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Foley教學DVD觀后感參考
Tiger的揮桿模型一直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最近的復出和更換教練后戰(zhàn)績未見起色,使得老虎迷們憂心忡忡,而對老虎的新教練Sean Foley的報道不多,只大致知道其教導的揮桿模型近似于幾年前風行一時由Bennett和Plummer所提倡的Stack and Tilt(疊傾式揮桿),Sean Foley教學DVD觀后感。當時S&T揮桿被認為是革命性的揮桿理論:如將揮桿過程中將臀肩重量疊堆于左側,上桿頂點脊柱左傾,右腿伸直等都與傳統(tǒng)的揮桿原理相悖。反對者認為S&T的揮桿模型雖有助于扎實擊球,但容易造成腰背和脊柱的損傷,而該模型的代表球手Aaron Baddeley和Mike Weir等后來也逐漸改回傳統(tǒng)模型,使得S&T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Tiger/Foley的組合重新激起大家對S&T揮桿模型的關注,現(xiàn)在受教于Foley的還有Hunter Mahan,Sean O'Hair等著名球手,終于在前些日子出版了教學DVD,于是迫不及待買來觀看,以下是一些觀后心得和大家分享討論:
1、站姿:Foley認為除了使用開球木時脊柱稍右傾(以便形成向上的擊球軌跡),上桿過程中脊柱應保持垂直,重量均勻分布于雙腿。這與S&T倡導于上桿過程脊柱逐漸左傾,并將重量堆疊于左側不同,F(xiàn)oley提倡均分于雙腿的動態(tài)平衡(如站在浮墊上的平衡訓練)。雖然Foley未對揮桿過程中雙腳對于身體和球桿質心的移動反應和左右側旋轉軸心的位移做詳細的描述,S&T于單側的過度堆疊難以形成有效的緊湊結構的道理顯而易見(所以S&T要求堆疊于左側的同時將右腿撐直,但這種刻意形成的緊湊結構反而造成發(fā)力結構的限制,如兩側背闊肌的伸展和扭轉),傳統(tǒng)的揮桿理論中也有提倡固定旋轉軸心(如以脊柱為軸心)、固定脊柱右傾角或在使用長鐵或球道木時重心偏于右側(所謂的K形站姿),也存在類似的缺陷。Foley所提出的50/50重量分布、垂直脊柱和揮桿過程中允許軸心少量移動(以便平衡身體在扭轉時質心的位移)的動態(tài)平衡觀點,有助于身體部件的放松,從而增加臀肩的扭轉幅度。
2、起桿:Foley認為應按腕指-雙臂-上背(雙肩)-下背(腰臀)次序帶動起桿,并在起桿前段提前曲腕并伴隨左臂翻轉(左臂達上臀高度時桿頭垂直向上,桿身與雙臂垂直,桿柄指向球和雙腳間的三角區(qū)域),此點不同于Homer Kelly的理論(桿柄指向應沿球和目標連線后移),作為Hommer Kelly的追隨者,長期以來一直對其所提的桿柄在上桿過程中應沿球位和目標線后移的理論感到困惑:因握桿杠桿對桿身質心位移的反應形成提前曲腕和左肩隨轉肩平面的下移,左臂桿平面相對于下桿路徑垂直于地面,所以在上桿過程桿柄的指向應略偏向球位內側區(qū)域,對此Foley有同樣的觀點。但本人對Foley所提出的起桿方式存疑,以小部件來帶動大部件并非省力方式,不易維持上桿時應有的"松勁",觀后感《Sean Foley教學DVD觀后感》。其次,以手帶動上桿限制大部件的伸展和扭轉,較適合固定軸心和較小幅度的扭轉模型(如臂力較強的球手),這與其提出的動態(tài)平衡和充分扭轉理論有些矛盾。個人的淺見是以下肢帶動其他部件同步轉動是最合理、省力也容易保持部件間敏感傳動的上桿方式,也是維持動態(tài)平衡于雙腳間和增加肩臂扭轉幅度的關鍵。
3、上桿:Foley強調雙手和身體的聯(lián)結,建議以大毛巾夾于雙腋的揮桿練習,在上桿頂點雙肩平面垂直于前傾的脊柱,右上臂平行于脊柱,這幾個特征與S&T模型相同,相對于傳統(tǒng)的.揮桿模型,F(xiàn)oley要求較陡峭的轉肩平面(左肩指向球位)和緊貼雙腋的扭轉,于S&T不同的是Foley要求保持右膝彎曲姿態(tài),上桿頂點脊柱垂直,重心均勻分布于雙腳(S&T要求右腳撐直,脊柱左傾,重心大部分移至左腳)。對此本人深有同感,首先,F(xiàn)oley的方法簡化了上桿頂點的調校,其次,左右傾斜的脊柱多少會限制上身的扭轉和平面的穩(wěn)定性,作為S&T的改良版,F(xiàn)oley取其益而避其弊。
4、下桿:Foley認為下桿的啟動以左腳下壓(踩扁一顆番茄),并繼續(xù)保持左膝胯壓向目標方向來帶動上身和臂桿的回轉。此點與S&T相同,左胯必須先"側傾"使脊柱右傾,同時軸心迅速移動到左腳內緣形成支撐身體快速回轉的穩(wěn)定結構。傳統(tǒng)的揮桿模型在上桿時保持脊柱右傾,下桿時僅需少量的側傾(主要仍是臀部的扭轉)帶動肩臂回轉。但對S&T或Foley的揮桿模式"側傾"是啟動下桿的重要關鍵,除了形成脊柱的右傾結構(支撐部件回轉的K性姿態(tài)),進一步拉緊部件間的銜接(彌補了以手起桿在頂點不易形成緊湊結構的缺陷),迅速將重心移動至左側也有助于下桿平面和底部的穩(wěn)定,但S&T由于在上桿頂點脊柱左傾,同時形成更陡峭的轉肩平面,所以在下桿時要求盡量加大左膝胯的撐傾量,甚至在觸球時掂起左腳(借此來獲得較平滑和淺平的弧形軌跡),F(xiàn)oley對此做了修正,過度的胯部側傾和左腳上撐無疑會對左膝或脊椎造成傷害,也是S&T模型最為人詬病之處,F(xiàn)oley提倡"垂直的脊柱"減少所需的側傾量,彌補了這些缺陷。
5、觸球:由于極少的重量位移和緊貼身體的雙臂沿轉肩平面回轉,增加對桿頭軌跡和扎實觸球所需的下?lián)艚嵌鹊目刂菩。此點與S&T所宣稱的論點相同,都強調陡峭的轉肩平面和雙腋緊貼的"一體化揮桿"。此點本人也認同,尤其右上臂直接沿右肩回轉平面推動左臂桿結構,有效簡化右側部件發(fā)力的調校。
總體來說,F(xiàn)oley的揮桿模型其實是S&T的改良版(對脊柱的左傾和撐直右腳等缺陷進行改良,使之更合乎一般人的生理結構),同時保存了S&T優(yōu)點,簡化了揮桿平面和軌跡的調校,大幅增加扎實觸球的機率,這些特點也是當初S&T能夠風行一時的主要原因。與傳統(tǒng)的揮桿模型比較,S&T和Foley的揮桿模型的揮桿半徑和重量位移較少,能量的釋放主要依賴更大的扭轉幅度和回轉加速度,對某些部件(尤其是左膝、頸椎和脊椎)的柔軟度和強度,以及使用核心力量時的下肢平衡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針對性的鍛煉才能掌握其中技巧,同時避免可能造成的運動傷害。
【Sean Foley教學DVD觀后感參考】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論文參考文獻12-28
教學論文參考文獻范例08-10
課堂教學自我評價參考范文02-22
教學畢業(yè)論文提綱格式參考06-28
語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01-26
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參考教學05-08
小學作文教學論文參考文獻11-25
《廣告詞的賞析與寫作》教學設計參考03-07
小學英語教學論文的參考文獻大全10-09
小學教育論文參考文獻參考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