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學生自我封閉,淪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習慣于全盤接受,崇拜權威,不善于提出問題。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活潑生動、富有生命活力的個性化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給學生提供開展學習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習得知識、掌握技能、提升思想,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小學數學教學中“導”與“學”不可分割,導中有學,學中有導,以導服務于學,以達到一個和諧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以下關于2016年小學數學論文范文由中國人才網為您整理提供,歡迎閱讀與參考。
2016年小學數學論文范文
一、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的實施原則
1.導學有機結合。教學是師生信息雙向交流的過程,是集講解、啟發(fā)、自學、探究、合作于一體的綜合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中須將導與學有機結合,缺一不可。離開了“導”,學就會變得漫無目的,毫無方向,難有成效。同樣,離開了“學”,導就成了機械灌輸,學生成為“應聲蟲”,缺少思考和想象,達到不鍛煉思維的目的。
2.注重思維訓練。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靈魂,沒有思維的參與就不能說是真正的數學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開發(fā)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自主探索、操作實踐、合作交流中開啟思維的閘門,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3.注重范例引導。教師要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精選范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問、探究、推理,能遵循從特殊到一般的順序把握知識,使學生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達到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4.強化合作交流。由于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教師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合作,讓他們彼此分享經驗,相互交流、相互補充,能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
二、導學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聯(lián)系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數學源于日常生活,教師要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從數學中挖掘生活元素,讓數學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融合,感受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從而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變?yōu)樵笇W數學、樂學數學,從而能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結構,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教師編制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小故事,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步入數學殿堂,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讓他們從有趣的故事中發(fā)現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如在“認識面積”學習中,教者為引導學生學會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如下:山羊村長有兩塊草地要獎勵給喜羊羊、懶羊羊,一塊長4米寬3米,另一塊長9米寬1米。懶羊羊先選了那塊長9米的地。請問,懶羊羊選的草地是不是大的那個?(3)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有效的數學教學絕不是教師的機械灌輸,也不是學生的枯燥訓練,而在“做”中學,“做”中思,在操作實踐中把握知識的真諦。如在“軸對稱”教學中,教者讓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研究長方形。折一折: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幾條對稱軸?畫一畫:畫出長方形的對稱軸。在此基礎上,采用折、畫的方式看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4)創(chuàng)設懸疑情境。教者并不急于告知學生答案,創(chuàng)設懸疑情境,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仍無法解決問題時,就會產生急于解決問題的欲望。如在“認識小數”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師: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了一位新朋友,(呈現)它是誰?生:米尺。師:請大家用米尺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同桌合作測量長方形桌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看哪兩位同學測量的又快又準。生:桌面長約6分米,寬約4分米。師:桌面的長和寬如果用米作單位,能用整數表示嗎?為什么?生:不能,因為它們都不足1米。師: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嗎?生:分別是6/10、4/10米。師:其實還可以用一個數來表示,它就是小數。用小數怎么表示呢?
2.引導學習新知,建構知識體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猜想、實踐、探索、交流、合作、抽象、概括、綜合過程,獲得直接的認知體驗,完善知識體系,形成思想方法。如在《有趣的乘法計算》學習中,由于23、54、61等這些數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的和不滿10,因而學生探究其規(guī)律并不困難。教者讓學生列豎式計算23×11、54×11,61×11,并發(fā)現其規(guī)律。學生經過計算、觀察、分析、交流,不難發(fā)現積都是三位數,積的百位數字同這兩位數的十位數,積的個位數同兩位數的個位數,積的十位數是兩位數的個數與十位上的數相加的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尋積是四位數、十位加個位的和超過10的規(guī)律。學生在獨立思考、交流討論、觀察比較的基礎上,使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
3.數字應用實踐,提高綜合能力。數學知識的習得離不開有效地鞏固應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式,并運用數學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如在“認識周長”學習中,學生在掌握測量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何去測量一個不規(guī)則的圖形,比如我們看到的樹葉,誰來說一說有什么好的辦法測量?”教者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后,發(fā)現用線去“量”樹葉的周長,在親歷操作過程中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活動生動的。教師要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的學生的智慧,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