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10-15 06:58:33 古詩詞 我要投稿

古詩詞鑒賞(錦集15篇)

  無論是在學(xué)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錦集15篇)

古詩詞鑒賞1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注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 凝妝:盛妝。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后悔讓

  【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

  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

  她后悔當(dāng)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qiáng)盛,從軍遠(yuǎn)征,立功邊塞,成為當(dāng)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dāng)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tǒng)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fā)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dú)對后園花’’的孤獨(dú)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yīng)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fù)如神。細(xì)細(xì)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辈浑y看出,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yù)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jìn)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yù)(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賞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yuǎn)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dāng)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yuǎn)征他鄉(xiāng),自己獨(dú)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yán)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guān)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xí)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fēng)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lián)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lián)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guān),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xiāng)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lián)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qiáng)烈起來,變得一發(fā)而不可收!盎诮谭蛐鲆挿夂睢北愠蔀樽匀涣魈食龅那楦小Uf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fā)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qiáng)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古詩詞鑒賞2

  原文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注釋:

  村居:農(nóng)村居住的地方。

  茅檐:茅屋,屋頂用茅草、稻草等蓋的房屋。

  吳音:吳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

  翁媼:對老一輩的稱呼,老翁、老婦。

  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織:編織。

  亡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讀wú。

  臥:躺。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拼音解讀

  qīng píng yuè · cūn jū

  máo yán dī xiǎo,xī shàng qīng qīng cǎo 。 zuì lǐ wú yīn xiāng mèi hǎo,bái fà shuí jiā wēng ào?

  dà ér chú dòu xī dōng,zhōng ér zhèng zhī jī lóng,zuì xǐ xiǎo ér wú lài,xī tóu wò bāo lián péng 。

  相關(guān)翻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綠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是誰家的公婆?

  大兒,豆地鋤草,中兒,編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在溪畔邊躺著剝蓮蓬吃。

  相關(guān)賞析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清新秀麗的`鄉(xiāng)土氣息,反映出詞人厭惡城市繁華、喜愛農(nóng)村生活的思想感情。整首詞構(gòu)造出一幅和諧、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圖畫,使人感到宛如親臨目睹一般,觀后令人心曠神怡。在這首詞中,描寫翁媼之間一家老小的生活情趣時,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形象,其中翁媼和三個兒子的形象都生動有趣。將普通的農(nóng)家生活描寫得清新可愛,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和煙火氣息,顯示了詞人的高超寫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

  作者介紹

  辛棄疾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30],山東東路濟(jì)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jì)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領(lǐng)、文學(xué)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jì)南二安”。

古詩詞鑒賞3

  【原文】

  《我儂詞》

  年代:元作者:管道升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diào)和。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譯文】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如此多情,情深處,像火焰一樣熱烈,拿一塊泥,捏一個你,捏一個我,將咱倆再一起打破,用水調(diào)和,再捏一個你,再捏一個我,我的泥人中有你,你的泥人中有我,只要活著就跟你睡一被窩,死了也要進(jìn)同一口棺材。

  【賞析】

  你儂我儂出自元朝管道升創(chuàng)作的元曲《我儂詞》。管道升(1262—1319),女,字仲姬、瑤姬,德清茅山(今干山鎮(zhèn)茅山村)人。趙孟頫妻。元延祐四年(1317)封魏國夫人。

  管道升留下詩文并不多,僅就所見幾首詩詞中,其文采也很素雅,富有感情,詩中見畫,情景交融。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婦女,在“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文化偏見下如此的博學(xué)多才,在上侍公婆、中從夫君、下教子女的.社會倫理義務(wù)的沉重負(fù)擔(dān)下,還能夠表現(xiàn)出那樣詩情畫意的浪漫情趣,實在是難能可貴!管道升在繪畫方面,以墨竹見長,兼工山水、佛像。其筆筆下之竹,勁挺有骨兼具秀麗之姿,“筆意清絕,頗有韻味”,名靡時世。墨竹師承“文湖州”(文同),為文人畫風(fēng),始創(chuàng)晴竹新篁。曾經(jīng)畫有懸雀朱竹一枝,由楊廉夫為之題詩。

  管道升既能超脫凡塵世俗之外,又能被社會歷史交口稱譽(yù);既能處理好古代婦女在家庭社會中的日,嵤拢帜軘[脫封建束縛,極大地發(fā)展和展示出自己全面而杰出的才華。她無愧于中國歷史上位數(shù)不多的偉大女性之一。

  此文源起趙孟頫異想天開地要納妾,可又不便開口直言,便填了一首詞給夫人看,詞中意思說:“豈不聞王學(xué)士有桃葉、桃根,蘇學(xué)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無過分!蓖瑫r,還安慰她:“你年紀(jì)已過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道升看了以后,自然很不高興,可又不便公開吵鬧。為了不把事情鬧大,她采取了與丈夫同樣的辦法,填了一首格律清新,內(nèi)容別致的《我儂詞》予以規(guī)勸,詞云:“我儂兩個,忒煞情多!譬如將一塊泥兒,捏一個你,塑一個我。忽然歡喜啊,將它來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團(tuán)、再煉、再調(diào)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那期間啊那期間,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生睡一床被子,死后棺材放同一個槨。”詞中口語和暢,形象鮮明,感情真摯,令人深思,使趙孟頫深為內(nèi)疚,終于回心轉(zhuǎn)意,打消了納妾的念頭。此詞表示兩人情深意重不可分割。

古詩詞鑒賞4

  《石渠記》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xì)。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cè)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yuǎn)。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石渠記》古詩簡介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第六篇。文章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達(dá)了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借以抒發(fā)胸中積郁之氣的感情。

  《石渠記》翻譯/譯文

  從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地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一尺,有時就有二尺寬,它的長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fā)現(xiàn)一個石潭,菖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huán)繞著石泓。渠水又轉(zhuǎn)彎往西流,在巖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游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回繞行一些,斜著看好像沒有盡頭,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風(fēng)吹動著樹梢,悅耳的聲音在山崖和山谷間回蕩?此呀(jīng)很寧靜,它們被風(fēng)吹動所發(fā)出的聲音才在遠(yuǎn)處傳播。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fā)現(xiàn)它的,撥開陰郁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后喜好游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fā)現(xiàn)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游人了。

  《石渠記》注釋

 、趴剩褐冈铱(一條溪水的名字)。

 、茦颍杭軜。

 、怯挠娜唬毫魉撵o的樣子。

 、日В哼B詞,或者。

 、苫颍河袝r。

  ⑹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離,古代稱八寸為咫。

  ⑺倍尺:二尺。

 、逃猓涸竭^。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廣。

 、伪唬和ā芭,覆蓋。

 、咸\:苔蘚。

  ⑿墮:落,流。

 、鸭u(yū)馀:曲折伸延。紆,彎曲。馀,通“徐”。

  ⒁卒:最終

 、蛹盒≈。

  ⒃庥(xiū):同“休”,休息。

 、蔗(shī):分流,疏導(dǎo)。

  ⒅遺:留給

 、最(juān):古同“涓”,清潔。

  《石渠記》賞析/鑒賞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革新運(yùn)動,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dān)任司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tǒng)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游覽,搜奇探勝,借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队乐莅擞洝肪褪沁@種心態(tài)之下的游歷結(jié)晶,這篇文章寫于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

  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借寫景抒發(fā)作者仕途不得志的憂郁之情。

  作者所寫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赵谒厦婕芰艘蛔鶚颉!坝腥挠娜唬澍Q乍大乍細(xì)”句,從視覺上描繪了泉水細(xì)徽輕緩流動的樣子,從聽覺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鳴聲,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點,石渠有的地方寬不到一尺,有的地方兩尺來寬,長度大約十來步(古時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從石下潛流出來。一個“伏”字,進(jìn)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點。接著寫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過了大石,前邊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蓋著菖蒲,四周環(huán)繞著苔蘚,泉水折向西流去,旁邊的水落入巖石下。北面墮入小潭中。潭的面積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許多白條魚在水中游動。后又向北彎彎曲曲地流去,看起來好像沒有盡頭,然而終干流入渴中。它的旁邊都是形態(tài)怪異的`石頭,詭怪的樹木,奇異的草兒,美好的嫩竹,這里,人們可以并排坐下來休息,這一段描寫,語言簡潔,把“睨若無窮”的曲折的泉水寫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風(fēng)光只用幾個字就寫出了特色,作者著重描寫了石渠的風(fēng):它搖動著那些樹木,花草、竹子的梢頭,發(fā)出的聲音在山谷里響動。眼看著它們已經(jīng)靜靜地不動了,可它們被風(fēng)吹動發(fā)出的聲音卻方才在遠(yuǎn)處回響。視覺上是“靜”,聽覺上卻是“遠(yuǎn)”,構(gòu)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這篇的風(fēng)同《袁家揭記》中的風(fēng)比較,它們的“個性”特點是十分鮮明的:一個是“靜遠(yuǎn)”,一個是“駭動”,這反映了作者善于細(xì)致觀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點,并且用貼切的語言來再現(xiàn)它們。柳宗元的游記的確匠心獨(dú)具,有其特殊的風(fēng)格。

  第二段寫作者從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況:把枯草朽木歸斂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經(jīng)堆積起來的枯草朽木燒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滿了清泉?上н沒有人傳揚(yáng)它,所以作者才完備地記下它周圍所有的景物,留給那些喜愛山水的人,并把這些刻寫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熱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這段記事簡明扼要。文中一個“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梢赃@樣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傳,也是惜自己的懷才不遇。

  最后一段記下整修的時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邊。十月十九日,走過大石發(fā)現(xiàn)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盡頭。這篇文章文字簡潔,用詞精煉確切,獨(dú)具特色。

  《石渠記》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xùn)|(現(xiàn)在山西芮城、運(yùn)城一帶)人,[1]世稱“柳河?xùn)|”“河?xùn)|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dǎo)唐代古文運(yùn)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并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dá)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qiáng),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xùn)|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漁翁》。

古詩詞鑒賞5

  作品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quán)京兆伊,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jié)。俄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釋

  1、賈島:唐朝詩人,字閬仙,范陽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4、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5、始:最初,開始。

  6、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復(fù)錘煉,決定不下來。煉:琢磨。之:這里指從“推”和“敲”中選一個。

  7、吟哦:吟頌。

  8、時時:不時。

  9、引手:伸手。引:舉。

  10、勢:樣子,態(tài)勢。

  11、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12、訝:對……而感到詫異。

  13、韓退之: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權(quán):臨時代理。

  15、儀仗隊:仗隊是軍隊中執(zhí)行禮儀任務(wù)的分隊。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長官。

  17、車騎:車馬。這里指由馬車組成的車隊。

  18、至:到。

  19、第三節(jié):指京兆尹出行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節(jié):這里指儀仗隊的一部分。

  20、具對:詳細(xì)回答。具,詳細(xì),具體。

  21、立馬久之:(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轡:坐騎的馬頭齊平,表示平等。轡:馭馬的韁繩。

  24、留連:舍不得離開。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情。此時賈島還未做官。

  作品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毕胗谩巴啤弊郑窒胗谩扒谩弊,反復(fù)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xù))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當(dāng)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xì)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眱扇擞谑遣⑴膨T著驢馬回家,一同談?wù)撟髟姷姆椒,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作品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復(fù)琢磨、斟酌和不斷改進(jìn)。永遠(yuǎn)精益求精!

  作品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fèi)心血,花費(fèi)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dāng)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fèi)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fù)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yīng)換成“敲”?伤钟X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fù)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jìn)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jìn)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并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后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fù)琢磨,反復(fù)斟酌。

  原詩譯文

  造訪獨(dú)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沒有鄰家,顯得閑適寧靜,只有一條雜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院。月下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僧人敲響友人的院門。(沒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過了橋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動的山石遮住了云層接地的部分。我暫時離開,但還會再來,相約的會面,不會食言。

  相關(guān)人物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韓愈(768—824年)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kuò)大文言文的表達(dá)功能。宋代蘇軾稱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dāng)代口語的提煉,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古詩詞鑒賞6

  《泊船瓜洲》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賞析:

  《泊船瓜洲》是一首的抒情小詩,它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xiāng)的深切感情。從詩題中我們又知道,詩人的立足點是在長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的是遠(yuǎn)眺所見,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只隔一條江水,由此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不過隔了幾座大山,也不遠(yuǎn)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前者寫的是所見,而后者寫的是所想,這一想,就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再塑空間。同時,“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不僅寫了瓜洲與鐘山之間并不遙遠(yuǎn)的距離,也流露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濃濃的情懷。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不僅點出了時令已是春天,也不僅僅是描繪“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個“又”字,又深深地蘊(yùn)含了詩人多年的企盼。春風(fēng)吹過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fēng)依舊,明月依然,思鄉(xiāng)之情也在,可是詩人自己又身在何處?再看句中的“綠”字,它也不單單是今年吹綠了“江南岸”,而是年復(fù)一年,不止一次地“綠”遍千山萬水,就連整個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氣,卻終究難以染綠游子此時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懊髟潞螘r照我還”是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懷自然引發(fā)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fēng)已經(jīng)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不覺寄情于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著我回歸故里呢?再一次表達(dá)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深情。

  詩人在詩作中十分注重用詞的準(zhǔn)確性、生動性與形象化,“綠”字原本是一個形容詞,可在詩中卻是“吹綠”的意思,這在古漢語中叫做使動用法,是形容詞的動詞妙用,足見詩人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

  《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賞析:

  在思鄉(xiāng)人的眼里,故鄉(xiāng)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卦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jìn)。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jìn)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dāng)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qiáng)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dāng)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dú)運(yùn)。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由望月轉(zhuǎn)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坝械芙苑稚,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jìn)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dá),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yùn)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yīng),承轉(zhuǎn)圓熟,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dá)”,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zhuǎn),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古詩詞鑒賞7

  [先秦]詩經(jīng)

  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

  節(jié)彼南山,有實其猗。赫赫師尹,不平謂何。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

  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guī)煛?/p>

  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無小人殆,崿嵰鰜,則無膴仕。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屆,俾民心闋。君子如夷,惡怒是違。

  不吊昊天,亂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寧。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駕彼四牡,四牡項領(lǐng)。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方茂爾惡,相爾矛矣。既夷既懌,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寧。不懲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式訛爾心,以畜萬邦。

  注釋:

  【1】節(jié):通“巀(jié)”。長言之則為巀嶭(niè),亦即嵯峨。

  【2】巖巖:山崖高峻的樣子。

  【3】師尹:大(tài)師和史尹。大師,西周掌軍事大權(quán)的長官;史尹,西周文職大臣,卿士之首。

  【4】具:通“俱”。

  【5】惔(tán):“炎”的誤字,火燒。

  【6】卒:終,全。

  【7】何用:何以.何因。

  【8】有實:實實,廣大的樣子。《詩經(jīng)》中形容詞、副詞以“有”作詞頭者,相當(dāng)于該詞之重疊詞。

  【9】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10】薦:再次發(fā)生饑饉。

  【11】瘥(cuó):疫病。

  【12】憯(cǎn):曾,乃。

  【13】氐:借為“榰(zhī)”,屋柱的石磉。

  【14】毗(pí):猶“裨”,輔助。

  【15】吊:通“叔”,借為“淑”,善。

  【16】昊天:猶言皇天。

  【17】空:窮。

  【18】師:眾民。

  【19】式:應(yīng),當(dāng)。

  【20】夷:平。

  【21】已:依全詩前后及此處文義,今理校為“己”,義為以身作則。

  【22】殆:及,接近。

  【23】瑣瑣:細(xì)小卑賤,《爾雅·釋訓(xùn)三》:佌佌,瑣瑣,小也。

  【24】姻亞:統(tǒng)指襟帶關(guān)系。姻,兒女親家;亞,通“婭”,姐妹之夫的互稱。

  【25】膴(wǔ)仕:厚任,高官厚祿,今世所謂“肥缺”。

  【26】傭:通“融”,明。

  【27】鞠讻(xiōng):極亂。讻,禍亂,昏亂。

  【28】惠:通“慧”。

  【29】戾:暴戾,災(zāi)難。

  【30】屆:臨。

  【31】闋:息。

  【32】式月斯生:應(yīng)月乃生。

  【33】成:平。

  【34】卒:通“悴”。

  【35】牡:公牛,引申為雄性禽獸,此指公馬。

  【36】項領(lǐng):肥大的脖頸。

  【37】蹙(cù)蹙:局促的樣子。

  【38】茂:盛。

  【39】惡:憎惡。

  【40】矛:通“務(wù)”,義為侮。

  【41】懌:悅。

  【42】覆:反。

  【43】正:規(guī)勸糾正。

  【44】家父:此詩作者,周大夫。

  【45】誦:詩。

  【46】訛(é):改變。

  【47】畜:養(yǎng)。

  作品賞析:

  《小雅·節(jié)南山》所指責(zé)的對象則是幽王及其權(quán)臣。前人屢辯詩旨是“刺王”還是“刺尹”,甚為無謂。總因古代君臣名分頗嚴(yán),論者又往往橫亙一“詩可以怨”或一“《小雅》怨誹而不亂”之念于胸中,因之便有不同的“先入為主”之念在作怪。今就詩論詩,直刺師尹,頗為鮮明;而一再怨望“昊天”,又借以指責(zé)天子。

  關(guān)于師尹,自毛傳以來皆解作“大師尹氏”,至王國維始辨析其為二人,即首掌軍職的'大師和首掌文職的史尹。觀《大雅·常武》中大師“整六師”、尹氏及其屬“戒師旅”,則大師統(tǒng)軍而尹氏監(jiān)軍,對照《小雅·節(jié)南山》詩首章,“憂心如惔,不敢戲談”正合于軍國主義背景,偏于責(zé)師;而“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乃監(jiān)察司之失職,偏于斥尹。

  全詩十章,共分三部分。首二章以南山起興,以象征二權(quán)臣。以山之險要象征其權(quán)之樞要,又以山之不平聯(lián)系到二臣秉政不平。結(jié)合篇末“昊天不平,我王不寧”的呼應(yīng)來看,天怒人怨,總由師尹秉政不平使然,故“不平”二字為全篇眼目。只是第二部分卻一再將不平(不夷)與不己(不自為政)并提而責(zé)難,推思其義,全詩是指斥師尹失政在不能持平(夷),而要持平則又須事必躬親(己),因而全詩結(jié)構(gòu)是起于夷(平)終于夷(平)而介于己。

  首章點出“不敢戲談”以致“國既卒斬”;二章點出昊天再降饑疫以致“喪亂弘多”,民眾無法存活,從而“不敢戲談”之高壓失控,遂而“民言無嘉”。一章言人禍,二章言天災(zāi),由時間及順序暗示天災(zāi)實人禍所致,人間暴戾上干天怒所致,此即第一部分的要害。

  從第三到第六共四章為第二部分。在上兩章鋪墊的基礎(chǔ)上,三章進(jìn)一步點明師尹之害人害天,天再施報于人,人民雙重遭殃!霸娍梢栽埂,怨而至天,亦已極矣!

  四、五兩章句式排比,結(jié)構(gòu)整齊而又不乏疏宕之美。四章圍繞“夷”“己”二字正反展開,既為師尹說法,更為一切秉政者說法,三十二字可銘于座右,可鐫于通衢。五章“昊天不傭(融)”“昊天不惠(慧)”二解是“刺”,“君子如屆(臨、己)”“君子如夷(平)”二解是“美”,也是對師尹說法。兩章排比、對比之勢,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詩人的責(zé)怨之情也推到了高潮。

  六章承上啟下,由怒轉(zhuǎn)嘆。

  統(tǒng)觀第二部分四個章節(jié),結(jié)構(gòu)頗為講究:五、六章既以“昊天不傭”“昊天不惠”和“不吊昊天”以上應(yīng)第三章的“不吊昊天”,又以“君子如屆(臨、己)”、“君子如夷”和“誰秉國成(平、夷)”、“不自為政(不己)”以上應(yīng)第四章的“式夷式已”,可見此部分是以怨天和尤人雙向展開而又并攏合承,甚耐玩味。

  第七、八、九、十章為第三部分。變每章八句為四句,于音樂為變奏。于詩情為由怨怒轉(zhuǎn)悲嘆。唯七、八兩章疑有錯簡而當(dāng)易位:前“方茂爾惡”章言師黨與尹黨既相傾軋又相勾結(jié),以見朝政難革;后“駕彼四牡”章言無奈之下只有往奔四國避亂(或求諸侯勤王),然而四方亦不可往,“蹙蹙靡所騁”。詩人說:既然宗周與四國皆被師尹擾亂,國已不國,今日上干天怒,下危人主,盡管師尹不自責(zé)己而反怨怒匡正,我身為大夫,也只有勇作詩“誦”,“以究王讻”,成此一篇檄文,為來者垂誡了!

古詩詞鑒賞8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宋·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譯文/注釋

  譯文

  我年輕的時候帶著一萬多的士兵、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時。金人的士兵晚上在準(zhǔn)備著箭袋,而我們漢人的軍隊一大早向敵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憶著往事,感嘆如今的自己,春風(fēng)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長達(dá)幾萬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東邊的人家換換種樹的書吧。

  注釋

 、批p鴣天:詞牌名。雙調(diào)五十五字,押平聲韻。

 、粕倌陼r事:年輕時期的事情。

 、菈褮q旌旗擁萬夫:指作者領(lǐng)導(dǎo)起義軍抗金事,當(dāng)時正二十歲出頭。他在《進(jìn)美芹十論子》里說:“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fù),共藉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眽褮q:少壯之時。

 、儒\襜(chān)突騎渡江初:指作者南歸前統(tǒng)帥部隊和敵人戰(zhàn)斗之事。錦襜突騎: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襜:戰(zhàn)袍。衣蔽前曰“襜”。

 、伞把啾本洌阂庵^金兵在夜晚枕著箭袋小心防備。燕兵:此處指金兵。娖(chuò):整理的意思。銀胡觮(原字為“革”旁加“錄”,音lù):銀色或鑲銀的箭袋。一說娖為謹(jǐn)慎貌,胡觮是一種用皮制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里內(nèi)外的人馬聲響,見《通典》。

 、省皾h箭”句:意謂清晨宋軍便萬箭齊發(fā),向金兵發(fā)起進(jìn)攻。漢:代指宋。金仆姑:箭名,見《左傳·莊公十一年》。

 、索冢▃ī)須:胡子。唇上曰髭,唇下為須。

  ⑻平戎策:平定當(dāng)時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歸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很有價值的抗金意見書。

 、蜄|家:東鄰。種樹書:表示退休歸耕農(nóng)田。

  全文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作者青年時期那段傳奇般的出色經(jīng)歷!皦褮q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鄙暇鋵懽髡吣昵鄷r參加領(lǐng)導(dǎo)抗金義軍,曾率領(lǐng)過上萬人的隊伍;下句寫自己率領(lǐng)精銳錦衣騎兵渡江南來!板\襜突騎”,即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把啾箠沏y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本唧w描寫南奔時突破金兵防線,和金兵戰(zhàn)斗的場面:金兵晚上準(zhǔn)備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曉便發(fā)起了進(jìn)攻。燕兵,指金兵!耙箠沏y胡觮”,夜里整理兵器(準(zhǔn)備天明的戰(zhàn)斗),側(cè)面說明義軍進(jìn)兵神速,出其不意。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說,枕著銀胡觮而細(xì)聽之意。娖,謹(jǐn)慎貌;胡觮是一種用皮制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里內(nèi)外的人馬聲響,見《通典》。兩說皆可通,今取前說。“漢箭”句,指義軍用箭攻擊金人。金仆姑,箭名,見《左傳·莊公十一年》。四句寫義軍軍容之盛和南奔時的緊急戰(zhàn)斗情況,用“擁”字、“飛”字表動作,從旌旗、軍裝、兵器上加以烘托,寫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極為飽滿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憶青年時代自己殺敵的壯舉和抗敵的戰(zhàn)斗,豪情壯志溢于筆端,他懷著一片報國之心南渡歸宋,滿懷希望地打算為宋殺敵建功,但卻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納他的平戎之策,長期被閑置不用,使他壯志沉埋,無法一展懷抱。因此在轉(zhuǎn)入下片后,追懷往事,不免深深地嘆息:“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鄙隙浣裎魧φ,一“追”一“嘆”,包含多少歲月,多少挫折;又靈活地從上片的憶舊引出下片的敘今。第三句申明“嘆今吾”的主要內(nèi)容。草木經(jīng)春風(fēng)的吹拂能重新變綠,人的須發(fā)在春風(fēng)中卻不能由白變黑。感嘆青春不再,韶華易逝的可惜,這是一層;白髭須和上片的壯歲對照,和句中的春風(fēng)對照,又各為一層;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壯志未能徹底湮滅之意,又自為一層。一句中有多層含意,感慨極為深沉!皡s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最鮮明、最典形最生動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劇,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為深化、極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歸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很有價值的抗金意見書。上萬字的平戎策毫無用處,倒不如向人換來種樹書,還有一些生產(chǎn)上的實用價值。這是一種政治現(xiàn)實,對于作者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陸游《小園》詩:“駿馬寶刀俱一夢,夕陽閑和飯牛歌!眲⒖饲f《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詞中的“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和這兩句意境相近,也寫得很凄涼;但聯(lián)系作者生平的文韜武略、英雄事跡來看,這兩句的悲慨程度還更使人扼腕不已。

  這首詞以短短的五十五個字,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的悲慘遭遇。上片氣勢恢宏,下片悲涼如冰,心傷透骨。悲壯對照,悲壯結(jié)合,真如彭孫遹《金粟詞話》評辛詞所說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詞。

  寫作背景公元1161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其后方比較空虛,北方被占區(qū)的人民,乘機(jī)進(jìn)行起義活動。山東濟(jì)南的農(nóng)民耿京,領(lǐng)導(dǎo)一支起義軍,人數(shù)達(dá)二十余萬,聲勢浩大。當(dāng)時年才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二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歸附耿京,為耿京部掌書記。辛棄疾建議起義軍和南宋取得聯(lián)系,以便配合戰(zhàn)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們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宋高宗。高宗得訊,授耿京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授辛棄疾承務(wù)郎。辛棄疾等回到海州,聽到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投降金人,義軍潰散。他立即在海州組織五十名勇敢義兵,直趨濟(jì)州(治今山東巨野)張安國駐地,要求和張會面,出其不意,把張縛置馬上,再向張部宣揚(yáng)民族大義,帶領(lǐng)上萬軍隊,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過淮水才敢休息。到臨安把張安國獻(xiàn)給南宋朝廷處。但宋高宗沒有抗金的決心,又畏懼起義軍。辛棄疾南歸之后,義軍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縣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為江陰僉判,一個地方助理小吏,給他們當(dāng)頭一個嚴(yán)重的打擊,使他們深感失望。后來辛棄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進(jìn)行練兵籌餉的活動,常被彈劾,罷官家居江西的上饒、鉛山,也接近二十年。他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掣肘,報效國家的壯志難酬。這首詞是他晚年家居時,碰到客人和他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jīng)歷而作的。

古詩詞鑒賞9

  【原文】

  客至⑴

  舍南舍北皆春水⑵,但見群鷗日日來⑶。

  花徑不曾緣客掃⑷,蓬門今始為君開⑸。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⑹,樽酒家貧只舊醅⑺。

  肯與鄰翁相對飲⑻,隔籬呼取盡余杯⑼。

  【詞句注釋】

 、趴椭粒嚎椭复廾鞲,杜甫在題后自注:“喜崔明府相過”。明府,唐人對縣令的稱呼。相過,即探望、相訪。

 、粕幔褐讣摇

 、堑姡褐灰。此句意為平時交游很少,只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

 、然◤剑洪L滿花草的小路。

 、膳铋T:用蓬草編成的門戶,以示房子的簡陋。

 、适羞h(yuǎn):離市集遠(yuǎn)。兼味:多種美味佳肴。無兼味,謙言菜少。

 、碎祝壕破。舊醅:隔年的陳酒。樽酒句:古人好飲新酒,杜甫以家貧無新酒感到歉意。

 、炭希耗芊裨试S,這是向客人征詢。

 、陀啾河嘞聛淼木。

  【白話譯文】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jié)隊飛來。

  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為您掃,這柴門不曾為客開過,今天為您打開。

  離市太遠(yuǎn)晚餐中沒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陳酒招待。

  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剩下的酒![3]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黃鶴《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bǔ)遺》,此詩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后,終于結(jié)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詩人在久經(jīng)離亂,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4]

  【作品鑒賞】

  首聯(lián)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吧崮仙岜苯源核,把綠水繚繞、春意蕩漾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huán)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暗姟,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也是過于單調(diào)。作者就這樣寓情于景,表現(xiàn)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lián)把筆觸轉(zhuǎn)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qiáng)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后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后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bǔ)足了首聯(lián)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zhuǎn)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他情節(jié),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氨P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yuǎn)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jìn)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里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作結(jié),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xì)節(jié)描寫,細(xì)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dāng)熱烈。就寫法而言,結(jié)尾兩句真可謂峰回路轉(zhuǎn),別開境界。

  劉克莊說此詩是戲效元白體。杜甫自不可能飛躍時空去戲效他后代的元白體,這是從風(fēng)格角度反講的。簡而言之,元白體就是指淺切平易的詩歌風(fēng)格。綜觀全詩,語勢流暢,除“盤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語句都沒有太大的障礙,尤其是尾聯(lián)虛字“肯與”和俗語“呼取”的運(yùn)用,足當(dāng)“戲效元白體”之評。另外,詩用第一人稱,表達(dá)質(zhì)樸流暢,自然親切,與內(nèi)容非常協(xié)調(diào),形成一種歡快淡雅的情調(diào),與杜甫其他律詩字斟句酌的風(fēng)格確實不大一樣。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dá)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yuǎn)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xiàn)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zhuǎn)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xiàn)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xì)節(jié),寫得那樣情彩細(xì)膩,語態(tài)傳神,表現(xiàn)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顯示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yùn)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dá)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0

  《元宵》原文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譯文

  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燦爛的燈,缺少皎潔的月,無以盡興,這樣的夜,如果只有皎潔的月,沒有燦爛的燈,無以為春。

  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美人如花似玉,彩燈帶著歡欣的`笑意燃燒月下,月亮如水似銀。

  滿街珠寶翡翠閃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聲嘹亮,笙管悠揚(yáng),那是小伙在賽社神。

  如果不盡興游玩,開懷大笑,怎么對得起這樣的吉日良辰?

  《元宵》注釋

  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兩種)有祭祀土地神,祈祝豐收的習(xí)俗。

  尊,古代盛酒器具。

  《元宵》簡析

  《元宵》是明代詩人唐寅所作的一首詩。寫出了農(nóng)村過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面。

  通常的元夜詩,多寫都市。而這首《元宵》卻取材農(nóng)村。燈月輝映的鄉(xiāng)村是美的,燈月映照下的村女則更美。她們青春煥發(fā),喜氣洋洋,盡情歡笑!对啡娨饩硟(yōu)美感人。

古詩詞鑒賞11

  閨怨篇

  寂寂青樓大道邊,紛紛白雪綺窗前。

  池上鴛鴦不獨(dú)自,帳中蘇合還空然。

  屏風(fēng)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dú)眠。

  遼西水凍春應(yīng)少,薊北鴻來路幾千!

  愿君關(guān)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時妍。

  翻譯

  大道邊青色的樓房靜靜佇立,我獨(dú)自倚在窗前看窗外白雪紛紛。

  池塘里鴛鴦成雙作對讓人好生羨慕,空蕩蕩的閨房中,唯有那羅帳里面的蘇合香,在默默地燃燒。

  好心的屏風(fēng)有意遮掩逗人愁思的月光,無情的燈火卻使閨房通明,照出了相思人兒孤眠獨(dú)宿的模樣。

  遼西邊境早已是天寒水凍,那里的春光恐怕極少停駐吧;薊北塞外,與江南相隔好幾千里,即使托鴻雁傳書,也很難送到!

  只盼望夫君早早歸家,須知我的青春短暫;正如秾桃艷李,只有片時的妍麗!

  注釋

  青樓:指涂飾青漆的樓房。魏晉南北朝詩中常用來指女子所居。

  蘇合:即蘇合香。

  賞析

  此詩前六句寫閨婦冬夜空房獨(dú)宿,因而觸物傷心的苦景!扒鄻恰保竿匡椙嗥岬臉欠。如曹植《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jié)重關(guān)!北驹娛拙浼磸牟茉娀觥8患覙情w,本該是賓朋絡(luò)繹,且臨大路,更當(dāng)有車馬喧鬧;然冠以“寂寂”二字,則其室內(nèi)室外一片清靜無聲、冷落寂寥之狀可想而知。故首句不僅點出地點,而且入手扣題,為下文描寫閨怨預(yù)示了環(huán)境氣氛。次句既點明時令是冬季,在那雕畫著花紋的窗子外面,但見白雪紛紛飄舞;又通過“紛紛白雪”,烘托出閨婦那凄涼的心境和紛亂的思緒。第三句承上仍寫室外,少婦無聊地守著窗兒,孤寒之感已然襲上心頭;當(dāng)她望見池上鴛鴦雙雙偎依,雪寒之間猶有一絲親熱溫暖,更是不免“人而不如鳥乎”之嘆。故第四句一轉(zhuǎn),由室外轉(zhuǎn)寫室內(nèi),由鴛鴦雙聯(lián)想到自己孤獨(dú)。你看她,情不自禁地回顧室內(nèi):空蕩蕩的閨房中,唯有那羅帳里面的蘇合香,在默默地燃燒(“然”同燃),平添了幾分房櫳空寂的氣氛。一個“空”字,生動傳神,既渲染出環(huán)境的虛空,也暗示出人物心境的空寂。在這寂寞的重壓之下,她反而感謝那道屏風(fēng)解人情意,將那撩人愁思的窗外明月遮障,令自己不至于由于月圓人不圓而彌加哀怨。她的心情也扭曲了:明明是害怕黑暗孤寂,不敢熄燈,她卻恨那盞青燈冷酷無情,慘淡的碧火直射著孤眠之人,愈增其形影相吊、煢獨(dú)凄惶的`苦楚。這二句用擬人的筆法,移情入景,將思婦的凄楚,寫到極為委婉深曲。

  “遼西”二句,忽又蕩開一筆,將空間推移至幾千里之外,設(shè)想邊塞丈夫的情景。這位閨婦由眼前江南的“紛紛白雪”,自然聯(lián)想到丈夫所處塞北的嚴(yán)寒:由長期的音沉信杳,自然想到路遙難通的緣故。她想:遼西邊境早已是天寒水凍,冰天雪地,那里的春光恐怕極少停駐吧;薊北塞外,離江南相隔好幾千里,即使丈夫托鴻雁傳書,但由于千山萬水的阻隔,音書也很難送到!二句從對面著筆,設(shè)想對方的寂寞相思和雁書難寄,不僅表現(xiàn)出彼此的心心相印,而且把閨婦的癡情思念再度推進(jìn)了一層。

  結(jié)尾二句,寫閨婦殷切地期望以及深沉的憂慮:她希望丈夫早日度過關(guān)山,回到自己身旁,以慰己心;她提醒丈夫應(yīng)當(dāng)時刻想到,妻子雖正處在青春妙齡之際,妻子雖正處于青春妙齡之際,然而韶華易逝,紅顏易衰,正如桃李花開,只能保持短暫的鮮艷妍美一樣,隨著春歸,它又將凋謝零落。因此,千萬要珍惜青春,不要錯過時光。二句又由邊關(guān)收到眼前閨房,與前文關(guān)合呼應(yīng)。運(yùn)用了暗喻和夸張的手法,愈見得思婦憂愁之重與盼歸之切。

  此詩所寫景物皆是閨婦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因而無不飽含閨婦強(qiáng)烈的感情色彩,成為其內(nèi)心的物外表現(xiàn),堪謂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通篇對仗工整而又自然?/p>

古詩詞鑒賞12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譯文翻譯

  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搖蕩著船槳一直駛向臨圻。

  只有相思的別恨像無邊的春色,不論江南江北時刻送你把家歸。

  渡口楊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搖起槳駛向臨圻。

  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樣,從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注釋解釋

  沈子:一作“沈子福”,作者的友人。歸:又作“之”。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長江自九江以下向東北方向流去,故稱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江東。

  渡頭:猶渡口。過河的地方。行客:過客;旅客!痘茨献印ぞ裼(xùn)》:“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礫石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

  罟(gǔ)師:漁人,這里借指船夫。臨圻(qí):臨近曲岸的地方。當(dāng)指友人所去之地!佰摺,曲岸。明嘉靖本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作“臨沂”,為東晉僑置的縣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與題中“歸江東”吻合。

  相思:此處指友人間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長江。

  ⑴沈子福,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跡不詳。《全唐詩》作沈子。歸又作之。

 、祁梗╣ǔ )( 古)師:漁人。此指船夫。

 、桥R圻(qí):近岸之地,此指江東岸。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維大約在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年)知南選,至襄陽(今屬湖北)。他集子里現(xiàn)存《漢江臨眺》、《曉行巴峽》等詩,可見他在江漢的行蹤不止襄陽一處?丛婎}和頭兩句的意思,這詩當(dāng)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詩文賞析

  這首送別之作意韻悠長,風(fēng)神搖曳,綿邈蘊(yùn)藉。飽含勸勉,一敘理想抱負(fù)之情。詩的開篇直接入題,描寫送別情形。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xiàn)成之景,景中卻蘊(yùn)含深情:“柳”與“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xí)俗,表示不忍,希望遠(yuǎn)行的人留下來。但分別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經(jīng)起航。這里寫楊柳,不僅寫現(xiàn)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凄清,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醒出“歸江東”題意。剛才還很熱鬧的渡頭,一下變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著友人漸漸遠(yuǎn)去。他的腦海里,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biāo)拢x自己越來越遠(yuǎn)。

  《黃鶴樓送之廣陵》詩中也有目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天際流!崩畎渍驹诟吒叩狞S鶴樓上,遠(yuǎn)眺孤舟,寫的.是遠(yuǎn)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xì)節(jié),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xì)膩,可見一斑。

  船兒漸行漸遠(yuǎn),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過一會兒,他們就將消失在詩人的視線之外。而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重新相逢。想到這些,詩人的心中難免有些悵惘。這時,詩人依依不舍,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蕩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詩人忽發(fā)奇想:讓我心中的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撲向你,跟隨著你歸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是十分美麗的想象,有著無比蘊(yùn)藉而深厚的感情。詩人似乎在對友人說: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圍著你;我的牽掛、友誼也和這春色一樣,時時刻刻包圍著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滿江南江北,情亦滿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別情已經(jīng)充盈了滿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耐人尋味。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靈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極其自然。這里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功夫當(dāng)然又深了一層。寫離情別緒哀而不傷,形象豐滿,基調(diào)明快,這是盛歌的特色。

  此詩描寫的是最具普遍性的離別。與許多別詩一樣,先用景色來制造—定的氣氛,“行客稀”可見境地的凄清,反襯與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詩末兩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與牛希濟(jì)《生查子》詩中:“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眱删溆兄惽ぶ睿慌c王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句比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同樣具有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風(fēng)格一渾成一婉約,各具姿態(tài)!拔┯邢嗨妓拼荷,江南江北送君歸”兩句是作者突發(fā)的奇想,將春色比作心中對朋友的情誼,情景妙合無間,表露得非常自然。原本充滿愁緒的離別被詩人寫得哀而不傷,反而覺得形象豐滿、基調(diào)明快,其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不可否認(rèn)。

古詩詞鑒賞13

  1.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2.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3.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4.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5.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虾迫弧肚迕魅昭缑返朗糠俊

  6.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yùn)《登池上樓》

  7.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徸哉洹都汉ルs詩·其五》

  8.城下煙波春拍岸!X惟演《木蘭花·城上風(fēng)光鶯語亂》

  9.春風(fēng)來不遠(yuǎn),只在屋東頭!谥t《除夜太原寒甚》

  10.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干!焓缯妗督亲印べp春》

  11.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K舜欽《淮中晚泊犢頭》

  12.春風(fēng)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fù)晴!獎㈤L卿《別嚴(yán)士元》

  13.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钋逭铡赌钆珛伞ご呵椤

  14.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李白《春思》

  15.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騺缙凇峨s詩三首·其三》

  16.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鸥Α犊椭痢

  17.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蘇軾《蝶戀花·春景》

  18.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K軾《西江月·頃在黃州》

  1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詩詞鑒賞14

  《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翻譯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guān),遠(yuǎn)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jìn)犯之?dāng),誓不返回家鄉(xiāng)。

  注釋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

  2.雪山:祁連山脈。

  3.孤城:當(dāng)是青海地區(qū)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guān)。

  4.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5.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與匈奴聯(lián)合,屢次遮殺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計刺殺樓蘭王,"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咸嘉其功"(《漢書·傅介子傳》)。此以樓蘭泛指西北地區(qū)的敵人。

  古詩賞評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dāng)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guān)呢?這跟當(dāng)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qiáng)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wù)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qiáng)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hù)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qiáng)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fù)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dān)負(fù)的任務(wù)的自豪感、責(zé)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qiáng)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qiáng)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fēng)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yùn)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yùn)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guān)的宏偉壯志。

古詩詞鑒賞15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挝奶煜<<過零丁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侮懹<<示兒>>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仆醪g<<出塞>>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评钯R<<南園>>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啤ち詈<<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贫拍<<泊秦淮>>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鳌て堇^光<<馬上作>>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fù)盡狂名十五年。——清·龔自珍<<漫感>>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迩镨<<對酒>>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逍戾a麟<<出塞>>

【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鑒賞12-21

古詩詞鑒賞01-06

《元日》古詩詞鑒賞12-05

《式微》古詩詞鑒賞12-06

《綢繆》古詩詞鑒賞12-07

《落花》古詩詞鑒賞12-07

梅花古詩詞鑒賞12-08

《牡丹》古詩詞鑒賞12-09

《蘇幕遮》古詩詞鑒賞05-04

《孤雁》古詩詞鑒賞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