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

時間:2020-12-28 14:59:59 感言 我要投稿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

  歡迎閱讀CN人才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一】

  金秋五月,午后的斜陽灑在充滿喜慶的齊魯校園,十載的風雨歷程齊魯音樂學院漸漸壯大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人才,在十年校慶演出活動上,著名搖滾歌手張虎聯(lián)合同為齊魯音樂學院的師弟丁于一起為母校的十周年傾情演唱。

  3日下午演出活動在學院校長和各位領導的帶領下拉開十年校慶的帷幕,1999屆流行學生張虎在師弟師妹的熱烈掌聲中演唱他新專輯主打歌曲《飛》,站在舞臺上,久違了的校園重新出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臺下的老師和師弟師妹看著自己,一份份溫暖在心中燃燒,面對所有母校的親人,他備受感動。“10年了,自從畢業(yè)后離開校園踏上北上之路,就再也沒有機會返回自己的母校,一直在北京漂泊,10年的艱苦奮斗終于邁向成功的方向,在十年校慶上能重返校園,我非常感動,沒想到在久別后再相逢”。在面對母校師生時真誠的說道。

  望著鏡頭中哽咽著傾訴愛校之情的校友們,一句“母校不一定記得住每一個就讀過的學生,但每一個學子都應當記住母校對自已的培養(yǎng)”,感動了每一位四中老師。這些鏡頭疊加在一起,校友們對母校的緬懷之情,今人感佩。是的,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證明了他們是齊魯音樂學院的優(yōu)秀人才,學院的校史也會記住你們這些從自己崗位歸來幫助學院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學生。

  齊魯音樂學院的校慶上,張虎帶著他的新專輯走上舞臺慶祝學校十歲生日,在現(xiàn)場他講述了畢業(yè)10年后的風雨歷程和艱辛創(chuàng)業(yè),希望以此來鼓舞學弟學妹認真學習能夠及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時他也虛心的接受校長以及各位領導老師們的建議。攝像機記錄下了每一個感動的瞬間、那將是永恒的紀念、校友們的心被填的滿滿的、含淚離開母校,生活如要繼續(xù),我們?nèi)孕枥^續(xù)努力奮斗來報答母校跟培育、時刻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一起來期待與見證山東菏澤音樂藝術(shù)學院明天的燦爛與輝煌!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二】

  曾經(jīng)有人問我;十年是什么,

  我答;十年是時間。

  又問;十年是什么概念、

  我答;十年是120月,是87600小時, 52560000分鐘,是315360000秒

  那人答;很好、那用這些時間,能做些什么、

  我答;120個月,可以從無到有;一個87600小時,可以從默默無聞到石破天驚;一個5256000分鐘可以從一所普通職業(yè)教育完成一次華美的轉(zhuǎn)身;一個315360000秒可以從群英薈萃的群豪中脫穎而出!

  在時光的流淌中,我已經(jīng)在這個承載我的夢想的校園里度過的快半年的時間了,在這里,我追求著我生命中動人的章節(jié),譜寫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調(diào)。而在驀然回首中,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jīng)成了我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地方,許多種情感在心中蕩漾…… 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走入這里的感受:全新的教學區(qū)、高聳的鐘樓、嫩青的草坪……郁郁蔥蔥,一切都充滿了年輕的活力和生機。

  也許是因為校園是新校區(qū),所以文化底蘊與別的學校有些差距,但是徜徉在這里,依舊可以感受到一種別樣的韻味流露其中。我很喜歡學校的湖,湖水很藍很清,特別是在盛夏的季節(jié)里,喜歡在落日的余暉中,坐在湖畔,一個人仰望校園的天空。那時喧鬧了一天的校園也靜下來了,太陽也慢慢的收斂熱情,一切都是那樣的靜謐……深藍色的天空也慢慢變淺,裊裊婷婷,綽綽約約,光和影有著不同的旋律,那朦朧中漏出些清麗。用眼睛裝滿天空的藍,心中是那樣的心曠神怡。心情不是很好的時候,喜歡漫步在平滑的石板路上,路兩旁鋪滿了鮮花,空氣中滿是清新的氣息和花香。匯成縷縷的清香,漫過原本疲憊的心,釋放著一種情懷。

  如果說美麗的校景讓我陶醉,那么,學校里蘊含的活力就讓我為之不斷的進取和努力。課堂上,老師用他們最淵博的思想給我講授著知識的內(nèi)涵。讓我們心中滿載著無比充實的愉悅--語文老師的睿智;高數(shù)老師的敏銳;舞蹈老師的優(yōu)雅……這一切的一切都激勵著我們學習。而學校也很重視學習,為了讓大家有更融洽的學習氛圍,學校每個月都要進行教學反饋,去真正的了解我們所關(guān)注的問題,來幫助我們……如果說知識是課堂和內(nèi)涵的結(jié)合的結(jié)晶,那么圖書館就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個精神家園。沒有課的時候,喜歡到那里去消磨時間,在文學庫里,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時光隧道中,攝取著文學殿堂的寶物;在社科庫中,學會在沉思中尋覓哲理的深奧,然后用一種全新的感覺去充盈生活。心情慵懶的時候就到自修室去找一個靠窗的'地方坐下,看著陽光射過透明玻璃的樣子,耳邊傾聽著輕輕響起的沙沙筆聲和嘩嘩的翻書聲,給原本散亂的心注入了無限的振奮,于是也就在不知覺中投入了這個隊列中開始努力的學習。

  淵博的知識是年輕夢想永遠不變的追求,只是在這里,更有了一種關(guān)愛的氣息。讓人感動……“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這顆心永遠屬于你,告訴我不再孤單。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緊緊地握住你的手,這溫暖依舊未改變。”簡單的詞語,卻演繹了一種最純真的情感,依然記得那個寒冷的冬日,大家為了將一份年輕的生命維系,自發(fā)的為患病女孩捐款的情景,冰冷的寒風肆意的飛舞,而我們的心里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其實在我們目光不及的地方,有那么多的人在默默地關(guān)愛著我們。這或許就是生命的一種感動吧,而學校教給我的也許就是一種滿懷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面對未來,面對我們周圍的一切的一切。

  記得哈佛大學有句名言: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shù),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zhì)量。我想這句話真正的注解一個學校的內(nèi)涵,今天我們是一個學院人,以我們學院的榮譽為驕傲。而明天,我們應該讓學院因曾經(jīng)有過我們而感到欣慰。用責任和義務去完善自己,去詮釋自己,去施展才華,去綻放青春,去演繹年輕的朝氣生!把每顆愛校之心聚集起。照耀著年輕的夢想。 帶著年輕與夢想起飛,而當你在多年之后再回首時,會發(fā)現(xiàn)這里就是我們夢想綻放的地方,我們美麗的學校……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三】

  我1956年到歷史系學習,后到民族文物研究室、民族研究所工作,再到民族學系任教直至退休。目睹母校從小到大,列入全國重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行列,再進入“985工程”的國家重點,然后向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目標邁進。

  在母校慶祝十年花甲之際,我感慨萬千。生我父母育我黨,校思綿綿情義長。“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如果要說感恩,可以列出很長的名單,國家、領導、老師、同學、同事、朋友、家人、老伴等等。感恩祖國,無論國內(nèi)外風云如何變幻,總是帶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感恩老師給傳播知識。感恩同學、同事,總是相幫,和衷共濟,共同奮進。

  從入學之日起我總是想,母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親手創(chuàng)辦的新型學校,既有當年延安民族學院革命時期的光榮傳統(tǒng)。又從全國北大、清華等老校抽調(diào)一批頂尖學者來校,從長遠計,為教學、科研打下鼎好的基礎。

  記得1956年歷史系開學典禮那天,系主任翁獨健教授說,“民族史和民族學,是新中國成立后率先創(chuàng)辦的專業(yè),在我們系是四世同堂。潘光旦、吳文藻教授是祖師爺,他們是中國民族學的開山祖;費孝通、林耀華教授,是第二代。潘、吳、費、林,名揚天下,同堂為師,是各位同學的幸運。至于系里的教師,也已經(jīng)有學生同在系里任教,大而化之,把他們通稱為第三代,F(xiàn)在各位新同學又踏上了這個學科的大門,也就是第四代了。四世同堂教與學,共同把中國民族學發(fā)揚光大,算得上中國學術(shù)界一件喜事了!”我們56級的學生,經(jīng)過五年學生生活,在校黨、政領導和各位老師的教導下,順利完成了學業(yè),并理論聯(lián)系實際,前后兩次,歷時兩年,參加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組織的大規(guī)模、全國性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和各少數(shù)民族簡史、簡志及各民族自治地方概況的編寫工作。還在老師的指導下全體同學共同參加了系里《中國民族志》教材的編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校始終面向全國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教學和科研并重,結(jié)合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承擔起為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任務,從教學到科研逐步形成鮮明的特色。始終與國家各歷史時期工作緊密相連,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始終以服務民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民族團結(jié)進步事業(yè)為己任。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這是我深深感受到的。我本人參與感受最深的有兩件事:

  一是:當黨中央提出改革開放。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猶若歷史風云中巍然屹立的豐碑,鼓舞我們不斷進行創(chuàng)造和開拓。最早響應黨中央號召,全國八大教授提出恢復民族學的建議,其中我校老教授占多數(shù)。我校率先做了大量民族學學科建設的工作。其中通過各級組織聯(lián)系,我校民研所和吉首檔案館達成合作出版苗族學者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diào)查報告》一書,就產(chǎn)生了很好的影響。確確實實為民族地區(qū)做了一件大好事,得到了社會上的重視和學術(shù)界的好評。

  二是:當海峽兩岸關(guān)系開始破冰解凍和平發(fā)展。國家主席胡錦濤指出“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有一部書稿,經(jīng)民間個人聯(lián)系,臺灣中研院同意提供手稿復印件,學校大力支持,納入“985工程”出版計劃,我校“985工程”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教育邊疆史地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中國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與保護中心提供出版資金,達成我校與臺灣中研院合作出版契約書。這部400多萬字的《民國時期湘西苗族調(diào)查實錄》,內(nèi)容涉及語言、宗教、醫(yī)藥、民俗、文學、社會等諸多領域,共八卷十冊。書出后學校還專門為此召開了座談會暨贈書儀式,副校長馬文喜出席座談并講話,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著名學者王明珂致辭并接受贈書。來自民族團結(jié)雜志社、民族出版社、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等單位和我校數(shù)十名專家學者出席了座談。指出該書是早期民族學家、苗學研究先驅(qū)石啟貴先生的遺著,上世紀30年代作者參與湘西苗族調(diào)查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其后獨立形成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此書于2009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作為兩岸學術(shù)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此書也是我校“985工程”中國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與保護中心的標志性成果,服務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也促進了兩岸的合作與交流。

  以上說明,母校就是這樣重視科學研究成果的,在此校慶10周年之際,在這“弘揚傳統(tǒng)、凝聚人心、彰顯風范、再創(chuàng)輝煌”的時刻,我祝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學院十周年校慶感言】相關(guān)文章:

十周年校慶感言07-24

校慶感言作文01-11

家長校慶感言07-25

六十周年校慶賀詞精選02-26

六十年校慶感言07-25

2016母校校慶感言01-28

校慶感言精選三篇01-15

最新校慶學生感言01-15

校慶十周年征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