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中秋節(jié)的起源
通常有兩種說法:
一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抖Y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nóng)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nóng)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一方面表達對月神的感恩,另一方面祈望月神在未來給更多的庇佑和福祉,以感謝大自然,感謝天地,感謝月神。同時,也表達了對勞動的尊崇。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有關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中秋節(jié)傳說故事
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jù)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yǎng)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兔爺治病
傳說在古時候,老北京城里鬧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染上,吃什么藥也不管用。嫦娥看到人們的病苦,非常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為百姓消災治病。
于是,玉兔就變成一個少女,來到北京城,走街串巷,治好了很多的病人。玉兔為人治病,什么報酬都不要,只借別人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一會兒是男人,一會兒是女人,一會兒是算命的,一會兒又是賣油的,最后走遍北京城內(nèi)外,直到瘟疫消除。
有關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中秋的習俗傳統(tǒng)
1賞月、祭月、拜月:
在漢代,月亮祭拜基本為皇家壟斷,之后一直到唐代,都極少見到普通民眾拜月的記載。
而在唐初,唐朝的上流社會興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賞月的風尚。至中晚唐,中秋賞月已是全民習俗。
賞月并非獨賞,不是像李白那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是與親友、同僚一起,這就有了“團聚”的意義。賞月也不是一味地仰望明月,而是與美酒、音樂、詩詞以至舞蹈相伴隨。
到了唐朝,記載農(nóng)歷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賞月的詩歌驟然增多。如白居易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七首,晚唐詩人殷文圭有“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的詩句,直接點出了中秋團聚賞月的習俗。
唐代還盛傳著唐玄宗游月宮的故事,據(jù)唐代蔣防《幻戲志》記載,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宮的念頭,就請?zhí)鞄熥鞣ǎ煌瑏淼皆聦m游玩。月宮中的仙樂分外動聽,仙女告訴玄宗這叫《紫云曲》。玄宗默記曲調(diào),回到凡世后就把仙樂傳了下來,就是后來楊貴妃排練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
至宋代,中秋賞月的風氣達到高潮。無論社會中上層人士,還是下層民眾,各家皆登高賞月,歡聚痛飲,直至深夜,許多人家甚至天明乃散。
宋代的中秋節(jié)有一種普遍的閑雅風度和親近自然的情懷。貧窮人家就是典當家什,也要換些酒來。這晚商鋪更是開到凌晨三、五點,玩月的游人絡繹不絕。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汴京中秋節(jié)的盛況:各酒店都重新裝飾門面、打扮彩樓,用竹竿挑出畫著醉仙的旗子。街上人人爭相飲酒,到中午十一二點,各家酒店的酒都賣光了,紛紛扯下招幌。
中秋時節(jié)蝦蟹正肥,石榴、梨、棗、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爭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貴人家把亭臺樓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樓占好位置以賞月。到處是絲竹之聲,直到夜深時分,在家未出門的人們聽著遠處傳來的音樂聲,像從云外飄來。孩子們在街頭通宵嬉戲。夜市人聲鼎沸,直到天亮。
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也有生動描述:“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可謂社會上中下三階層的人過中秋的實錄。
中午痛飲美酒,晚上通宵賞月、游玩,無論貧富、長幼,皆參與其中,宋代的中秋節(jié)簡直是全民狂歡,和巴西的狂歡節(jié)有得一拼。
到了明朝,中秋習俗不再像唐宋,浪漫抒情的賞月傳統(tǒng)被淡化了,民眾踴躍賞月的情景不復見,甚至各個家庭的中秋活動也不一定要包括賞月。取而代之的是,拜月成為中秋習俗的重要內(nèi)容。
宋代也有拜月,那時男女都可以拜,求月神賜福自己,少年求功名顯達,少女求貌美如嫦娥。到明清,拜月變成了女人的專利,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就是對月神的禮敬,至現(xiàn)代社會,拜月習俗基本消失。
家人團圓,也在明清時期與中秋節(jié)正式掛鉤,中秋有了“團圓節(jié)”之名,吃特制的中秋月餅也成為團圓的一項標志性活動。當時有習俗,已經(jīng)出嫁的女子,在中秋節(jié)這天必須在公婆家,不能在娘家過,否則就不稱為一家團圓。
明清之后,中秋節(jié)更重人倫與親情,更加注重“一家團圓”。
2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2015中秋節(jié)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于月餅的記載。
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彼质怯退郑嵕褪翘,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巔峰。
4燃燈、玩花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樹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到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nèi)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5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 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這兔兒爺,北京尤盛。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shù)裨斐山鹂鸺椎奈涫浚械尿T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還有一種肘關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6國內(nèi)各地不同的中秋習俗
上海:祭月、燒香斗。上海中秋節(jié)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zhí)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的緣故。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jié)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香港: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臺灣:偷菜求郎。在臺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貴州:偷瓜送子。在貴州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后,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后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東莞:乞月照月爬月。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qū),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兩廣:玩花燈、燒番塔。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jié)束后燒燃。
福建:拋帕招親。福建省有些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jié)良緣。
大別山:摸秋。在大別山地區(qū),流行“摸秋”習俗。每到中秋這天,山民們吃罷晚飯,便三三兩兩,踏著月光,循著香氣,或上山、或下地“摸秋”,山坡、河谷、叢林、草莽、田間、地頭不是果就是瓜,還有花生、田薯。摸著什么,就吃個痛快,生吃行,野外烤著吃也行,大家一起分享秋天豐收的喜悅,直到夜深人靜,才陸陸續(xù)續(xù)開心地回家去。
小孩子們覺得最刺激的就是這個了:按照傳統(tǒng),通常先拔一些蔥、蒜、青菜和白菜。因為聽老人說,拔了這些東西,新一年就會變得聰明、會算、還很清白。于是孩子們一會兒在這塊地里,一會兒又躥到那塊地里,張家的玉米棒、李家的紅山芋,村東的黃南瓜、村西的毛豆莢……玩的不亦樂乎。
浙江:搶瓜。浙江省山區(qū)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其他還有吃鴨、田螺、芋頭,飲桂花酒、猜燈謎等更多習俗,就有待各位小伙伴們自己去發(fā)掘了。
有關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中秋節(jié)作文
中秋佳節(jié),也許是帶有中華民族烙印最深的節(jié)日。從唐風宋月、文人騷客,到如今的親人團聚、合家歡樂...邁過了多少年代啊!中秋節(jié),充塞于歷史時空,帶給人們無盡的夢和想象。而月,也因這個美麗的節(jié)日顯得神秘而迷人、溫馨而浪漫。
我做過無數(shù)的夢。夢到庭院深深,藏得住月亮;夢到疲倦的月亮躲進云層,只留下幾顆星星看似在放哨;夢到嫦娥那秀麗的面龐,冰清的裙裳;夢見聞到了那桂花樹傳送了千古的流香;夢見許多平日里不常見的親人,一家團圓,共度中秋時光...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又怎能總是完美;人有悲歡離合,又豈能奢求永久的團圓?
夜,靜極了。滿月在云中穿行,向大地灑著銀色的光芒!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庇窍硎苤鹿獾你y輝,愈是思念著遠方的家鄉(xiāng)。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奔澎o的夜空像一匹柔美光滑的藍色綢緞,一輪玉盤似的滿月把它那皎潔的光華灑向人間。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灑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每一片綠葉都似乎靜靜地沉浸在牛乳里。墻腳的花披著如水的輕紗,似紅霞搖曳著修長得花枝,散發(fā)著醉人的花香。
“明月幾時有?”子瞻把酒問月。中秋良宵,弟兄分離,杳無音訊。唯有皓月孤影相伴,起舞弄清影,一夜難成眠。罷,不能相見又如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蓖趫A月下,即使遠隔萬里,也算是一種相聚吧!
一輪輪的中秋月,記錄下歡聲笑語,記錄下離愁別緒。
中秋賞月,月亦可讀、可思、可品。月圓月缺,是自然中最奇妙的變換,輪回往復,不止不息。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福禍相依,順逆同在。人們往往把自我丟失在名利場、社交海之中,得意則肆意狂歡,失意則悲天憫人。而月,依舊懸于當空,無聲地實現(xiàn)著自己的循環(huán),似乎在向人們昭示著什么...
中秋思月,讓我們像月一般清寧冷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秋思月,讓我們像月一樣晶瑩坦蕩,去留無意,寵辱不驚;
中秋思月,讓我們像月釋然陰晴圓缺那樣吧,笑對悲歡離合......
有關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中秋節(jié)作文
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在這天,人們坐在月亮下賞月光、吃月餅。這不,趁著今天是中秋節(jié),我們一家也開始賞月光、吃月餅了。
我們?nèi)胰藝驹陉柵_上,把大團圓月餅分成幾塊,分著吃。這時,我望向了遠處的月亮。雖然說“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圍繞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這時,我想起了遠在他鄉(xiāng)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描述了我此時的心情,不知她現(xiàn)在是否也在望著月亮,思念著遠在他鄉(xiāng)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讀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經(jīng)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不要太悲傷,F(xiàn)在的月亮特別明亮,圓月像一只雪球高懸中天,皎潔的月光,像水似地瀉向大地。幾朵灰白色的、輕紗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動紗巾翩翩起舞。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溫暖著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溫暖過于熱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月光照得樹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樹的稀疏的倩影,別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訴我: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中秋那天,相傳,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廣寒宮里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
我凝神望著月兒,口里嚼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著月亮的傳說,我又想起家鄉(xiāng)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中秋節(jié)習俗
吃月餅
中秋節(jié)最廣的傳統(tǒng)風俗就是中秋節(jié)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霸嘛灐币辉~,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賞月
在中秋節(jié)之夜,除了吃月餅,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祭月
中秋節(jié)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抖Y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痹谥艹,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逐漸流傳到民間,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博餅
中秋節(jié)博餅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是閩南地區(qū)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傳說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命部將洪旭發(fā)明的。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廈門地區(qū)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jié)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jié),大中秋”的說法。
走月
走月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須做的一個風俗活動。在古時候,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jié)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時候,走月還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沒有生兒子的已婚婦女,在中秋節(jié)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禁忌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1、男不拜月
舊時漢族中秋節(jié)的拜月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節(jié)“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于太陽,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動只能又女性參加。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2、忌身體弱、體質(zhì)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jié)的時候,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去野外賞月,拜月。特別是最近流產(chǎn)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就算在自家陽臺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3、忌失意、運勢弱的人賞月
如果最近的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比較失意者,比如官場失利,情場不順,工作不順心,家庭不順心,考試考砸,生意虧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賞月。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4、忌剛剛搬家,而又沒有“鬧房”的人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后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或者感覺搬家后自己的身體,運勢不好的人,最好謹慎賞月。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5、忌頭發(fā)遮額頭
如果有劉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額前的頭發(fā)捋向后邊或者兩側(cè),千萬不要讓額頭被頭發(fā)遮住,因為這是你的神燈所在。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6、忌出門前或者回家后不燒香
中秋節(jié)出門前燒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后燒香則是表示答謝,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中秋節(jié)介紹
中秋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簡介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資料】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內(nèi)容資料02-01
中秋節(jié)小報內(nèi)容資料06-09
中秋節(jié)英語內(nèi)容資料01-29
中秋節(jié)黑板報資料內(nèi)容01-06
中秋節(jié)黑板報內(nèi)容資料01-08
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資料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