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茶館話劇觀后感(通用13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茶館話劇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館話劇觀后感 1
有幸觀看了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演出的《茶館》,特記下些許拙見。
一開場,整個舞臺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壓抑,混亂。茶館的整齊有條的建筑沒有了,支撐整個舞臺的,是數(shù)根粗大的未經(jīng)裝飾的大木柱子,橫七豎八是構(gòu)建起來。老北京典型的窗戶歪歪斜斜,門與窗的透視嚴重不對,整個舞臺構(gòu)架像是快要倒下來的樣子。背景色是一個十分壓抑不安全的灰黃色,很顯現(xiàn)這個舞臺十分明確地向觀坐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貫穿整個戲的除了混亂,還是混亂。在藝術(shù)的角度上看,這是20世紀前期在歐美先后興起的表現(xiàn)主義的處理手法。
第一幕茶館的時代背景是維新變法失敗后,應(yīng)是《茶館》在整場戲中最旺盛的.時期,而眼前的茶館依然是破落殘舊,凌亂不堪的擺設(shè),著眼見不著如何興旺,但只聞吆喝聲,歡談暢飲聲如雷鳴貫耳,演員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榮安樂的景象,這應(yīng)是導(dǎo)演與舞臺設(shè)計師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個人認知里,根據(jù)整個劇的主旋律,是不太認同這樣的舞美設(shè)計的。顧此失彼,是我對這場設(shè)計的最大感受。設(shè)計者的意圖很明確,象征性舞臺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點放在逐個演員的精彩細節(jié)里,若處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劇綻放異彩。可偏偏在第一幕與第二幕里,東歪西倒的簡陋舞臺布景與剛陽有力的時代演員那種依存關(guān)系中卻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臺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館》劇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熱情棱角也因隨著時代的沖涮被漸漸磨平,人變老了,燈光變暗了,風(fēng)氣變得更混亂了,而舞臺布景從一開始的凌亂到最后也是凌亂,貫穿整體似乎是沒有什么變化,不能跟隨劇情發(fā)展,不能說是一個優(yōu)秀的"啞劇演員"。
這些,皆因是對劇本整體的時代規(guī)則把握力度不夠準確,演員在其中表演已經(jīng)是很難和上調(diào)子,觀眾的感覺更是像被盲目地牽扯到不相關(guān)的信息里進而不能投入氣氛中。隨著演員的時光穿越,舞臺一開始就"歪倒架構(gòu)"決定舞臺只能作很微小的變化,此時演員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脫離了舞臺的個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終人定局,人物一個個黯然離散,最初混亂的社會沒有改變,而是被更混亂的制度覆蓋管制著,此刻歪斜的舞臺與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點豁然開朗,找到路子的感覺。一開始就十分壓抑的舞臺氣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壓抑甚至更加壓抑,其中沒有什么變化,倘若音樂旋律上也沒作一些亮點為劇中提亮的話,觀眾的感覺除了審美疲勞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臺設(shè)計的構(gòu)思很優(yōu)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現(xiàn)主義的處理手法,是要與燈光緊密結(jié)合的,沒有了燈光的塑造,表現(xiàn)主義就很難迸發(fā)出其隱潛的創(chuàng)造力與表現(xiàn)力。《茶館》劇本的創(chuàng)作形式?jīng)Q定了茶館不必過多的燈光運用,不似莎士比亞劇作里,大段的讀白大段的個人表演和多演區(qū)表演模式,莎劇無論在象征主義還是表現(xiàn)主義的舞臺處理手法上都是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館》劇作最大意義是歷史時代背景的刻畫,所以《茶館》在上述的舞臺上才顯突兀,火候不足。運用表現(xiàn)主義舞臺構(gòu)思老舍大師的《茶館》,在分幕劇中,需用心琢磨。
全劇不長,卻把維新變法失敗后--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jù)--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國黨橫行的社會面貌通過人物的種種對話與關(guān)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來,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偉大。全劇不溫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處,語言形象對人物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劇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不黨派不同社會立場的人,都最后都紛紛給了個結(jié)局,無論是悲,是喜,是慶幸,是失望,都還有下一代去延續(xù)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轉(zhuǎn)月異,茶館退場了,時代與人物矛盾的糾結(jié)依然繼續(xù)著。
茶館話劇觀后感 2
老北京的茶館大約有三種,即清茶館、書茶館和茶飯館。清茶館只是喝茶;書茶館里則有藝人說書,客人要在茶資之外另付聽書錢;茶飯館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飯,但提供的飯食都很簡單,不像飯館的品種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里的裕泰茶館,就是一家茶飯館,所備食物似乎只有爛肉面一種。
茶館的伙計都是青壯小伙子,沒有用女招待的。因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規(guī)矩,則使主客都不快。這是一種行規(guī)。王利發(fā)在茶館經(jīng)營不下去時,說到自己打算請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壞了行規(guī)。這種行規(guī)似乎不只限于茶館,飯館也是如此。電影《老店》,話劇《天下第一樓》寫的都是舊北京的飯館,伙計也都是男人。茶館伙計提水壺的手勢有專門的講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們一般人提水壺時的手心向下徑直握住提系,在茶館里被認為是提尿壺,如此,對客人是極不禮貌的。茶譜寫在特制的大折扇上?腿寺渥,展開折扇請其點茶。茶客自帶茶葉稱為自帶門包,茶館為其泡茶只收水錢。講究的茶客落座之后,要拿出一塊專用的'布鋪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zhèn)壬碜倌贸鍪峙恋确旁谧雷由,這是一種派頭兒。茶館里不供神像,只在柜臺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為利。茶館只用方桌長條板凳,沒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館多是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顯得更加懶散。
坐茶館的樂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熱鬧,既可以融入其中,說一些可有可無的閑話,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鬧之中兀然獨坐品味生活的悠閑,使悠閑更加豐富和突出,這才是坐茶館的真味所在。至于在茶館中談生意說事情,把茶館當成別致的辦公室的,如《茶館》中的劉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雖然沒了這樣的茶客,茶館也就不是茶館了。
舊北京茶館很多,這有兩個條件,一是愛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閑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風(fēng)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習(xí)慣。窮困如拉黃包車者,日暮收工時也要買一包茶帶回。高碎或高末就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其實是茶葉店篩茶時篩出的茶葉末,在別的地方是棄之無用的東西,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故茶葉店也將此物出售,意為高級茶葉末。北京茶葉店包茶,一兩茶可包為五包,也是因為窮人每次買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燒水的專用工具叫氽,用白鐵皮制成,直徑約一寸半,細長筒狀,徑口處有長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爐火中,使水能很快燒開。茶喝夠了才吃早飯。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見了面要問候:喝了沒有?如問吃了沒有,就有說對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禮貌的。
北京人獨重花茶,著名的茶葉店如張一元、吳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藝精細、貨真價實而獲信賴。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愛喝花茶,汪曾祺就說,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質(zhì)極高的。對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是北京地下水質(zhì)不好,花茶香氣濃郁,可以蓋過水的苦澀;另一說法是過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運抵北京要一個月,路上風(fēng)吹雨淋,茶葉往往都變質(zhì)了。用花窨過之后,變質(zhì)的茶味就喝不出來了。這兩種說法都未必可靠。山東的水質(zhì)沒什么問題,四川當?shù)鼐彤a(chǎn)茶,山東和成都的人也都愛喝花茶。估計還是和口味有關(guān)系。
茶館話劇觀后感 3
喜歡上茶館源于《茶館》。
現(xiàn)在,在我們眼皮底下,關(guān)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濫成災(zāi)。青春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過于浮華。我們的心靈就在這樣的喧囂中慢慢老去,以背離我們理想中的方式老去。過去,我總以為如魯迅。朱自清。老舍這樣的大文豪,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一種腐老的氣息,就像雨天的潮濕感一樣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淡淡的惆悵。所以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在拜讀那些浮華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中。晨練之后的老人,久違的朋友,遠道而來的客商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當他們步入古樸別致的茶館中,或悠閑,或恬靜,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狀態(tài)都萌發(fā)在喧囂之上。功名利祿這時候也只是一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索然無味。常四爺,松二爺,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館中尋找的不正是一種灑脫和理想嗎?縷縷茶香凈化了人們的心靈。
夢想中自己可以揀一個干凈的蕭瑟感濃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樸雅致的茶館,手捧一本喜歡的書,點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經(jīng)很是最后的青春緩緩流逝。我想,在這時候,生活中的紛擾定會如春風(fēng)化雨。 茶館的安詳如春日溫暖的風(fēng)。
而遭遇《茶館》是一場曠世難度的劫。
茶館話劇觀后感 4
王掌柜的茶館,所有人的時代。一茶館,一社會,風(fēng)兒吹,紙錢飛…………這就是老舍的作品——《茶館》。
《茶館》的內(nèi)容真實地反映出清末時人民的貧苦生活。幾乎天天街上、茶館里,都有農(nóng)村、鄉(xiāng)下來的,賣孩子的。先是康六在無奈之下用十兩銀子把女兒賣給了大清國的太監(jiān),結(jié)果女兒暈了過去,太監(jiān)卻這么來了一句冷冰冰的話:“死的我可不要!”而一個鄉(xiāng)婦要賣孩子,只要了二兩銀子。讀到這里,我不禁感慨萬分,當時的社會可真黑暗!高層官員沒有一個人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雖然是這樣,但還是有一個青年,一個財主,要去追逐他的夢想——去開一座工廠,救窮人,抵制外貨。此時的他胸懷大志,信心滿滿,卻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有多困難。常四爺十分正義,但那樣也沒用。說錯一句話,就要被抓去坐牢。而茶館的掌柜——王利發(fā)是個隨機應(yīng)變的人。時代在變遷,他的'茶館也在變著。他唯一舍不得的,就只有六十年老字號的“裕泰”。他要生在這兒,死在這兒。剛開始,茶館平平常常,無聲無息。到了后來,竹椅變成了小板凳。墻上“莫談國事”的紙條也更多了,更大了。從主顧們的低聲細語中,我了解到,在那個時代,好人變成了壞人,壞人天天都在吃香。好人,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他們的維新運動失敗了,都被問斬了。民眾卻都認為他們肯定是心腸狠毒,干了壞事兒的人。而那些依靠洋人為活,天天穿戴著的是洋裝的人,卻有很多人去奉承他們。我對他們感到一種厭惡之情,難道只有當漢奸,生活才能好起來嗎?恐怕是在那個打壓共產(chǎn)黨的時代,一切都是顛倒的。最終一切正直的人都失敗了,不管是在做些什么。常四爺?shù)暮糜讶妓懒,他天天只能靠賣菜來養(yǎng)活自己。秦仲義,那個曾經(jīng)神采飛揚的青年,也不見了。只有一個老人,他的工廠被洋人拆了,只剩下幾個零件。讀到這兒,我十分憎恨那些洋鬼子,F(xiàn)在我們國家富強了,總有一天會把以前洋鬼子欺壓我們的事再給找回來!他們最終會得到報應(yīng)的!
《茶館》這本書深刻地刻畫出了當時封建社會人民的苦難。這應(yīng)該就是老舍經(jīng)歷的那個時代吧。
茶館話劇觀后感 5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jīng)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北京的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庭。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來貼補家用。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xué),使他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逐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境遇更是深深地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lián)系;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局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凈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xiàn)劇情。從清末維新變法失敗到_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quán)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
老舍,無論你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上,在如此劇情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給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話劇觀后感 6
在這個周末,我手捧一杯熱騰騰的菊花茶,獨自一人滿足地在宿舍里欣賞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話劇《茶館》。這是一部三幕話劇,講述的是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民國初年到北洋軍閥割據(jù)時以及政權(quán)覆滅前夕三個時代,北京城里一家茶館興衰成敗,其實老舍先生是將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矛盾、沖突對立等都濃縮在了這個裕泰茶館里,觀罷就猶如我杯中的菊花茶,雖已喝完卻唇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在《茶館》這部話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賞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館的老板王利發(fā)。年輕精明的老板王利發(fā),為了讓父親的茶館在他的手上發(fā)揚光大,委曲求全、八方應(yīng)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終卻躲不過殘酷的命運,只能隨著他的茶館一起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人,從戲劇的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這部話劇對王利發(fā)的評價是:真真假假,千變?nèi)f化,只求飽暖,太平天下。一開始,我覺得王利發(fā)是一個挺善良的好人,因為在第一幕中有一個場景是穿著邋遢的唐鐵嘴進入茶館想討碗茶解渴,王利發(fā)開始覺得骯臟的唐鐵嘴會影響他的生意,盡管不相信唐鐵嘴的算命,王利發(fā)還是找找了個座位給唐鐵嘴坐下并送了碗茶給他喝。在這一個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王利發(fā)對唐鐵嘴說:“咱們既在江湖內(nèi),都是苦命人。”這句話體現(xiàn)了王利發(fā)深深的無奈,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而王利發(fā)就是被壓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將祖業(yè)發(fā)揚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內(nèi)心的苦悶和壓力也許是無比巨大的的,從他這句無奈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幾許滄桑,幾許無奈。這也是我欣賞他的理由之一,在當時這樣一個無情的社會中,王利發(fā)還是一個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認為王利發(fā)是一個左右逢源,但同時卻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因為在第一幕中有一個場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爺打架,王利發(fā)并沒有直接阻止爭吵的發(fā)生,而是左一個哥們兒,右一個德爺,加上演員那爐火純青的討好的嘴臉,簡直就是把王利發(fā)八面玲瓏的性格凸顯的淋漓盡致,害怕因為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邊彎腰一邊討好,連松二爺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來賠。盡管我覺得他的內(nèi)心也許是不愿意的,但是為了祖業(yè),他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去做,所以在這個左右逢源的嘴臉的背后,我對他更多的不是恥笑,不是鄙視,其實是同情,面對這么的清政府,連人都只能茍延殘喘地生活,王利發(fā)是處在這個社會底層的一個小商人,除了為自己謀生計之外還要時刻想著怎么興旺祖業(yè),其實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時候心中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吶喊,其實這也許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為了生計為了祖業(yè),他沒有選擇,漸漸地也就成為了這樣的人。就像他說過的那句話一樣:“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兒頂要緊。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其實在這個黑暗的社會王利發(fā)也許感到不知所措,父親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業(yè)這條路,他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只能按照父親所說的去做,最終成為了那樣一個只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年輕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發(fā)是一個很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對待不同的人他會有不同的應(yīng)對方式,他在這點上是很聰明的。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對難民的時候王利發(fā)的態(tài)度是不滿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對巡警的命令和敲詐的時候,他也是應(yīng)對有道;在面對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峰的時候,他更是能夠耐心地聽他的牢騷,盡管我知道在他內(nèi)心也許不一定能聽懂,但是他也會裝得好像能夠聽懂,并不時給予一些阿諛奉承的話。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瓏的處世之道,別說在那樣一個黑暗墮落的時代,就是在今天這樣發(fā)達的時代里,這樣的處事方法對他來說也是能夠得到一些好處和避免一些麻煩的。
再者,王利發(fā)還具有當時社會大多數(shù)底層百姓所具有的特點:膽小怕事以及自私。雖然他的確是很同情那些因為貧困而不得不販賣自己女兒的苦難民眾,但是他也怕幫助了他們之后會給自己惹來麻煩,而且也覺得像他們那樣的人根本管不了這么多,苦難的民眾天天有,而且只會越來越多。我記得他對常四爺說過:“這路事兒太多了,太對了!誰也管不了!”是的,他雖然同情,可是同時也膽小害怕,更因為只想顧著自己的自私念頭作祟,所以當面對難民圍在他的茶館門口,巡警到來的時候,他是選擇將那些難民趕走而不是保護他們。還有李三和康順子等人的困境,他雖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這也并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這個黑暗的時代使他的心靈變成這樣,有時候他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他并不是一個人,他還有他的祖業(yè)要靠他,所以他還不能倒下。但是盡管他這樣精明,這樣隱忍,這樣委曲求全,這樣八面玲瓏,這樣膽小怕事,最終也還是敵不過各種反動勢力的壓迫,只能悲痛地帶著自己的茶館一起凄涼的死去。
我認為王利發(fā)還是一個不甘屈服的人,是一個努力的.人,隨著三個時期的變化,王利發(fā)在不斷改良著自己的茶館,只為了讓自己能夠順應(yīng)時代的潮流,不要讓茶館破產(chǎn)倒閉,不要讓茶館被別人搶了去,在那么無情艱苦的時代,王利發(fā)還時時想著如何改良創(chuàng)新,他愁苦,他憤恨,可是他不甘愿就這樣放棄,他不甘愿看著自己苦心經(jīng)營一輩子的茶館就這樣敗在自己的手上?墒悄菢右粋黑暗墮落的時代,那樣一個無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沒有用的,都是敵不過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努力地掙扎著想要在這個亂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看到這部話劇的結(jié)尾部分的時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發(fā)說過的那句話:“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看似平靜的表情內(nèi)心充滿著的是無窮無盡憂愁憤恨和無奈委屈,是啊,一個小小的底層百姓能怎么辦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終還是逃不過反動勢力的吞噬。王利發(fā)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撐的祖業(yè)竟然要被霸占,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力在做什么掙扎,只能是在當茶館還屬于他的時候,選擇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終歸宿。王利發(fā)這樣一個矛盾而悲劇的社會底層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沒有什么太高的奢望,也只不過是一個逆來順受,精于算計的小商人,始終還是落得個悲慘的結(jié)局,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總之,王利發(fā)這樣一個擁有獨立個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這部話劇中最欣賞的。
茶館話劇觀后感 7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tài),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jīng)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聪嗨忝稗r(nóng)民鄉(xiāng)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shè)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fēng)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xiàn)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chǎn)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shè)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yù)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shù)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jīng)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lián)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fù)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jié),給《茶館》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xiàn)主題服務(wù)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shù)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于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jīng)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話劇觀后感 8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jīng)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好處。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性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xué),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發(fā)奮下。他逐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這樣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因此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lián)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凈。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xiàn)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quán)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刻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xiàn)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xiàn)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三教九流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fā)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壞)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阿婆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透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l(fā)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yè)。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wèi)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換包裝不換資料。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yǎng)一兒子,現(xiàn)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fā)揚光大〞變?yōu)楱敾ɑ?lián)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帶給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wù)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wù)。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guī)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咱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yōu)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多謝!多謝您留予咱們?nèi)绱藢氋F的財富。〞
茶館話劇觀后感 9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恫桊^》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jīng)清朝。民國?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這三個年代!恫桊^》非常現(xiàn)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xiàn)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xiàn)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一定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被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wù)勥@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yè)。階級的不同群體?此贫噙_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fù)。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shù)鹊壬硎啦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jié)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殺。這一情節(jié),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fēng)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wù)勥@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jié)構(gòu)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xiàn)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恫桊^》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jié)構(gòu)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后,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guān)聯(lián)。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茶館話劇觀后感 10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xué),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lián)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xiàn)劇情,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xiàn)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xiàn)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fā)(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朋友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l(fā)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yè)。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wèi)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nèi)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yǎng)一兒子,現(xiàn)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fā)揚光大”變?yōu)椤盎ɑ?lián)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wù)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wù)。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guī)守矩”呢?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yōu)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話劇觀后感 11
看完茶館好幾天了,心里仍然在不斷的回味;經(jīng)過文化洗禮的老舍先生帶我們走入一個北京的社會風(fēng)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生活的變遷,每一幕畫寫一個時代,三教九流人物匯聚于裕泰茶館,通過一個普通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上學(xué)時從歷史書中閱見的那些文字,如今以話劇形式展現(xiàn)在眼前,三言兩語便勾勒出整個人的輪廓;茶館王掌柜一生精明圓滑,嘔心瀝血,卻終究低擋不住衰敗的結(jié)局。
清朝末期到民國的變遷,老百姓的掙扎或無奈,奸詐狡猾的商人,社會局勢動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里每一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fā)生。提鳥籠的、有錢人賣出去的窮人、算命的先生、有權(quán)有勢的龐太監(jiān)、市井小人物...。
“莫談國事”,一輩子逆來順受終一籌莫展;幾十年的謹慎小心酸撐苦熬,一直不斷的改良改良,卻越改越?jīng)觯鶝;最終也走到人生的盡頭。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
所有這一切,似乎在中國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能找到對應(yīng)的原型,中國的歷史似乎就在這樣不斷的重復(fù)著。理由很簡單,中國的公共權(quán)力從來沒有被限制過;從來都是打著不放過任何一個壞人的旗號,肆意的褫奪公民的權(quán)力。
社會就是由形形色色的階層組成的,然而,既得利益者應(yīng)該看得遠一點,就像秦二爺?shù)膬鹤忧乩袼J識到的那樣——無論工人還是資本家,無論有錢人或是窮人,無論有權(quán)力的或是沒有權(quán)力的.,只要是社會的一份子,其實都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工人們被剝削的太狠了,購買力下降,是要引發(fā)經(jīng)濟危機的。權(quán)力過分膨脹而不受限制,是會引來“西山的神兵”的。
因此,社會要安定,必須像生物鏈一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行,生物學(xué)上叫生態(tài)平衡。而在社會學(xué)中大概就叫“和諧社會”。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靠吳恩子、宋祥子壓制出來的,也不是靠唐鐵嘴、劉麻子欺騙出來的,而是靠真正的設(shè)計一種制度,把權(quán)力放入牢籠加以監(jiān)督和限制。等“西山的神兵”到了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那就太晚了。
王掌柜、秦二爺、常四爺給自己撒紙錢的樣子。也許很多年后我都會記得,這個凄涼的場面,一路撒紙錢不斷的吆喝……
茶館話劇觀后感 12
看了書再看電影,一樣的,但卻是不同的味道。
以時間為線索,帶我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時候人們的生活。 剛開始是歡快的骨板,街上車水馬龍,各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茶館里面,店小二的吆喝聲不斷,人們一邊喝茶一邊下棋。好不熱鬧。在這樣熱鬧的場景中卻有一塊冷漠的牌子“莫談國事”。可見在那個年代人們都是小心翼翼的活著?赡苌圆涣羯窬蜁f錯話引來禍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開始說話就表露他們的性格。例如專門拐賣人口的劉麻子,他這樣說“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過,就越會有更多的人為了謀求茍生以賣兒女這樣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監(jiān)總管龐公公就是一個花錢只買小姑娘的'這么一個人。我看著這一幕,不禁冷笑,感嘆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著是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茶館在改良中謀求生存。人們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無奈,百姓對“革命”二字沒有真正得到理解。劇中一句話“大清國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這一句話,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當時百姓對民國政府不滿的情緒。也道出那時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后,開篇便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悲涼感。打骨板的先生癱坐在路邊唱著悲涼的快板。王掌柜為了茶館能夠存活下來,也被迫打起了請女招待的注意,但終究是救不了這個六十多年的老字號。最讓我感觸的是影片最后,三個老人在茶館里給自己撒紙錢,黑黑的茶館已是破爛不堪,與影片開頭的那一副繁華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只能嘆息。
茶館話劇觀后感 13
大家一向認為因為是話劇改編,此片舞臺痕跡太重而不太“電影”。此番重看,卻發(fā)現(xiàn)《茶館》的電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臺劇為基礎(chǔ),人物的站位調(diào)度都是定好的,環(huán)境空間上沒有什么文章可做,如此絢麗的對白之下也沒必要花哨地剪輯,電影化的任務(wù)其實只是通過電影的手法去把這個故事呈現(xiàn)好,簡潔直接永遠都是基本的原則。
大而化之地說,《茶館》這個電影,該特寫的時候特寫,該全景的時候全景——展現(xiàn)位置關(guān)系新人物出場時全景,突出人物情緒、要說重要的對白時特寫——一切都很適當。甚至那種有點老舊的變焦拉近的鏡頭,也讓人覺得意思很對,環(huán)境中這個人的滄桑。構(gòu)圖沒有什么多余的東西,比如兩兄弟像討同一個老婆的那段,兩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對稱,劉麻子坐在中間,頭頂是“大展宏圖”的橫批,滿滿當當,自帶一種幽默橋段該有的對稱感和距離感,這基本可以看出舞臺劇的底子,但是這種距離是和空蕩蕩的舞臺所不同的。
與舞臺不同,電影可以給旁觀者反應(yīng)鏡頭達到“側(cè)面描寫”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龐太監(jiān)耀武揚威時就有幾個旁觀者的反應(yīng),那種三個一組的驚懼的反應(yīng);同時也有主要人物并沒有對白時對其他人的反應(yīng),王掌柜有不少這類鏡頭,不用說話,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鏡頭的強調(diào)已經(jīng)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為接下來的反應(yīng)做鋪墊。
另外有一些具體的場景顯示出了電影的韻味:
開頭常四爺議論那莽漢不打洋人卻在這里威風(fēng),下一個鏡頭給到正在往里走的莽漢,莽漢回頭,瞪著常四爺。這里掐掉了環(huán)境聲,突然安靜了幾秒鐘,這不是因為茶館里的人感到有事要發(fā)生停止了交談,因為這時只有我們觀眾注意到這個人,掐掉了交談聲使得氣氛一下子緊張了起來。簡單而有效。
再有,龐老爺進來后,兩個特務(wù)請安,請安這個鏡頭是什么樣的?并不是正常視角,而是從地面拍過去,前景是虛掉的龐老爺?shù)哪_,縱深處是那兩個請安的人,大小與腳相仿。關(guān)系一目了然。
有一個鏡頭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最后王掌柜、秦二爺、常四爺各自訴苦水,先是秦二爺抱怨了他的實業(yè),然后王掌柜站起來靠在柜臺上,面對觀眾,一個廣角鏡頭,王掌柜在中間,很大,鏡頭左右邊緣分別是常、秦二人,王掌柜開始評說秦二爺實業(yè)救國,常四爺一生不屈不撓,而自己只是個順民:講秦二爺?shù)臅r候,他身體向右偏擋住常四爺,說常四爺?shù)臅r候,又向左偏擋住秦二爺。都在一個鏡頭里完成。這個鏡頭我說不出來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覺得看起來挺有趣的。
當然還有最后那個,我七年前看就記得的俯拍鏡頭:幾個人要繞著圈扔紙錢祭奠自己,第一扔鏡頭來了一個全片僅有的大俯拍,個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還有一個紙錢在空中的特寫......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術(shù)問題,我覺得在電影上是相當好了。它不能說風(fēng)格化,但是簡單樸實,現(xiàn)在我就愛看這種路數(shù)的,大悲的時候用長長的特寫、強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后大部分時候有一個適當?shù)木嚯x,不至于像《霸王別姬》那樣不能自拔,能付笑談中,也能憫其苦。
幾位老演員也讓人舒服,于是之往墻上一靠,一袖手,一扭頭,唉那個勁兒,還有那口白,我愛聽常四爺那種字正腔圓的,但宋二爺那種軟綿綿病怏怏的也愛聽,每個人憑聽聲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貴。還有對于民俗的表現(xiàn),整個茶館的風(fēng)貌,禮儀,那些詞兒......
最后還想說一下主旨,那種對歷史的透徹洞察和興亡百姓苦這些就不說了!恫桊^》里常常提到洋人,這其實和那個久遠的難題相關(guān),我們?yōu)槭裁磿䴗S落?器不如人,還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從我們自己人對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實業(yè)、或者甚至制度的問題,是人的問題。自古有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圖把人當豬狗的人,延綿不絕,劉麻子斬了,還是會有小劉麻子,這樣的人一天不絕,時代到了哪個年月都還是一樣?蛇@樣的人似乎永遠也消滅不了,有些東西代代相傳,似乎在那個“民族性”里面,或者像2001里那樣,殘暴而懦弱的猩猩,幾萬年后造出了宇宙飛船本性也還是一樣......
【茶館話劇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話劇雷雨觀后感12-15
話劇策劃書12-25
茶館的閱讀心得優(yōu)秀04-23
《茶館》里的經(jīng)典臺詞01-16
我們的小鎮(zhèn)話劇觀后感10-18
話劇《干字碑》觀后感07-11
話劇大賽的策劃書06-04
話劇社團工作總結(jié)08-27
茶館心得體會01-03
茶館閱讀心得11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