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

時間:2021-02-21 13:45:48 書籍 我要投稿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心理學入門經(jīng)典,世界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扛鼎之作,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8位教授聯(lián)袂翻譯

  內(nèi)容簡介

  《心理學與生活》是一部心理學經(jīng)典教科書,心理學導論類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國及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美國ETS 將《心理學與生活》推薦為GRE 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書。開創(chuàng)這本書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家,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而聞名世界,更因撰寫《心理學與生活》和主持電視系列片《探索心理學》而被譽為“當代心理學的聲音和面孔”。

  我國心理學界有不少教師多年來一直在用本書英文版作為教學用書。懷著對我國心理學基礎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專長和興趣各選取一部分,精心翻譯。正如王壘教授所言:“這部教材的翻譯是北大心理學系教授們集體智慧和團隊凝聚力的結晶。”《心理學與生活》第16 版中譯本在國內(nèi)出版的十余年來,累計發(fā)行70余萬冊,贏得了廣大心理學師生及普通讀者的喜愛和認可。她不僅伴隨著很多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走上了心理學的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之路,而且也幫助眾多普通讀者獲得了寶貴的心理學知識。

  作者簡介

  理查德·格里格,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獲Lex Hixon社會科學領域杰出教師獎。在認知心理學研究領域有專長,是美國心理學會實驗心理學分會的會員。從《心理學與生活》這部經(jīng)典教科書第14版修訂時開始,格里格成為該書的合著書。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現(xiàn)任主席。40多年來,由于他在心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杰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特向津巴多教授頻發(fā)了Hilgard普通心理學終生成就獎。由他開創(chuàng)的《心理學與生活》這部經(jīng)典教科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心理學工作者。在這個全新修訂版中,津巴多主動讓賢,推舉格里格為本書作者,其大師風范令人肅然起敬。

  譯者簡介:

  本書的翻譯工作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原心理學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部分譯者介紹如下:

  王壘教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1月就職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995.9—1996.8 英國牛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6.6—2003.12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Clifton 領導科學講座教授(Chair Professor)(2002—)。慕尼黑大學人類研究中心研究員(2002—)。2005.1—2005.5 伯克利加州大學Freeman訪問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學Research Professor (2006.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指導專家成員。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工作壓力、職業(yè)枯竭示范研究主持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創(chuàng)新群體成員(PI)。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2001—2013)。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國應用心理專業(yè)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

  周曉林教授:現(xiàn)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會常務理事。

  目錄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學

  第2章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3章 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第4章 感覺

  第5章 知覺

  第6章 心理、意識和其他狀態(tài)

  第7章 學習與行為分析

  第8章 記憶

  第9章 認知過程

  第10章 智力與智力測驗

  第11章 人的畢生發(fā)展

  第12章 動機

  第13章 情緒、壓力和健康

  第14章 理解人類人格

  前言

  中譯本序言

  心理學也許是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最廣泛涉及的主題,因為,其實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都需要心理學的知識和幫助。

  人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問題,諸如,人的感覺是怎么工作的?人怎么能識別各種事物?人怎么能記住各種經(jīng)驗?人是怎樣理解語言,又是怎樣組織和表達語言的?人是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解決和決策的?所謂人那么有“個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情緒和“脾氣”又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有動機的嗎?人的意識是怎么回事?意識之外又有些什么?還有夢?人的智力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成分?怎么測量?對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成功有什么意義……這些問題不勝枚舉。

  媒體評論

  9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讀本科的時候,當時心理學教材并不多,沒有現(xiàn)在這么豐富,我們在系圖書館就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圖文并茂,思想前沿。2007年我回到北大心理系工作,在開設普通心理學這門課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選取一本最好的教材,把心理學的知識全面展示給大一的新生,于是就想到了《心理學與生活》。據(jù)我所知,在這本書的使用過程中,很多的老師和學生對她都有很高的評價。

  ——方方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

  津巴多先生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心理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書籍在西方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學后輩。我們很多學校在用《心理學與生活》作為教學參考書,同時也對我們社會、中國人民了解心理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的覆蓋面非常廣,看這本書的人有各種各樣的階層。我作為教育部心理學教指委主任,有責任有義務推廣這樣好的教材,同時也希望我們國內(nèi)的作者們也能寫出像津巴多先生這樣popular的著作。

  ——周曉林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津巴多編寫的《心理學與生活》是心理學的教課書和入門書的*選擇之一。不知道啥是心理學的同學,拿去讀讀。

  ——魏坤琳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最強大腦》節(jié)目嘉賓

  人的科學其實是關于生活的科學,這本書巧妙地把人的心理活動通過生活的方方面面演示出來,展示出來,讓我們體味,讓我們欣賞,讓我們探索,讓我們追究,所以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學的教科書。她的角度是新穎的,她的敘述是生動的,她的作者是偉大的,所以我是特別喜歡用這本書,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無論是在密歇根、伯克利,北大還是清華,都是我們老師非常喜歡的心理學教科書。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與東亞研究終身教授

  建議真想了解心理學的,請看《心理學與生活》,北大心理系精心翻譯,看了就能考心理學GRE,科普、備考一石二鳥。

  ——張侃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

  作為科普讀物的心理學專業(yè)課書籍,這本最詳細全面。非專業(yè)的人看了已經(jīng)大概能明白心理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科學。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推薦語

  我的第一本心理學讀物是《心理學與生活》,“個人成長”必讀書籍。

  ——古典

  生涯規(guī)劃師,百萬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作者

  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豆瓣讀者

  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非常合適的一本入門教材。包括書中的參考材料列表,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介紹,心理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案例,都會讓初學者感受到心理學不是那么神秘的,它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身邊的科學。讀這本書,越讀,我的心境越平和。

  ——豆瓣讀者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jié)

  以下摘自《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第14章“理解人類人格”的“生活中的心理學”專欄:

  為什么一些人會害羞?

  最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超過50%的大學生認為他們自己是“經(jīng)常害羞”的人(Carducci Zimbardo,1995)。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害羞是一種令人不快的狀態(tài),與它所帶來的積極效果相比,它對人格和社會后果具有更多的負面影響。另外一群學生說他們有“情境性害羞”,而不是大部分學生所具有的“氣質(zhì)性的害羞”。他們認為:如果他們在一定情境,比如:新奇、窘迫、社會壓力下(如看不到前途、單獨被拒絕或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舞臺給大家表演),“好像”會感到害羞。研究者對成年人的害羞進行調(diào)查,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些“不害羞”的人在美國和其他受調(diào)查的國家中非常少(Zimbardo,1991)。

  害羞(shyness)可以界定為一種在人際環(huán)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壓抑的狀態(tài),它影響了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和是否能順利達到人生目標。害羞可能是緩慢的和氣質(zhì)性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zhì)起作用,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它可能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到新環(huán)境后常感覺到的稍微有點沉默寡言和窘迫,但是它也可能會發(fā)展成為由于對人害怕而引起的極端恐懼(我們會在15章討論這一社會恐懼問題)。許多害羞的人同時也是內(nèi)向的人;他們采用獨居的方式生活,沒有社會活動。其他一些是“外向性害羞”的人,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活躍但內(nèi)心是害羞的,他們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也有社交技巧來有效地完成這些活動。但是他們?nèi)匀粨膭e人是否會真正地喜歡和尊重他們(Pilkonis Zimbado,1979)。

  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個解釋是天性。研究證據(jù)表明,大概有10%的幼兒“生來害羞”(Kagan,1994)。從一生下來,這些兒童在與不熟悉的人或環(huán)境接觸時,顯得不同尋常的謹慎和緘默。關于天性的問題,有一個更為復雜的解釋。在兒童期,一些人被嘲諷,并且由于一時失誤,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另外一些人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這些家庭認為“被愛戴”是在競爭中由于外表美麗或在活動中取得了成功帶來的結果。第三個解釋集中在文化上。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相關文章:

元旦的由來與傳說簡介09-29

英國留學獎學金類型與特點簡介12-03

英國各項留學獎學金類型與特點簡介05-11

性格與職場生活02-18

2017自考《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簡答題12-15

清明節(jié)的由來的傳說故事與習俗簡介10-15

2017自考《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單選復習題12-12

離婚手續(xù)簡介04-24

職場英語簡介08-04

客家民俗簡介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