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甘肅過年的風俗活動
春節(jié)是迎接春天的節(jié)日。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也是人們最為休閑的時刻。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其春節(jié)的習俗不相同的。在我省境內(nèi)就形成了隴東黃土高原地帶、甘南藏區(qū)、河西走廊、隴南山區(qū)多種各具特色的春節(jié)習俗。
甘肅過新年的習俗
春節(jié)風俗:新年舞社火
社火,廣泛流行于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nóng)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fā),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夸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春節(jié)風俗:正月打秋千
進入農(nóng)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秋千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戲。打秋千,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于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
整個白天,秋千是娃娃們的陣地,他們忽而如雄鷹展翅,欲飛藍天;忽而閉目橫坐,慢慢晃悠……喧喧鬧鬧、嘻嘻哈哈,一直到萬家燈火燦爛。
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她們打秋千,不吵不鬧,全都靜悄悄的。在朦朧的夜色中,只見一個個嬌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飛,留短發(fā)的,如飛揚的馬鬃,飄逸著風采;梳長辮的,猶如一條游魚,來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輪過一遍后,便開始玩花樣了。她們忽而兩人面對面站在橫板上,飛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張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會,秋千就蕩到半空中,像滿弦的弓箭在飛舞;忽而,一人坐在橫板上,一人站在橫板上,這樣,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盡情享受,而站立者則要花費兩倍的力量使秋干飛升,不一會便氣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過,這種花樣多是兩人輪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秋千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當圓圓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門口閃出一把用燁木扎成的火把,一只只匯聚到一塊,形成一條長龍,向山頂移去,各家門口燃起火堆,歡快的人們爭先跳躍。當打火把的人們上山了,跳火堆的人們進門了,秋千的主人便來到秋干邊,慢慢地提起它,抬頭瞅瞅大樹上的橫枝,兩手用力,嗖的一下,把秋千扔上橫枝,架了起來。月光下,樹影斑駁中,秋干在橫枝上靜靜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樹上,把秋千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結束了。
甘肅人民的飲食文化
一、以面粉食品為主,面食品豐富多彩。
其中湯面品種最多,極有地方 特色。還有以蒸饃、烙餅為代表的干糧。水稻產(chǎn)量很少,僅限于隴南河谷和 河西走廊的張掖附近出產(chǎn)。近年來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外省籍人口不斷增多, 甘肅人的餐桌上米飯漸漸增多,但面食品仍為主食。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 使主食也具有一定的區(qū)域性差異。如祁連山地區(qū)和甘南牧區(qū)等高寒地帶多以 青稞為主。
二、以雜糧為輔,雜糧種類繁多,制做精細。
這些雜糧多是玉米、 洋芋(甘薯)、養(yǎng)麥、豆類等。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摸索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粗 糧細做的方法,其中尤以定西和隴南地區(qū)為突出。
三、嗜好酸辣。
甘肅菜一般多采用辣椒、花椒、芥末、八角、草果、蔥、 姜、蒜等為調(diào)味品。咸菜、油潑辣子和醋是吃湯面必備的調(diào)昧品。不少家庭 都備有裝醋的壇子或桶。農(nóng)民們特別講究自制“臘八醋”。此外,漿水也很 受歡迎。這種嗜酸的習俗,除了與干燥的氣候有關系,與水上多呈堿性也有 關系。食辣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副食的不足,這與四川人吃辣椒除瘴 氣很不相同。
四、夏季喜涼食,冬季好進補。
夏季的小食攤上涼食品種最多,有釀皮 子、涼面、涼粉、豆粉、養(yǎng)粉、醪糟、甜醅子、涼灰豆、煮棗湯等。這些涼 食中,除甜食外,多用鹽、醋、辣油、芥末、麻醬、蒜水等調(diào)味,吃起來爽 口、香辣。此外,以菠菜、黃瓜、萵苣、豆芽、蘿卜等為主料的涼拌菜,也 是保受歡迎的家常菜。隴南有些地方甚至不習慣吃熱菜,吃菜經(jīng)常是生切涼 拌。冬季講究熱食進補,大多數(shù)人家喜好食牛羊肉和乳制品。肉食吃法也多, 常見的有牛羊肉泡饃、手抓羊肉、羊肉涮火鍋、烤羊肉串和牛羊雜碎等。此 外,熱冬果也是富有特色的冬令補品,并具有驅(qū)寒、暖胃、止咳、清肺之功 效。
五、烹飪方法多種多樣。
甘肅人飯菜加工的方法頗多。主食方面,除采 用較普遍的烙、烤、蒸、炸、煮外,還有沙埋法。如成具的埋沙饃和臨洮的 石子鍋盔便是用炒燙后的沙石烘烤的。菜肴的烹調(diào)方法有燒、烤、煮、蒸、 炸、燜、燉、煎、熬、煨、鹵、醬、熗、燴、涮、瓤、糟、腌等。
甘肅飲食特點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地理、氣候、物產(chǎn)等條件外, 還有古代飲食文化習俗的影響和各民族、各地區(qū)飲食風俗的相互交融以及外 來飲食習俗的滲透等。
甘肅自占以來就是多民族生活的地區(qū)。甘肅有 42 個民族,2237 萬多人。 主要的少數(shù)民族有回、藏、東鄉(xiāng)、土、裕固、保安、滿、蒙、撒拉和哈薩克 族。他們在飲食習俗上雖也有相同相似之處,但大部具有其獨特習俗。建國 以后,支邊大軍進入西北地區(qū),使甘肅食俗更加復雜和多樣。
甘肅過年的風俗活動
臘月廿三打發(fā)灶爺上了天
臘月二十三,打發(fā)灶爺上了天,這天蘭州人要吃灶餅子,灶餅子起源于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敬獻的美食,期待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烙的薄薄的灶餅子,卷菜吃很香!
臘月廿四、廿五衛(wèi)生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二十五是大掃除日,掃房、擦窗戶、洗衣被通常在這兩天完成。
臘月廿六、廿七炸油果子
蘭州的婦女精工細作,制作的油果子品種繁多,用姜黃、紅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團,然后顯出手段,制成指頭蛋大小的蜂蝶昆蟲、魚蝦蜻蟹、蟲蛹蝌蚪、龍虎馬羊、鳥鼠雞鵝、花卉草果等形狀;經(jīng)清油炸出色彩艷麗,形態(tài)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使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
臘月廿八蒸饃饃
“二十八,蒸棗花。”這是民間臘月二十八的風俗習慣,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不論你是做紅棗、蜜棗餡兒的,還是紅豆餡兒的饅頭,今天就得開始蒸饅頭了。按照老人的話說,其實這就是開始準備過年的主食。
臘月廿九做糟肉、炸丸子、蒸八寶飯
可以說糟肉代表著老蘭州的年。蘭州人過年別的可以不講究,但若沒有一碗糟肉,這個年就感覺沒過好。
相傳蘭州人過年吃糟肉起于明朝。當時明肅王從江蘇遷蘭,其家眷隨從形成第一代老蘭州人。江蘇人過年喜食酒釀蒸肉,而蘭州周圍不產(chǎn)稻米,自然沒有了酒釀。
第一代老蘭州人為了吃到家鄉(xiāng)味,更主要是為了在春節(jié)表達自己對南方家鄉(xiāng)的思念,就地取材制作蘭州酒釀蒸肉。久而久之,蘭州糟肉就定型為五花肉和與酒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豆腐乳的搭配,一直延續(xù)至今。從而形成與淮滬、陜西的糟肉不一般,但又神似的制作方式。蒸出來的肉更為健康,可上桌品食,也可夾饃吃,肥而不膩,口感軟爛,肉香和醬豆腐香繞于舌尖,是蘭州的年味之一。致使很多50年代后移民來蘭的新蘭州也無不為之傾倒,紛紛從老蘭州那里拜師學藝并加以創(chuàng)新,如有些兩廣移民就喜歡仿照他們那邊的余頭扣肉的做法在兩片糟肉中加入芋頭,甚至是鴨肉,菠蘿,雪梨等。
臘月三十貼對聯(lián)、守歲
大年三十的下午貼窗花貼對聯(lián);晚飯很豐盛,把幾天來做的好吃的統(tǒng)統(tǒng)端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到晚上九點多再吃一頓臊子面算是夜宵。
大年三十的晚上還要在灶臺上擺上糖、瓜子、油果子等食物迎接灶王爺回家。通常講究這天是不能掃地的,初一早上才能掃地倒垃圾。
大年初一轉親戚、拜年、逛廟會
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然后就開始給長輩和親戚們磕頭拜年,拜年時間長達半個月,從初一到十五,親朋好友都要走到;蘭州有小年大十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到十五收盤子年才算正式過完。
蘭州人初一有逛城隍廟的習俗,這天城隍廟人山人海的,人們在這里上香、聽秦腔、泡茶館、淘古玩、吃小吃,有的什么也做,就是看熱鬧。
到初五以后周邊鄉(xiāng)村的社火隊、高蹺隊就進城了,在白塔山下的金城關廣場、五泉山等蘭州市著名景點和公園進行表演,特別是永登縣的高蹺和皋蘭縣的太平鼓,都是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民俗表演,作為民俗采風、攝影是大有看頭的。
隨著現(xiàn)代人工作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現(xiàn)在過年雖然減少了許多繁復的禮節(jié),但總體來說,咱蘭州人的年味還是很濃的,在外的蘭州人,今年過年回家嗎?
【甘肅過年的風俗活動】相關文章:
甘肅蘭州過年風俗07-08
甘肅蘭州人過年風俗介紹03-19
過年的風俗作文07-16
浙江過年的風俗06-22
苗族的過年風俗05-16
宜昌的過年風俗05-16
苗族的過年風俗05-15
上海過年風俗07-30
壯族的過年風俗07-28
藏族的過年風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