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汕習俗拜老爺
拜老爺是廣東省潮汕地區(qū)一種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袄蠣敗北緛硎桥f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潮汕習俗拜老爺,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淵源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qū)一種傳統(tǒng)的漢族民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由于歷經(jīng)千百年的漢族勞動人民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tǒng)治者的喧染、利用,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說起這潮汕人“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不同的時節(jié)有不同的“老爺”要拜,范圍之廣,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每月除了初一十五要拜家里的地主爺之外,一年里還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來佛祖)、觀音娘娘、土地公公、財神、月娘(月神)、門神……特別是正月里,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
相比于拜佛等宗教活動,“拜老爺”更具地方性和靈活性!鞍堇蠣敗钡幕顒訒r間是以農歷為標準。農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為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一般在家里舉行,形式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爺和天公,擺上香爐,燭臺,和供品,燒香祈禱后再燒冥紙。除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神的誕生日,形式隆重且莊嚴。例如天公誕日,土地公誕日,尤其是正月,“拜老爺”不僅活動多而且規(guī)模大。家里要祭祀,還要到“老爺宮”去祭祀。供品也要講究,有三牲:豬,雞,魚;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發(fā)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種新鮮生果,還有必備的鹵鵝。每個村有各自規(guī)模盛大的“迎老爺”活動,寺廟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游行,放鞭炮煙花等。
“拜老爺”除了燒香燒冥紙外,也有“問杯”形式。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制成的杯,祈禱后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wěn)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圣杯”,是吉兆,預示著祈告內容可以實現(xiàn)。這種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對話,圣杯則表示神靈同意你的請求,反之,則不同意你的請求。
祭拜神明,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xiàn)象,潮汕人也一樣,如《東里志》(陳天資,明萬歷二年)所云:“粵俗尚貴,祠廟興矣”。在潮汕地區(qū)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里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圣賢英烈清官等等,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于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神明在潮汕統(tǒng)稱為“老爺”,為何潮人會如此的癡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個神明一起供奉呢。應該來說有一定的地理與歷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地區(qū),也屬南蠻之地,自古以來天災較多,且文化發(fā)展較遲,原始宗教思想基礎導致了信神,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概念,當人們在遇見自身無力支配的命運時,便容易萌發(fā)信神心態(tài),人們所以信神、祀神,無論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于認為這樣做是對自己有用處和好處的,企望“有求必應”才去拜祭,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懼心理、保險心理、娛樂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拜神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定位的,說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說它是一種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種好東西,人不能沒有信仰,人總要有一些精神寄托與精神力量支持,但信仰得太過的時候便成了迷信,F(xiàn)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雖認為世界沒有神,但拜一拜神也無妨,起碼得到心靈上的安撫,所謂“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潮汕的這種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續(xù)了漢人對社會的各種傳統(tǒng)信仰。而由于種種的拜祭活動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來,神廟也隨著多了起來,并漸漸成為民俗文化中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拓展:潮汕春節(jié)迎老爺風俗
迎老爺
除了親朋好友,初一早還有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zhí)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于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xiāng)村圩鎮(zhèn)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F(xiàn)在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每個地方迎老爺?shù)娜兆硬煌耆粯印?/p>
除夕前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都要徹頭徹尾地大掃除,上至燈罩門窗、下至用物被帳,都要清洗,此謂之“采囤”。
除夕前大家都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對于潮汕人,除雞、鵝、鴨、魚肉外,還要貼春聯(lián)、掛福字、買春花,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紅龜粿、殼桃粿、菜頭粿(蘿卜糕)、共同糕(土豆粿)、甜粿、鼠殼粿、米粿、蝦棗……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除夕將至。
于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首先必須“拜公祖”(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xiàn)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于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wèi)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后后面3天就不能動掃帚拖把,以表敬意。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我知道的,一般是木耳、花生米、豆干、針菜/黃花菜、香菇。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除夕夜
所以,外出的家人這天都得趕回家團聚。晚上全家吃團圓飯,基本都是吃火鍋,即“圍爐”。飯后也不得先行離桌,意為團團圓圓;飯菜也必須有剩,且不能倒掉,意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fā)“壓歲錢”;而且必須在飯桌上發(fā)。
除夕晚上家里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還要在米缸、鍋鼎壓錢和大吉,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熬甜湯、雞鴨魚、拜天公、灶神、地主爺、床婆婆,當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放鞭炮。
除夕圍爐吃甜姜薯
關于甜湯這里不得不提到姜薯,只有在潮陽和惠來的部分濱海地區(qū)的山地種植。潮汕人特別是潮陽人喜歡吃姜薯。除夕圍爐,甜姜薯都是菜式上的“?汀薄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jié)習俗中重要的一項,是絕對不能忘記的。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
春節(jié)/正月初一干什么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shù)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
拜年,又稱為“拜正”。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闭f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但一般是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fā)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所以,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shù)。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有這樣的玩笑,大年初一拜年,出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后,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也戲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正月初二“仔婿日”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所以也叫女婿日;氐郊抑校艏抑杏兄秲,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正月初七“七樣羹”
傳說,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媧氏開天辟地,第一日作雞,二日作狗,三日作豬,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稱為“人日”。 潮汕俗語:“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后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臉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所謂七樣菜,其實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用七種蔬菜混合做成的青菜。把白蘿卜,厚合,蔥,蒜,韭菜,芹菜,春菜,各采集一小撮,洗凈,放于加油的熱鼎爆炒而成,食之有各種味道,甜、澀、苦、香、辣,好像生活的各種滋味,開春先嘗個遍,新的一年也就不會遭受磨難挫折,萬事暢通如意,心想而成。
食七樣菜,其實就是品嘗生活,也是取個好兆頭。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白蘿卜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久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蔥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
其實,現(xiàn)在許多年輕人并不知道初七食七樣菜的真正意義,只是知道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便買了七種菜回家炒了吃。吃七樣菜,也就是吃個好兆頭好意義好心情,意圖新一年吉祥如意、財丁興旺、一帆風順。
潮汕七樣羹的寓意分別是:合家平安(厚瓣(潮汕音:合)菜)、大發(fā)財(大芥菜)、春來發(fā)芽(春菜)、勤勞致富(芹菜)、飛龍在天(飛龍菜/菠菜)、聰敏精算(蔥蒜)、長長久久(韭菜)。
【潮汕習俗拜老爺】相關文章:
潮汕習俗拖老爺02-07
閩臺潮汕地區(qū)中秋習俗拜月娘的由來09-07
潮汕“迎老爺”民俗01-04
潮汕地區(qū)的占卜習俗10-27
潮汕地區(qū)中秋習俗01-08
潮汕地區(qū)的元宵習俗01-23
潮汕過中秋的習俗12-14
中秋拜月的習俗09-14
探究潮汕飲食習俗形成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