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寫大寒節(jié)氣的古詩詞賞析 推薦度:
-
語文古詩詞賞析方法 推薦度:
-
《商頌·那》古詩詞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詞賞析(合集)
在平平淡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fēng)、往體詩。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賞析1
王傳學(xué)
到了宋代,山茶花進一步走進了文人的視野,詠山茶花的詩詞層出不窮,出現(xiàn)了不少佳作。
宋代大詩人蘇軾寫了許多詠山茶花的詩。先看《邵伯梵行寺山茶》:
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
說似與君君不會,爛紅如火雪中開。
邵伯鎮(zhèn)在今江蘇江都縣北。
這首詩作于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詠在邵伯鎮(zhèn)梵行寺中所見的紅山茶花。
“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詩人一見到山茶花就發(fā)問,“阿誰栽”不得而知,自己冒雨而來卻是真切無誤,由此可見賞山茶之情的執(zhí)著!罢f似與君君不會”,有的版本作“君不見”,意思是因獨自雨中賞山茶心中有感,想要說給人聽,人或聽而難得一見,或聽而不信。這倒不是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詩人要告訴讀者的是“爛紅如火雪里開”這一鮮艷奪目的形象。詩人是深深為之感動了。紅火與白雪形成強烈對比,這最后一句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蘇軾另有一首《趙昌四季·山茶》詩:
游蜂掠盡粉絲黃,落蕊猶收蜜露香。
待得春風(fēng)幾枝在,年來殺菽有飛霜。
詩中前兩句“游蜂掠盡粉絲黃,落蕊猶收蜜露香”,是寫山茶花香氣濃郁,游蜂頻顧。后兩句“待得春風(fēng)幾枝在,年來殺菽有飛霜”,是說山茶花開于雪中,其至春時,在者能幾,最終還有殺菽之霜,使之凋殘。這句反過來說因有殺菽之霜,故不能多枝留待春時。一說是以比遭受貶謫之人,不能再承受春和雨露的滋潤,可供參考。
這首詠山茶花詩題中的趙昌字昌之,宋代花鳥畫壇的杰出畫家。他擅長書法、繪畫,擅畫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蟲,沒骨花鳥自成一派。蘇軾另在《王伯?dāng)刳w昌花四首》中寫道:
蕭蕭南山松,黃葉隕勁風(fēng)。
誰憐兒女花,散火冰雪中。
能傳歲寒姿,古來惟立翁。
趙叟得其妙,一洗膠粉空。
掌中調(diào)丹砂,染此鶴頂紅。
何須夸落墨,獨賞江南工。
趙昌所繪的是紅山茶花。蘇軾稱紅山茶花“誰憐兒女花,散火冰雪中”,同“爛紅如火開雪中”是同調(diào),而且進一步指明:“能傳歲寒姿,古來惟立翁”,山茶花這種歲寒姿值得推崇,只有趙昌老先生能傳其神韻。
蘇軾還有一首于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寫的《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其二寫道:
長明燈下石闌干,常共松杉守歲寒。
葉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態(tài)鶴頂?shù)ぁ?/p>
久陪方丈曼佗雨,羞對先生苜蓿盤。
雪里盛開知有意,明年歸后更誰看。
詩人對山茶花雪里盛開有極深印象,詩的首聯(lián)同樣贊美山茶花“常共松杉守歲寒”的堅貞品格。頷聯(lián)“葉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態(tài)鶴頂?shù)ぁ,寫山茶的葉子厚實,果實有棱角,如同“犀甲”般堅硬;花色深濃,如丹頂鶴的紅頂一樣紅艷,引入注目。
頸聯(lián)“久陪方丈曼佗雨”,顯然是指山茶花又名稱曼佗羅花(實非一物),傳說佛說法時曾有天雨曼佗羅花!靶邔ο壬俎1P”,“苜蓿盤”是用典故,形容小官清苦冷落的生活。唐五代王定!短妻浴ら}中進士》載:“薛令之,……累遷左庶子。時開元東宮官僚清淡,令之以詩自悼,復(fù)記于公署曰:‘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筋易寬。只可謀朝日,那能度歲寒!’”
尾聯(lián)“雪里盛開知有意,明年歸后更誰看”,寫山茶花很有情意,特意在雪里盛開供詩人欣賞。詩人感嘆世事難料,明年開的花可能就看不到了。
這四首詠山茶花詩雖作于不同時期,但其共通之處還是十分明顯,一贊其雪里紅花鮮艷異常,二贊其歲寒之姿,品格堅貞。詩人一生仕途坎坷,歷盡磨難,政治觀點雖不無可非議之處,其操守品格,表里如一,不肯隨時俯仰卻令人敬佩。他贊美山茶花,喜愛山茶花,這其中未始沒有借物托志之意。
蘇軾的胞弟蘇轍也寫有《山茶花二首》,其一寫道:
黃蘗春芽大麥粗,傾山倒谷采無余。
久疑殘枿陽和盡,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
經(jīng)冬結(jié)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鋤。
蘇轍(公元1039—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1],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xué)家、宰相。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學(xué)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fēng)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
這首詩寫山茶的生長情景。前兩聯(lián)寫山谷間的山茶樹,到了春天,山茶樹的舊枝發(fā)出新芽,長到大麥粒大小時,被采摘一空,只留下一些殘花。,讓人嘆息。頸聯(lián)“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寫山茶花濃郁的清香讓山崖上的菊花香氣顯得清淡;花色清秀艷麗如嶺上盛開的梅花。尾聯(lián)“經(jīng)冬結(jié)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鋤”,過了冬天結(jié)的.山茶籽還可以栽種,讓一畝荒地變成綠園。表現(xiàn)了山茶旺盛的生命力。
詩中描繪了山茶一年四季的生長情況,贊美了山茶花的香濃、花艷,以及山茶旺盛的生命力。
再看南宋詩人王十朋的《山茶花》:
鶯聲老矣移雖晚,鶴頂?shù)r看始佳。
雨葉鱗鱗成小蓋,春枝艷艷首群花。
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字龜齡,號梅溪。生于溫州樂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樂清市)。南宋政治家、詩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quán)”中興為對,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狀元)。官秘書郎。孝宗立,累官侍御史,歷知饒、夔、湖、泉諸州。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逝世,年六十。紹熙三年(1192年),追謚“忠文”。有《梅溪集》等。
這首七絕寫出詩人所移植的山茶花,枝繁葉茂長勢良好的景象。
“鶯聲老矣移雖晚”,是說在黃鶯鳥啼叫時才移栽,雖然為時稍晚些,但詩人也自有獨到見解,因為“鶴頂?shù)r看始佳”,丹頂鶴幼時頭頂不紅,及長大始紅。這里以喻山茶花含苞待放,說它含苞孕花時,正是賞山茶花最好的時光。
接著就轉(zhuǎn)入了對山茶花葉的描繪:“雨葉鱗鱗成小蓋,春枝艷艷首群花!睂懮讲杌ㄈ~芽在夏季雨時漸次抽成,長大成葉。到第二年二至三月但可著花!按褐ζG艷首群花”,乃為群花之首的意思。
這首詠山茶花詩并不著意寫山茶花花朵如何,而是針對移栽之時,尚未開放,須養(yǎng)護蓄芳以待來春這一特定情景而發(fā),以丹頂鶴美在其幼時作陪襯,寫山茶花此時別具風(fēng)彩,也堪賞玩。這種寫法也很別致。
詩人另有一首詠山茶花詩《表兄璐挺二道人以山茶一根見贈,植于便便閣前,每黑甜馀,開窗寓目,茗碗不捧,精神自清,因成小詩》寫道:
一枕春眠到日斜,夢回喜對小山茶。
道人贈我歲寒種,不是尋常女兒花。
這首詩的題目很長,交待了寫這首詩的緣由。
此詩記敘他夢醒后見到山茶花的欣喜感慨之情。這山茶花是否就是他上首詩所寫的移栽后的那株不能判定。但他對山茶花的喜愛之情卻是確實無疑的。
前兩句“一枕春眠到日斜,夢回喜對小山茶”,寫春眠午睡到傍晚,夢醒后面對窗外的小山茶花心情非常高興。后兩句“道人贈我歲寒種,不是尋常女兒花”,詩人稱贊山茶花是“歲寒種”,“不是尋常女兒花”,寫出了山茶花耐寒經(jīng)冬、不畏霜雪的品格,那些柔弱嬌嫩的女兒花就難免相形見絀了。
這兩首詠山茶詩都記敘了詩人的作為,一為移栽,一為春眠,都同山茶有關(guān)。詠花而兼記事,以記事襯托詠花,很有宋詩特點。
古詩詞賞析2
長相思,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回憶往日情緒時所作,豪放飄逸中兼有含蓄。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感情。表現(xiàn)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興意味。
我國古代經(jīng)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長安這個特定的`地點更加暗示美人在這里是個政治托寓,表明此詩目的在于抒發(fā)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悶之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古詩詞賞析3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鄧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不見當(dāng)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注釋
、僬眙。赫眍^和竹席。
、诳蜕恚毫髀渲。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夢里不知身是客!
、叟_城:東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苄峦ぃ汗手吩诮衲暇┦心稀!妒勒f新語·言語篇》記晉南渡士大夫“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飲宴。周侯(顗)中坐而嘆日:‘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dǎo))愀然變色日:‘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萃踔x宅:指東晉王、謝士族的宅邸。
⑥煙草:被煙嵐籠罩著的草色。
參考譯文
疏雨過后,天空明凈如洗,枕席生涼,肅殺秋風(fēng)吹動梧桐葉,聲似報秋,自己千里飄零,亦如同這風(fēng)中桐葉。
一夢醒來,古臺城上,月色已逐漸暗淡,江潮漲得水與岸平。惟愿再追尋昔日新亭的慷慨之聲,如今不惟其人不在,其宅亦不可見,惟見煙草青青。
賞析
當(dāng)時鄧剡(在厓山兵。┍环,并與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經(jīng)建康時,鄧剡作了此詞。該篇詞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飄零之感,下片轉(zhuǎn)而懷古。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jié)氣替代,說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話說得好:“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國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懶!笆栌晗刺烨濉,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內(nèi)枕席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感嘆。此詞一開篇,便給全詞的氣氛作了烘托,深含懷古的'幽幽情感。
“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葉隨風(fēng)飄,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廣東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國后所作《浪淘沙》的“夢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詞中所講的“客身”皆指亡國之虜淪落于異域的生活。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睎|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xiāng),醒來卻發(fā)覺古臺城上夢凄涼。詞中借己情感之轉(zhuǎn)折,演繹出作詞的生活。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但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夢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王導(dǎo)在當(dāng)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
“不見當(dāng)時王謝宅,煙草青青!彼畎住兜墙鹆犋P凰臺》詩“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所表達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嘆歷史之已成陳跡,而鄧剡卻多了一層亡國的實感。從情感之深切,鄧剡實多一層。作為結(jié)句,它能融情入景,從而引讀者于審美活動中直接領(lǐng)悟人生哲理。
古詩詞賞析4
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作品《無題二首》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體裁不同,第一首為七言律詩,第二首為七言絕句。第一首著重抒寫相愛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悵惘之情;第二首主要是詩人追憶對一位女子的無限追慕之情,在內(nèi)容上是對第一首的補充說明。詩人在對愛情的表達中,也隱約透露出身世的感傷。這組無題詩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在抒寫心理活動方面尤為出色,歷來膾炙人口,堪稱千古佳作。
作品原文
無題二首
其一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
其二
李商隱
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
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nèi)花。
詞句注釋
、拧白蛞埂本洌骸渡袝ず榉丁贰靶怯泻蔑L(fēng)!贝撕泻脮囊馑肌P浅剑罕娦,星之通稱。
、飘嫎牵褐覆世L華麗的高樓。一作“畫堂”。桂堂:形容廳堂的華美。
、庆`犀:犀角中心的髓質(zhì)像一條白線貫通上下,借喻相愛雙方心靈的感應(yīng)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邯鄲淳《藝經(jīng)》:“義陽臘日飲祭之后,叟嫗兒童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校勝負。”隔座送鉤,一隊用一鉤藏在手內(nèi),隔座傳送,使另一隊猜鉤所在,以猜中為勝。分曹:分組。射覆:《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shù)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卑褨|西放在菠蓋物下使人猜。
、舌担╦iē):嘆詞。聽鼓應(yīng)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擊鼓,召集僚屬,午刻擊鼓下班。
、首唏R:跑馬。蘭臺:《舊唐書·職官志》:“秘書省,龍朔(高宗年號)初改為蘭臺。”當(dāng)時李商隱在做秘書省校書郎。類:類似。轉(zhuǎn)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風(fēng)輒拔而旋。”指身如蓬草飛轉(zhuǎn)。轉(zhuǎn),一作“斷”。
、碎嫞╟hāng)門:閶闔,傳說中之天門。萼綠華:傳說中之女仙名!墩嬲a·運象》:“萼綠華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權(quán)家,自此往來,一月輒六過。來與權(quán)尸解藥!薄读懔昕h志》:“秦萼綠華,女仙也,以晉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權(quán)家。自謂行道已九百年,授權(quán)道術(shù)及尸解藥,亦隱影化形而去。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綠華!
⑻抵:至,到!稄V雅·釋詁》:“抵至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遂從井陘抵九原!币蛔鳌吧小薄O嗤浩谂我。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對另一方有所施為;望,盼望,期待。《楚辭·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考差兮誰思!贝搜晕裟昶谂我灰娨寥,乃咫尺天涯,難得一見。
、颓貥强停骸读邢蓚鳌罚骸笆捠飞拼岛,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
、慰矗阂蛔鳌爸。吳王苑內(nèi)花:馮浩注:“暗用西施!崩钌屉[“莫將越客千絲網(wǎng),網(wǎng)得西施別贈人。”可與此同參。
作品譯文
其一
昨夜的星空與昨夜的春風(fēng),在那畫樓之西側(cè)桂堂之東。
身雖無彩鳳雙翅飛到一處,心卻有靈犀一點息息相通。
隔著座位送鉤春酒多溫暖,分開小組射覆蠟燈分外紅。
嘆我聽更鼓要去官署應(yīng)卯,騎馬去蘭臺心中像轉(zhuǎn)飛蓬。
其二
當(dāng)年常聽到人們談?wù)撦嗑G華,但總覺得她在那遙遠的天涯。
可到像蕭史那樣參加盛宴后,沒想到竟然可以偷窺宮內(nèi)花。
作品鑒賞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無題》最著名。這是兩首戀情詩。詩人追憶昨夜參與的一次貴家后堂之宴,表達了與意中人席間相遇、旋成間阻的懷想和惆悵。其中第一首無題詩(“昨夜星辰昨夜風(fēng)”)更是膾炙人口。
對這首詩的理解和看法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說是窺貴家姬妾之作,還有人說是追想京華游宴之作……但羈宦思樂境也好,覬覦貌美女郎也罷,詩中所表達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態(tài)顯是力透紙背,那些尋;蚱胀ǖ囊庀螅挥幸(guī)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當(dāng)中,表現(xiàn)了一種追尋的熱切和悲哀的失落。
起聯(lián)兩句,交明時間和地點。疊言昨夜,更有追思不止的意思,同時給人閱讀上的審美享受。這七個字,表現(xiàn)了一種高寒曠遠、清麗婉轉(zhuǎn)之感,詩作展現(xiàn)的是一片靜謐的星空,清風(fēng)泠然而至,似乎從墨藍色的天幕后吹來。再往深處看,詩人獨獨寫到星辰和風(fēng)這兩個概念性意象,是簡單的隨性拈來,或是具有某種豐厚的內(nèi)蘊和象征。星辰在古代不僅是星星的意思,“中夜登高樓,憶我舊星辰”(孟郊《感懷》),夜晚登上高樓思念往昔的美好,有歲月的意思;“新歡繼明燭,梁棟星辰飛”(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喻指輝煌的燈火;古人還稱入朝為郎為“上星辰”。自然界的風(fēng)有暖風(fēng)、涼風(fēng)、冷風(fēng)、陰風(fēng)等,與人類社會聯(lián)系起來,又有了風(fēng)化、風(fēng)度、風(fēng)骨、黑風(fēng),甚至還暗合了男女情愛之意。這樣一來,僅開頭這一句,就帶出了無限的遐想和疑惑。
畫樓西畔桂堂東,雕畫的閣樓,以桂木為材的廳堂,極言其奢華綺麗。畫樓為輔,桂堂是主,引畫樓西為桂堂東穿針引線,“隱然有一人影在內(nèi)”,詩人的眼光轉(zhuǎn)向了桂堂,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是不在桂堂內(nèi)的',他身處的環(huán)境是星辰高掛的靜謐幽深的夜空下。
后二句圓轉(zhuǎn)溢輝,精工富麗,膾炙人口,是一組絕妙的對句,抒寫今夕對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雖然沒有彩鳳般的雙翅,得以飛越重重阻礙與意中人相會,但相信彼此的眷戀之心當(dāng)如靈異的犀角暗中相通。“身無”、“心有”,一退一進,相互映照,是間隔中的契合與溝通,悵惘中的喜悅與慰藉,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段美好情緣的珍視和自信。兩句比喻新奇貼切,剖劃深刻細致,展示了詩人抒寫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頸聯(lián)寫送鉤覆射酒暖燈紅之樂。送鉤覆射兩個游戲都是需要多人參加配合才能完成的,與前兩聯(lián)詩聯(lián)系起來,前面還是星辰高掛,泠然清風(fēng)的空曠夜幕,這里卻人影憧憧,酒暖燈紅!芭弊趾汀凹t”字,一個形容春酒,一個形容蠟燈,充溢著恣蕩歡笑,一派和諧景象。前后對比,令人心生不安。林庚在《唐詩綜述》中說:“紅是暖色,它是流動的,熱鬧的,所以近于復(fù)雜”,顏色的暗示性在文藝上最富感染力,詩歌中的紅色有時是反著說的,古有“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元稹《行宮》),“斜拔玉釵燈影畔,別開紅焰救飛蛾”(張祜《贈內(nèi)人》),紅花后面有人寂寞,紅焰影中只能與飛蛾作伴,枯索之況彌觀,惋傷之態(tài)彌切。滿堂的紅影襯托出作者的蕭索孤獨,一個世界中竟有反差如此大的兩種景象,詩人的寂寞,是深藏在熱鬧里的寂寞,紅,是和諧外表下的激流涌動。
尾聯(lián)回憶今晨離席應(yīng)差時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歡宴徹夜到曉,樓內(nèi)笙歌未歇,樓外鼓聲已響,詩人自嘆像隨風(fēng)飄轉(zhuǎn)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書省應(yīng)差,開始了又一天寂寞無聊的校書生涯,而與席上的意中人則后會難期了。豈獨相思苦,長嘆業(yè)未成。戀情阻隔的悵惘與身世沉淪的感嘆交匯于詩人胸中,使此詩的內(nèi)涵和意蘊得到了擴大和深化,在綺麗流動的風(fēng)格中有著沉郁悲慨的自傷意味。
在此詩中,詩人的情感運勢十分自然流暢,但如果定要深究詩里說的具體的事情,便又有了好多種想象且個個都合情合理。葉嘉瑩說,詩是顯意識活動,詞則是隱意識的。李商隱的無題詩近乎詞的情境,在工整的詩歌格式下抒發(fā)的是一種詞所擅長的隱約難言的顯意識表達。單看這首無題詩,全詩在哀婉凄涼的樂調(diào)下有一種似解非解的感覺,既像是寫給不能長久相伴的戀人的,又像哀嘆君臣遇合,卻似乎沒有這么世俗,如此,就是李義山無題詩的妙處所在了。
第一首七律確實是很出色的愛情詩,而其內(nèi)容是通過第二首七絕補充說明的。第二首無題詩(“聞道閶門萼綠華”)大致意思是說:當(dāng)年常常聽到人們談?wù)撻嬮T中有位叫萼綠華的女子長得美麗絕倫,但總是覺得在天邊那么遙遠,卻沒想到昨晚像蕭史那樣參加一次豪門盛宴后,竟然產(chǎn)生了偷窺的沖動。詩人說的是吳宮苑內(nèi)花,當(dāng)然不會是花園里的花卉植物,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女。秦樓客,用蕭史典故,顯言己之為愛婿身份。詩意中既有寓慨,又有艷情,但主要還是表達男女之間心心相印的戀情。
這組詩在藝術(shù)上有極高的價值,尤其的第一首七律,感情深摯纏綿,煉句設(shè)色,流麗圓美。詩人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以華艷詞章反襯困頓失意情懷,營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約的藝術(shù)境界。詩中意象的錯綜跳躍,又使其主旨帶有多義性和歧義性,詩人對心靈世界開掘的深度和廣度,確實是遠邁前人的,其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這類無題詩所產(chǎn)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年)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被人排擠,潦倒終身。詩歌成就很高,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于文采,具有獨特風(fēng)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古詩詞賞析5
病后登快哉亭①
賀鑄
經(jīng)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后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②約,但覺秋風(fēng)發(fā)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東南。本詩是詩人被貶職徐州病后所作。②黃華,菊花。
21.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濁酒杯”,而賀鑄卻“把酒不知厭”,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試簡要分析二者的異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請從景與情的角度簡析頸聯(lián)“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21不同:《登高》中,久客他鄉(xiāng)、艱難窮困、愁苦衰老,使詩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澆愁,卻偏偏因病不能喝酒,這反而更增添了愁煩。(1分)本詩中,詩人因為貶謫之意太濃,鄉(xiāng)愁太深、太重,揮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1分)
相同:都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抑郁又無處傾訴的矛盾和痛苦之情。(2分)(既要答不同之處,又要答相同之處)
22.詩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暮靄之中,夕照飛鴉,鴉歸古剎,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蕭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發(fā)了懷鄉(xiāng)思歸之情(“手法”1分,“意境分析”1分,“抒發(fā)的情感1”分)
古詩詞賞析6
一、菩薩蠻·眼中有此妖嬈色
眼中有此妖嬈色;ㄖ袩o此風(fēng)流客。一月一番新。一年都是春。盈盈花上月。幾度圓還缺。不去卷金荷。奈渠花月何。
二、清平樂·繁華敢望
繁華敢望。自喜清貧狀。老屋三間空蕩蕩。幾冊閑書架上?蛠砘騿栔锈。平生虎穴曾探。隱幾悠然不答,窗間笑指山嵐。
三、玉樓春·野亭正在溪山際
野亭正在溪山際。溪瀉寒聲山滴翠。望君不見奈君何,好景滿前誰與對。盡心王事君應(yīng)瘁。暫息可能無少遂。天開酒禁已多時,卻甚不來同一。
四、滿江紅·又次前韻
看花須約,一千年、知赴瑤池緣淺。雪里花枝來索句,恍覺春生冷硯。卻憶前時,尋芳處處,霞影浮杯面。酒醒花落,樹頭飛下余片。何事歲晚重妍,多情應(yīng)笑,我早朱顏變。依樣鉛華紅勝錦,爭得瓶梅并剪。小閣幽窗,回寒向暖,百怕霜風(fēng)卷。舊家野老,也來驚訝希見。
五、水龍吟·馬觀復(fù)基司以九日水龍吟賦神峰邀
小石也。觀復(fù)家廣平地有神山,因以命石物齊各自逍遙,何知*小鯤鵬大。乾坤太華,神?相望,兩眉爭黛。元氣遺形,幽人良友,朝看夕對。盡共工怒觸,巨靈善擘,眾山碎、未吾害。借問此峰誰得。羨白眉、故家文會。蕭然文室眼明,更比尋常寬快。長與安排,名香細茗,芳醪鮮膾?植粫r、便有打門狂客,設(shè)元章拜。
六、水調(diào)歌頭·窺天以管
窺天以管,認得幾多星。嗟擾擾。矜完美,校奇零。蟻緣庭。物化無窮已,石生火,火生壤,壤生濕,濕生木,木生萍。夢里高車駟馬,蘧然覺、甕牖紫扃。記達人有語,痛飲讀騷經(jīng)。非醉非醒,妙難形。曾經(jīng)滟к,夷險地,人上*,比心寧。更誰問,桃李冶,蕙蘭馨。水東亭。一曲滄浪詠,都分付,野鷗聽。還漸喜,鄉(xiāng)社飲,近高齡。但愧霜臺舊友,平生念、鐵石通靈。辦林間一笑,酒*滟風(fēng)?。飯白芻青。
七、滿江紅·病中呈諸友
晝景清和,南風(fēng)扇、葛衣未試。知又是、梅黃時候,麥秋天氣。寶鴨旋薰香篆小,綠陰生寂重門閉。有畫梁雙燕伴人愁,知人意。螢窗苦,貂蟬貴。窮與達,心如醉。個月來多病,不禁憔悴。諱疲怎謾衣帶緩,怯眠卻把窗兒倚。問阿誰、心緒正如今,還如此。
八、木蘭花·慢曉過盧溝
上盧溝一望,正紅日、破霜寒。盡渺渺飛煙,蔥蔥佳氣,東海西山。依稀玉樓飛動,道五云深處是天關(guān)。柳外弓戈萬騎,花邊劍履千官。寒窗螢雪一生酸。富貴幾曾看。問今日誰教,黃塵匹馬,更上長安。空無語,還自笑?之(dāng)年、貢禹錯彈冠。擬把繁華風(fēng)景,和詩滿載歸鞍。
古詩詞賞析7
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p>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nóng)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來暖暖南風(fēng),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里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nóng)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從來沒有種田采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釋
、咆(yì):割。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⑵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里指農(nóng)田中種植作物的土埂,這里泛指麥地。
、菋D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的飯。荷:背負,肩擔(dān)。簞食:裝在簞笥里的飯食!蹲髠鳌ば辍罚骸岸鵀橹勈撑c肉,寘諸橐以與之!
⑷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绅A(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前蜀韋莊《紀村事》詩:“數(shù)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识眩呵鄩涯昴凶。《史記·循吏列傳》:“(子產(chǎn))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chǎn)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南岡(gāng):地名。
、俗阏羰钔翚,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痰褐。惜:盼望。
、推洌褐复趧趧拥霓r(nóng)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遺穗:拿著從田里拾取的麥穗。秉,拿著。遺穗,指收獲農(nóng)作物后遺落在田的麥穗。
⑾懸:挎著。敝(bì)筐:破籃子。
、邢囝櫻裕夯ハ嗫粗V說。顧:視,看。
、崖?wù)撸喊拙右鬃灾浮?wèi)悲傷:為之悲傷(省略“之”)。
、逸敹(shuì):繳納租稅。輸,送達,引申為繳納,獻納!读簳埑鋫鳌罚骸鞍腠曋,足以輸稅,五畝之宅,樹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栽(céng)不事農(nóng)桑:一直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一直、從來。事:從事。農(nóng)桑:農(nóng)耕和蠶桑。
⒄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dāng)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吏祿:官吏的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
、謿q晏(yàn):一年將盡的時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這些。
⒇盡日:整天,終日。
賞析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jié)構(gòu)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nóng)忙季節(jié)。接著寫婦女領(lǐng)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guān)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jīng)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nóng)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nèi)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nóng)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shù)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像“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dāng)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tài)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顿u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chǎn)生的變態(tài)心理!队^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nóng)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lián)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nóng)!,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nóng)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fā)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古詩詞賞析8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dāng)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譯文翻譯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只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jīng)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后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xué)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zhì)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dāng)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xué)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yīng)當(dāng)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沙的性質(zhì)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dāng)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zhuǎn)動,像這樣不停地轉(zhuǎn)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jié)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注釋解釋
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州市。
臨:靠近。也有“面對”之意。
河干:河邊。(河:指黃河,歷史上黃河曾流經(jīng)滄州。)干,水邊,河岸。
山門:寺廟的大門。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沒在這條河里。焉,兼詞,于此,在那里。
閱:過了,經(jīng)過。
十余歲:十多年。歲:年。
棹:名詞作動詞,劃船。
求石獸于水中:在河中尋找石獸。求,尋找。
竟:終于,到底。
曳:拖著,牽引。
鐵鈀:農(nóng)具,用于除草平土。 鈀,通“耙”。
設(shè)帳:講學(xué),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
是非木杮:這不是木片。是,這。杮,削下的木片。
豈能:怎么能。
為:被。
暴漲: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沒。
顛:通“癲”,瘋狂。
眾服為確論: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dāng)確切的言論。為:(認為)是。
河兵:指鎮(zhèn)守河防的兵。清代設(shè)河道總督,轄有專門治河的兵營。
蓋:因為。
嚙:本意是“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擲:傾倒。
如是:像這樣。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但:只,僅僅。
據(jù)理臆斷: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
歟:表反問的句末語氣詞。
耳:罷了。
其一:表面現(xiàn)象。
其二:根本道理。
詩文賞析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nèi)容是河里掉了石獸,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
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fù)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jù)常情主觀判斷。應(yīng)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沖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反沖力對河床形態(tài)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
它說明了這些道理:
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2.實踐出真知。
3.實踐經(jīng)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盡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古詩詞賞析9
一、觀滄海
曹操(東漢末年)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閱讀訓(xùn)練】:
一、
1、①詩中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一個字是觀;從寫景的虛實上看,這首詩前八句寫實景,后四句寫虛景。
、趯懘蠛o風(fēng)時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寫大風(fēng)大浪的一句是: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圩钅鼙憩F(xiàn)作者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2、詩中描寫實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詩中抒寫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蒼涼慷慨。
3、從本詩所寫之景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胸懷。博大的胸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仿佛是從大海里出來的;燦爛的銀河,仿佛也是從海里出來的。
5、賞析“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fēng)刮過,平靜的海面頓時化作洶涌的怒濤“洪波涌起”,大海有著掀起揭天巨浪的無窮威力,這句詩有著明顯的象征意義,體物形象,場景壯大,格調(diào)激揚亢奮,表現(xiàn)了一世梟雄的博大胸襟。
6、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從大海里出來的;燦爛的銀河,仿佛也是從海里出來的。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
7、簡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钡乃枷雰(nèi)容并指出其表現(xiàn)手法。
思想內(nèi)容:這四句寫出大海的廣闊浩大,體現(xiàn)詩人的博大胸懷(或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夸張,虛實結(jié)合。
8、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xiàn)的畫面描述出來。
(樹木凋零)秋風(fēng)陣陣,呼呼作響,詩人站在遼闊的在海邊,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與大海一起涌動,感慨萬千。
9、這首詩的主旨是通過勾畫大海的壯觀景色,抒發(fā)詩人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請寫出來。
楊花,子規(guī)(如果答“揚花紛紛”“子規(guī)悲鳴”類的答案只可得1分。
2、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抒發(fā)了詩人對遠方的友人的關(guān)心、思念、同情。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深地憂慮,也有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guān)懷。
4、請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兩句詩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在詩人筆下,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帶去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牽掛之情。
詩句想象豐富、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5、詩人在“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句里寫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樣的氣氛。(2分)
楊花和子規(guī)鳥。渲染了無限悲涼感傷的氣氛。
6、以“楊花” 、“子規(guī)”兩樣景物起筆,從全詩看,有什么用意。
詩人選取這兩個景物,一是點明時令——暮春時節(jié),二是通過特定景物為全詩渲染一種凄楚的氣氛,三是融情于景,楊花飄飛含有漂泊之感,子規(guī)悲啼含有離別之恨,表達了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和牽掛。
三、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請賞析“潮平兩岸闊”一句中“闊”字的妙處。
一個“闊”傳神地表現(xiàn)了長江水波激蕩,春潮上漲,幾乎與兩岸齊平,顯得廣闊浩淼。營造了一種恢弘闊大的境界。?
2、《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歷來被傳誦的名句,請你對這一名句略加賞析。
運用對偶,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蘊含“新舊交替”的自然理趣,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
詩句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能觸動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3、用自己的話寫出“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兩句詩描繪的畫面。
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視野開闊;順風(fēng)的白帆,遠遠望去,好像懸掛在碧藍的空中。
四、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想象“古道西風(fēng)瘦馬”所展現(xiàn)的畫面,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在蕭瑟的秋風(fēng)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慢慢前行。
2、本詩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什么。
這首小令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表達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3、自選角度賞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這三句詩運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名詞的連綴,意象的疊加,勾勒出一幅凄涼的深秋晚景圖。同時寓情于景,將悲秋與鄉(xiāng)愁巧妙的結(jié)合起來,抒發(fā)了長期漂泊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4、“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溫馨恬靜的景象,聯(lián)系全詩,談?wù)勛髡哌@樣寫的作用。
①以樂景寫哀情;反襯詩人孤苦寂寞思念家鄉(xiāng)之情。
、谂c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5、作者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fēng)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fēng)瘦馬”呢。
這首小令寫的是秋季景色,應(yīng)為西風(fēng)。
西風(fēng)較寒,使人的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fēng)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1、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
構(gòu)思精巧,連用五個地名造成空間迅速轉(zhuǎn)換之感,讓人感覺到行船之快,既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又抒發(fā)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現(xiàn)的畫面。
峨眉山巍峨聳立,半輪明月懸掛山間,有如青山吐月;皎潔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動,月影也隨著江水前行。
3、說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處。
(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入”和“流”兩個動詞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4、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的依依惜別和對故鄉(xiāng)(友人)的思念之情。
5、詩中直接描寫“峨眉山月”特點的一個詞是半輪。
六、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1、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現(xiàn)實的無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2、“尋!薄皫锥取痹谠娭杏惺裁醋饔谩
這兩個詞語體現(xiàn)了詩人與歌唱家李龜年當(dāng)年正值人生盛時,同處權(quán)貴之家的經(jīng)歷,表達了詩人對于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
3、賞析“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現(xiàn)在正好是江南風(fēng)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jié)再次遇見了您!奥浠〞r節(jié)”比喻國運衰微,人生落魄,盛時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表達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頹的現(xiàn)實的無限感慨,對自身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4、賞析“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及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
思想感情:抒發(fā)對時世之凋敝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的感慨之情。
5、談?wù)勀銓Α奥浠〞r節(jié)”的理解。
。1)可以理解為“暮春的落花時節(jié)”;
。2)也可以理解為“國運衰敗之際”;
。3)還可以理解為“詩人衰病漂泊之時。
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
1、這首詩寫了重陽節(jié)這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本詩“九日”、“登高”、“飲酒”、“菊”等詞語可以看出。
2、“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現(xiàn)的。
請簡要分析。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詩人一是直接抒情,“遙憐”一詞將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擔(dān)憂直接表現(xiàn)出來;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繪了長安故園紛飛的戰(zhàn)火,斷垣殘壁間叢叢寂寞開放的菊花,以寫故園菊來寫故園長安,讓讀者仿佛看到一幅鮮明的戰(zhàn)亂圖,從而形象地表達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對國事的憂慮。
3、“遙憐”二字別有韻味,請從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以及表達思想情感這兩方面加以簡析。
“遙”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憐”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xiāng)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zhàn)場上的長長嘆息,寄托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4、“無人送酒來”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第二句化用“王弘送酒”的典故!暗歉摺保娙俗匀宦(lián)想到飲酒、賞菊!盁o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huán)境。
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
八、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huán)境特點。
(2分)
答:描繪出一種寒冷、凄涼的環(huán)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2分)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懷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情感。
3、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認為,“吹蘆管”是理解本詩思想的關(guān)鍵,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同意。“吹蘆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聽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可知,這蘆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鄉(xiāng)之曲,本詩的自然環(huán)境與蘆管曲調(diào)融為一體,表達了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4、前兩句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
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情景交融,生發(fā)出思鄉(xiāng)情愫。5。簡要分析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歌寫戍邊將士聽到蘆笛聲而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詩歌前兩句通過寫景,交代了環(huán)境的凄清與寒苦,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后兩句則通過寫“蘆管”聲的橫空而出,同其他引發(fā)了戍邊將士的鄉(xiāng)思之情。
。芙Y(jié)合詩歌中的具體詩句展開分析思鄉(xiāng)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古詩詞賞析10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前兩聯(lián)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后兩聯(lián)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shù)秋毫”兩句下字奇險但準確形象,老杜大手筆由此可見一斑。
古詩詞賞析11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釋]
1.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六朝時代都城正南門(朱雀門)外的大橋,是當(dāng)時的交通要道。
2.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這首詩是《金陵五題》的第二首,寫烏衣巷的今昔變化。
3.王謝:指東晉時代王導(dǎo)和謝安兩大貴族之家,烏衣巷是這兩大貴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詩寫出滄桑變化的.事實,自然成為對豪門貴族的辛辣諷刺。
4.尋常:平常、普通。
[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簡析]
最新的小學(xué)古詩詞鑒賞《烏衣巷》: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xiàn)了今昔滄桑的巨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dǎo)、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里。“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dāng)時的交通要道?梢韵胍姰(dāng)年這里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
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舊世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里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diào),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眱勺,強調(diào)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dāng)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加一字議論。詩人從側(cè)面落筆,采用以小見大的藝術(shù)手法加以表現(xiàn)。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古詩詞賞析12
《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譯文翻譯
關(guān)關(guān)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譯文二
雎鳥不停地在水中的綠洲上和鳴歌唱。
文靜美好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的好配偶。
長長短短的荇萊,在船的左右兩邊求取。
文靜美好的少女,是少年日夜美好的追求。
文靜美好的少女難以追求,朝思暮想,魂牽夢繞。
思悠悠,思悠悠,唉!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的荇萊,左邊右邊來采摘。
對那文靜美好的少女,鼓瑟彈琴迎她過來。
長長短短的荇菜,左邊右邊來挑選。
文靜美好的少女,敲鐘擊鼓讓她笑逐顏開。
注釋解釋
關(guān)關(guān):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yīng)和的叫聲。雎鳩(jū jiū):一種水鳥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體態(tài)美好的樣子。窈,深邃,喻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喻女子儀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水草類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義同“求”,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覺。寐,入睡。又,馬瑞辰《毛詩傳箋注通釋》說:“寤寐,猶夢寐!币部赏。
思服:思念。服,想。 《毛傳》:“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為“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悠,感思。見《爾雅·釋詁》郭璞注。哉,語氣助詞。悠哉悠哉,猶言“想念呀,想念呀”。
輾轉(zhuǎn)反側(cè):翻覆不能入眠。輾,古字作展。展轉(zhuǎn),即反側(cè)。反側(cè),猶翻覆。
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琴、瑟,皆弦樂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動詞,此處有親近之意。這句說,用琴瑟來親近“淑女”。
芼(mào):擇取,挑選。
鐘鼓樂之:用鐘奏樂來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雎》出自《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為中國先秦時代民歌。是《詩經(jīng)》的首篇,又為十五國風(fēng)第一篇。詩中許多句子都蘊含著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傳頌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贊揚她的“美狀”,又贊揚她的“美心”,可說是前后呼應(yīng),相輔相成。又如“輾轉(zhuǎn)反側(cè)”句,極為傳神地表達了戀人的相思之苦,后來白居易《長恨歌》“孤燈極盡難成眠”,喬吉《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都是從這里化出的名句。《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詩經(jīng)》是漢族文學(xué)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
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jīng)》,F(xiàn)存的《詩經(jīng)》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jù)說《詩經(jīng)》中的詩,當(dāng)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可分成風(fēng)、雅、頌三類。“風(fēng)”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fēng),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把拧卑ㄐ⊙藕痛笱牛105篇!把拧被旧鲜琴F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絀,詩味不多。
《詩經(jīng)》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zhàn)歌、頌歌、節(jié)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nèi)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fēng)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jīng)》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jīng)》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詩文賞析
《國風(fēng)·周南·關(guān)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據(jù)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而《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xué)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zhì)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chǎn)生的年代應(yīng)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xué)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guān)雎》。
當(dāng)初編纂《詩經(jīng)》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認為《關(guān)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墩撜Z》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jīng)》),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guān)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guān)雎》是表現(xiàn)“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fēng)》之始也,所以風(fēng)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這里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chǔ)。《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guān)雎》在這方面具有典范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fēng)》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于“鄉(xiāng)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于“邦國”即統(tǒng)治階層。
《關(guān)雎》的內(nèi)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里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jīng)》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dāng)?shù)牡匚坏。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yīng)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dāng)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贊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么用處后人不清楚了,就僅當(dāng)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guān)雎》當(dāng)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dāng)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guān)系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guān)。就是在現(xiàn)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伙,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夸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jīng)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里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jié)構(gòu)來說,從見關(guān)雎而思淑女,到結(jié)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dāng)作表現(xiàn)夫婦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jié)于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zé)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lián)系的結(jié)合!熬印笔羌嬗械匚缓偷滦须p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jié)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jié)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笆缗惫倘粵]有什么動作表現(xiàn)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里“輾轉(zhuǎn)反側(cè)”,什么攀墻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guī)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于讀者所產(chǎn)生的感動,也不致過于激烈。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guān),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jié)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人生態(tài)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fēng)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wěn)定對于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意義至為重大。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guān)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帮嬍衬信,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欲比較簡單(當(dāng)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緒活動要復(fù)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保ā墩撜Z》)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yǎng),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這當(dāng)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為合適,卻是復(fù)雜的問題,這里牽涉到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政治結(jié)構(gòu)、文化傳統(tǒng)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dāng)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quán)利采取徹底否定態(tài)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xiàn)嚴厲禁制。相反,當(dāng)一個社會處于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guī)范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xiàn)恣肆放流的情形;氐健蛾P(guān)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婦”并由此引導(dǎo)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關(guān)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會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fā)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guān)雎》的權(quán)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quán)利。所謂“詩無達詁”,于《關(guān)雎》則可見一斑。
古詩詞賞析13
題葡萄圖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fēng)。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作品譯文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獨立在書齋中聽著呼嘯的晚風(fēng)。筆底有明珠卻沒有地方可以賣,只能閑置在慌亂的野藤中。
創(chuàng)作背景
明朝嘉靖年間,官居別駕的雷鳴陽在凈眾寺后的南山上,由下至頂建造了三座十分精致的山亭。史稱鳴陽三亭。亭子建好后,還沒有為亭子題名立匾。想請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名士,依山景轉(zhuǎn)換之狀,題寫三座亭名,雷鳴陽想到了會稽山陰才子徐渭。
徐渭不負厚望,上山觀景擬名,勞累一天,為鳴陽三亭題寫了“滴翠亭”、“怡心亭”、“觀潮亭”三塊匾額,見晚霞吐彩,日色已晚,就借宿在凈眾寺中。閑來無事,徐渭想與方丈對奕一局。剛踏進方丈室,迎面墻上掛著的一幅《墨葡萄圖》吸引他。他仔細觀賞,精心揣摸,覺得此圖神形皆備,物似現(xiàn)今、栩栩如生,非高手難以繪就,只是如此精美之圖,為何沒有題字落款!徐渭感到十分納悶就向方丈請教。方丈解釋道:這是先朝敝寺祖師智淵大師遺作。因他一生喜愛自己栽種的野藤葡萄,又擅長繪畫,留下此圖,成為本寺歷代傳世之寶。至于沒有題字落款,先祖師曾有遺言,凡能看得中此畫的人,必是飽學(xué)之士,務(wù)請題字落款,平庸之輦,不可與之涂鴉,免得污了此圖。因此多少年來,無人敢為此圖題字落款!班蓿瓉砣绱!”徐渭釋然道。方丈又道:施主乃大明才子,貧僧早有耳聞。今日有緣光臨敝寺,實在是三生有幸,懇請施主為先祖師遺圖增色,題詩既為敝寺增光,亦為先祖師遺圖,請施主幸勿推卻。徐渭見方丈一片至誠,難以推諉,只得從命。
作品賞析
徐渭滿腹文才,卻似明珠復(fù)土無人識得,只落得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一生坎坷,如今年已五旬,還顛沛流離。想到這里,不由悲從中來。這悲涼凄切的詩句,徐渭從心底里發(fā)出了世道不公,壯志難酬的時代感嘆!“明珠”就是指葡萄,作者借葡萄畫無處賣,抒發(fā)了自己無人賞識,壯志未酬的無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涼之情。
作者簡介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天資聰穎,二十歲考取山陰秀才,然而后來連應(yīng)八次鄉(xiāng)試都名落孫山,終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與有司”。青年時還充滿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孜孜于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胡宗憲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閩總督幕僚軍師,徐渭對當(dāng)時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事務(wù)多有籌劃,并參預(yù)過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他在詩文中熱情地歌頌了抗倭愛國的英雄,曾為胡宗憲草《獻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極大賞識。本以為能施展抱負,但后來胡宗憲被彈劾為嚴嵩同黨,被逮自殺,徐渭深受刺激,一度發(fā)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殺,竟然先后九次自殺,自殺方式聽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擊破頭顱,“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又曾“以利錐錐入兩耳,深入寸許,竟不得死”。還懷疑其繼室張氏不貞,居然殺死張氏,因之下獄,度過七年牢獄生活。后為好友張元忭(明翰林修撰)營救出獄。出獄后已53歲,這時他才真正拋開仕途,四處游歷,開始著書立說,寫詩作畫。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窮困交加。!叭甜囋孪陋毰腔病,杜門謝客,其中只在張元汴去世時,去張家吊唁以外,幾乎閉門不出,最后在“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diào)人”的境遇中結(jié)束了一生。死前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凄凄慘慘。命運的困蹇更激發(fā)了他的`抑郁之氣,加上天生不羈的藝術(shù)秉性,“放浪曲蘗,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悲劇的一生造就了藝術(shù)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quán)勢不嫵媚。當(dāng)官的來求畫,連一個字也難以得到。在當(dāng)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jīng)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么你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繪畫
徐渭的寫意花卉驚世駭俗,用筆狂放,筆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創(chuàng)水墨寫意畫新風(fēng),與陳道復(fù)并稱“青藤、白陽”,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歷來被世人稱道。當(dāng)然他的才氣還表現(xiàn)在戲曲的創(chuàng)作之中。他的雜劇《四聲猿》曾得到湯顯祖等人的稱贊,在戲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詩文書畫處處彌漫著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氣和蒼茫之感。
書法
徐渭的書法與沉悶的明代前期書壇對比顯得格外突出。徐渭處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樣學(xué)書的路子毫無例外是屬于二王一脈,他傾慕王羲之的人品書藝,作為同鄉(xiāng)人,他對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給他的影響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書米南宮墨跡》一跋中激動地說:“閱米南宮書多矣,瀟散爽逸,無過此帖,辟之朔漠萬馬,驊騮獨見!睕]有廣泛的研習(xí),是不會作出“瀟散爽逸”的恰切評述,可見他對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很難為常人能接受,筆墨恣肆,滿紙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自負,他自己認為“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又曾在《題自書一枝堂帖》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边@也難怪,“知者”又有幾許?
影響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領(lǐng)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齡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詩文稿,“惡楮毛書,煙煤敗黑,微有字形”。但在燈下讀了幾篇,不禁拍案叫絕,驚問此人是今人?還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齡一起徹夜閱之,“讀復(fù)叫,叫復(fù)讀”,以致把童仆驚醒。而后袁宏道不遺余力地搜羅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揚徐渭,認為徐渭詩文“一掃近代蕪穢之氣”,認為徐渭書法“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論書法論書神,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書林藻鑒》)。袁宏道還寫下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人物小傳——《徐文長傳》。可以說他是徐渭第一個知音者,而后來追隨者不計其數(shù),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當(dāng)“青藤門下牛馬走”的鄭板橋等,近代藝術(shù)大師齊白石在提到徐渭時曾說:“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边@足以說明徐渭對后人影響之深。
古詩詞賞析14
水調(diào)歌頭·滄浪亭
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fēng)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dāng)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fā)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譯文】
太湖岸邊的景物一片凄涼,明凈的湖水環(huán)接著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見魚龍的蹤影,它們被鎖在彌漫的煙霧里。正想起范蠡和張翰的時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載著鱸魚,迅速駛來,撇開重重波浪。傍晚,暴風(fēng)雨突撲面而來,只好沿著小洲彎處回航。
胸懷著干一番事業(yè)的大志,如今正當(dāng)身強力壯的年華,恥于投閑置散隱居水鄉(xiāng)。為什么壯年時就面容憔悴,容顏變得衰老,白發(fā)蒼蒼?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釣,但是又擔(dān)心鷗鳥猜疑妒忌,使魚兒都不肯游近釣絲旁。還是劃著小舟穿過蘆荻去,默默地觀看湖面浪涌濤蕩。
【注釋】
。1)淡佇:安靜地佇立著。
。2)洞庭山:太湖中的島嶼,有東洞庭、西洞庭之分。
(3)渺彌:湖水充盈彌漫無際。
。4)陶朱:春秋越國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后,鑒于勾踐難于共富貴,遂棄官從商。
(5)張翰:字季鷹,吳(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xué)家。齊王(司馬囧)執(zhí)政,任為大司馬東曹掾,在洛。知囧將敗,又見秋風(fēng)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彼烀{便歸。不久,囧果被殺。
(6)撇浪:搏擊風(fēng)浪。
。7)汀灣:水中港灣。
。8)寒潭:指在丹陽的小潭。此時作者人在蘇州。
(9)鷗鳥相猜:《列子·黃帝》篇載,有人與鷗鳥親近,但當(dāng)他懷有不正當(dāng)心術(shù)后,鷗鳥便不信任他,飛離很遠。這里反用其意,借鷗鳥指別有用心的人。
。10)青綸:青絲織成的印綬,代指為官身份。
(11)刺棹:即撐船。
【創(chuàng)作背景】
本詞是蘇舜欽的僅存之詞。北宋慶歷四年,范仲淹、札衍等人推行“慶歷新政”,延攬改革派人才,蘇舜欽作為宰相札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值進奏院祭神,蘇舜欽遵循慣例賣廢紙換錢舉行祭神酒會。保守派借機打擊改革派,彈劾他監(jiān)守自盜,被撤職流寓蘇州。并在此購下了一處荒廢不堪卻很幽靜的花園,臨水買石筑成滄浪亭之后,寫有著名的《滄浪亭記》,而本詞亦作于此時。
【賞析】
全詞寫作者被貶謫而壯志難酬的彷徨和憂心。上闋寫作者隱逸于太湖旖旎風(fēng)光的樂趣,下闋寫作者深感歲月蹉跎而志向難伸的`苦悶和惆悵。
從滄浪亭極日遠眺,一覽太湖風(fēng)光。虬風(fēng)物瀟灑,澄靜深遠,煙波浩淼,水流曠遠。作者完全沉浸在與天地同樂的沉醉中。其在《滄浪亭記》中說:“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作者自號“滄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經(jīng)達到“樂天”的程度(觀代哲學(xué)家馮友蘭言人生有四種境界:知天、事天、樂滅、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突然,某種意識發(fā)作猛然將作者拉回到現(xiàn)實中,某種生命的憂思和煩惱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還”更是展現(xiàn)了一種意識的時間之流。扁舟急槳,撇浪載鱸,在天地歸一的境界中驚現(xiàn)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艱難。“落日暴風(fēng)雨,歸路繞汀灣”則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風(fēng)雨猝然與曲折蜿蜒。上闋之轉(zhuǎn)折在于“忽”字,將自我生存的意識喚起,從而使得作者脫離歸隱自然的混沌狀態(tài),而有意識于生存意義的危機。
“滄浪亭”取意于屈原《漁父》所載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達了古代君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故而可以看出,蘇舜欽始終擺脫不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情結(jié)。很自然響應(yīng)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精神。蘇舜欽被削職時正值人生壯年(37歲),因此對“華發(fā)改朱顏”有深切的擔(dān)憂。欲對歷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闋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憑臨寒潭隱居,卻擔(dān)心不被鷗鳥信任和接納自然是托辭,生命看不到出路,時間正黯淡著光芒,未來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負的機會太渺然,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詞以那種看似閑適卻以充滿反抗與無奈情緒的“無語看波瀾”的情景收場。正點出這句真理:所謂波瀾便是世間,世間便是波瀾。
這首詞雖側(cè)重寫太湖風(fēng)景,抒發(fā)作者憤激之情,但作者由遭讒而退隱,再到心甘情愿地退隱,由憂讒畏譏轉(zhuǎn)為憤世嫉俗,進而轉(zhuǎn)為疏狂的心路歷程交代得清楚明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處逆境、不甘沉淪、奮力抗爭的積極人生觀。劉熙載有言:“一轉(zhuǎn)一深,一深一妙,此騷人三昧!保ā端嚫拧ぴ~曲概》)蘇舜欽這位倚聲家深得其妙。詞中,他由“煙霧深鎖”轉(zhuǎn)為“落日暴風(fēng)雨”,而至“刺棹穿蘆荻”。由“方念陶朱張翰”轉(zhuǎn)為“擬借寒潭垂釣”。再到“無語看波瀾”,一轉(zhuǎn)一深,越轉(zhuǎn)越妙,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從而揭示出詞作的底蘊。
【評析】
蘇詞僅存此一首,作于被迫閑居期間。詞人壯年被斥退出官場,個人志向不得施展,內(nèi)心的憤慨可想而知。詞的上片寫隱逸之樂。在湖山之間瀟灑度日,與“魚龍”為伍,追慕陶朱、張翰之為人,扁舟垂釣,載鱸歸來。自然界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都不置心中,它們也不可能象官場中的暴風(fēng)雨那樣傷害詞人了。下片才寫出被迫過這種生活的痛苦。宋代文人士大夫皆有“先憂后樂”的濟世精神,輕易不言退隱。即使言及隱逸,或者是故作姿態(tài),或者是出于無奈。蘇舜欽就是出于無奈。所以,過片明確表示:“丈夫志,當(dāng)盛景,恥疏閑”,其真實心聲是抗拒、排斥這種生活方式。對“壯年”的追問,充滿著憤慨不平之氣,詞人其實并不“瀟灑”,并不超脫。故作“垂釣”狀,事實上則“又恐鷗鳥相猜”,這依然是詞人內(nèi)心進與退矛盾的形象表露!盁o語看波瀾”的結(jié)局,就是一種不甘心的表示。詞人后來再度出仕,就說明了一切。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fù)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xué)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古詩詞賞析15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出自唐代詩人王維作品《送別》。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xiàn)了詩人復(fù)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xiàn)實也不很滿意。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作品原文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詞句注釋
、棚嬀疲簞窬嬀。飲,使······喝。
、坪嗡喝ツ睦铩V,往。
、菤w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鹊,只。
白話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云正無邊飄蕩。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全詩六句,僅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自己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shè)酒,餞別友人。下馬之處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這樣就把題旨點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問答對話。第二句設(shè)問,問友人向哪里去,以設(shè)問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話,并過渡到歸隱,表露出對友人的'關(guān)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nèi)容,當(dāng)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yè)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對友人的勸慰。他勸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為塵世間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惱,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無窮無盡的。這里明說山中白云無盡,而塵世的功名利祿的“有盡”,無常,已含蘊其中。這兩句意蘊非常復(fù)雜、豐富,詩的韻味很濃。句中有詩人對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懣,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也有對隱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曠達超脫,又帶著點無可奈何的情緒。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脫,語調(diào)親切。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于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間斗機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吸收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征來寄寓深層意蘊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復(fù)雜感受凝縮融匯在“白云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xùn)|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古詩詞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賞析11-16
古詩詞的賞析07-25
古詩詞的賞析11-07
古詩詞賞析11-23
古詩詞賞析12-21
蘇軾古詩詞賞析10-10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2-23
古詩詞賞析芻議01-20
寒食古詩詞賞析01-20
古詩詞翻譯及賞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