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新學記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致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些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也。
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18361;暇,然知夫學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復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號。
8.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元元本本 元:探索
B.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 望:察看
C. 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 當:符合
D. 兵其細也 細:小事
9.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 位卑則足羞
B. 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 士不為便,而還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 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A. 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B. 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C. 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D. 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11. 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 )
①學無異習,政無異術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
、畚曳綖檎瑢W于何有
、芎庵畬W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莘虮讯沃,未必遽由是學也
、薏粚U戮渲畡,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
A. ①②⑥B. ①④⑥
C. ②③⑤D. ③④⑤
12.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作者認為先王之時,學習是施政的基礎,學政一體,緊密結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習,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
B. 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
C. 作者主張為學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而應研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 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政學分裂的現(xiàn)象。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答案】
8. B
9. A
10. B
11. A
12. D
13. (1)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8題詳解】
B項,“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從文中來看,這句話是說后世的為政者政學分裂,不敢與先王之時進行比較,“望”同“方”,意為“比較”。故選B。
【9題詳解】
本題中,A項,兩個“則”都解釋為“就”。B項,第一個“于”是介詞,比;第二個“于”也是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C項,第一個“而”連詞,表順承;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折。D項,第一個“以”相當于“于”,在;第二個“以”是目的連詞,來。故選A。
【10題詳解】
題中,“能通經(jīng)緝文”的'主語應該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應放在后一句中,即從“玩歲”后斷開,排除AD兩項;“昔”指“過去”,在句中應是修飾“所習者”,是“所習者”的定語,二者不能斷開,排除C項,故選B。
【11題詳解】
題中,(1)“學無異習,政無異術和(2)“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對“先王之時”的回顧,在這一段的結尾,作者說“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這句話可知,(1)(2)都是作者贊賞的;(3)“我方為政,學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對“后世之學”的分析,從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嘆來看,“嗟夫,后世……”,可見作者是不贊成這些做法,且“我方為政,學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話,其中暗含諷刺。(4)“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源自第四段,這是作者敘述石鼓書院的情況,只是敘述事實,不存在贊同與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從“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贊同的。(6) “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源自倒數(shù)第二段,是對在書院讀書學子的肯定,從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所獲與”可知,作者是贊同的。故選A。
【12題詳解】
D項,“文章以駁論為主”錯誤,從文中來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時的學政一體,接著指出后世的政學分裂,二者形成對比,緊跟著作者肯定三位官員重修書院的做法并對學子提出希望,可見應該是“立論”為主。故選D。
【13題詳解】
。1)中,“此……也”,判斷句;“所以”,古今異義,……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則”,那么;“安得”,怎么能;“為”,介詞,替;“之”,代詞,他們;“言”,說;“以”,目的連詞,來;“勸”,勸導;“夫”,那些;“為政”,施政;“而”,卻;“學者”,古今異義,學習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這樣;“抑”,或許;“于是”,古今異義,從這里;“獲”,收獲。
[參考譯文]
先王的時候,用學習作為為政之道,學習源于為政的需要,而為政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習沒有怪異的習慣,政令沒有怪異的方法。從朝廷到郡國,從郡國到天下,追根究底,離不開這兩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學,就會有詭異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學習,就不會有準則法度。君臣之間從上到下,對待我們的辦學,猶如農(nóng)人有田地,早上這樣,晚上也這樣,不耕耘,就沒飯吃,年終時就有憂慮。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劃一且風俗等同,就是這個緣故呀。
后世之人學習,大概興盛于先王之時。儀容舉止之安詳,飲食之豐富,教誨約束之嚴格,先王之時未必達到這個地步;然而只是為了學而學,只是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貪圖安逸,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夠通曉經(jīng)文,以取得科舉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學習的東西,很快廢棄忘卻。一旦看到書本或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說:“我剛從政,有什么好學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時,大概是因為學習與為政分開了!
國家辦學之道已經(jīng)很完備了,十戶的小地方有老師和弟子,州縣的官吏用辦學作為揚名之道,難道僅僅全是為了外觀美好嗎?大概想恢復先王的舊道,通過學習來施政。只是最終沒能符合上司的心意,這是士大夫與求學之人的錯呀。
衡州的學校叫石鼓書院什么的,其由來已久,中途曾經(jīng)遷到城南,士人認為不方便,又搬回原來的地方,這事來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學校,占據(jù)瀟、湘之要道,挾帶著山岳之名勝。它搬遷時,還沒有新教室。提點刑獄王彥洪、提舉常平人鄭君丙、知州張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這時正有戰(zhàn)亂,三人職責不同但責任均擔,雖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辦學是為政之本,戰(zhàn)亂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蘇總龜,讓他馬上修葺學校。不久學校修成,戰(zhàn)亂也結束,環(huán)視三人的地盤,整齊嚴謹,太平無事。
戰(zhàn)亂結束且太平無事,未必立馬是學習所致,而我上表稱贊他們,大概是欣賞他們?nèi)硕孟韧踔匾晫W習的原因,在軍情緊急之際,仍然不敢忘記辦學,學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績,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曉三人的心思,就住在這所學校里,不只是專心學習,還學習以后的為政之道;不只為了科舉登第,還想到報效君王,澤被蒼生之業(yè)。使為政與學習再次合而為一,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衡州新學記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文言文原文閱讀答案05-29
吏道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12-18
《病梅館記》閱讀答案及翻譯06-03
文言文《書謝御史》閱讀題及答案06-07
小石潭記閱讀題及答案01-25
《小石潭記》閱讀題及答案01-23
爆米花閱讀題及答案02-24
鳳蝶閱讀題及答案11-14
《過年》閱讀題及答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