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讀書筆記七篇參考
篇一:《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儒家思想也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國家的思想!墩撜Z》及其意義不是我們所能評價的。而我看論語,體會到得就是《論語》中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長輩、義氣對待朋友,講誠信,對個人的要求,還有對學習方法的說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學而》的開頭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又時常溫習,又能從已經學過的知識里得到新的知識。這也說別把學過的知識給丟掉了,經常拿出來溫習,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朋友來請教他,他不倦的給人講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會覺得厭煩,這就體現(xiàn)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的主張,對我們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忠于國家,首先得學會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亂,如果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從統(tǒng)治者呢?《論語》中孔子強調的最多的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師長!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等。而這是他所認為的治國之道,用人之本,而這體現(xiàn)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順長輩,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遠游,“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他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才算盡了孝道。”還有:“(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這些都是他對孝道的理解和闡釋,而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去反省的,當今社會,這個問題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對于朋友,首先要講誠信,他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绷x氣、誠信成了與人相處的基本,這與現(xiàn)在的“要別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認識和見解到現(xiàn)在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很多,值得我們反省的也很多,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我們缺失的東西實在太多,而現(xiàn)在提倡文化治國,就是復歸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找回,并學習,繼續(xù)傳承的東西,我想這對我們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現(xiàn)在看到的只是《論語》里面最表層的東西,甚至連表層的東西都還沒看到。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論語》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學習的。
篇二:論語讀書筆記
。ㄒ唬墩撜Z》介紹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墩撜Z》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 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墩撜Z》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后來統(tǒng)一于鄭玄,F(xiàn)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
我所看的《論語》是被后人分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頭兩個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學而”,就是本章第一句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實,我細讀《論語》也是初次,粗讀有些時候了,但是畢竟自己沒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這次的任務卻是又一次讓我捧起了《論語》,由于要記筆記,并且要進行交流,所以逼著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細讀。想要說明的是,既然是《讀書筆記》,里面會有好多的東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爾加上點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ǘ⿲W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學習過的東西,要經常復習,那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有遠方的朋友來拜訪,不也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嗎?當別人對自己不了解時,自己也不會生氣,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種品質嗎?
這里的第一句是告訴大家一個學習方法。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學”就要時時的溫習,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換個思路想過來,這個“習”是不是還可以理解為“實踐”或者“應用”、“體會”的意思。就是說要懂得去印證你所學的東西。比如說你今天學到的東西,真正應用到生活當中了,并且應用之后回過頭來看你所學到的理論是正確的,這個時候你感覺得到學有所用了,學習的時間沒有白白的浪費,你才確實感到是件很高興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說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國不愧為禮儀之邦。換個思路再去理解,先看“遠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間上的或時間上的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還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領域的“遠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對你有成見、對你不認可或者對你有誤解的人,經過了解而認可了你,從思想的遠方和你拉近了距離,而成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個“有朋”的“朋”,那就是雖說你們思想上有隔閡和距離,但你卻是一直以“朋”來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敵對的態(tài)度,那是不會“有朋”又自“遠方”而來的。
再來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說的是君子之道,在這里我想還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見打破常規(guī)來說。我們再回過頭來先看前兩句。第一句,學而??你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增加了自身的閱歷以及修養(yǎng),然后有朋??就從“遠方”來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這個時候,還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說你裝腔作勢,如何如何??而這個時候呢,你也不生氣,必定人們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樣。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給予理解。并且還當他是‘朋’。這樣你在學而??慢慢他也會從‘遠方’來到你的身邊的。到那時難道不是‘不亦樂乎’的一件事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句的意思:一個做人非常講究孝悌的,則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歡作亂那是從來都沒有的。要成為君子,則要從根本出發(f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修來。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這個‘弟’是‘悌’。從字眼上理解,孝講的是對長輩的感情(不單單是父母),悌是兄弟間的感情。這句話雖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讀懂這句話就必須深究。
有子(孔子的學生)稱‘孝弟’是‘為人之本’。就是說,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實上中國人在幾千前年的潛移默化當中也確實把他作為自身修養(yǎng)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們現(xiàn)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這個人孝順不孝順嗎?如果一個人不孝順,大概也沒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連和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沒有什么感情更別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個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這個人在外就不會亂惹事了,不會亂惹事的人就不會做出謀反叛亂、投敵賣國的勾當,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認為,這句話對現(xiàn)今社會還是很有用處的,“孝”之本身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們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門”之說,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們不都應該檢點自己并認真地按照去做嗎?如果大家都這樣去做了,我們的尊老愛幼不就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了嗎,我們的社會不就和諧了嗎。
3、學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嫡傳了孔子的事業(yè),著了《大學》,然后孔子的孫子子思又傳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傳道于孟子。四個人雖然同出一門,但思想卻是有所不同的,性格與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話容易理解,不過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隨便說說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給人辦事進不進心那,對別人有沒有講信用啊,今天是否學到了東西,有沒有仔細體會啊。雖說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我認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認認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與圣人也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讀這句話的體會是:最偉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當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讀書筆記之《論語》(三)——為政第二
1、為政第二的第四句,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的大概意思是:孔子說:我是十五歲才開始立志學習的,三十歲才能夠自立起來,四十歲才做到不惶惑,五十歲才了解了人的一生,六十歲才做到了什么話都能聽得進去,七十歲才能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卻從不逾越規(guī)矩。 首先說說“十有五而志于學”?鬃釉缭趲浊昵熬吞岢隽恕笆逑驅W”的觀點,其實就是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理解和思維去學、去研究,從而養(yǎng)成一種對學習的興趣。
什么是不惑?還是讓我引用于丹老師《論語心得》上的解釋吧!熬褪侨四軌蜃杂X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我想《中庸》之道還是很適合我現(xiàn)在的狀況的'。
2、《為政》里的第五句話,原文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一天,孟懿子向孔子問什么是“孝”?鬃踊卮鹚f:“不要違逆!
孔子外出,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在路上對樊遲說“孟孫曾向我問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逆’! 樊遲問:“先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給他講解說:“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要依禮服侍他們;父母不在世了,我們要依禮埋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
《論語》里對孝的語錄是比較多的,這也說明了我們這個國家歷來是重視“孝道”的。從這段話里,我們還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種各樣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順為主的思想,他認為“無違”才是一切孝行的基礎。
3、為政篇第十五句,原文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該句文面的意思是,孔子說:“勤求學問而不用思索,那還是罔罔然無所知的,而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勤求學問,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這個“學”不僅可以理解成博覽群書,還要理解成了解自然和社會,用一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來理解。見識的多了,學的才扎實,才可以幫助更好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對現(xiàn)在的孩子,我是主張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放假的時候家長最好抽時間帶孩子到外邊走走,其實這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比死啃書本更好的學習方式。第二句“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應該是和“學”相對立的,“思”中是不包含“學”的,是一種遐想,就是想和思考、考慮的意思。這就又讓我從另一個側面去理解它了,如果一個人整天的在遐想我什么時候能當上科學家、企業(yè)家和發(fā)明家,而不去真正的學東西,那這個人可以說是在浪費生命,而且是一事無成的。所以,孔子說:“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再說第十一句,原文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該句的意思是,孔子說:“溫習已經學過的東西,并從中知道了新的知識,也就可以當老師了。”
其實在這句中,孔老夫子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那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停的去溫習原來學過的東西,這一方面可以加深記憶,達到“無忘其所能”,另一方面,還能在溫習的過程中得到新的理念、新的發(fā)現(xiàn)。其實書本上的很多東西如果你不去用心的讀它、學它和理解它,你只能看到面上的東西,但是往往你換一種角度去看、去讀、去理解,可能你又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新的東西,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讀書,我想不能是一種死讀書和讀死書的狀態(tài),那樣的話,我看還不如不讀得好。
。ㄋ模┌速谌
1、八佾的第一句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出處,原文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句的意思是:孔子講到季氏在家廟用佾的樂舞這件事時說:“這種人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的呢!”
孔子說這句話的起因是:當時在魯國有三家是最有權勢的貴族,分別是仲孫、叔孫和季孫,他們三家操縱著當時魯國的政治和經濟。而這三家貴族在平時確實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按禮數辦事,為所欲為?鬃诱f的季氏就是季孫一家,按照當時的禮數,季氏作為大夫只能用四佾(佾為古時樂舞的行列),而他卻違禮越分使用了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孔子對這種做法是痛徹不已,所以,才有了《論語》中孔子的這段話。
知道了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而且還可以看出孔子雖無力改變卻是敢于說出來并公開地進行批評的勇氣。
2、八佾第十五句,原文是: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熟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
該句話的意思是: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一件不十分明白的事都要向人請教。有人說:“誰說鄹人的兒子懂得禮?他進入太廟,每一件事都要問!笨鬃勇牭胶缶驼f:“這就是禮呀!
讀到這句話,我們又一次感到了孔子是如何的重視“禮”。他不僅從語言上重視禮,還從實際行動上重視禮。第一句的“入”,在這里我想應該理解成是第一次進入的意思,因為只有第一次進入才能有很多的不知道,問清楚了知道了就不會再問了, “鄹人之子”中的鄹(zou)是指古代的地名,大致在山東曲阜的東南。而在理解最后一句“是禮也”時,也應該按照前面的理解,就是在遇到不懂的和不知道的地方就是要問清楚,只有弄懂了、知道了,那才算是敬謹,才算是“禮”。
讀書筆記之《論語》(五)——里仁第四
1、里仁這章的第一句話是: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孔子說:“住家,應該選擇有仁風的地方為最好;選擇的地方沒有仁風,怎么說你能有智慧呢?”
這里的“里”我翻查了一些資料后確認原意為“住家”的意思!叭省卑凑f文里說:“仁,親也。從人二!泵献恿夯萃跸拢骸叭,人也!蹦敲,可以這樣理解了,“仁”應該是人的道理;而兩個人在一起,自必產生彼此相處的問題,人際關系就發(fā)生了。再又“從人二”看我又理解到了,“仁”就是維持人際關系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個人獨處是不會有人際關系的,而必須為兩人以上。讀到這句,讓我想起了《三字經》里“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仔細想來是很符合這個道理的。
2、再讀本章第十一句,原文是,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裝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小人則是滿腦子的自己的利益和如何的能自己獲得實惠!
“土”在這里指的是鄉(xiāng)土。在這里我們應該引申理解為是自己家的事情!盎荨敝傅氖菍嵒、個人的私利。從這兩個字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整天不考慮如何的用“德”去提高個人的思想素養(yǎng),用“刑”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而是一味的在考慮自己的事情和私利,只想著如何能撈著實惠,那這個人就是很危險的,他做事肯定是不公正的,如果當官的話,那也一定是一個贓官,如果做朋友的話,也是肯定會做不長的,因為,他滿懷的是小人之志。
3、本章第十五句,原文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參,我平時所說的許多道理,是可以用一種道理來貫穿的!痹诱f:“是的!笨鬃映隽酥v堂,學生們問:“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俊痹诱f:“老師的道理,不過是忠恕罷了!”
我們讀《論語》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對弟子們的道理是教授的很多的,而這里的“吾道一以貫之”的“道”,按本意講應該是道路,這里是引申為了道理的。那這次講的道理是什么呢?那就是“忠恕而已矣”!爸摇,就是忠誠、忠于。“恕”,是寬容,也就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人造成傷害。而在理解過來,就是如果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要做到寬容。
寬容,說起來真得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我還是真正的感覺很難很難的。那什么是“寬容”呢?我認為,寬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是指對別人不同的作法、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信仰等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說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對”或“否”的東西強加于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想和言論觀點及對事物的看法,但我們也應當同樣的尊重別人的選擇,給別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生存的權利!皩捜荨笔且环N大仁德,所以,“恕”也是我們先賢們教人做人道理中最可貴的一個詞。
最后,給自己、也給我的朋友們一句共勉,那就是,“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真誠待人也就是真誠待己。”讓我們學會寬容、做到寬容,讓自己拋卻一切的煩惱,生活的更加灑脫、更加自在!
(六)公冶長第五
1、這篇的筆記第一個要記的是第七句,原句為,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桴,是指用來過河的竹(木)筏。
首先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句話,意思應該是,孔子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那我就乘坐竹筏到海上去游蕩,那時能跟隨我的只有仲由了!弊勇仿犝f了這件事很是喜悅?墒牵鬃佑终f:“仲由的勇氣非常好,已經超過了我,可是我們何處去找做竹筏的材料呢!
2、公冶長第五的第十句,原文是,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宰予晝寢”中,予是名,可是縱觀整部論語,在陳述句中很少有直接稱名的,大都是稱字,就是這里比較稀罕。 “杇”音wū,動詞,指用杇涂抹墻皮。杇也叫泥鏝,即今抹子!罢D”在這里應該是責備的意思。那么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宰予白天在寢室睡覺,讓孔子看到了,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了,用糞土砌的墻也是不能再粉刷了,對你宰予我如何責備你。俊笨鬃訉@件事又說:“原來我對于人啊,是聽其人之言,即信其人之行,今我對于人,是不能只聽其人之言,而還須觀察其人之行。由于宰予在白天睡覺,而使我改變了原來的做法,不能只聽還要察言觀行!
讀了這段話,對我的觸動也是很大的。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說一套做一套的人,陽奉陰違,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這種人表里不一,為了自己的一點利益可以滿嘴里跑火車,云天霧罩,耽誤很多的事情,我是很痛恨這種人的。
3、公冶長第十二句原文是,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句的意思是,子貢說:“我不愿意別人強加給我的,我也不愿意強加給別人!笨鬃诱f:“賜呀,這是你做不到的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咋看起來似乎簡單,其實非也,因為“恕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我就是這樣理解的。所以,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每一天的人際交往、家庭親情中去努力體會、實踐這個“恕道”,只有到了這個“恕道”能真正的實現(xiàn)的時候,我們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仁”,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和諧社會才算是真正的建立起來了。
4,讀第十五句。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是一段子貢與老師孔子的對話,子貢問老師:“孔文子這個人為什么能追“謚”為文呀!笨鬃诱f:“他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就值得稱為文了!
孔文子何許人也?原來,孔文子是當時的衛(wèi)大夫,名字叫孔圉,“文”是其謚號(我國古代給最高統(tǒng)治者或者有地位的人死后另起的稱號謂謚號),該人曾“生前亂于家室”而壞了名聲。正因為他有名聲不好的情況而又被封其謚號為“文”,所以,子貢才有所提問。由此也可以看出,子貢對這個人是很不感興趣的。而孔子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仁”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孔文子優(yōu)點,他的這些優(yōu)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不能因為他有過失而看不到他的優(yōu)點,夫子之教是隱惡揚善的啊。
其實,孔子的這段話最后鑄成了我們現(xiàn)在經常用的一個成語,那就是“不恥下問”。問,有多種,而我們最常見的是上問,如請教老師是我們最常用的方式,畢竟“師”是給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最好人選,而下問也應該是我們學習知識的一個途徑,俗話還說呢,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三個皮匠都能賽過諸葛亮,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所以說,對于學習來說我們一定要具備虛心向別人求教的品德,只要他知道的比我們多,不管是誰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讀書筆記之《論語》(七)——雍也第六
1、第三句,原文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鬃訉υ唬河蓄伝卣吆脤W,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段話從字面上來理解應該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怒氣發(fā)到別人身上,同樣的過失也決不犯第二次。不幸的是他命短死了,如今也沒有他這樣的了,也沒聽到過有這么好學的人了。”
“怒”可解為發(fā)怒、怒氣,也可解為煩惱。那么,有意思的是從這段話里來看,“不遷怒”和“不貳過”與“好學”有什么關系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翻查資料,手頭的工具書好像都沒有明確的解釋其因果,思來想去我還是要把這個“怒”作煩惱來理解感覺才能解的通,也就是說,學習時不論有什么樣的煩惱都會成為學習的障礙,如果你心煩意亂處于惶惑之中,你還怎么能學習好,你把學習的煩惱、生活的煩惱遷移到學習之中,你肯定是學不好的,所以要做到“不遷怒”!安毁E過”如果不和這篇整體聯(lián)系,可以這樣理解,“過”指過失,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某種過失,一經發(fā)現(xiàn)今后就不再犯了。如果和學習聯(lián)系起來,也可以這樣理解,在學習中遇到問題,而自己理解錯了,自己一經發(fā)現(xiàn),就不再按照錯誤的去理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想這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好了,回過頭來再看這段話,我認為比較經典的是孔子夸獎顏回的“好學”和“不遷怒,不貳過”。大家都知道,孔子非常注意教導弟子們加強言行方面的修養(yǎng),我理解他的“好學”最主要的就是修養(yǎng)和在學習上的多方請益,其中就有“不恥下問”。這就是說,孔子的好學是以“德行”的培養(yǎng)、訓練為主的,通過道德的培養(yǎng)而求得學問的加深。這一點好像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做的不是太好,因為現(xiàn)行應試教育的實施,使得學校、家長、學生只顧重視“學問”而直奔分數而去,而道德的修養(yǎng)已排在其后了,這樣下去,對我們的后代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今天讀第七句,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顏回能夠長時間依仁而行,心志不移;別的人就只能偶爾達到仁的境界罷了!
“三月”是指較長的時間!叭赵隆敝敢惶靸商旎蛞辉聝稍,是說較短的時間。孔子那么多弟子中只有顏回可以長時間不違仁,其他的只是偶爾能做到,說明這個仁是多么的不容易堅持的做到啊。讀到這我又聯(lián)想到了學習,人都有一種毛病,就是三分鐘的熱度。比如我的女兒,我觀察她好長時間了,每次期末考試后假期開始前,她就會很自覺地向我提出自己的假期學習、讀書計劃,包括早上幾點起床背英文、幾點開始做假期作業(yè)、幾點開始復習和預習自己的功課、幾點開始讀課外書籍等等,而每次的計劃老是趕不上變化,堅持了一兩周后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而推翻了原來的計劃,到了最后是一覺睡到十來點美其名曰只有休息好才能學習好,自己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睡眠,而要休息好那就晚上早點睡吧,不行啊,晚上同學們都上網了,要和同學討論假期社會活動呀,不討論完怎么能下線呢,好家伙,都是她的理由了,而且看起來還有點道理,也就不再去管她那么多了,可是今天想來,她也就是那個“日月至焉”了。不說孩子了,自己說說自己吧,我能否做到“三月不違仁”呢,我看,我也是做不到的了,自己給自己也找個臺階下吧,那就是孔子那么多學生里只有一個顏回能做到,我肯定是比不了的,那就還是把自己也圈入孔子說的“其余”吧。
。ò耍┦龆谄
1、述而第七的第二句,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把每天的見聞和學習心得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滿足,教育弟子從不厭倦,對我來說還有什么要做的呢?”
識:意為記住。厭:是滿足的意思。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是一個倒裝句。
一個人要提高個人的人生境界,改善他的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學,是唯一的途徑?鬃右簧匾晫W,無論是個人方面的學習還是幫助有心向學之人的學習,他認為都是他要去做的!澳R之”,是求學之道的第一,也就是說,首先要將所學默記于心。默者寂也,識者明記也。寂然不動,而又明記不忘。此是孔子志于道之境界。“學而不厭”是其次,也就是求學問道從不滿足、不厭倦,明了學無止境,人生在世要廣學多聞,活到老學到老!罢d人不倦”是第三,自己得到了知識,就要為之道而傳授解惑,怎么樣才能做好呢?這就要不厭倦,要因人施教,對好學之人之教導耐心耐心再耐心,故此,孔子才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士。
2、今天讀述而的第三句。第三句是孔子之憂,原文是,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說:品德不能經常修治,學問不能經常講習,聽到了“義”的所在卻不能向“義”靠攏,有缺點錯誤又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最憂患的。
這里德者,乃人所固有之明德。明德不修則墮,墮續(xù)而昧,昧之則為兇德也。故須修之,使復其明。修乃修志之意。
學既學問、學術,學之不講、不習則會事理不明。聞義則當遷徙之,好的道理是一定要去研習實踐的,如果聽聞到好的道理而不遷徙之,即為不向善,所以要如義而行。
不善是過,有過不怕,貴在能改之。
是吾憂也者,此勵學者之辭,假設向學之人不修不講不徙不改,那么就是不為道不向善了,所以圣人引以為憂。
所以,德之不修,則心不正、意不誠,所行非道;學之不講,則理不明、事不清,所做非智;聞義而不能徙,則所學無用,終落空談;不善而不能改,則于己無益,非真向道。由此看來,孔子之憂,憂及千秋,吾等當憂圣人之憂,把修德、講學、行義、改過作為我們畢生之追求啊。
篇三:論語讀后感 1500字
論語后感《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關修身(內圣)、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于語錄的字里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 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 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 的個性視角出發(fā)解讀《論語》 。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于《論語》的 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 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 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 道在逐漸褪色。 對現(xiàn)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 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當他父 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 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薄笆赂改改芙咂淞Γ弧睘槿俗优,做讓父母 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 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 這些。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誨行事做人, 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 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 《 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 余地。
仁者, 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惡人之有禍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 1 也, 非求其報也。 故曰: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所謂的仁, 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 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于作為!奔核挥,勿施 于人,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這句話現(xiàn)在看來,有其現(xiàn)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 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 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 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 愛充滿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zhèn),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 是 修 身 的 首 要 任 務 。子 曰 : 弟 子 ,入 則 孝 ,出 則 悌 ,謹 而 信 ,泛 愛 眾 ,而 親 仁 。 “ 行 有 馀 力 ,則 以 學 文 。 ”說 的 是 ,先 要 懂 得“ 孝 悌 ” “ 謹 信 ” “ 仁 愛 ” 、 、 ,然 后“ 學 文” ,這 就 明 白 告 訴 我 們 ,應 以 修 德 為 先 。論 語 中 ,修 德 之 道 無 處 不 在 。 “ 非 禮 勿 視 ,非 禮 勿 聽 ,非 禮 勿 言 ,非 禮 勿 動 。 “ 與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已 是 家 喻 戶 曉 ” 的 至 理 名 言 。莊 重 、寬 厚 、誠 信 、勤 敏 、慈 惠 ,人 之“ 五 德 ” 。至 于 修 智 , 論 語 》 不僅 指 明 了 學 習 知 識“ 敏 而 好 學 ,不 恥 下 問 ”的 為 學 之 道 和“ 舉 一 隅 ”而“ 三 隅 反”的學習方法。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 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 “溫故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 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與做人, “做人” “治學” 乃 之本,德才兼?zhèn)浞侥苤劣谥辽啤?“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zhèn)洹?/p>
在現(xiàn)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 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 《論語》 讓我領略到的 , 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 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篇四:論語讀書筆記
孔子作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他的弟子們稱之為“天縱之將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認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優(yōu)點,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馬遷不僅將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之中,而且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評論中也寫到:“天下君王至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己焉?鬃硬家拢瑐魇嗍,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弟子的所整理記錄!墩撜Z》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v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一個整體。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者有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倡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要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處于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也是教育我們要重視內心的發(fā)展。
“有教無類”--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例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如子貢),然而大多數都是貧苦出身,特別是四科十哲中的,如貧苦交加的顏回、子路等?梢哉f就是因為孔子的有教無類這樣的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廣大的平民,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學計劃。正是由于孔子實行因材施教,適應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使其各盡其才,培養(yǎng)出一批有專長的社會實用人才,這也教育我們對待不同的人,不能照本宣科的施教,而是要注重每個人的不同的性格和能力。
然而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边@是做一切事情的根基,而修身則是第一位的,修身可以理解為外在能力的完善,內在心靈的修養(yǎng),在開篇的“天地之道”里孔子就提到了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的短暫,孔子從各個角度,層面不斷的`教會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質量,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靈安康,生活態(tài)度積極以及親人,朋友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貢獻社會等多方面十分精辟的道理,下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談《論語》對我們做人做事的的影響。
處事方面:“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太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淡定。但這種寬容變得有尺度,并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抱怨,以德報德。當回憶自己過去遇到的種種情況,也許會有許多情緒,可是走過來回頭再看的時候覺得其實一切沒什么,不管是幫助自己的還是嘲諷過自己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這些都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點經歷而已。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我們的人還要感謝嘲諷過我們的以及傷害過我們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讓人覺醒與自強。
交友方面:“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這句話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并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堅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慢。慢品味才能深深的感悟到什么是“淡如水”的純潔與清澈。
事業(yè)方面:“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通篇讀完綜合發(fā)現(xiàn)書中經常出現(xiàn)一些詞語,諸如:從容、溫暖、和諧、樸素的含義等詞匯,這些就是本書所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事的真諦。
《論語》作為我國傳統(tǒng)著作的經典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結晶。它教會我們凈化自己的心靈,滌蕩內心的浮躁,提高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哪芰。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娬撜Z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近2000多年。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天下的有效理論,直至20世紀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從此《論語》埋沒人間。
另外,《論語》中經?吹健岸Y”、“仁”等字眼,因為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貫穿整個孔子的思想。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鬃由钤趧邮幉话驳拇呵飼r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入懠舞于庭”時,孔子憤怒的說:“是可辱也,孰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遵守周禮,這邊是仁了!叭收邜廴恕边@里的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做“人”的標準,“仁者,人也”很顯然這種仁愛思想是順應當時的奴隸解放的潮流,是人的思想的解放與發(fā)展。
縱觀《論語》全篇,他的思想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既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促進的作用,同時也對人類思想的解放起到阻礙作用,但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著作,《論語》必有他有利的一面,我們要批判繼承孔子的思想,讓《論語》更好的為我們服務。
篇五:論語讀后感
【一】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于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于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
滿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于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仿佛靜心獨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煙熏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淀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蕩胸懷
。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間,感受著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向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熏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tǒng)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為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為終身所追求的目標么?于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 “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yǎng),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yǎng)的心,澆濕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干的內涵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于心靈間,蕩漾起一片純凈。
【二】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墩撜Z》把人分為圣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眾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為圣人、君子、眾人、小人四類。圣人很難做到,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眾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所以在《論語》里提到君子的就有80余處。那么,《論語》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樣一種人呢?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ā墩撜Z·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鬃诱f“寬則得眾”(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鬃诱J為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為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種能力高強的人
《論語·為政》記錄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僅僅具有一才一藝就行!拔馁|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
《論語·里仁》記錄孔子的話:“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睙o適:沒有專門的規(guī)定一定要這樣。無莫:沒有專門的規(guī)定不能這樣。義:宜,適合。比:挨著、靠近。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么去做。這里所說的情理,實際上表現(xiàn)了作為君子的一種智慧,一種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一種勤勉自律的人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yǎng)性恭敬謙遜。君子的自我修養(yǎng)正如《詩經》里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君子的自我修養(yǎng)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 “矜而不爭”就是要莊重自守。君子莊重自守,與人無所爭;能夠合群相處,但不與人相互勾結。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體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憑文章來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來培養(yǎng)仁德。 在言行方面,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方面的政事)。正因為君子能對自己嚴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環(huán)境,都能泰然處之,把事情做好。
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币馑际钦f,君子在窮困時能安守節(jié)操,小人窮困了就會為所欲為了。
君子是那種追求大的信念,而不計較小的信譽的人。
因此,君子很注重名聲。
君子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
君子處世待人方面有三個問題應該重視: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誠謙和,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慢待;常注意臉色莊重嚴肅,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誠信;常注意說話的言辭和語氣,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錯誤。
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wěn)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斗;年老了,血氣衰退,應警覺貪得無厭。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天命,因此不怕它,不尊重在高位的人,對圣人的言事也進行戲侮。
君子給人三種不同的印象:遠遠地看到,給人莊嚴的樣子;接觸他才感到溫和親切;聽他說話使人感到嚴厲。
君子有四重:要重視百姓、糧食、喪禮、祭禮。同時,寬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誠實講信用就會得到百姓的信任,勤勉就會產生功績,公正就會使百姓高興。
君子尊五美:君 子給老百姓好處,但自己不耗費;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義,卻不貪婪財利;態(tài)度舒泰矜持,卻不驕傲;威嚴莊重,卻不兇猛。
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種情況要考慮:看的時候,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臉色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tài)度,要考慮是否莊重;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要考慮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問,要考慮怎樣向別人請教;欲發(fā)怒,要考慮會有什么后患;看見可以得到的東西,要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得到。
篇六:論語讀后感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于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暑假,我就有幸拜讀了一下。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巨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tǒng)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是中國的立世的歷史呢?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fā)著我思考,使我迸發(fā)出一絲絲的感悟。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學而實習之,不意樂呼,有朋自遠方來,不意樂呼,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呼?”這句話的意思是:意思為學習之后經常去溫習,不也是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值得高興么?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氣這不是君子么?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好好學習。而當朋友來到你家里,你也應當非常高興,該熱情款待才成。當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不能生氣,而應該耐心的對別人講明你的'理解,這樣你才是個君子。
其次令我印象最深還有一篇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于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現(xiàn)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币饧矗骸八赣H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
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之舉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于是社會上出現(xiàn)漠視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為怪。我們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鬃拥闹晾砻,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
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幾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 梁玉婷
篇七:原創(chuàng)《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語言簡潔精煉,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chuàng)一體、自成一派。不僅如此,該書中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所以其能流傳至今,并成為讓現(xiàn)代人們所崇尚的做人準則。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tǒng)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而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娬撜Z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例如,關于“仁得”等方面。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第一,關于“仁德”: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進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以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氣力。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回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姟⒐麛、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欺侮,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可以謂之仁也。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輕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能夠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學生覺得,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圣賢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第二,關于治學:在治學的態(tài)度方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w現(xiàn)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在治學的方法方面,孔子曰:“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正如一開始所說,“溫故而知新”和眾所周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對于我們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即“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奔丛诩乙⒕锤改,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第三,關于務政:《論語》中關于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等方面也作了具體說明。
在務政的對象方面,孔子認為只要懂禮、有道、正直,并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只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在務政的基本要求方面,《論語》亦有所述。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保ā秾W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里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
孔子亦談了“干祿”之法:“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奔矗骸岸嗦牐A粢蓡,慎重地談論其余的,就會減少錯誤;多看,避開危險,慎重地實行其余的,就會減少悔恨。言語減少了錯誤,行為減少了悔恨,俸祿就在其中了!边@則論語適用于仕途,《朱子家訓》里就曾說過“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一個人話多并不是好事情,很有可能,因為一句不經意的話語,而惹來殺身之禍。做學問,有了問題能夠及時地提出來,這是很好的習慣,可是也并不表明這同樣適用于官場。有了疑問,馬上提出來,只會讓你顯得很無知,讓別人以為你好欺負。
在治國安邦方面,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其一,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薄}R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保ā额仠Y》)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其二,治國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嚴于律己。這邊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原理。其三,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鬃诱J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秾W而》)即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并講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時還要節(jié)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時。只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系。以人為本,這便是治國之根本。
第四,關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但這里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同于平凡的人。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yǎng)要求。其一,“君子不器”?鬃诱J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
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保ā缎l(wèi)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這對正在發(fā)展中的我們有著教育意義。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處于正在建立人格的時期,正在處于接受知識文化熏陶階段,所以,人格塑造異常重要,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才可稱為真正的君子。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然而,從當時亂世的客觀環(huán)境來說,孔子的學說并沒有得到大規(guī)模實踐。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在當時是不得志的。直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顯學。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有助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提高道德水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xiàn)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這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借鑒意義。
【論語讀書筆記參考】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11-04
《論語》讀書筆記01-15
論語的讀書筆記02-22
論語讀書筆記04-23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01-08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02-21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05-20
《論語注譯》讀書筆記10-17
論語優(yōu)秀讀書筆記12-04
讀論語讀書筆記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