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裁判的方法讀書筆記
導語: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裁判的方法讀書筆記,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裁判的方法讀書筆記 1
鄭永流先生曾經(jīng)在一個 關于法學方法論的 學術訪談中提到,梁慧星先生是197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較早從事 民法解釋學-(或稱 法學方法論)的研究的學者。
我這周才真正開始閱讀 《裁判的方法》,正如作者自序中寫到,此書為在研究生課堂和各種法官培訓班的講稿整理而成。“考慮到中國內地法官隊伍的實際,只講原書—民法解釋學--- 第三部分,以‘民法解釋學的方法’為題”。盡量回避理論性論述,采用淺顯平易的口頭語,著重以實際的判決例或解釋例演示各種方法的運用。
此書共有五講, 第一講“民法解釋學概述”,其實已經(jīng)囊括本書第二至第四講的內容。第二至第四講可以視為通過諸多案例的分析具體展開 解釋方法的運用。
以下篇幅,我大致講述一下第一講內容,然后談談我對最后一講---第五講“利益權衡”的概括。這樣基本就把此書梳理了一下。具體的內容,還是看看梁先生的 諸多案例分析才好,這些才是全書的精華所在。
第一講的開頭第一節(jié),大略介紹“什么是民法解釋學”,介紹了很多國內外研究成果。“其實,從羅馬法一直到19世紀,民法解釋學這個概念 和民法學這個概念是完全相等的。”直到二戰(zhàn)以后,法律解釋的方法問題才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民法學里面分離出來,成為單獨學科,在德國、我國臺灣地區(qū),這個學科稱為“法學方法論”,在日本,仍舊叫做“民法解釋學”。
此次閱讀,我對于“學法律必先學民法,學習民法必先學羅馬法”這句諺語有了更新的認識,首先,私法有關的概念框架、邏輯體系當然是西方法律體系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古羅馬時代以來, 民法 與解釋方法 其實是合在一起的'。這種解釋方法 其實是 各個部門法 通用的技藝。蘇力先生曾經(jīng)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寫過一篇文章,談論大學法學教育,建議先開設民法、刑法類課程,因為這些學科的學習,學生還是有些生活經(jīng)驗可以對照運用,然后再開設法理學,才不會出現(xiàn)概念過于抽象導致的學習困難。在同一篇文章中,他提出批評大學法學教育過分注重跟潮流,出臺一部部門法,很多法學院就開設相關的課程,他認為長此以往,不但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學資源也存在巨大浪費。其實,只要掌握了一些基礎的法律解釋方法,出臺新法律,學生完全可以自學。
我當時不太留意,直到后來與 李老師談天說起那句諺語,問她本科學習羅馬法,是否學習過拉丁文。她說,學習羅馬法,只是學習一些法學方法呀。
好長時間,太多人談論 在大學, 要學習所謂方法論,但是方法論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道不出一二三,我就 反感這樣的說辭,認為太空洞,沒有再去深究。其實呢,法學方法論,民法解釋學,這些相關的著作,既存在 技術化的訓練,也是一種微觀的法理學視角。它們并不空洞,可以落實到具體的案例的解析。不管是 司法考試第四卷,還是律師審查合同書,或者法庭上討論問題集中到某個焦點,都會涉及到 民法解釋學的運用。
司法考試培訓輔導教材中,各大部門法,都有一些章節(jié),語焉未詳?shù)卣務?這些法學解釋方法的排列順序---- 文義解釋、論理解釋、比較法解釋、社會學解釋。論理解釋中又有 體系解釋、立法解釋、擴張解釋、限縮解釋、當然解釋、目的解釋、合憲解釋這7種分類和依次排序。但是勉強做過概念解釋后,就匆匆講述其他知識點。
第二節(jié)“法官裁判的邏輯”,簡言之,就是“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民法解釋學的核心恰恰就在于如何 “以法律為準繩”.
第三節(jié)“法官如何認定事實”,其實并不直接和 民法解釋學相關,梁先生還是花費了36頁的篇幅做了簡要介紹,畢竟是為法官培訓講課,盡力培養(yǎng)一些語境,不要太抽象。 按照邏輯順序 一一介紹證據(jù)的形式、取得方式合法—內容的合法,證據(jù)的證明能力(資格),證據(jù)的證明力大小的推定,法官的自由心證。
其實這一節(jié)涉及的內容,也獨立為“證據(jù)法學”的學科,我們專業(yè)是作為必修課,當時劉老師講課,何家弘編寫的教材,所以這一節(jié),我最熟悉。
第四節(jié)“法官如何處理法律問題”是全書的核心,第二講到第四講的輪廓在這里就展開了。
法官如何處理法律問題?
。ㄒ唬┱曳ā
。ǘ┱曳,涉及3種結果。
1、找到合適的法條。
2、沒有法條,存在法律漏洞。
3、有法條,但是屬于或者包括不確定概念,有待進行價值補充。
這3種結果對應三種解決辦法,對應的分別是第二講到第四講的標題“法律解釋方法”、“ 法律漏洞補充方法”、 “不確定概念的價值補充”。----他們統(tǒng)稱為“廣義的法律解釋”。而第一種結果對應的法律解釋方法叫做“狹義的法律解釋”。
第五節(jié),法律解釋的意義。
作者分為 2部分來談論,法律解釋的必要性 和法律解釋的可能性。
法律解釋的必要性。其一是法律的本性,語言文字存在多義性和模糊性,所以有待解釋;其二,是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總是會出現(xiàn)新型糾紛等待法官去裁判,事到臨頭,出于責任感,又不能不審理。
在這里插一句,我國一些法官為了穩(wěn)妥起見,干脆就不受理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糾紛,國際經(jīng)驗是將這類法官行為當做瀆職罪處理的。一些法官可能存在意識形態(tài)的顧慮,認為這屬于 “法官造法”。梁先生分別在本書第56頁、59頁、60頁來打消這樣的疑慮。
首先,即使三權分立國家,立法與司法分工嚴格明確,都不顧忌法官造法,我們作為議行合一的制度,為何要顧忌?
其次,民事案件涉及私權糾紛,出現(xiàn)糾紛,缺乏明文規(guī)定,法官依據(jù) 法學方法論,及時進行解決,促進矛盾化解,有利社會和諧。這樣的判決,并不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具備普遍適用性,僅僅對于這個個案發(fā)生法律效力。并不是刑法,涉及到 當事人的人身自由或者生命等 重大法意;民間私法糾紛的解決也不會涉及對 國家政體、宏觀經(jīng)濟的破壞,畢竟法學方法論的解釋方法中,有合憲性解釋 等方法的約束。
最后,他提到 在缺乏民法明文規(guī)定 的情況下,法官創(chuàng)設 規(guī)則如何定性,首先,這肯定不是“法官造法”,而是“造法的嘗試”。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報上面會公布這些 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規(guī)則,這些公報上的規(guī)則只具有參考作用。其余法院審判類似案件的時候,如果要做出不同類判決,必須做出合理解釋,給不出解釋,上級法院可以對這個不同類判決宣布作廢。在一定時間的實踐過后,最高院相關部門會搜集相關判例進一步研究。有些公報上的判例可能從此作廢,然后改判。但是有些也會最終成為正式立法或者準立法的司法解釋。
所以,遭遇到民事案件無法可依的時候,相關立法部門反而是 再等等看,看下面的法院如何實踐,產(chǎn)生哪些案例可以作為參考,然后逐步進行立法、完善。所以,法官創(chuàng)設規(guī)則并不是直接造法,中間經(jīng)歷過一些環(huán)節(jié)的檢驗和糾正。
梁先生是大力提倡 法官在民事案件無法可依的時候,動用法學方法論、個人智慧和經(jīng)驗來進行審判,這樣的活動最終倘若能夠正式立法,也是法官本人的榮耀。
第六節(jié) 法律解釋的分類
法律解釋這個概念,其實國內外學者還有一些爭議。最大范圍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裁判解釋、和學說解釋。
這四大類區(qū)分,是在以下方面存在著區(qū)別:解釋者、解釋依據(jù)、針對性(普遍性)和解釋的效力 。
而此書要講述的重點在于3裁判解釋和4學說解釋。上面羅列的文義解釋、論理解釋、比較法解釋、社會學解釋是進一步的分類。
第二講到第四講具體結合案例談論 這些解釋方法以及羅列的其他解釋方法。
最后一講,“利益衡量”,則講到,很多時候,會產(chǎn)生 法律與 情理之間的沖突,法律的形式理性和實質價值之間的權衡問題。作者認為利益衡量的操作規(guī)則,可以概括為:實質判斷加上法律根據(jù)。在作出實質判斷哪一方應該受到保護之后,尋找法律依據(jù),如果找到了,就按照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進行判決。如果作出了實質判斷后,就是找不到法律根據(jù),亦即此實質判斷難以做到合法化,這種情形,應當檢討實質判斷是否正確。應重新進行實質判斷。
裁判的方法讀書筆記 2
在讀梁慧星先生的《裁判的方法》之前,對于法律解釋尤其是裁判中的法律解釋認識不足,雖然在審理案件中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一些法律解釋方法來解決問題,但是心存糊涂概念、思路并不清晰。讀完此書之后,頗有醍醐灌頂之感。
首先,對于法律解釋的重要性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法律不經(jīng)解釋即無法適用。法律規(guī)范是“死”的,法律解釋是“活”的。法律規(guī)定是抽象劃一的,案件事實則千差萬別,如何在各個個案中實現(xiàn)正義,需要法官在創(chuàng)造性地解釋法律;社會是變動不局的,法律是相對穩(wěn)定的,如何使法律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需要法官在法律解釋中填補價值,彌補漏洞。所以,正如梁先生所講:“法律問題說穿了是一個解釋問題”。法律擺在那里,誰都可以解釋,看誰得解釋正確、高明。法官裁判案件,判決中適用法律的正確或者不正確,實際上最終體現(xiàn)為對法律的解釋正確或者不正確。法律之所以需要解釋是由法律的本性(語言文字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和社會的復雜性所決定的。
其次,法律解釋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沒有萬能的,各有其優(yōu)勢與缺陷。梁先生將法律解釋方法分為有四個類型十種方法。先說文義解釋,這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一個法官,裁判任何一個案件,都必須要用到的。民法解釋學上有一條規(guī)則,解釋法律必須由文義解釋入手,應當尊重法律條文的文義。但是,由于語言的多義性和模糊性,文義解釋可能產(chǎn)生兩種以上的解釋結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求助于其它解釋方法了。體系解釋就是首選了。因為法律條文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存在于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完整法律體系中,通過考慮法律條文在法律上的位置以及前后的邏輯關系,確定含義就不會犯斷章取義的毛病。通過這一方法,很多情況下可以把不合適的文義解釋排除掉。但體系解釋也有其不能克服的缺陷,就是法律體系由于人為立法失誤或者考慮了其它因素,在某些時候也會產(chǎn)生邏輯混亂。這個時候體系解釋就失靈了。我們還可以選擇的是立法解釋,立法解釋秉承立法者的原意或者追溯立法淵源,體現(xiàn)立法本意,不失為很好的解釋方法。但須注意的是,立法解釋也有局限性。那就是,立法年代久遠,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恪守立法原意,就顯得僵化了。此時,值得參考的還有擴張解釋、限縮解釋、當然解釋、目的解釋與合憲性解釋。這些解釋方法包含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我認為,不如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立法解釋穩(wěn)妥,只能作為次第二層次的選擇。當?shù)诙䦟哟蔚倪x擇還不能解決問題,只好求助于最后的比較法解釋和社會學解釋了。畢竟,法律最終的目的在于平息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比較法解釋在于參考其它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社會學解釋在于在本社會內尋找最妥當?shù)慕鉀Q問題方法。以上是我對這十類方法大致的理解,當然在實踐中尋找解釋方法也一定要依序進行(先進行文義解釋除外)。
最后,考慮一下價值衡量與法律解釋的關系。裁判是一種平衡,即在互相沖突的法律價值乃至其它社會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和取舍,得出結論。法律解釋絕不僅僅是技巧問題,而且還涉及價值問題。而且,價值衡量在法律解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法律解釋的靈魂。價值衡量在引導著法律解釋,當一種解釋方法不符合法官價值衡量的結果時,就會被另一種方法所取代。當然,這個說法有些敏感。畢竟,價值取向具有較強的相對性和不可捉摸性。這也無可奈何,因為法官是人。在這一點上,只能努力培養(yǎng)法官適度保守、顧全大局的價值取向。那么,法官應如何權衡利益沖突?卡多佐的回答是:“如果你們要問,法官將何以得知什么時候一種利益已超過了另一種利益,我只能回答,他必須像立法者那樣從經(jīng)驗、研究和反思中獲取他的知識;簡言之,就是從生活本身獲取。事實上,這就是立法者的工作和法官的工作相接的觸點。方法的選擇、價值的評估,最終都必須以類似的、用以支持不同方法和價值的考慮因素作為指南。實際上,每個法官都在他的能力限度內進行立法!边@恐怕也就是,梁先生所說的,立法嘗試。而立法嘗試的靈魂就是價值衡量。
裁判的方法讀書筆記 3
讀罷一回梁慧星老師所寫的《裁判的方法》,從不知道何為民法解釋學,到現(xiàn)在對民法解釋學理論情有獨鐘,也加深了我對民事訴訟法學習的興趣。說到此書,不得不提及的是梁老師致力于中國建設以及完善法治之路的拳拳之心,日月可昭,讓我們這些晚輩很是敬佩,這本書是梁老師寫給中國所有法官的,告之以先進的理論與獨有的審判藝術,以充分的理性思維,按照裁判獨有的邏輯公式進行審判,此書獨具特色,百讀不厭。
自學習民事訴訟法以來,一直覺得很多程序、細節(jié)讓人難以把握,加上閱讀此書,體會到法官審判工作的復雜,想起在法庭上,法官的一錘定音,一判影響他人人生后來的道路,當然,不及刑事訴訟這可帶來關于生命、權利義務的剝奪的后果,然而也頓生法官審判之不易的感覺。法官的審判是以經(jīng)驗進行堆砌,因此對于一個新晉法官而言,《裁判的方法》一書是審判時候一切不解抑或煩惱的答案,梁老師會以此文字形式給你答疑解惑。
讀完全書,我深刻理解了《裁判的方法》一書本身所闡釋的是法律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法官如何判斷證據(jù),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梁慧星教授總結說:“一個判決是否正確、妥當,就看它是否符合這個裁判邏輯公式”,這個裁判邏輯公式就是指形式邏輯的三段論。法律法規(guī)為大前提(T→R),案件事實為小前提(S=T),裁判為結論(S→R)。簡言之,大前提既定法律規(guī)則是對典型行為典型關系的處理,小前提個案事實是對爭訟案件中的行為與關系的確認,裁判結論即法院裁判,則是對涉案當事人關系和行為的評價,以及對涉案當事人權益的處置。由此可見,雖然法律規(guī)則是法官裁判的潛在標準,但是,具體的個案事實才是案件處理的真正基礎,法官的具體審判工作也是從案件事實的認定開始的,然后才返身去尋找法律規(guī)則(S→T→R)。通過對此書的閱讀,再結合老師課堂上所講的案例分析以及各類案件的審判,我感覺對于審判思路的基本脈絡有了整體性的認知,真正明白了所謂法官審判就是“審查證據(jù)—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的過程。
在本書中,梁慧星老師對于法官的審判藝術研究的極為透徹。他在闡述法官如何判斷證據(jù)的合法性、真實性方面并沒有用特別多的篇幅,反而著重強調了不同種類的`證據(jù)的證明力。鑒于學生在閱讀一些民事案例時也,對證據(jù)種類產(chǎn)生過一些疑問,所以仔細閱讀了這部分內容,但是我發(fā)現(xiàn)梁老師對于偵查機關所作的偵查筆錄,以及法院所作的審判筆錄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應該算作何種證據(jù)也沒有充分闡述。依照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民事訴訟證據(jù)種類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七種,其中屬于筆錄性質的僅有勘驗筆錄一種。而目前民事審判中經(jīng)常所用的偵查機關所作的偵查筆錄以及法院所作的審判筆錄,并沒有明確歸屬于法定的證據(jù)種類,在使用中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嫌。個人認為,這兩種筆錄雖然是偵查機關或審判機關所制作的筆錄,但是其內容上仍是證人或當事人就其所知道的事實的陳述,所以法院或偵查機關所作對于非本案當事人所作的審判筆錄或偵查筆錄,應當認定為證人證言的書面陳述表示。法院或偵查機關所作對于本案當事人所作的審判筆錄或偵查筆錄應當認定為書證,而且這些書證形成于當事人實施民事行為之后。因此,學生認為法院必須依照法定程序予以質證,特別是對于此種證人證言應當依法要求證人出庭質證。
然而如今,中國的法官們以其扎實的事實認定和極具人情味的勸戒調解,將大量糾紛解決在基層,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依據(jù)地方性知識和樸素的道德正義觀念對具體個案所作出的正確的實質判斷,隨后引據(jù)的法律條款只是讓這種判斷獲得了國家權力的威嚴,仔細閱讀基層法院的大量裁判文書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這一點。這種方法可能是他們回避專業(yè)知識結構缺陷的策略性選擇,但另一方面,我國歷來講究天理人情,普通百姓的正義觀念是直觀樸素的,因此,我們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裁判的確應當符合生活常理,否則,它們必將遭受民眾的強烈質疑和挑戰(zhàn),現(xiàn)行人身損害賠償制度中的城鄉(xiāng)差異論爭便是例證。在尋找法律依據(jù)之前的實質判斷,可以使案件的處理合乎情理在先,法律規(guī)則的選擇適用又使裁判結果合乎法理在后,這樣,爭訟的處理結果自然更容易為當事人接受。因此,這種先行的實質判斷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事實上,法律制度發(fā)達的英美國家中,陪審團的有罪無罪判斷就是在職業(yè)法官適用法律之前的實質判斷。
《裁判的方法》整本書都是以法官如何審判為核心進行,不僅講到了如何認定事實,更花了很大篇幅分析作為一個法官每天都在做的工作?戳诉@本書,學生初步掌握了民法解釋學,且我尤其喜歡這本書的第二講,這一部分語言通俗又嚴謹,把一般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所采用的各種解釋方法都寫清楚了。學生通過對法律條文、立法文獻及其附隨情況的精準解釋的閱讀理解,都能夠窺見不少法律規(guī)范的法律意旨。我理解梁老師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人民法官對個案的解釋應采取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擴充與限縮解釋、系統(tǒng)解釋、當然解釋等方法,而且應嚴格掌握解釋方法的使用,首先采用文義解釋,其它解釋方法應該為輔助方法。在此,我著重看了對“當然解釋”的闡述。據(jù)梁老師的闡述,“當然解釋”的法理根據(jù)是所謂“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這種解釋方法似乎與《唐律》中所規(guī)定的“斷罪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在舉輕以明重”很相似,但是我疑惑的是當然解釋這一解釋方法中對于“輕”與“重”兩個事實之間是否存在相似性,解釋者在運用此種方法的時候對于孰輕孰重的判斷是否體現(xiàn)了解釋者內心的利益衡量,這里更多的是憑借解釋者毫無雜念的理性分析,抑或是對于良心還是利欲的驅使。
通讀此書后,我覺得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審判的方法是什么,怎么去進行審判。民事訴訟法的學習或許僅限于這一學期,然而各種民法分則的適用也離不開民事訴訟,每個民事案件的審理必須走過法院這一程序,法官所審所判即讓我們看到《裁判的方法》在真正司法實踐中的運用。但愿中國的法官們都以良心進行審判,以專業(yè)冷靜的頭腦敲下法庭那神圣的錘子,切莫作出違背社會道德良心的判決。
【裁判的方法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做讀書筆記的方法07-28
麥肯錫方法讀書筆記12-05
《心理與教育研究方法》讀書筆記06-17
籃球裁判實習心得02-16
裁判工作總結03-23
致裁判廣播稿12-02
裁判員廣播稿05-13
裁判員代表宣誓詞07-27
裁判員代表宣誓詞06-15
裁判實習的心得體會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