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古詩詞鑒賞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潼關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潼關古詩詞鑒賞1
潼關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翻譯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釋
終古:自古以來。
簇: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賞析
這位英氣勃發(fā)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jiān)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潼關古詩詞鑒賞2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 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1、此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12、請對畫線的“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一句作簡要賞析。(2分)
參考答案:
11、考查意圖:考察學生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析:本題難易適中。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苯獯鸫祟愵},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詩表達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1分)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無限深切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無比強烈 的憤慨。(1分)
12、考查意圖: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詩詞中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
解析:本題難易適中。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須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及表現手法等來分析。
答案:句中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 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要,(1分)生動的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感情基調。(1分)
【潼關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月夜》古詩詞鑒賞04-11
《烏衣巷》古詩詞鑒賞09-27
《疏影》古詩詞鑒賞02-24
孤雁古詩詞鑒賞02-17
春寒古詩詞鑒賞02-09
相思古詩詞鑒賞02-22
天凈沙·春古詩詞鑒賞02-17
鳥鳴澗古詩詞鑒賞02-17
《送兄》古詩詞鑒賞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