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2016
百善孝為先,是于丹老師說的。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1
今天,在學校的推薦下,我觀看了黑龍江衛(wèi)視少兒頻道播放的《于丹講座》,于丹教授告訴了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聽了之后想到了許多……
于丹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她的講座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很親切、舒服的感覺。她向我們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建立人格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還舉了好多生動的例子:如胡蘿卜、生雞蛋、和干茶葉的實驗,孔融讓梨等小故事,讓我們更容易地領會其中的道理。聽過講座之后,我突然感覺到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美滿、安逸!因為我們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心里的一塊寶,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從沒說過一個“不”字?墒俏覀儏s不懂得感恩,甚至認為這是天經地儀的事,更別說好好孝敬父母了,多數(shù)時候還任性地惹父母生氣!
這個講座讓我突然間長大了,懂得了很多?粗改该刻鞛槲覀儾傩模装l(fā)漸漸出現(xiàn)頭頂,皺紋也刻上面容,心里感覺一陣酸楚,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回報父母,讓他們天天開心,F(xiàn)在我要對我他們說:“爸、媽,我長大了,可以體會你們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感恩,現(xiàn)在起我決定要好好孝敬你們,讓你們?yōu)槲腋械津湴梁妥院?”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2
今天早上,我觀看了江蘇教育電視臺的“于丹講座”,深有感觸。
于丹老師首先就說:“做人,就要學會自我控制。”于丹老師還講了一個故事:從事有一個小男孩,他脾氣非常暴躁,一天要發(fā)火許多次。他的爸爸拿過一塊木板,對小男孩說,日后你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往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木板上竟有30多顆釘子,小男孩很是驚訝,“我不記得我發(fā)過那么多次呀!”他的爸爸對他說:“所以,你要學會自我控制。”在幾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終于不再發(fā)脾氣了。他的爸爸首先給予他鼓勵,接著讓他把釘子全拔下來:“你現(xiàn)在雖不發(fā)脾氣了,但對人家造成的傷害就如這木板上的洞一樣,永遠不能磨滅。”接下來,于丹老師講了有關“孝”,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題。
看到這兒,我不禁聯(lián)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發(fā)脾氣。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課一練》,卻忘記檢查了,媽媽提醒我檢查。雖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還是嘴硬“我知道的。”檢查完畢后,我開始做《補充習題》,但一做完又忘記檢查。媽媽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時我卻顯得極不耐煩,“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煩意亂,不然我肯定會記得檢查的”我對媽媽吼道。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我好心提醒你,你還不耐煩了!”……回想起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慚愧,爸爸媽媽平時對我要求嚴格,學習上的關心,生活中的照顧,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健康成長,而我卻經常擺臉色給父母看。孔子曰“色難”,易指給長輩好臉色。盡管做起來很難,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為生活中有許多的挫折與失敗,我們不能被困難擊倒,要很快地進行自我修復。越快,你享受的快樂時光也就越多。
同學們,讓我們腳踏實地,不說空話地一起實踐于丹老師的理論吧,一起加油!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3
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成年人,人格健康總是人生的基石。人格包含:堅強的意志,敢于拼搏的勇氣,寬容、謙虛、善良、自信心、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自制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高尚的品質等等。一個人人格健康,猶如擁有一片沃土,它會使每一粒知識種子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如一個人人格不健康,它的內心猶如一片荒漠,即是給它栽上艷麗的花朵,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會凋謝。所以,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擁有健康的思想,才會清楚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fā)現(xiàn)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
于丹教授說得對,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志銘。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4
今天,我準時的坐在沙發(fā)上收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發(fā),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yǎng)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5
在周五的班隊活動課上,我們一起觀看了于丹老師的德育教育的講座。
“儒家”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不管各種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變不了它在每個中華兒女思想深處的基礎地位,它將世世代代伴隨著和指導著我們生活、成長、奮斗。
于丹老師深入、細致、認真的闡述了“儒家”思想在中小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對家長如何正確認識中小學生德育教育、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講解,本人感受如下:第一,每位家長和老師都應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益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人,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和正確的做人意識,加之努力的文化學習,孩子才能成為品學兼優(yōu),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第二,正如于丹老師所說:孩子的德育教育要從每位家長和老師自身做起,家長和老師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榜樣,是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的導師,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身體勵行、言傳身教,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第三,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政府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學生以后踏入社會將面臨各方面對高學歷的要求,要面對各類競爭激烈的應試,這又迫使學生不得不以應試的方式完成學業(yè),這是我國無法從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體制改革為素質教育體制的關鍵所在。只有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從根本上改變教育體制和用人體制,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才能取得真正進步。
總之,教育立國、教育樹人,這是中華民族歷來的根本,我們應努力教育好每個孩子,做一個對社會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6
周六上午7:10,我準時坐在電視前,觀看河北電視臺少兒科教頻道播出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專題講座,雖然這是學校給家長布置的作業(yè),但是我認為作為父母,這也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課堂。因此,自己從頭到尾認真地聽講,也做了筆記。
在專題講座中,于丹老師的講述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啟迪、有古語名句,旁征博引、發(fā)人深省。講座的主要內容分三部分:1、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2、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勇敢承擔愛與責任。3、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強,讓孩子成就別樣的人生。
“正為本,孝為先”,于丹老師通過《大樹和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樹一樣用全身心的愛,用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給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后悟出了感恩。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身邊每一個幫助和關心他的人!只要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仁”,于丹老師通過“仁”字結構,闡述了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二人成“仁”,強調的是生活之中,打交道就是兩兩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建立兩個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要想讓孩子有責任心,需要讓他們和他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發(fā)覺自身的不足,懂得去體諒別人,關心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通過和他人的交往和交流,孩子會富有責任感與愛心。因此,我們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自己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碗水可以有不同是用途,一鍋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個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這就需要我們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但是孩子的成長其實不是填鴨式的接受前輩的觀念,而是讓孩子接受自己發(fā)現(xiàn)的結論。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完成“學業(yè)、閱歷、人格”,學業(yè)靠學校完成,閱歷、人格則是由父母完成。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怎樣在孩子的成長中做一個合格的引路人呢?通過于丹的老師的講座,我懂得了:好家長完成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建立的是孩子自信,而不是家長的教訓;成長是把一個孩子放在人群中,是把一個孩子放在山水之中,是把一個孩子放在他身體力行的發(fā)現(xiàn)和勞動之中,而不是讓這個孩子在電腦和書桌旁邊。
因此在今后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尤其是寒暑假,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讓孩子多融入社會這個大熔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在社會的煎熬歷練下,舒展自己的生命,讓孩子在社會的行走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信心和能力,自信是一種力量,孩子們有了自信,生活就有了力量。
最后,我想以于丹老師的深情寄語來表達我的心聲: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在人群中學會愛,在山水中發(fā)現(xiàn)永恒,在社會的規(guī)則中去勇于承擔,在這一切之中,去建立人格。這樣的一個孩子,站在一個起點上,我們才有理由去祝福他們所有的未來。
【于丹教授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相關文章:
于丹講座感恩教育觀后感11-15
講座教授的邀請函10-27
講座教授的邀請函11-06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05-14
于丹講座觀后感05-11
《于丹講座》觀后感06-09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08-25
教授講座心得體會范文通用04-08
于丹論語講座觀后感10-30
感恩教育講座心得體會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