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觀后感
許鞍華又拍時代戲了,上一部許鞍華的作品也是時代戲,同樣是講民國時期的《黃金時代》。而這一部,則是講抗日時期,東江縱隊故事的《明月幾時有》,又是一個取材于真實歷史的故事。下面是CN人才網(wǎng)給大家整理的《明月幾時有》觀后感,歡迎參考~
篇一:《明月幾時有》觀后感
“周迅的演技依舊令人信服”“動作擔當彭于晏,有勇有謀霍建華”“從未見過如此血性的許鞍華”“拍出了炮火與抗爭中的人情冷暖”……
電影《明月幾時有》將歷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營救”還原到大銀幕上,展現(xiàn)了平凡小人物在國難當頭時的勇敢抉擇。
在紛亂的戰(zhàn)爭背景前,歷史的硝煙散去,那些普通人,小學教師、文員、房東、老村長、村姑……原來都是英雄。
面對一場生死未卜的營救行動,小學教師方蘭(周迅飾)、神槍手劉黑仔(彭于晏飾)與紳士特工李錦榮(霍建華飾)根據(jù)任務(wù)隨時變換身份,周旋在對敵前線。
在戰(zhàn)爭的洪流中,周迅飾演的小學教師方蘭后來成長為游擊隊長,作為片中身份變換最為顯著的人物,她的際遇最讓人擔憂。
時常以硬漢形象出現(xiàn)在銀幕上的彭于晏,在電影《明月幾時有》中再度提升“武力值”,飾演神槍手劉黑仔。
而海報中,霍建華的“潛伏”狀態(tài)顯而易見,身處大量文件中的他展現(xiàn)出了文藝青年的特性,而窗外的日本兵則在提醒著觀眾他的處境非常危險。
有影評人在看過電影后稱這是一部“刀叢中的詩”,變得熱血的許鞍華并沒有放棄她一貫的細膩,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中的眾生相。
“我不是在說歷史,我是在說歷史中的每個人。一群普通人本來在過著各自的日子,戰(zhàn)爭打破了日常的平靜,他們不怕,不猶豫,直面然后承擔,完成了一個可以稱得上偉大的任務(wù)。人救出來了,仗打完了,他們又回到自己的生活里。‘普通人的勇敢’,是很動人的。”
篇二:《明月幾時有》觀后感
許鞍華又拍時代戲了,上一部許鞍華的作品也是時代戲,同樣是講民國時期的《黃金時代》。而這一部,則是講抗日時期,東江縱隊故事的《明月幾時有》,又是一個取材于真實歷史的故事。
或許民國對于許鞍華有著特別的意義。她曾經(jīng)說過,民國是一個自由與忠誠的時代。在當時,無論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會擁有更多的自由。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無論是朋友、家庭亦或是戰(zhàn)友、師生之間,又都會存在一種忠誠和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由和忠誠是互不相容的,因為自由代表了一種隨心所欲,不受限制的狀態(tài);但忠誠和責任,卻毫無疑問意味著束縛。
可是《明月幾時有》的故事,剛好就是一個自由和忠誠并進的故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民國本身,就是一個自由與忠誠的時代。
《明月幾時有》的故事,取材于抗日時期著名的東江縱隊,東江縱隊是共產(chǎn)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qū)創(chuàng)建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周迅飾演后來加入東江縱隊,成為傳奇人物的“方姑”;彭于晏則算是領(lǐng)周迅入門的老師,神槍手“劉黑仔”;霍建華則是“方姑”的未婚夫李錦榮。
因為許鞍華是一位女性導(dǎo)演,在此前也一直擅長以女性視角創(chuàng)作!饵S金時代》也是以湯唯飾演的蕭紅自述開場。種種前史,都很容易讓人以為,《明月幾時有》會是一部以女性視角為主的影片。更何況,女主角還是周迅這種級別的人物。
但事實并非如此,《明月幾時有》雖然是以周迅為主角,卻采用了三段式的結(jié)構(gòu)和旁觀式的視角。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講述了“東江縱隊大營救”這一歷史事件。1941年12月8日,日軍對香港發(fā)起進攻,香港淪陷以后,大批在香港的進步人士,也面臨危險的境地。當時的東江縱隊,用了半年時間,從香港搭救了800多名文化名人到大陸,其中就包括郭濤和蔣雯麗飾演的茅盾夫婦,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丁玲以及梁文道飾演的梁漱溟等人。
因為是真實事件改編,《明月幾時有》中,也帶上了幾分和《黃金時代》相似的味道,那就是在影片的敘事中,偶爾也會插入事件的親歷者的訪談部分。比如彬仔的訪談錄像,彬仔是方姑的學生,后來也成了游擊隊隊員。
這部分訪談的記錄性影像,與影片的劇情性構(gòu)成了一種補充。在這種補充之下,《明月幾時有》的時代感和真實感更強了。親歷者的講述,和故事的發(fā)生,構(gòu)成了兩條并行的線,而觀眾,就在這兩條線之間,感受著被擴大的敘事的可能。
前面說了,雖然故事以方姑為主角,但是卻并不以女性視點為視角,而且整體看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幾乎是一個沒有主角的故事,又或者說,每一個人物都是主角。周迅飾演的方姑,在故事的開始,甚至根本都不是東江縱隊的成員,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是茅盾先生的忠實粉絲,因為茅盾租了自己家的房子,而有了與茅盾交流的機會。在這時候,她只是一個單純的文學愛好者;蛘哒f,這時候,方姑還并不是方姑。
在這之后,東江縱隊對茅盾等文化人的營救行為,就是一個使得方姑,開始成為方姑的過程。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在這次行動里發(fā)現(xiàn)了方姑的間諜天賦,從而把她招入了東江縱隊。方姑,也從一個歷史旁觀者的身份,變成了歷史的參與者。她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從一個朗誦茅盾文集的少女,成長為勇于跟日軍抗爭的女俠。
周迅在電影中演起一個未婚的年輕女子來,絲毫不違和。她非常好地詮釋了方姑的不同階段,從最開始的懵懂,到對游擊隊工作天生的`敏感和臨危不亂,再到最后的老練冷靜。這種跨越式的、階段式的成長,一方面是方姑這個人物的成長;另一方面,也是整個時代的成長。
如果說,方姑的角色,代表了在那個時代之下,從迷茫到堅定,慢慢成長起來的一類人的話。那么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則就代表了另一類人。他是帶著點悍匪氣質(zhì)的游擊隊員,甚至被當局高額懸賞。與方姑的涉世未深相比,劉黑仔則是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特別堅定,就好像他在片中說過的一句臺詞,“加入短槍隊,就沒有想過活著出來”。
而霍建華飾演的李錦榮,則又代表了另一類人。他會說日語,溫文爾雅,會說日語這一點,在那個時代,幾乎就代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在影片的絕大部分篇章,你其實都摸不透他的底細,但是到最后,你又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和金像影后春夏飾演的那個女孩,是同一類人,同時也共享了,相似的命運。而李錦榮所吟出的“明月幾時有”的詞,又成了影片的題眼。
其實在這幾個人物身上,我們就已經(jīng)能夠看到許鞍華所強調(diào)的那種,屬于民國時期的自由和責任。方姑之所以選擇成為游擊隊員,茅盾的事情當然是一個引子,但究其根本,也還是她內(nèi)心的意愿使然。而劉黑仔、彬仔、李錦榮,包括方姑的母親在內(nèi),他們所作出的選擇,其實也都是基于一種“自由意愿”,而在這種自由之后,共生的,也就是許鞍華所說的責任。
《明月幾時有》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眾多人物當中來回切換講述的,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群戲,影片的演員陣容,也著實撐得起這場群戲。只不過,在這樣龐大的時代背景之下,去選擇一個群戲式的、散點式的表達,確實有著不小的難度。這在一方面,能展現(xiàn)出一種針腳細密的時代感;在另一方面,又是許鞍華的一種特點。
許鞍華曾經(jīng)在采訪時說過,自己是一個拍慣情節(jié)劇的導(dǎo)演,突然拍一套《傾城之戀》這樣講人物很細致心理狀態(tài)的戲的時候,她會很怕自己掌控不了,不知道重點在哪里。她說她現(xiàn)在知道了,只是拍《傾城之戀》的時候還不知道。
不過,《傾城之戀》還是被許鞍華拍得很好看,剛好,這也是一個民國的故事。對于同樣是民國故事的《明月幾時有》來講,許鞍華,也已經(jīng)走過了那么多年。這部并不是情節(jié)劇的電影,卻是真的,比《傾城之戀》走得更遠,更宏大了。
【《明月幾時有》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電影《明月幾時有》影評觀后感07-07
許鞍華《明月幾時有》觀后感07-07
電影《明月幾時有》影評觀后感201707-10
觀《明月幾時有》有感04-04
中秋作文:明月幾時有01-09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shè)計01-21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shè)計02-05
明月幾時有的閱讀答案范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