在香山看紅葉的時候,她的心境顯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生的力量顯然占據(jù)了上風。她給舒老師發(fā)短信說:“香山的紅葉分外嬌艷,空氣清冽,活著是多么美好。”
3個月后,她的10個愿望也都實現(xiàn)了,回來后,她對舒老師說,雖然這10個愿望并不復雜,但這些發(fā)自內(nèi)心的愿望實現(xiàn)后,她覺得自己整個人全變了,她再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決心痛痛快快做自己。至于自殺的念頭,已經(jīng)徹底消失。離婚的傷痛雖然還在,但再也不會是徹骨的痛。
分析:她開始做自己,不再以別人為圓心
吃頓海鮮、去趟酒吧、和領導吵一架、到北京看看紅葉……三個月內(nèi)做十幾件這么簡單的事情,就可以這么有效地改變一個人,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舒俊琳說,這是因為,這十幾個愿望雖然簡單,但都發(fā)自Anne的內(nèi)心。以前,Anne太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譬如丈夫,譬如領導,哪怕自己最簡單的愿望都不會去追求,是典型的外在評價系統(tǒng)。
因為這個外在評價系統(tǒng),Anne對別人的看法的在乎遠遠超出了對自己內(nèi)心的感覺與體驗的在乎,所以她總是違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迎合領導、迎合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丈夫一離去,就相當于她整個外在評價系統(tǒng)全崩潰了,而且也意味著,整個外在評價系統(tǒng)對她作出了最嚴重的否定。這個時候,Anne的世界必然會崩潰。
但是,這十幾個簡單愿望的實現(xiàn),讓她發(fā)現(xiàn),原來別人的看法并沒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譬如,以前她把和領導頂嘴當成是災難性的,刻意壓下了自己心中很多怨氣,但和頂頭上司吵了一架后,她發(fā)現(xiàn)天沒有塌下來,反而為自己贏得了不少好處。對她來講,這完全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這個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她在工作領域的外在評價系統(tǒng)。
其他的十幾個愿望,也有類似的功效。它們都是發(fā)自她內(nèi)心,每一個愿望的實現(xiàn)都會顛覆她在某個方面的外在評價體系,因為這十幾個愿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累積到一起,就顛覆了她整個的外在評價系統(tǒng),并幫助她構(gòu)建了一套全新的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
簡單地說,就是,Anne的工作與生活不再以其他人為圓心,而是以自己為圓心。舒老師說,這種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們?yōu)槭裁床桓易鲎约?
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最健康,但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卻形成了外在評價系統(tǒng)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杰斯的觀點說,這是因為在成長中,多數(shù)人得到的積極關注多是有條件積極關注,而很少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有條件積極關注的邏輯是:你必須做到A,我才能給你B。B可以是物質(zhì)獎勵,也可以是主觀贊賞。在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影響下,一個人會形成這樣的經(jīng)驗: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則就會被拒絕被傷害。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修正自己“應該如何部分地表露”的過程,最終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評價系統(tǒng)。
然而,“表露”經(jīng)常違背內(nèi)心,你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但你的體驗和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個人會逐漸忽略乃至壓抑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與感覺,只去關注別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么才能得到別人更大的物質(zhì)或精神獎勵。
Anne的情形正是如此,她極端地壓抑了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與感覺,不去吃海鮮,不去北京看紅葉,每天晚上10時30分之前一定回家。這是典型的外在評價系統(tǒng),她這樣做,含義就是“我要做一個好妻子”,就是為了得到丈夫的認可。為了做好“好妻子”這個角色,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需要。
體驗的扭曲是問題之源
舒俊琳說,他沒有和Anne深談過去,但一般情況下,這種極端的外在評價系統(tǒng)都是在童年形成。父母,最可能是父親給的她一直是有條件積極關注,“你必須做一個聽話的乖女孩,我才愛你”、“你必須做一個傳統(tǒng)的女孩,我才愛你”、“你要圍繞著家為核心,否則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愛你”、“家里就是男人說了算,所以一定要聽爸爸的話,否則我不愛你”……
結(jié)果,這種有條件積極關注塑造了Anne極端的戀家模式,她對丈夫言聽計從,她完全以丈夫為圓心,徹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與感受……因為她潛意識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愛”。但盧冽并不是她爸爸,他或許對Anne是有條件的愛,但他可能并不喜歡Anne這種完全忘我的自我犧牲,所以選擇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Anne的女孩。
舒俊琳說,他贊同羅杰斯的看法:絕大多數(shù)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忽視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內(nèi)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喪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最后變得對外界的變化過于敏感。而他對Anne所做的,就是要讓Anne丟下外在評價系統(tǒng),重新去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呼聲。
有新體驗才能改變
舒俊琳說,其實,我們都聽到過“聽從內(nèi)心的呼聲”、“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體驗,那么無論我們多么贊同這些觀念,都無法建立起新的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來。要建立這樣的系統(tǒng),就必須有一個新的體驗,只有活生生的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而再完美的理論說教如果沒有活生生的體驗做支持,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所以,他要Anne找出十幾個最容易實現(xiàn)的愿望,在實現(xiàn)這些愿望時,Anne會體驗到,“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呼聲”是一件多么愜意、多么美好的事情,并自動建立起她的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并開始“成為自己”。
三點努力幫助你“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意味著更健康,但“成為自己”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它意味著自由,但也意味著完全的自我負責——“我選擇,我負全責。”在這條路上,一個人的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經(jīng)常會發(fā)生動搖,要堅定地走在這條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見的障礙。
1。遠離人格面具
因為在有條件積極關注中長大,我們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并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走在“成為自己”之路上,一個人會逐漸遠離這些不真實的自我,盡管會有不少躊躇和顧慮。
Anne的“完美妻子”就是一個人格面具,一個到羅杰斯那求助的美國男孩的人格面具是“性欲旺盛”。他對羅杰斯說:
“我知道我沒有性欲,我擔心他們那些人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總有一天他們會發(fā)現(xiàn)我沒有性欲。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
顯然,這個男孩之所以有“性欲旺盛”這個人格面具,是因為“他們那些人”贊賞“性欲旺盛”的男人。如果他公開說沒有性欲,他就會被嘲笑。這個男孩為了得到“他們那些人”的有條件積極關注,給自己偽裝了一個人格面具,但問題是,這個面具越來越難以從臉上揭下來了,他越擔心“他們那些人”會發(fā)現(xiàn)真相,就會越表演得非常“性欲旺盛”,最終,這種恐懼和表演就成為他真實自我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個外表。
家庭、學校、社會和文化給我們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很多這些模板與我們的健康成長并不一定相符,我們?yōu)榱说玫姜勝p接受了他們,但它們就仿佛是一張沒有彈性的面具貼在我們的心中,限制了我們內(nèi)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們的健康成長。譬如Anne不只是有“完美妻子”的人格面具,還有“聽話的好員工”的人格面具,她以為戴著這些面具可以更能適應家庭、單位乃至社會,但事實證明并非如此。
2。遠離“應該”
很多人,因為父母給了他太多的有條件積極關注,最終形成了一些強烈的意念“我應該是好樣的”、“我必須是好樣的”,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好樣的”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贏得父母的愛,而不是享受這件事情本身的快樂。
一名高三的女孩給我寫信說:
“我一直渴望爸爸愛我,但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就是好成績。只有取得好成績,他才對我有笑臉。一考砸了,他就會向我大吼大叫,罵我沒用,笨……還有一年就要高考了,我必須要取得好成績,但我總是擔心如果考砸了,天哪,爸爸會怎樣對我。”
如果“應該”太多,一個人的心靈自由會越小。但如果內(nèi)心的聲音越強大,一個人就會越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舒俊琳說,他工作了兩年后決定脫產(chǎn)去讀中山大學的心理學,當時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反對,說他本來的工作收入很高,又有前途,而心理學又沒有明確的前景,何必去冒險。但是,他內(nèi)心中有一個強大的聲音,告訴他“去讀心理學,沒錯!”他聽從了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做了自己想做的選擇,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
舒俊琳說,受外在評價系統(tǒng)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是縝密地去計算成敗得失,但受內(nèi)在評價系統(tǒng)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直覺,是傾聽并服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從中山大學畢業(yè)后,他又自費學了NLP,3年前又破天荒地在業(yè)界開創(chuàng)了公益性的NLP培訓。做這些決定時,他都沒有進行計算,而是內(nèi)心中有這樣的沖動,他服從了,而事實又證明異常正確。
舒俊琳說,這種例子在大企業(yè)也數(shù)不勝數(shù)。譬如可口可樂公司,曾經(jīng)嘗試過改變可口可樂的味道,因為市場調(diào)查顯示,消費者特別渴望改變口味。但事實證明,這種縝密的計算是錯誤的,改變口味后,可口可樂銷量急劇下跌,可口可樂公司又立即改變了回來。
3。不再迎合別人的期待
羅杰斯說,許多人試圖通過取悅他人來形成自我,但如果他們得到了自由,他們就會遠離這種方式。他的一個男性來訪者,在治療結(jié)束時感嘆說:
“我終于覺得我真的必須要開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認為我應該做的事,不管別人認為我應該做什么。我的整個生活徹底翻了個個兒。我一直感到我必須做一些事情,那時因為別人期望我這樣做;更重要的事,我那樣做事為了讓人家喜歡我。見鬼去吧!我想,從現(xiàn)在開始,我就是我——不管富有還是貧窮,好還是壞,理性還是非理性,合乎邏輯還是不合乎邏輯,名聲好還是不好。”
羅杰斯認為,真正“成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樣子,無論那些規(guī)則是父母制定,還是由文化制定。他們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種可能純粹是為了取悅他人的形式。換言之,他們不選擇成為任何矯揉造作的東西,或者被強迫的東西,任何被他人從外面界定的東西,任何被強迫的東西,任何被他人從外面界定的東西。他們認識到,他們并不重視這樣的目標或目的,盡管在此之前他們已經(jīng)按照這樣的目標度過了他們的大部分生活。
“成為自己”的人的特點
羅杰斯認為,那些“成為自己”的人,內(nèi)心最自由,也是最健康,對社會最有奉獻的人。他們有這樣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
負責的、道德的、克制的生活態(tài)度;
對自我和他人有深厚的同情心,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拒絕對他人以及事務的外部控制;
很少審美疲勞,總能像孩子一樣去感受美,并由此產(chǎn)生了高度的創(chuàng)造能力;
等等。
向著自我導向轉(zhuǎn)變
“成為自己”的人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呼聲,并且變得越來越獨立自主。他不再由別人為自己選擇,而是自己選擇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標,自己為自己負責。
他并不總是會做出合理的選擇,但他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令人清醒又興奮的體驗。一個來訪者對羅杰斯說,這個過程讓他“感到害怕,感到很脆弱,失去了支撐,但我在內(nèi)心也感到一種洶涌澎湃的力量或活力。”
接受不確定感
“自己”不是一個結(jié)果,而是一個過程。這個“成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會讓一個人既感到又驚又喜。以前,他的行為可以預測,一件事情剛開始,他就知道會有什么結(jié)果。但現(xiàn)在,他根本不知道內(nèi)心會把他帶向何方。
這種不確定的變化是什么呢?羅杰斯說,這就是潛能的實現(xiàn),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xiàn)”之路。那些“自我實現(xiàn)者”是常常不能預測事情的結(jié)果的。
譬如,日本動畫片導演宮崎駿說,他不寫劇本,“在開始拍片前,我并沒有一個已完成的故事……我們從不知道,我們的故事會走向何方……(故事)有一個內(nèi)部的秩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guī)蚪Y(jié)局……不是我制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沒有選擇,必須服從。”
并且,宮崎駿從不考慮觀眾,也從不考慮市場,他只是聽從內(nèi)心的指揮去編故事,但是,他的動畫片又是最有市場最受歡迎的。這證明,那些真正“成為自己”的人,他的世界其實是和別人最息息相通的。
對自己的體驗開放
到最后,一個人開始對自己的一切體驗持有開放、友好的接受態(tài)度,接受經(jīng)驗,不排斥它。他意識到體驗是一種友好的資源,而不是一個可怕的敵人。當內(nèi)心的呼聲不是很明顯,他會安靜而耐心地等待,直到它出來。它可能是心靈的振動,也可能是一些生理反應,以前他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但現(xiàn)在他學會了傾聽它們,接受它們。
馬斯洛發(fā)現(xiàn),這是“自我實現(xiàn)者”的一個典型特征,“他們能夠輕松地洞察現(xiàn)實,他們近似于動物式或孩子式的接納性和自發(fā)性,表明他們對自身的沖動、欲望、見解以及主觀反應具有非同尋常的自覺意識。”
對自己的內(nèi)心開放的人,對別人和世界也一樣開放。馬斯洛說,這樣的人“能夠帶著敬畏、愉悅、驚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氣爽、天真爛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賞生活原初的善,盡管這些體驗對別的人來說可能是陳舊乏味的東西。”
正是在這一點意義上說,“成為自己”的人是沒有審美疲勞的。舒俊琳說,他最喜歡他一個學生說的話“對別人和世界,永遠要有孩子一般的天真;對自己,永遠要有上帝一般的自信。”
自我信任
隨著一個人越來越“成為自己”,他身上的創(chuàng)造力也會與日俱增。
譬如,海明威肯定知道“好的作家不這么寫作”,但他信任自己的體驗,所以他走向成為海明威,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走向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好作家”。
羅杰斯說:
“這不是一種僅僅出現(xiàn)在藝術家和天才人物身上的現(xiàn)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來訪者更加信任成為自己的過程時,這些普通人在他們自己的領域內(nèi)就變成了重要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敢于感受他們自己的情感,敢于依靠在自我內(nèi)部所發(fā)現(xiàn)的價值來生活,并以他們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成為自己”不是自私
羅杰斯說,“自己”只是一個過程,就是自己的那些活生生體驗,譬如Anne自如地吃海鮮、瘋狂地蹦迪然后號啕大哭、在香山上感嘆大自然的美麗……這些活生生的體驗正是一個人真實的“自己”。
羅杰斯認為,整個社會對“成為自己”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建立在兩個錯誤的習慣認識上。
第一,有一個終極的“自己”。很多人認為,“成為自己”就是要保持恒定不變的精致狀態(tài),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第二,“成為自己”意味著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
羅杰斯說,這是一種更常見的誤解,所以社會并不鼓勵“成為自己”,社會、家庭總是去規(guī)定好模式,讓人們?nèi)フ兆觥?/p>
但是,如果一個人開始去做自己,他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敵意、貪念、憤怒,他還有關愛、溫柔、體貼與合作;除了懶惰與冷漠,他還有激情、熱情、好奇……如果他能以親密、接納的態(tài)度體驗自己這些復雜的情感,他就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和諧的人,而不會走到一個無法無天的邪惡道路上去。
實際上,真正破壞社會的、對人類造成巨大傷害的,并不是直接的憤怒、敵意與貪念,而是那些扭曲的惡。
http://www.dgxbdz.com/【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跟著感覺走】相關文章:
跟著自己的心走的說說05-14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六步走08-09
關于跟著自己的心走的說說01-14
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08-06
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07-01
個人未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12-05
幼師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07-18
我的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07-22
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