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韓梅梅觀后感范文
作為楊永春導演的處女作,這部由張子楓、張逸杰等年輕演員主演的青春喜劇,將“人教版”中學英語教材書上的李雷和韓梅梅搬上銀幕,講述了青少年時期的李雷與韓梅梅的“清新成長史”。它的亮點在于“反套路”。研討會上,眾專家與學者相繼發(fā)表了看法。下面是CN人才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李雷和韓梅梅觀后感范文,歡迎參考~
篇一:李雷和韓梅梅觀后感范文
兩天的高考剛剛結(jié)束,年輕的學子充滿了放松感,而經(jīng)歷過高考的人們依然沉浸在回憶中。
與考試有關(guān)的記憶,既有改變命運的人生故事,也有浸染無數(shù)青春的情感故事。
于是,這部電影也就很適時的在高考結(jié)束第一天上映,為的是喚起“80后”們的集體記憶。
“李雷和韓梅梅”,這兩個名字一出現(xiàn),就讓人想起當年英語教材上面的這對好朋友。那時候?qū)W生會開玩笑想象他們的故事,沒想到多年后,他們通過漫畫、舞臺劇、影視劇等各種形式延續(xù)出了新的故事。
李雷和韓梅梅相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1991年至2003年)。他們有著純?nèi)坏挠颜x,他們之間并沒有發(fā)生過真正的愛情,雖然之后,他們曾不止一次地重逢在漫畫里和話劇舞臺上,雖然每一次他們都會像初識時一樣,輕輕地問候?qū)Ψ?mdash;—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2007年,有一群女大學生組成了一支“Li Lei & Han Meimei’ s”樂隊,她們稱這個名字是“對于中學英語的懷念”;同年,網(wǎng)上出現(xiàn)一個標題為“Li Lei,Han Meimei,和Jim Green的愛情故事”的帖子。從那時起,李雷和韓梅梅的話題急速升溫,而且影響力開始擴展到整個網(wǎng)絡(luò)。隨著“李雷和韓梅梅”話題的持續(xù)發(fā)酵,2008年,有媒體把“HL現(xiàn)象”提升到社會學高度,并將之定義為“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英語配套教材《派斯英語》延續(xù)了原本只屬于上個世紀的回憶,再次將逐漸被人們淡忘的李雷和韓梅梅呈現(xiàn)在紙頁之間,只是,這一回,韓梅梅和她的同代人“80后”一樣,已經(jīng)為人母。新版小學英語教材里,韓梅梅結(jié)婚了,老公不是李雷,而昔日李雷如今則是一名教師,婚姻狀況不詳。當韓梅梅在廚房中忙前忙后地照顧她和韓剛的兩個孩子Han Keke(可可)和Han Xixi(惜惜)用餐的畫面映入這些已經(jīng)為人父母的“80后”眼簾,她和李雷那段“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故事便也隨之重現(xiàn)在“80后”的想象里。
李雷和韓梅梅既是成長于80年代的兩個人,但同時也是為80年代人所共享的記憶,這類似于一種精神的詞匯,然而,一旦精神詞匯發(fā)生作用,我們就會時常被循環(huán)論證所包圍:通過個體心理去理解集體心理,反之亦然。人們不斷回憶李雷、韓梅梅,回憶Miss Gao,甚至還去回憶那只總立在書頁一角的鸚鵡Polly,是因為人們不愿忘記參與其中的昨天的自己
所以,“借尺事件”、“飛盤事件”不過都是與青春打馬而過的“符號”,它既可以是解讀之后的“尺子”、“飛盤”,也可以是如今電影里面的“熒光筆”、“日記本”、“考卷”、“煙花”、“留聲機”……無論是漫畫家繪就的圖像,還是歌曲里飄蕩的情緒,亦或是話劇中、電影中構(gòu)筑的離合,那都是符合整整一代人理解的諸般可能,它既能因為個體不同的想象而打通集體的記憶,也能因集體的記憶而感染每個不同個體的想象。多數(shù)情況下,記憶就如同是黏合劑,它可以把同質(zhì)的、異質(zhì)的人類的復雜因子結(jié)合在一起。記憶共同體便是這樣一個滋養(yǎng)濃厚關(guān)系和倫理秩序的棲息地。
而這些,也是如今電影版《李雷和韓梅梅》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在談到該片拍攝時,制片人陳永寧談到,“1990年代人教版英語教材有著2億學生的群眾基礎(chǔ),可以說,幾乎每個青春年少都有過‘情竇初開’的懵懂情懷,應(yīng)該說,在保證‘三觀’正確的前提下,有著較高的市場成功率。”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現(xiàn)象則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影市場的受眾群體呈現(xiàn)出不斷下沉的趨勢,也即“80后”僅僅是當前中國電影受眾主體的一部分,而眼下最主要的目標受眾則已經(jīng)偏向了“90后”甚至“00后”,與此相對應(yīng)的,理應(yīng)是屬于當前這代青年群體的審美趣味。其實,1990年代的李雷和韓梅梅整本書中都沒有說過幾句話,而到了21世紀初,長大成家的往昔“80后”們便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推進將之進行了想象性織補,到了2009年,新版小學英語教材的編者也是曾經(jīng)的“80后”一代,他們不僅默認了民間流傳的各種想象,還將這種想象進行了收編,而這種修繕本身就體現(xiàn)出一種審美流動性的特征,當然也融入進了“80后”們在時代更迭中所飽含的多種生命體驗。然而今天,李雷和韓梅梅照理應(yīng)該變得更加“時髦”和“摩登”,但是電影版的《李雷和韓梅梅》并沒有出現(xiàn)打群架、輟學等等“狗血劇”情節(jié),電影依然存留著“點到為止”、“發(fā)乎情止乎禮”的傳統(tǒng)青春情懷,這正是電影版的可貴之處。
為了平衡“懷舊”和“寫實”,電影除了啟用“00后”演員張子楓作為韓梅梅的“女漢子”版演繹者,一改教材里的刻板定型,還在電影里做出各種“離經(jīng)叛道”的事情來,不僅怒懟英語老師,還跟蹤暗戀男生、組織校園樂隊。當然,“小紙條”、“隨身聽”、“第八套廣播體操”以及穿插其間的《流星花園》主題曲也同樣兼顧了“80后”的懷舊情結(jié),所以,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直擊三代人青春”的國民劇,對此,陳永寧表示,“電影并不是一味地懷舊,準確說來,‘表現(xiàn)’大于‘再現(xiàn)’,‘趣味’大于‘邏輯’。”
事實上,自《致青春》后,青春懷舊片已經(jīng)迅速成為國產(chǎn)電影的主打類型之一,這當然是由于近年來青春題材電影的數(shù)量猛增和票房攀高等因素,然而,與此形成反差的則是,這其中鮮有經(jīng)典的口碑之作。比如,《小時代》等青春題材的電影就明顯地遵循享樂主義和追逐眼前快感的`娛樂原則,這類青春片往往是采取有計劃、有意識地逃避日,F(xiàn)實的媚俗。而今,“束縛——叛逆”、“怯懦——堅強”、“浮夸——樸實”等等二元對立的老套敘事橋段已經(jīng)難再滿足多元需求的觀眾期待,而另一方面,對新一代青年群體文化情感訴求的概念化理解,對他們精神生態(tài)的模糊定位,也難以成就現(xiàn)實青春題材電影各方面的成熟。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電影《李雷和韓梅梅》選擇在高考結(jié)束后的第一天上映,當小伙伴們還來不及去憧憬未知的人生,便已經(jīng)開始了對往昔生活的留戀和不舍。那些或許就在幾天前還被壓抑的小心動終于可以在這一刻得以釋放,多年以后,我們誰都不會忘記曾經(jīng)講臺上的那次“英雄救美”,也不會忘記課間樓道上的擦肩而過和回眸,因為人生縱有萬種風情,但始終難以替代第一次的怦然心動,正如陽光下筆直如一的影。
篇二:李雷和韓梅梅觀后感范文
有人說我是一個有情懷的制片人。我以前在大學教美學和文藝理論。任何藝術(shù)作品都有它獨特的精氣神,都需要有點形而上的東西,所以我們公司在創(chuàng)作選題時,對過于娛樂化、媚俗的題材不會選。我們公司第一部電影選擇青春題材,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向青春致敬的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從市場和情懷能夠有機結(jié)合的角度來考慮。比如,全國有近2億學子用了相關(guān)教材,前幾年又出現(xiàn)了《李雷和韓梅梅》的歌曲和話劇。逐漸成長起來的80后一代人都在追憶自己的青春,都在尋找自己的情懷。
這部電影的編劇有一句話很震撼:“我們的青春是有憾的,但是青春無悔”,我覺得這句話可以極大地概括幾代人的情感,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個題材作為天音公司向院線電影出發(fā)的首選。從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篇三:李雷和韓梅梅觀后感范文
作為楊永春導演的處女作,這部由張子楓、張逸杰等年輕演員主演的青春喜劇,將“人教版”中學英語教材書上的李雷和韓梅梅搬上銀幕,講述了青少年時期的李雷與韓梅梅的“清新成長史”。它的亮點在于“反套路”。研討會上,眾專家與學者相繼發(fā)表了看法。
炎熱六月,國產(chǎn)影片的一股清流
多數(shù)國產(chǎn)青春影視作品,少不了受到撕扯、車禍、墮胎等套路,但《李雷與韓梅梅》自始至終清新干凈。
制片人陳永寧在會上發(fā)言道:“干干凈凈學習,偷偷摸摸地暗戀某一個男生和女生。這才是我們的青春。”他講道:“事實證明沒有那么所謂的強情節(jié)、重口味,電影仍然是成立的。所以這是我們創(chuàng)作上的堅持路線。”
關(guān)于這點,饒曙光頗為認同:“青春片的效益遞減,由于缺乏對青春生活的觀照。”聯(lián)系到自己的家庭,他認為影片對中學生的狀態(tài)表達寫實而有趣。青春年華狀態(tài)的傳遞,使他對青春電影的發(fā)展有很強的期待。在畫風與音樂上,影片呈現(xiàn)出的基調(diào)是溫潤不刺激的健康風格。如同炎熱六月的甘泉,似國產(chǎn)影片中鮮活的清流。
選角無大咖,同步現(xiàn)實氣息
本片中并無大咖,帶來的清新效果卻是始料未及的。小演員張子楓飾演本片女主人公韓梅梅,早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就嶄露頭角;在《唐人街探案》影片末尾的邪魅一笑更令無數(shù)人對她印象深刻。飾演李雷的則為95后小鮮肉張逸杰。
選角時,有人曾提議用高人氣的情侶檔演員來飾演李雷與韓梅梅,但被80后創(chuàng)作團隊出于“年齡氣質(zhì)的相符程度”的考慮而集體拒絕。在制片人陳永寧看來,“16歲的演員演16歲的人生”,演員身上賦有的青春氣息是年齡所特有的。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說:“真正青少年的美好感情,嚴格地講可能不能稱之為愛情。但屬于青少年的細節(jié)與常態(tài)能激起你的共鳴與對單純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