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情應酬可省則省,不必遷就勉強敷衍。
2、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所謂正直心、柔輕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3、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4、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5、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6、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7、視人之善,猶己之善。視己之善,猶人之善。念念同觀,亙古無間。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滿最初宏誓愿。視人之惡,猶己之惡。視己之惡,猶人之惡。猛省力除,無令愧怍。法界眾生三毒除,彼我同歸無上覺。視人之樂,猶已之樂。視已之樂,猶人之樂。所欲與共,嫉妒永卻。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尋略約。
8、善惡性具,善惡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風。默持機咸,妙應無窮。大圓鏡智照不疲,豈似權乘作意通。
9、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10、不盡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
11、不見已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也;見而掩,惡之惡也。
12、德盛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13、智者達觀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惡。
14、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15、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16、惡,莫大于縱已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17、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18、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華嚴經》)
19、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20、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常故,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德養(yǎng)天下萬世。
22、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23、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24、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御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25、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26、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27、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28、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29、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30、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31、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32、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
33、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自顧不暇,何暇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