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分析題是最重要的題型。綜合分析題中有一大類是名言警句題和哲理類題。綜合分析題需要考生擁有辯證思維,逆向思維是辯證思維的一種。
有人說“應該用望遠鏡看別人,用顯微鏡看自己”,你怎么看?
解讀:該題立意明確,考生可以很容易找到論點,即“用望遠鏡看別人”指“寬以待人”,“用顯微鏡看自己”指“嚴于律己”,考生據此回答應該“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的原因、意義及以后要怎么做即可,這是本題一般的答法。
不過該答法多數考生都能想到,要想在考生中脫穎而出,需要考生對該題進行深入挖掘,在此可以應用逆向思維。
題中談到“用望遠鏡看別人,用顯微鏡看自己”,如果我們反過來想一想,“用顯微鏡看別人,用望遠鏡看自己”,是否也可以呢?只要考生可以自圓其說,當然可以。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別人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細節(jié)和優(yōu)點,用顯微鏡看別人更有利于自己把這些細節(jié)和優(yōu)點看清楚,為自己所學所用;當然,用顯微鏡看別人絕不能對別人吹毛求疵、雞蛋里面挑骨頭,而是懷著謙虛之心去欣賞、學習別人。
自己身上有一些優(yōu)點和缺點,如果單純用顯微鏡去看自己,可能把這些優(yōu)點和缺點過度放大,過度放大優(yōu)點會讓自己自高自大,過度放大缺點會讓自己自暴自棄,這都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長。學會用顯微鏡看自己的同時還用望遠鏡看自己,有利于對自己深入剖析的同時還能對自己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全面、冷靜、理性看待自己。
所以,我們既“應該用望遠鏡看別人,用顯微鏡看自己”,也“應該用顯微鏡看別人,用望遠鏡看自己”,這樣無論對學習別人還是塑造自己,都能做到最好。其實,無論我們是用哪種“鏡”看的是自己還是別人,關鍵在于用“鏡”的方法和“看”的態(tài)度,只要方法得當并且態(tài)度端正,我們就既能用好“望遠鏡”也能用好“顯微鏡”,既能看好自己也能看好別人。
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你怎么看?
解讀:該題中心話題即“感恩”,這一話題很容易議論。不過多數考生會圍繞自己對于他人的恩情要涌泉相報展開論述,因此答案易于趨同。這要求考生有必要思索如何在此答案基礎上逆向思維,加上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考生想的是自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接下來,考生可以反過來想“別人受我之恩,我欲別人何報”以及“別人受我之恩,我必先受其恩”兩個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給予回答才會體現(xiàn)考生對此題目具有深入的思考。那么這兩個問題應該給出什么答案呢?
對于“別人受我之恩,我欲別人何報”一題,考生應給出明確的回答即“我對別人施以恩惠,不以求得別人的回報為目的,我之所以幫助別人,是因為別人需要我給予幫助并且我有能力幫助,除此之外,別無條件”。
對于“別人受我之恩,我必先受其恩”一題,考生應給出明確的回答即“我對別人施以恩惠,不以得到過別人的恩惠為前提,我之所以幫助別人,是因為別人需要我給予幫助并且我有能力幫助,除此之外,別無條件”。
綜上,即考生要跟考官闡明自己幫助別人既不以曾經獲得過別人幫助為前提也不以將來要獲得別人回報為目的,自己堅持的原則就是“別人需要我給予幫助并且我有能力幫助,除此之外,別無條件”。
除此之外,該題還可以這樣逆向思維,即“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種對別人的報答必定是無原則無條件的嗎?我們應該闡明:受人恩惠應該報答,但也要堅持原則,絕不因為要報答別人而放棄原則,更不能為報答別人而縱容別人做違法亂紀的事情,這既害人又害己,不是報答別人,反是害了大家。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你怎么看?
解讀:該題考生基本會圍繞向別人學習的意義及自己要向別人學習來展開論述,這不免會落入俗套。為了體現(xiàn)思考的深度和全面,建議考生從以下方面逆向思維:
首先即“他人必為我?guī)焼?”只要想到這一問題,考生自然知道應該怎么答,即“他人可能在某些方面為我?guī),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為我(guī),因此他人為我(guī)煵⒉灰欢?他人為我?guī)熯有正面之師和反面之師之分,即他人可能是我行為的模范也可能是我的反面教材”。正如孔子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后面補充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為此意。
其次即“三人行,我亦為師嗎?”對于這一問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說對于自己而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則對于他人而言,他人也可以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即相當于對自己而言又是“三人行,我亦為師”。那么,在“三人行,我亦為師”的情況下,考生應該如何去做呢?當然一是自己不會驕傲,要繼續(xù)謙虛謹慎;二是在別人向自己請教、學習時樂于幫助別人,樂于和別人共同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