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時間:2021-02-22 12:46:29 演講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汎森演講: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

  王汎森,(1958年10月25日-),臺灣云林人。歷史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現(xiàn)任副院長。

王汎森演講: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

  王汎森: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

  多年前,幾位關心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的朋友,發(fā)起了一個演講會,請人來講中西經(jīng)典,我也應邀作了演說。在那次演講中,我首先提到林肯。

  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淺,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講卻極為動人,我個人認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資源是不斷地精讀包括《圣經(jīng)》在內的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深入他的精神層次,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許多精彩的養(yǎng)分之外,也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一個框架、一種內在的雄渾的氣氛與節(jié)奏,再加上林肯在適當?shù)臅r候套引經(jīng)典,使得他的演講及文字非常動人。

  上個世紀芝加哥大學阿德勒教授提倡閱讀偉大作品,這件事今天看來已經(jīng)相當老舊,但是它的意義卻從未褪色。我個人深知討論經(jīng)典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什么可以成為經(jīng)典以及如何閱讀經(jīng)典,便可以從無數(shù)方面去談。這里則只想試著回應一種質疑。

  2001年,當我在臺灣國科會人文處為了推動“經(jīng)典譯注計劃”而舉辦一系列“西洋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人生”的講座時,因為報紙副刊的報道,曾經(jīng)引起一些注意。有一位聽眾打電話到人文處:“都是一些過了時的書,何必這樣大張旗鼓?”這個質問促使我們思考:何謂經(jīng)典?經(jīng)典是不是一部沒有錯誤、尚未過時的書?一部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一定有許多原因:它的歷史影響巨大、它的內容歷久彌新,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及普遍的問題,它的詞采閃亮驚人,它的思路細密曲折,它的架構雄渾龐大等,不一而足?墒遣蝗莘裾J的,經(jīng)典中的一部分內容,經(jīng)過時代的淘洗,用現(xiàn)代人眼光看來已經(jīng)錯誤或過時,為什么人們仍然需要讀它?再者,經(jīng)典是不動的,它如何與人類無限多樣的存在境遇,以及人類所關心的翻新出奇的問題發(fā)生關聯(lián)?

  正如同一個點不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兩處,那么一本書的內容怎么可能既是古代的、又永遠是當代的?“同時代感”一定是跟我們這個時代的“相似感”嗎?

  三十多年前,我曾似通不通地讀了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系統(tǒng)神學》,覺得他很想解答這個問題。這部書中反復討論《圣經(jīng)》如何關聯(lián)呼應(correlated)每一個時代?如何在不任意改動《圣經(jīng)》的“訊息”下,關聯(lián)呼應每一個時代特殊的“境況”?如何形成一種既不是從境況中抽取答案,也不是過度被訊息的固定性所拘限,而對時代的迫切問題提出解答?田立克花了很大的力氣所提出的解答,應該只是人們親近經(jīng)典的進路之一。

  有的人每隔幾年就要讀一遍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想跟著他細密曲折的思路走一遍,像磨透鏡一樣。王國維可能是近代中國最早深入琢磨三大“批判”的人,到了后來,當他放棄哲學(他說哲學是“可信者不可愛,可愛者不可信”)之后,我們仍然可以在他的經(jīng)史著作中看到康德思路的影子。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讀馬克思的小冊子《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形容這本書是在分析“為什么一個有三千六百萬人的民族竟會被三個衣冠楚楚的騙子(包括路易·拿破侖)偷襲而毫無抵抗地做了俘虜”,列維-斯特勞斯大概是要一次又一次親近那種從四面八方、一層又一層地解剖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政變事件的銳見。

  在那次演講會中,我選擇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書中的部分內容在晚清以前是非常前衛(wèi)、非常鋒利的,但是到今天恐怕早已成了狗,但是這本小冊子在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揮無比的影響力,使它自然具有一定的分量,書中所提出的若干議題:君臣的角色、君臣的關系、讀書人在政治中的角色、輿論的問題、物質力量的配置應集中在中央或分散在各地等等一連串問題,現(xiàn)在看來仍有一定的新鮮感。即使其內容已經(jīng)過時,作為讀者,我們仍想深入歷史脈絡,了解作者為什么那樣說。古人說“誤書思之,亦是一適”,設身處地深入了解經(jīng)典的每一部分,正是一種磨礪自己的工夫。

  我偶然讀到一封前人的信,信中說日本的山本玄絳禪師在龍澤寺講經(jīng),說:

  “一切諸經(jīng),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這段話可以有非常多面的解釋。我則想借它來說明在閱讀經(jīng)典的過程中,讀者的角色與經(jīng)典一樣重要。閱讀古往今來的經(jīng)典,除了應當虔敬地學習它的道理、它的論題、它的詞采,還要進行一種密切的對話。對話的對象可以是永恒的真理,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無論如何,在與經(jīng)典密切對話的過程中,讀者不斷地“生發(fā)”出對自己所關懷的問題具有新意義的東西來。經(jīng)典之所以歷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對話與創(chuàng)造的豐富資源。閱讀經(jīng)典一方面是要“照著講”,同時也要“接著講”(馮友蘭)。不管“照著講”或“接著講”,最后“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王汎森:人文的優(yōu)先性

  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chǎn)生的,怎么發(fā)展到現(xiàn)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盡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臺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fā)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里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shù)字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但是近年來,我已經(jīng)注意到“勁”固然要緊,可是政策工具也非常重要。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談的不是上述的問題,而是另一個現(xiàn)象。在大學中彌漫著一種風氣,希望人文與科技盡量結合。對于這一點我并無異見,譬如在一個計算機研究非常出色的學校,它的藝術系如果能用心發(fā)展計算機藝術,并突出成為一個特色;或是在法律方面發(fā)展科技法律,管理方面發(fā)展科技管理,確實順理成章。而且我個人也深切了解現(xiàn)代科技所造成的掀天揭地的變化,已經(jīng)大幅地改變了“人文”的地景(landscape),逼迫人文學者進行深刻反思。

  但是我對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卻不無疑問——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人文學科的主要發(fā)展目標是與科技結合。人文與科技能水到渠成的結合最好,但是那不是人文的惟一目標。

  人文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如人的主體性及人的尊嚴、人之道德修養(yǎng)及各個方面自我提升或自我完善的自信與能力、以及人如何增進生命的豐富性等。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chǎn)生的,怎么發(fā)展到現(xiàn)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盡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而且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把人文與科技過度綁在一起,那么有一天某方面的“科技”出了問題,“人文”的部分該怎么辦?

  事實上人文常常是引導、刺激科技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人類歷史上許多有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是人文的興趣與要求促動的。譬如在數(shù)字典藏、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技術發(fā)展中,有許多最新、最尖端的發(fā)展是為了解決人文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以統(tǒng)計學為例,過去總是根據(jù)假設仿真,但目前統(tǒng)計學有一個趨勢,是對研究實際問題感到興趣,而社會學領域中所進行的大型社會網(wǎng)絡研究,透過實際、大量的樣本發(fā)現(xiàn)人的聯(lián)結方式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給物理、統(tǒng)計學者很多新的刺激。

  人文與創(chuàng)造力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我很喜歡閱讀席勒的詩:“通過美的晨門,我們進入真的領域。”席勒可能是說藝術(如詩歌、戲劇)的經(jīng)驗更能用來喚醒人們,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道德本性。但我主觀認為這首詩也有另一面的意義,即通過“美”,也可能更方便地進入創(chuàng)造嶄新知識(真)的領域。

  我個人反對單純要求人文與科技結合,或是向科技靠攏,以便取得愈來愈相似的面目;而是認為人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不斷地問人之所以為人,如何豐富人類的精神生命,以及“人文”究竟是什么這些重大的問題。這是對科技時代人類心靈最大的滋養(yǎng),也是對科學創(chuàng)發(fā)的重要助力。

  套一句日常用語“科技始終來自于人性”,我相信沒有人文素養(yǎng)或違逆人文要求的新科技終究行之不遠。即使考慮到產(chǎn)業(yè),凡是涉及市場、涉及消費的部分,都與人文社會方面的內涵有關,包括“臉書”(facebook)在內的許多新發(fā)展,背后都有強大的人文需求。如果對某個地方的歷史傳統(tǒng)、美感、社會心理了解不深,就很難把商品銷售到那些地方。如果對美沒有感覺,在許多高度競爭性的商品世界中(如手機),就不可能贏得市場。臺灣在高科技的生產(chǎn)制造方面雖然傲視全世界,但凡涉及通路、市場、品牌這些方面就拱手讓人,也是因為對西方或其他地區(qū)的人文社會把握不夠深入,沒有能力或信心進入這個高附加價值的領域。

  總之,人文與科技互為主體,應該處于對話性的關系,而不是任何一方的附屬品。

  (作者為臺灣中研院院士)

  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在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的演講

  在所里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么?”……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qū)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qū)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于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制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yè)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里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并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jīng)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chuàng)新,這個創(chuàng)新或大或小,都是對于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chuàng)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chuàng)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jīng)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制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由接受知識到創(chuàng)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開始逐步發(fā)展和開發(fā)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于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里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chuàng)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臺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泛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fā)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chǎn)生有機的循環(huán)。由于你是自發(fā)性的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tài)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并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jīng)在中研院的周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里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復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念書,去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墒歉舯谀莻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么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念書做什么?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么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么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于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里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chuàng)新。

  二、一個老師怎么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么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伙伴關系,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 research 這個字非常有意義, search 是尋找,而 research 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 research ,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并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zhàn)斗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zhàn)斗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zhàn)斗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zhàn)斗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fā)。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念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 …… 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xiàn)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念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么,我們在不停念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jié)里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么。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jīng)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fā)展一種自發(fā)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書、不停***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chǎn)及蓄發(fā)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么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chǎn)生自發(fā)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guī)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么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并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么大規(guī)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么大規(guī)模的寫作,有這么許多的腳注,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guī)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計算機的影響,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jīng)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chǎn)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xiàn)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于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后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念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經(jīng)過世了,曾經(jīng)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于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里不是講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zhàn),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挑戰(zhàn)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zhàn),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里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zhàn),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zhàn),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zhàn)跟沒這個挑戰(zhàn)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zhàn)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zhàn),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zhàn),去挑戰(zhàn)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jīng)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jīng)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后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里反復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里開始,也要知道從哪里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板,我常常贊嘆的對他說:“你為什么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于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jīng)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jīng)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jīng)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jīng)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板,至于我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并沒有在舊書店里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后,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舍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為現(xiàn)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干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數(shù)據(jù)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jīng)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么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干,此后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后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舍,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板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于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 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 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 ,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 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 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么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數(shù)據(jù)。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統(tǒng)計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幫助,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于本身關心的問題產(chǎn)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fā),可是不要泛濫無所歸。為什么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fā)現(xiàn)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chuàng)新的部份是發(fā)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么會如此?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jīng)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jīng)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jīng)濟獎,連 John Nash 這位數(shù)學家也得諾貝爾經(jīng)濟獎,為什么?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臺跟平臺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臺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jīng)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所以為什么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tǒng)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里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jīng)泡在這個學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經(jīng)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里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xiàn)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這一位數(shù)學家為什么會得諾貝爾數(shù)學獎?為什么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shù)十年之后得諾貝爾經(jīng)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jīng)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shù)學可以用在經(jīng)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大的用處。他是在數(shù)學和經(jīng)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jīng)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系,在數(shù)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系,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劃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fā)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jīng)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于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并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里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復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qū)里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么舉這個例子呢?我后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 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 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于這一個語文 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么?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后,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里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盡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數(shù)據(jù)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余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tǒng)計學或討厭數(shù)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tǒng)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yǎng)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yǎng)成遵照學術規(guī)范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腳注、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yǎng)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yǎng)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guī)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后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yǎng)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里、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里、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么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guī)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 1960 年代臺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謂 ibid 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fā)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 et. al. 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guī)范。各位要盡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guī)范,慢慢練習,最后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墻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計算機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xiàn)在從計算機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么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信息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chuàng)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信息系圖書室里,翻閱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信息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次业膶W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致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xiàn)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么?整體意義是什么?整體的輪廓是什么?千萬不要被枝節(jié)淹沒,雖然枝節(jié)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念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jié)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臺灣以后,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臺大的校長。臺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臺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fā)現(xiàn)臺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跡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臺大校長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念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腳注都要從頭學習。后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系,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后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臺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腳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xiàn)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xiàn)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么菜,回來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

  最后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只腳,我們不是靠一只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yè)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腳,另外還有一只腳是要學習培養(yǎng)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后來會發(fā)現(xiàn)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yǎng)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后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yǎng)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yǎng)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只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周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里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 -- 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于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么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里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里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表示里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更多相關名人演講推薦分享:


世界最丑女人的TED演講:你有選擇快樂的權利
馬云漢諾威IT博覽會演講
馬云漢諾威演講“數(shù)據(jù)驅動世界”


 

http://www.dgxbdz.com/

【王汎森演講: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相關文章:

聶鑫森大師閱讀答案03-25

為什么要投資理財?03-07

庫里和湯普森為什么叫水花兄弟03-05

人們?yōu)槭裁匆顿Y理財03-07

為什么要松綁公積金貸款03-24

為什么男孩要窮養(yǎng),女孩要富養(yǎng)03-31

《不為什么》閱讀答案02-09

公司員工為什么要培訓12-03

重陽節(jié)為什么要登高05-27

女性為什么要考駕照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