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2013成人高考年大學語文分析題方法
以下是為大家準備的成人高考題類分析,僅供參考!
6、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問:(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兩句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方法?
(2)這兩句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3)請找出這段文字中的喻體和被喻體。
答:(1)對比。
(2)反映了貧富懸殊、尖銳階級對立的現(xiàn)實。同時也揭露了統(tǒng)治者不顧百姓的死活。
(3)喻體;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被喻體: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7、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問:(1)在這段文字中河伯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引起河伯心態(tài)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河伯心態(tài)變化說明了什么?
(4)從這段文字中可以引出一個怎樣的成語?
答:(1)由沾沾自喜到自識其丑,“望洋興嘆”。
(2)因為它離開了黃河狹小的天地,看到了大海遼闊的景象,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3)說明人的認識要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
(4)望洋興嘆。
8、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
問:(1)這段話告訴我什么道理?
(2)什么叫“曲士”?
(3)這段話運用了哪些修辭?
答:(1)人的認識要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2)生活在窮鄉(xiāng)僻壤里的人物。
(3)比喻和排比。
9、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
問:(1)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道理?
(2)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3)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從這段文字來看,莊子的散文在運用比喻的時候有什么顯著的特點?
答:(1)說明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人的認識和作為市十分有限的。
(2)類比法和對比法。
(3)排比句和反詰句。
(4)連類而及,層次疊出。
10、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傒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問:(1)找出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2)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3)本段文字所列舉的秦國四大君王用客成功側(cè)重點有什么不同?
答:(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2)歸納法和對比法。
(3)寫秦穆公重在寫他求士稱霸;寫秦孝公重在寫他變法圖強;寫秦惠王重在寫他四面擴張;寫秦昭王生在寫他打擊豪門,加強中央集權(quán)。
11、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民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五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者也。
問:(1)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并概括每層的大意。
(2)請找出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3)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4)這段文字運用了哪兩種修辭方法?
答:(1)到“此五帝三五之所以無敵也”為第一層,后面是第二層。前面寫納客之利,后面寫逐客之害。前后形成對比。
(2)前一層的中心名是“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后一句的中心句是“此所謂藉寇兵而貴盜糧也”。
(3)類比法和對比法。
(4)比喻、排比、對偶。
12、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伏惟圣明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郞署,本圖官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徽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問:(1)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并歸納每層的大意。
(2)文中的“圣朝”、“偽朝”分別指哪一個具體朝代?
(3)作者特意標舉“圣朝以孝治天下”,這是運用了什么說理方法?
(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1)第一層至“特為尤甚”,打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號,作為自己不能奉召出仕的最重要的道德依據(jù)。第二層至“在所希翼”,表明自己不能奉召出仕,并不是忠于前朝,保全名節(jié),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第三層,敘述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情況,表明自己盡孝祖母的心跡。
(2)圣朝指晉朝(西晉),“偽朝”指蜀漢。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比喻。
13、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將薪至于古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與勢力,養(yǎng)其根而埃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鏵,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問:(1)概括這段話的大意。
(2)這里的“根”和“膏”比喻什么?“實”和“光”又比喻什么?
(3)這段話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4)除比喻外門這里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答:(1)只有加強道德修養(yǎng),才能取得成就。
(2)前者比喻修養(yǎng),后者比喻為成就。
(3)類比。
(4)對偶。
14、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于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問:(1)“氣”和“言”指的什么?
(2)作者認為“氣”和“言”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當是怎樣的?
(3)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1)“氣”指的是人類在精神的修養(yǎng) “言”文章的語言。
(2)氣盛則言宜。
(3)類比法。
15、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問:(1)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2)文中兩個長句論證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這2個長句構(gòu)成何種關(guān)系?最能體現(xiàn)這種關(guān)系的語句是什么?
(4)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認證方法?
答:(1)成敗皆自于人。
(2)前一個長句先贊其興國之壯,后一個長句嘆其亡國之衰。
(3)對比。壯和衰。
(4)例證法和對比法。
16、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孔子曰:“譬如并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手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成敗之數(shù),僅此而已。
問:(1)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2)這段話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3)孔孟的話在文章中屬于何種論據(jù)?
答:(1)說明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有無毅力。
(2)引證法,類比法,對比法。
(3)理論論據(jù)。
17、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宴席,有燒烤,有便飯,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旁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殍;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的垂死的。所謂中國的文明,其實不過是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宴席。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的宴席的廚房。
問:(1)這段話分為幾個層次?哪個層次是論點?用最簡單的話概括這個論點的實質(zhì)。
(2)這段話揭示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3)作者主要通過什么表現(xiàn)方法來揭示這一社會現(xiàn)實的?
(4)本文議論中采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
答:(1)分為兩個層次,以“所謂中國的文明者”之前為第一層,其余為第二層。第二層論點。論點的實質(zhì)是“人吃人”。
(2)當時的中國的現(xiàn)實是民眾生活在“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是一個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人吃人”社會。
(3)通過對比的表現(xiàn)方法提示社會現(xiàn)實。
(4)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
18、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fā)生“亂人,不及太平人”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
(1) 這段話揭示了中國人當時怎樣的落后心態(tài)?
(2) 從這段話中透視到造成這種落后心態(tài)的社會原因是什么?
(3) 從這段話的精神出發(fā),可以把中國歷史概括為怎樣的兩個時代?
(4) 魯迅揭示這種落后心態(tài)的意圖是什么?
答 (1)容易滿足的“奴化”心態(tài)。
(2)專制暴力。
(3)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人民“還不及牛馬”的時代);
二是“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人民“已等于牛馬了”的時代)。
(4)“攻打病根”,“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19、閱讀下面一段話,回答下列問題:
氣和節(jié)似乎原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意念!蹲髠鳌飞嫌“一鼓作氣”的話,是說戰(zhàn)斗的。后來所謂“士氣”就是這個氣,也就是“斗志”;這個“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氣”似乎就是這個氣的轉(zhuǎn)變與擴充。他說“至大至剛”,說“養(yǎng)勇”都是帶有戰(zhàn)斗性的。“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義”就是“有理”或“公道”。后來所謂“義氣”,意思要狹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氣”的分支,現(xiàn)在我們常說的“正義感”,雖然特別強調(diào)現(xiàn)實,似乎也還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氣”一脈相乘,不過在筆者看來兩者都并不完全相同,文氏似乎在強調(diào)那消極的節(jié)。
(1)這段話證明了什么觀點?
(2)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3)作者是從什么方面展開分析論證的?
答 (1)“氣”是積極戰(zhàn)斗的。
(2)歸納法。
(3)分析了“氣”的概念及其演變。
20、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
氣是敢作敢為,節(jié)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不合作。這敢作敢為是以集體的力量為基礎(chǔ)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氣”與世俗所謂“義氣”只注重領(lǐng)導者的個人不一樣。后來宋朝幾千太學生請愿罷免奸臣,以及明朝東林黨的攻擊宦官,都是集體運動,也都是氣節(jié)的表現(xiàn)。但是這種表現(xiàn)里似乎積極的“氣”更重于消極的“節(jié)”。
問:(1)“氣”與“節(jié)”的區(qū)別何在?
(2)作者舉出了哪些論據(jù)?屬于哪種類別?
(3)這段話論證方法是什么?
答:(1)氣是敢作敢為、積極的;節(jié)是有所不為、消極的。
(2)宋朝太學生請愿罷免奸臣,明初東林黨攻擊宦官。屬于事實論據(jù)。
(3)歸納法。
http://www.dgxbdz.com/【成人高考年大學語文分析題方法】相關(guān)文章: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試題及答案07-29
成人高考大學語文試題及答案07-28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考前試題07-25
成人高考《大學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02-20
成人高考方法信息 : 成人高考學習方法07-18
成人高考方法信息 : 成人高考學習方法07-24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07-29
考研政治分析題復習方法03-20
成人高考專升本大學語文模擬試題附答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