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董卿朗讀者觀后感精選五篇
導語:《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由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制作人,央視創(chuàng)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制作,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lián)合播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jié)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的2017董卿朗讀者觀后感五篇,歡迎瀏覽。
范文一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恒的選擇題,以至于到最后我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可能不在于我們的能力,而在于我們的選擇。第三期的《朗讀者》以“選擇”為主題。
選擇無處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
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入行二十年王千源出演了上百部的影視劇,但大多數都是被選擇去演一些小人物、小角色,八年前他做出了一個堅定的選擇,他選擇拍攝《鋼的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承載了他小時候的很多記憶,而這一次的選擇使他贏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的稱號。
獻給電影《鋼的.琴》中飾演的陳桂林、導演張猛、臺前幕后為《鋼的琴》付出的人。
十二年前,秦玥飛以托福滿分的成績考上了耶魯大學本科,拿到了全額獎學金。六年前,他從這所名校畢業(yè)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選擇。他選擇了希望的田野——到一個名不經傳的農村做一個村官。六年后的他依然相信未來他會將這條路走到更遠。
秦玥飛和他的五個伙伴朗讀遲子建的《泥濘》為他們服務的千萬農民們朗讀,為廣袤的農村大地朗讀。
麥家曾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他也是繼魯迅、錢鐘書和張愛玲之后唯一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他的兒子在進入青春期后變得十分封閉,麥家選擇陪伴兒子度過最搖擺不定,選擇了理解和寬容,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幫助兒子成長。
麥家朗讀自己給兒子寫的一封信,這是一封叛逆孩子的父親寫給叛逆兒子的一封信。
徐靜蕾選擇當導演,她坦言每次電影類型的選擇都是源于興趣。希望做她沒有做過的事情,她選擇了挑戰(zhàn)和變化。
徐靜蕾滿含熱淚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獻給她天上的奶奶。
“漢字叔叔”理查德•西爾斯是一位美國人,但是對漢字有一種癡迷的程度,他選擇用二十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漢字數據庫,網站里有將近十萬個漢字字型,為此他傾盡所有、無怨無悔。
理查德•西爾斯朗讀《陋室銘》送給他的母親,感謝母親一直尊重他的選擇,在背后支持他。
國家唯一的一所紅絲帶艾滋病兒童學校的校長郭小平選擇了呵護與守望,選擇了用愛和奉獻為一群特殊的兒童撐起了一把傘,為他們遮風擋雨,F在學校有33個孩子,第一批的16個孩子正在備戰(zhàn)高考,能讓他們接受教育,開心成長是郭小平最快樂的事情。
郭小平朗讀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獻給他的33個孩子希望當有一天自己不能再陪伴他們的時候,孩子能夠勇敢面對自己的未來。
露珠會選擇清晨,
陽光會選擇萬物,
愛心會選擇付出,
成長會選擇歷練。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
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
如果說人生是一段不斷選擇的旅程,
那么當千帆閱盡,
最終留下的就是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景。
范文二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讀者》的朗讀文字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的自創(chuàng)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jié)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lián)系不同時空的生命。
節(jié)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yè)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
節(jié)目中第二個“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環(huán)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通過文字與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節(jié)目中第三個“人”是電視觀眾,每一段朗讀、每一個作品,都是以共鳴的情感為切入點,讓朗讀嘉賓、文字和觀眾通過它連接在一起。節(jié)目中未見到第四個“人”,就是朗讀亭里千千萬萬個真正參與的普通人,他們在朗讀亭里大聲的朗讀,成為了節(jié)目的延續(xù)。
董卿認為朗讀應該屬于每一個人,《朗讀者》也發(fā)起了線上線下的活動讓節(jié)目走近生活,活動的核心就是用朗讀的方式傳遞愛。在線上活動“為TA讀”的展示中,現場記者被邀請上臺,朗讀他們寫給最愛人的一段話。一位記者讀給退休后正在轉變心態(tài)父親的話打動了董卿,董卿說她的父親退休后也經歷了很長一段調整期,從報社退休的他現在仍然每周堅持寫兩篇稿子寄給報社,如果采納了他就會特別高興。白巖松打趣說:“當面說出愛意很難,但用朗讀的方式就變得簡單,這也是《朗讀者》的又一個功能”。
董卿在采訪中曾回答過她為什么一定要做《朗讀者》的問題,她說幾乎在文藝綜藝領域里所有的節(jié)目形態(tài)都已經做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央視一系列的動作和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董卿朗讀者觀后感】相關文章:
董卿的語錄09-21
董卿的語錄(15篇)11-04
董卿的語錄15篇10-22
董卿的語錄精選20篇11-03
董卿的語錄270句03-15
董卿的語錄(精選15篇)11-21
董卿的語錄13篇01-15
董卿名人語錄08-04
董卿朗讀者觀后感最新12-02
2017董卿朗讀者第一期主持串詞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