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培訓題

時間:2021-01-23 18:44:24 培訓充電 我要投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培訓題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培訓題,歡迎閱讀參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培訓題

1、北京猿人生活在( )一帶。

A、周口店 B、馬口店 C、西口店

2、猿人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很簡單,一件是( ),一件是( )。

A、鐵棒、石頭 B、木棒、石頭 C、木棒、手槍

3、原始人取火所用的工具是( )。

A、打火機 B、木頭和石塊 C、火柴

4、中國古代的傳說都非常推崇皇帝,后代的人都認為皇帝是( )族的始祖,自己是皇帝的子孫。

A、漢族 B、藏族 C、華夏族

5、堯覺得舜品德好,又能干,把首領的位子讓給舜,這種讓位,歷史上叫做( )。

A、禮讓 B、禪讓 C、謙讓 D、互讓

6、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夏朝

7、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jīng)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zhàn)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 )。

A、少康中興 B、安史之亂 C、康乾盛世 D、太平盛世

8、少康的兒子帝杼即位,發(fā)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 )。

A、衣 B、裳 C、衫 D、甲

9、是( )幫助湯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A、蚩尤 B、伊尹 C、葛伯 D、后羿

10、盤庚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將都城遷到了( )。

A、亳 B、燕 C、楚 D、殷

11、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 )開始的。

A、商朝 B、夏朝 C、唐朝 D、宋朝

12、( )是周文王的好幫手。

A、大禹 B、伊尹 C、少康 D、姜尚

13、周武王滅了商朝,把國都從豐搬到了鎬京,建立了( )。

A、夏王朝 B、商王朝 C、周王朝 D、秦王朝

14、( )輔助周成王執(zhí)政七年,把周王朝的統(tǒng)治鞏固下來,還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

A、伊尹 B、周公 C、姜尚 D、叔齊

15、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后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tǒng)一的時期,歷史上叫做“( )”。

A、少康中興 B、太平盛世 C、康乾盛世 D、成康之治

16、周歷王逃走后,朝廷由召公虎和另一個大臣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表周天子行使職權(quán),歷史上稱為“( )”。

A、共和行政 B、垂簾聽政 C、聯(lián)合議政 D、獨裁專政

17、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 )。

A、東周 B、南周 C、北周 D、中周

18、“囚車”里的人才指的是( )。

A、鮑叔牙 B、管仲 C、周公 D、召公虎

19、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周釐王命令,通知各諸侯到齊國邊境上北杏開會,在這個會議上,大家推選( )當盟主,訂立了盟約。

A、周宣王 B、周幽王 C、齊桓公 D、魯莊公

20、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進攻魯國,魯莊公讓( )與他一同作戰(zhàn),打敗齊國。

A、管仲 B、鮑叔牙 C、召公虎 D、曹劌

21、公元前663年,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lián)合起來攻打山戎,卻被敵人引進一個迷谷,管仲想出了一個主意,讓幾匹老馬領路,結(jié)果領著人馬出了迷谷。這個成語叫作( )。

A、天馬行空 B、懸崖勒馬 C、馬到成功 D、老馬識途

22、齊桓公在位時,曾多次會合諸侯,訂立盟約,歷史上稱作( )。

A、三合諸侯 B、六合諸侯 C、九合諸侯 D、十合諸侯

23、宋襄公臨死前告訴太子,( )是個有志氣的人,將來一定是個霸主。

A、奚齊 B、重耳 C、夷吾 D、狐偃

24、重耳依靠( )回到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

A、秦國 B、宋國 C、楚國 D、衛(wèi)國

25、“退避三舍”的故事發(fā)生在哪兩個諸侯國的事?

A、秦國和燕國 B、宋國和衛(wèi)國 C、楚國和狄國 D、晉國和楚國

26、秦穆公派大將攻打鄭國,結(jié)果在半路上上了一個牛販子的當,請問這位聰明的牛販子是誰?

A、孟明視 B、弦高 C、西乞術 D、白乙丙

27、秦國大將孟明視一連打了( )個敗仗,但不氣餒,操練兵馬,終于打敗了中原霸主——晉國。

A、1 B、2 C、3 D、4

28、孟明視帶領秦軍渡黃河的時候,做了一件鼓舞士氣的.事情,是什么事?

A、燒船 B、架橋 C、種田 D、筑城

29、“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 )。

A、秦穆公 B、楚莊王 C、宋襄公 D、晉文公

30、“春秋五霸”指的是:( )。

A、齊桓公 周襄王 楚莊王 晉文公 宋襄公

B、齊桓公 魯莊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C、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

D、齊桓公 周平王 魯莊公 周襄王 秦穆公

31、我國最早的杰出的軍事著作是( )。

A、《孫臏兵法》 B、《孫子兵法》 C、《諸葛亮兵法》 D、《呂氏春秋》

32、孔子在晚年整理的(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結(jié)。

A、《詩經(jīng)》 B、《尚書》 C、《春秋》 D、《論語》

33、“臥薪嘗膽”的故事講的是( )。

A、吳王闔閭 B、越王勾踐 C、吳王夫差 D、伍子胥

34、公元前472年,( )滅了吳國,成為江淮一帶的霸主。

A、越王 B、楚國 C、齊國 D、晉國

35、我國封建社會是( )開始算起的。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時期 D、戰(zhàn)國時期

36、魯班是戰(zhàn)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工匠,他用了九套攻城的方法,但都被( )一一破解。

A、孔子 B、孫子 C、范蠡 D、墨子

37、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后來被( )瓜分。

A、韓康子 魏桓子 趙襄子 B、韓康子 魏桓子 智伯瑤

C、韓康子 智伯瑤 趙襄子 D、智伯瑤 魏桓子 趙襄子

38、“戰(zhàn)國七雄”指的是( ) 。

A、韓 魏 趙 燕 楚 齊 秦 B、韓 魏 趙 燕 楚 齊 周

C、韓 魏 趙 燕 楚 齊 魯

39、“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實力最強,于是其他六國“合縱”的方法聯(lián)合抵抗秦國,但最終還是被( )拆散了。

A、孫臏 B、管仲 C、張儀 D、墨子

40、趙武靈王為了設法把國家改革一番,下達了( )的命令。

A、下地種田 B、操練兵馬 C、穿胡服,學胡人射擊 D、攻打鄰國

41、孟嘗君讓他的門客馮管驩到薛城收租,但他( ),結(jié)果贏得了老百姓的尊重。

A、燒毀債券 B、分發(fā)銀兩 C、送給老百姓衣服 D、建造房屋

42、秦昭襄王得知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打算邀請孟嘗君上咸陽來,拜他為( )。

A、丞相 B、門客 C、相國 D、大將

43、燕昭王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求賢若渴,拜( )為亞卿,整頓國政,訓練兵馬。

A、郭隗 B、管仲 C、張儀 D、樂毅

44、齊國的田單利用( )打敗了燕國的軍隊,奪回了失去的城池。

A、八卦陣 B、火牛陣 C、亂石陣 D、桃花陣

45、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因為受到小人迫害,被放逐湘南,最后跳( )而死。

46、長江 B、黃河   C、汨羅江    D、珠江

47、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優(yōu)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 ).

A、《論語》 B、《春秋》 C、《尚書》 D、《離騷》

48、藺相如將和氏璧帶到秦國,看出秦國沒有誠意拿城換璧,于是藺相如又將璧帶回了趙國,這個故事叫( )。

A、完好無損 B、完璧歸趙   C、一心一意   D、忠心報國

49、“負荊請罪”講的是( )之間的故事。

A、孫臏和龐統(tǒng) B、孟嘗君和管驩   C、范蠡和文種    D、藺相如和廉頗

50、秦昭襄王拜( )為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計劃進行進攻。

A、樂毅 B、管仲 C、張儀 D、范雎

51、范雎采用( )的方法,打算幫助秦國統(tǒng)一中原。

A、近攻遠交 B、聲東擊西 C、破釜成舟 D、釜底抽薪

52、趙孝成王派趙括和秦軍交戰(zhàn),趙括談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但不會臨陣應變,結(jié)果四十萬大軍被他斷送,這樣的人叫做( )。

A、遠交近攻 B、聲東擊西 C、破釜成舟 D、紙上談兵

53、趙國的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可挑來挑去只挑選了十九個,結(jié)果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自高奮勇推薦自己,這個成語叫作( )。

A、不請自到 B、毛遂自薦 C、狂妄自大 D、自我推薦

54、( )拿走了魏王的兵符,指揮八萬精兵,去救邯鄲,結(jié)果打敗秦軍。

A、孟嘗君 B、平原君 C、信陵君 D、高原君

55、秦國的范雎采用( ),使趙王換走了廉頗將軍,換來了趙括。

A、反間計 B、連環(huán)計 C、苦肉計 D、美人計

56、戰(zhàn)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作( )。

A、百花齊放 B、百家爭鳴 C、百鳥朝鳳 D、百里挑一

57、秦王嬴政下了一道逐客令,( )離開咸陽時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秦王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恢復了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A、李斯 B、韓非子 C、荀況 D、尉繚

58、燕國太子丹派( )刺殺秦王,結(jié)果失敗了。

A、樊于期 B、荊軻 C、王翦 D、李斯

59、秦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

A、夏王朝 B、商王朝 C、周王朝 D、秦王朝

60、紹興“題扇橋”是來源于哪位詩人?( )

A、李白 B、杜甫 C、王羲之 D、王之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