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時間:2022-10-15 09:15:21 開題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歡迎參考。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一)

  一、 選題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美狄亞》是公元前五世紀及公元前四世紀希臘最富盛名的悲劇作家歐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稱為歐洲最早的“社會問題劇”。小說圍繞美狄亞為追隨愛情而進行的一系列反抗斗爭,描述了當時婦女的從屬地位,展現(xiàn)其悲慘的命運。是最早為婦女鳴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權制對母權制的勝利,表現(xiàn)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殺。雖然作品描述的題材源于古希臘神話,但其中包含的卻是歐里庇得斯所處時代的婦女問題,因此有很強的寫實性。

  通過對小說的研究和當今社會的結合,顯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運所隨意擺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對于自己的行動和感情富有重大責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動態(tài)及本文創(chuàng)新點:

  選題的研究現(xiàn)狀:許多人著文分析和評價劇中女主人公美狄亞這一鮮明、獨特、極具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并分析造成美狄亞這種性格和個性的社會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本文創(chuàng)新點:通過研究小說中美狄亞的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分析美狄亞愛情悲劇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一問題,就現(xiàn)代社會來說,雖然社會和假體地位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亞的反抗和斗爭精神,對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 主要研究內容及提綱:

  一、美狄亞和伊阿宋的愛情

  二、美狄亞的多重身份

  (一)父親的女兒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兒子的母親形象

  三、美狄亞愛情悲劇的成因

  1.美狄亞自身性格來說

  2.美狄亞所處的時代背景

  四、結語

  四、研究的方法與手段:

  1)文獻分析法

  2)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總結出相關的結論

  五、應收集的資料及主要參考文獻:

  【1】楊慧,永恒的"她者":歷史闡釋中的美狄亞。青海師范大學學術著作出版,2009.12

  【2】生命倫理與和諧社會——讀《美狄亞》,《山東文學》2008年07期

  【3】袁學敏,論《美狄亞》悲劇的人本特點[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張忠慧,古希臘悲劇美狄亞的女性悲劇形象及成因[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5】馮英子,光明與黑暗:人性的兩面性——從《美狄亞》說起[J],世界文學評論,2008年01期

  【6】劉綠宇,說不盡的美狄亞[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張燕,從《美狄亞》看西方棄婦的反抗精神[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8】蔣承勇,從古希臘到18世紀西方文學中“人”的觀念[J],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03期

  【9】杜翠琴,試論美狄亞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及意義[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六、畢業(yè)論文進度的安排:

  階段安排 日期

  選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2011.03.20

  寫開題報告 2011.04.20

  論文初稿 2011.05.01

  改稿 2011.05.21

  定稿 2011.05.30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二)

  論文題目:一曲啟蒙主義者的生命悲歌——魏連殳形象及其文化價值探析

  課題研究意義:通過對《孤獨者》中主人公魏連殳形象及其文化價值的分析,探究時代、性格、周圍環(huán)境等對人物命運的影響,并從中揭示特殊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變化規(guī)律。

  文獻綜述:《孤獨者》作于1925年,自它誕生之日起,學界就對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小說的復調性。持這種觀點的有北大的錢理群教授,他在《與魯迅相遇》中作了專門講解。另外還有西南師范大學的李錚,她在《欲將沉醉化悲涼》一文中寫道:小說不只出現(xiàn)“我”1個敘述者,具體來說,《孤獨者》中出現(xiàn)的敘述者有:“我”、魏連殳、房東老太太。這種結構清晰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孤獨的世界,孤獨的靈魂。二,主題上,以“復仇”悲劇最為突出。錢理群先生在《心靈的探尋》一書中有過表述:面對著不被人民理解的命運,歷來的中國文人(從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魯迅徹底擺脫了對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魯迅式的憤怒與復仇!錢理群教授的這句話用在魏連殳身上也合適。三,人物關系復雜化。持這種觀點的是延邊大學的于淑娟,她在《封閉的空間孤獨的靈魂》中從人物關系的角度出發(fā),進而剖析個體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來擺脫這一空間的孤獨命運。四,人物形象。關于這點,學者們在對魏連殳這一形象進行分析研究時,多將他與魯迅筆下的孤獨者譜系中的人物進行對比,尤其喜歡與《在酒樓上》的呂緯甫進行對比,因為他們都被歸于失落的孤獨者,兩人所不同的是,同樣在失掉理想與奮斗的勇氣后,呂緯甫選擇了在現(xiàn)實生活里做一些空虛、無聊的事情,而魏連殳則進行了反戈、復仇。我這篇論文也是對其進行人物形象的論述,與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又對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做了一番探析,從而找出了造成魏連殳悲劇的根本原因,并以魏連殳為參照物,對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一般變化規(guī)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內容:魯迅先生筆下的魏連殳是一個具有啟蒙主義思想的覺醒者形象,他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積極尋找一條光明之路。然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魏連殳的尋路歷程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他整個的尋路歷程我們分為三個階段:一,積極的尋路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始終以一個知識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戰(zhàn)士的形象出現(xiàn)。他有尖銳的洞察力,能夠觀察出當時中國現(xiàn)實的黑暗,并發(fā)出一些毫無顧忌的議論。在對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與頑固的封建勢力做決絕的斗爭,是一個獨戰(zhàn)多數(shù)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會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人分屬一定的群體,群體中的個人有共同的集體意識,當一個人與大多數(shù)人態(tài)度不一致的時候,他必然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這種從眾的壓力甚至足以使之改變自己的觀點,迎合多數(shù)。盡管此時的魏連殳還沒有拋棄他的進化論思想和啟蒙主義觀點,但他卻以社會偏離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擠與懲罰。他的生活陷入極其困頓之中。三,絕望的毀路者。魯迅先生常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魏連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擊之后,終于看清眼前的現(xiàn)實,他開始“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成了一個復仇主義者,但從某種程度來講,魏連殳只不過又成了強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個自覺的犧牲品而已。

  魏連殳形象的文化價值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自我發(fā)展歷程的真實記錄: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據(jù)胡風回憶,魯迅當年在談到《孤獨者》這篇小說時,曾直言不諱地對他說:“那是寫我自己的”,的確,從魏連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的影子。二,對啟蒙主義知識分子命運的觀照。魏連殳可看作為當時社會轉型時期里出現(xiàn)的一個思想已經(jīng)覺醒但個性卻過于軟弱的小知識分子的代表,這類知識分子出現(xiàn)在當時的社會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對國民性的批判。這篇小說似乎只是簡單地描述了一個啟蒙主義知識分子的悲劇性的一生,文中沒有如之前魯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樣去明顯地批判國民性,但是我們對魏連殳的命運進行再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淪落與他周圍的環(huán)境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總之,魏連殳這一形象正是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魯迅先生通過這一形象為我們再現(xiàn)了那個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揭示了啟蒙主義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是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當時人情的有力依據(jù)。

  研究方法:分析法、對比法、歸納法。

  進度計劃:

  1、選題(第7學期第8周)

  2、填寫畢業(yè)論文任務書、開題報告(第7學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寫畢業(yè)論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導教師提出修改意見。(第7學期第13周至第8學期第4周)

  4、指導教師對提交的論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見,指導學生修改畢業(yè)論文第一稿,并要求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第二稿。(第8學期第5-7周)

  5、指導教師對提交的論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見,指導學生修改畢業(yè)論文第二稿,并要求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第三稿。(第8學期第8-11周)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01-06

漢語言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6-09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題報告(通用10篇)03-07

漢語言文學開題報告范例07-31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07-24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2篇07-24

體育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07-21

土木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06-09

2017經(jīng)管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12-29

英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