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我們仨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
當(dāng)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rèn)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
廳里的陽光正好,二舅坐在對面,正在侃侃而談,他背誦著楊絳的百歲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然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他說“曼妙”這個詞真好……那年,正值楊絳百歲,我也剛剛結(jié)束2年在北京的支援生活,來向居住在北京的二舅一家告別。
再次見到二舅是今年的秋天,媽媽想趁自己走不動之前再看看兄弟姐妹,于是,我們再次來到北京。二舅家正在裝修老房子,古稀之年的他仍熱火朝天地指揮著小工,介紹著裝修心得,得意著自己的小設(shè)計,我們也再次談起楊絳先生,因為她剛剛?cè)ナ啦痪谩?/p>
時隔兩個月,得知二舅突發(fā)心臟病過世的消息很是突然,匆忙地訂了火車票,陪同媽媽趕往北京。走之前,順手從書架上拿了楊絳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20xx年出版的,每次只看幾頁就哽咽,所以遲遲沒有讀完過。她的文字看上去平淡如水,但總有一種力量讓你內(nèi)心涌動不停,之前的《干校六記》是這樣,《將飲茶》也是這樣。
《我們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以夢境的方式敘述了錢鐘書和錢瑗兩人病重時期的事情,一部分是以白描的方式講述她與錢鐘書從出國讀書,到有了圓圓之后的生活,包括那段摧毀無數(shù)人的無情歲月,那是一段任憑再怎樣豁達樂觀的心懷也無法抹去傷痛的歲月……
辦理喪事是一件繁瑣的事情,程序煩多,辦理證明,選擇骨灰盒,寫挽聯(lián),寫悼詞,選擇生前照片,安排悼念人員……做飯、洗碗、陪舅媽說話……大家都以不真實的狀態(tài)撐著這最初的日子,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可以聽見自己翻動書頁的`聲音,以及舅媽獨自的哭泣聲……太過恩愛又清醒的夫妻難免會遭遇這種劫難,有多少人可以象楊絳那樣,可以耐心的等待最終的團聚,把忍受變?yōu)橄硎,把思念變成快樂的風(fēng)景呢……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絳這樣感嘆著,我終究沒有把書和寫好的信留給舅媽,因為沒有什么語言可以勸慰,舅媽不是楊絳,她有她自己的風(fēng)采和堅強。再好的悼詞也只能念給生者,只有時間是把金鑰匙,可以帶人尋覓到他所想往的歸途。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2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diào)和博學(xué),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fù)復(fù)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diào),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礂罱{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yōu)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jié),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jīng)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rèn)識。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3
這樣一本三口之家的回憶錄讓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讀書的意義。
我比現(xiàn)在更年輕,年齡更小的時候,總覺得年老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八氖畾q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意思?都老了,活著還有什么樂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產(chǎn)生過這種想法,小孩子的無知與不懂事讓我對年老的定義非常狹窄,生活經(jīng)歷的空白也讓我完全不懂得人生百態(tài)的`精彩。我只是單純的覺得,那個年齡的大人都不玩耍,做的事也都好沒意思,生活有什么樂趣?后來,慢慢長大的我,對于小時候這種可笑的想法,也早不在意。
現(xiàn)在,偶爾讀書。讀一次書,就是與作者對一次話,讀一讀他們的所思所想,品一品他們的處事哲學(xué),再順便窺探一下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對話,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年齡。通過讀書,我可以做到如此交流,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平凡普通又不善言辭的我卻不那么容易做到。這是讀書帶給我的益處。
我熱愛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羨慕那些學(xué)者大家的高尚氣度,深厚的文學(xué)素養(yǎng),沉淀濃郁的儒雅氣質(zhì),每一個人都獨具魅力。年老之際,內(nèi)心的從容,精神的富饒,都是讀書可以帶給我的。楊絳先生與鐘書先生的相處與點滴生活,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讀書的魅力。
文筆有限,讀書太少,好多想說的話說不出來,想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善,總之,希望以后的我也會是一個慈眉善目,富有涵養(yǎng),有自己豐富精神世界的老太太吧~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4
歲月難掩風(fēng)華,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羨慕林徽因的才氣,有人著眼于張愛玲的率真,垂涎于蕭紅的洛神之名。
在我這,我愛的是不曾位列“民國四大才女”的楊絳。提到楊絳有人可能第一反應(yīng)就是,哦……楊絳啊,就是《圍城》作者錢鐘書的妻子。可是她頭頂?shù)?光華是不能被人忽視的。楊絳先生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研究生,先后前往英國牛津大學(xué)和法國巴黎大學(xué)進修,
曾任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所、中國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的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唐吉訶德》譯文是公認(rèn)最佳譯作,并作為禮物被開國元勛鄧小平贈予西班牙國王。九十年代后,丈夫錢鐘書和獨女錢媛先后去世,楊絳先生隨即將自己與丈夫錢鐘書的稿費與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xué),隱入深居,基本封筆。20xx年,《我們仨》問世,這本書以夢幻文學(xué)的方式記錄了錢鐘書和錢媛生前最后的時光,以及夫婦二人青年時同游歐洲以及建國之后的一些事件。干凈明晰,無陰無晴,是這個人,也是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在《我們仨》中,楊絳先生這樣說到“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楊絳先生的晚年平平淡淡但不乏味,面對好奇者的詢問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在我看來,楊絳先生雖沒有“四大才女”的頭銜,沒有“洛神之名”,但似乎這樣的狀態(tài)才是她要的,她愛的。錢鐘書在《圍城》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是楊絳先生的人,“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是楊絳先生的文。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5
我們倆老了,我仨散了。
楊絳的文字沒有悲傷,沒有怨恨,不是仙風(fēng)道骨般的超脫,那樣,也太不生活了,她是熱愛的。(周子翼說,好的文人,骨子里一定是愛生活的。)
這本書記述了她和楊絳一同于外求學(xué),一同面對生活的'瑣事,一同面臨人生和家國大事的抉擇……
書里的錢鐘書不是清華大才子,不是夏志清現(xiàn)代小說史里的天才。他也為了學(xué)歷要看自己不想看的書,為了生計要在自己不擅長的系里做事,為了長子孝道,放棄清華的聘請,選擇在父親身邊工作……他并不是可以只顧于自己的學(xué)業(yè),他和當(dāng)時中國很多的長子、文人一樣,有很多的無可奈何,有很多的步履維艱。
他是丈夫,他不懂生活家計,一出國他就摔到了牙齒,他把墨水弄到衣服上會自責(zé),他碰掉了家里的臺燈會束手無策……但是他在她懷孕的時候,做好湯,煮好茶水,他們一家三口生活的日子里,他早起,弄好早餐……
他是父親,像所有父親一樣,他覺得,沒有人可以配得上我女兒。像他,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讀書的種子;像他,好格物致知;像他,老師在旁邊,也喜歡自己翻字典,最喜歡的事也是翻字典……楊絳說,圓圓的才氣,是隨了他。
他們之間的信件,好玩,像朋友之間的玩鬧,用一些只有他們之前才知道的符號。丑年丑女阿瑗致上!gayandPOPO
阿瑗成了家里的支柱,爸爸在那條船上飄著,娘害怕走夜路,還算不準(zhǔn)船飄行的時間……阿瑗在學(xué)校教書,囑咐好娘,安慰爸爸……
老病相催,就走到了人生盡頭。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6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捧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zhǔn)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驮俅问,就這么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庇谑蔷陀辛诉@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nèi),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jié)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qū)ε畠汉腿松铧c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nèi)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xué)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dāng)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比碎g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rèn)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7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楊絳的文字,寫她與錢鐘書一同留學(xué)時的生活,記得有一件是寫她生完女兒還在醫(yī)院時,錢在探望時每次苦著臉說自己做了壞事,楊便說“不要緊”。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臺燈、修門軸,錢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緊”,而楊在回到寓所后,當(dāng)真全都修好了。
當(dāng)時看了好奇。前陣子再亞馬遜上看到《我們仨》,便買來讀。
“我們仨失散了”
古驛道、客棧、每夜行駛的船、從輕靈變得沉重的夢......在看這章時,我覺得自己像飄在云霧里,同楊一同在想,這是個夢罷,若是真的,怎能夜里變成夢去看病了的阿圓,可夢里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樣,連隔壁小馬夫婦的對話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見那葉小舟時,我才確信,這是個夢,如同書里說的那樣“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她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便是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了。
從夢里醒來,曾經(jīng)三人生活的寓所從此成為一個人的.客棧。
“料量柴米學(xué)當(dāng)家”
這是我讀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詩了,錢鐘書《槐聚詩存》一九五九年為楊絳寫的詩里說到“料量柴米學(xué)當(dāng)家”,楊說自己無非是做預(yù)算然后到店里訂貨而已,然而這段生活呈現(xiàn)在文字上,我卻覺得非常浪漫。
彼時兩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來愈糟,加之兩人生活在一間屋里,楊愛惜時間,不愿每每錢有訪客時“做賢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頭。學(xué)當(dāng)家便是搬家后的事了。
搬入新居后兩人自理伙食,到食品雜貨商店挑選訂貨,等送貨上門。一同“冒險”烹調(diào),煮紅燒肉、站在電灶旁涮羊肉,頗有趣的是楊內(nèi)行的剪活蝦的須須,卻又覺蝦痛的抽抽,想以后不吃蝦了。兩人玩著學(xué)做飯,從原始人的烹調(diào)走入文明階段。讀書筆記.而這其中楊頗有些得意的(我讀來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準(zhǔn)確)描述了錢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里有女傭照看飲食及錢生病時,在兩人一同生活的日子里,早飯總是錢做給她吃,又香又濃的紅茶也總能喚起兩人最快樂的日子。
這段生活的描寫讀來輕松快活,而楊也在文中寫道:“這一學(xué)年,該是我生平最輕松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說無憂無慮!
時隔一年,我們家的我們仨依舊如從前。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8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語文老師推薦高中讀物中,有楊絳寫的《我們仨》。為了豐富我貧乏的文學(xué)知識,便硬著頭皮買了這本封皮很搞笑、附錄很多的書。一開始讀,并不是很愿意,而且還沒讀懂,我只是跟隨著楊絳——一個關(guān)心孩子的母親,一個關(guān)愛丈夫的妻子,跟隨著她那朦朧而又不失真實的夢,讀完了在古驛道上發(fā)生的事,我沒有接著往下讀,因為沒有讀懂使我失去了興趣。可是,不知不覺中,我眼前總是浮現(xiàn)古驛道充滿大霧的場景,有光禿禿的`客棧,還有鐘書所在的孤獨的小船,更有阿圓向媽媽招呼的白白的小手。我開始回憶,開始思考。為什么鐘書會在小船上遲遲不下來?為什么鐘書有時候感覺很累?為什么他們一家不回三里河公寓一起住呢?為什么夢和真的一樣?為什么阿圓的病情會在楊絳的夢里出現(xiàn)?
我吃飯想,睡覺想,和同學(xué)說話的時候也走神去想。好奇的我翻開末尾的片段,寫著:“鐘書于1998年去世,阿圓于1997年去世……我是一個聯(lián)絡(luò)員,傳遞消息的!边有“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哦,我頓時明白了,心中已有答案,興奮過了頭的我追著我知識淵博的同桌問個不停。果然,她的答案和我想的一樣,這個偉大的母親,用古驛道客棧和自己編織的夢,營造了一個朦朧迷茫的場景,填充家中后半期悲慘的故事,讓整個場景不顯得蒼白而又荒涼。
于是,我繼續(xù)往下讀。我喜歡鐘書與楊絳在國外甜蜜的小夫妻生活。房子雖簡陋,可有愛相伴。我喜歡圓圓頭,被稱作“磁娃娃”、“星海小姐”,我喜歡中國人成為國外的焦點。在阿圓漸漸長大的這段日子里,“他們仨”真的很幸福,夾雜著鐘書的才華,圓圓的熱淚,和楊絳的“穩(wěn)”,這三個人像三個不同的音符,單個敲擊出來不好聽,只有組合在一起,才會編織美好的交響樂。不知不覺,從來不愛讀書的我變了,作業(yè)也不寫了,覺也不睡了,總是啃著這小小的書。想到三人在古驛道邊的小船上相聚,阿圓在船尾抱著爸爸的腳,楊絳抱著鐘書的頭,我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父母睡一個被窩,冬天的大雪呼呼的下著,可我們一點也不寒冷,因為“我們仨”的心也是緊緊靠在一起的,就像“他們仨”。
我知道,這本書是悲傷的,是楊絳自己一人回憶的,書中有句“當(dāng)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現(xiàn)在已無人可問”更是讓我流了大把的眼淚。我想,人在世,要懂得珍,懂得惜,沒了的就再也回不來了。要把握好現(xiàn)在,過好每一分鐘,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也要微笑著面對明天,讓“好物”多一些,這樣,才不會落得個“后悔”二字。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9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鐘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終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yè),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沖了過去。原先,正在給老爸拔白頭發(fā)的老媽,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于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蕩”。于是我們?nèi)议_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后,最終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shù)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崩习衷仁窍胱脚幌吕蠇尩模l明白老媽幽幽地說:“你要明白,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嚇的老爸立馬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里,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說我吧:兒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yīng)當(dāng)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里,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jīng)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齊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0
流光易把人拋,歲月催人老?粗赣H門面的牙齒脫落將換假牙,看見父親黑發(fā)窟里偷藏的白發(fā),看著姐穿上嫁衣、披上頭紗,我逐漸知道我們這個四口之家也在變化,正向著解體之路前進。
楊絳先生說像她們家這樣的三口之家是最平凡不過的,社會上都是這樣的群體,不禁想起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而楊絳家庭的一世波瀾只有自己最曉得其中血淚。
摸著充滿紋理的牛皮紙書皮,看著封面上不明的手筆:Mom,pop,圓圓,我仿佛亦能了解到楊絳一家充滿紋理的一生。
起初,讀到的便是楊絳先生做的一個夢,丈夫錢鍾書勸慰她,說,這是老人的夢,他也長做,接著就是錢鍾書先生為她編織的一個萬里長夢。我一開始拙笨地真將它當(dāng)夢來讀,越讀越不對勁,故事進行到一半時,我大約知道這是真了,夢里女兒離世,鍾書離世,楊絳將她歡愉的大半生以夢做結(jié),也就是想告訴我們?nèi)松鐗艋门萦,逝者如斯。?dāng)楊絳先生接連失去兩位至親只剩自己一個在三里河寓所時必定恍如隔世,她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蔽蚁胨龑戇@本書的時候還是對失去家人有點不能釋懷,她不能把沒有丈夫和女兒的寓所稱為家,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心中有家便是家。只要常懷對故人的眷戀與深情,家永遠都在。
但是,我始終欽佩她溫和從容、歲月靜好的一生,(雖然他和丈夫也遭遇了很多坎坷,至少都是陪伴著度過的',有多少夫妻能夠相伴走過將近一生的年華),我一直記得她一百歲感言時的一句話:“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便是內(nèi)心的淡定和從容!
百歲老人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自我母親跌壞牙齒開始,我就常常在想,人自一出生,機體就在受著不同程度的缺損,有時小病小痛,有時大病磨人,機體在成長也在消耗,慢慢地度過了一整個人生的保質(zhì)期。有了這種想法之后,感到奇妙和恐懼,一想到人生的結(jié)局就惶惶不能自已,但轉(zhuǎn)念就想自己還年輕,二十多歲,人之壯年,人生的結(jié)局且待幾十年以后再想罷!可近來母親體力不大好,以前在澡堂洗澡還能給兩個鬧騰的孩子搓背,待三小時也不嫌累,而現(xiàn)在卻是一小時也待不住,不禁想起大伯母的話:“你看人啊,是沒什么變化,但卻是一年不如一年的!蔽矣X得很有道理,也許母親的光陰就隨著澡堂淋浴頭噴出的水水嘩嘩流逝了吧,也在陪伴照顧兩個孩子的成長中流逝了。
讀楊絳的《我們仨》,體會到了一個萬里長夢的悲戚,也體會到了一個學(xué)者家庭的單純溫馨,更讓我體會到時光易逝,一不小心做了一個夢,就是一生,所以且行且珍惜著吧,但愿我們每個人都不要遇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境遇,卻有“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溫和幸福。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1
不愿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并非鐵骨錚錚,只是生性靦腆淡泊,但求盡情看自己想讀的書,過平靜的日子而已。腹有詩書的傲氣亦并非盛氣凌人,而是精神世界的豐盛,可以讓他們在物質(zhì)最匱乏的時期都能不予介懷?上朗聞邮幦绺∑,遠離是非的三人,卻仍然歷經(jīng)風(fēng)雨飄搖。
《我們仨》,兩部分文章,一虛一實,前一部以驛道比人生,客棧比寓所,道盡生離死別種種難舍,但卻以虛襯實,好似一個悲傷的'童話,最后相依為命的一家三口最終散失于古驛道。第二部分?jǐn)⑹驴缍却螅毠?jié)更豐富,而且是平實的回憶散文,能夠窺見這一學(xué)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尤其對了解錢鐘書人生際遇和性格特點有很大幫助。楊絳孤身一人回憶逝去的至親,文字中未見過重的悲傷和遺憾,透露出來的則是對溫馨生活的回憶,這回憶傳遞出陣陣溫暖讓楊絳的晚年不感孤寂,也讓讀者感嘆不已。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2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zhì)的哽咽,處處透露著遲暮的女子對于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xiàn)實交縱錯雜,并伴隨著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tài)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dāng)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fēng)又宛如行云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guān)于食物,關(guān)于探險,關(guān)于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并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后,戰(zhàn)爭爆發(fā)。再往后,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回過頭來翻看筆記,才發(fā)現(xiàn)諸如 “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那時候我年紀(jì)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說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并不惶惶然”。而我跟著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說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dāng)?shù)馁I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jié),才發(fā)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3
昨晚夜燈下開始讀這本書,黃色的光照進內(nèi)頁,情感就緒。然后卻是發(fā)現(xiàn)幾度快要讀不下去,與書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簡單說一、二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也許是因為九十二歲高齡創(chuàng)作,也許真是老人常做的夢,所以內(nèi)容充斥著夢與現(xiàn)實的交叉。這本該在我的喜好里投籃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楊柳花草類的修辭,加之目前所有教學(xué)經(jīng)歷里多和小學(xué)生接觸,所以對此種寫作手法及偏愛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會頭疼,深感乏味。
我愛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話里要藏只藏針,不藏風(fēng)雪。
第三部直到附錄,尤其附錄里錢媛的部分,很喜歡。第一次聽到楊絳的名字,后面跟著“先生”二字,以為是個男性。像她和錢鐘書這樣的人,在我們自小的課本里已經(jīng)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這代人對他們的不甚了解,重點在不是很感興趣,覺得不太會有共同語言吧。
其實是心態(tài)偷的懶。年代更迭,但從無新事。錢媛的畫和寫信的語言活脫脫就是現(xiàn)在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的感覺,很可愛。不免感嘆生命易逝。
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在外留學(xué)直至生子、回國……種種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經(jīng)歷,都是我所羨慕的安靜、不爭的生活。如果,如果說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話,那他們二人的相處方式是我羨慕的。如果又說某天想要孩子的話,那錢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說”的例如父女關(guān)系、母女關(guān)系、女兒女婿、婆媳關(guān)系、爺孫關(guān)系種種。
字里行間也曾透露他們年輕時的瘋狂,但又讀來始終恬淡靜好。聽過楊絳先生不喜張愛玲,不知真假,但就寫作風(fēng)格上,我肯定是極愛張的.?扇绻苓x擇一種人生去過,楊絳先生這本書降服了我。張的人生該是王家衛(wèi)式的電影,不大哭也心悶。
一些特殊時代下的經(jīng)歷,是讀后理解最淺薄的部分。對歷史熟知寥寥,也就難免自以為是的覺得虧欠,虧欠作者的深情書寫。我不信書寫者不渴求讀者的理解,只是在那個年紀(jì),無所謂了。她還是希望我們能一起陪她尋覓到歸途的吧。她總是怕一個人的。
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寫的也不過如此(真實想法,并不傲慢),可是讀到他們那么多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學(xué)術(shù)上的成就以及與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書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覺不易。他們好像總是在看書,幾近榨干自己,但又說常會偷偷溜出去玩。讓我感受到了學(xué)霸的碾壓……于是更心慌,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年,雖然是從現(xiàn)在起彌補是最佳時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費了就是浪費了,可惜之情無法消散。只求不過于影響本就脆弱的心態(tài)。也惋嘆,一輩子都無法看完想看的書、聽完想聽的歌、賞完想賞的影視劇、走完想走的地方……這么說來,美好竟是多的。
最后不要臉一句,我一直想寫書或者寫個現(xiàn)代詩集……還有劇本。不過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錢錢對不起!始終自我質(zhì)疑。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4
忙時常成為我不能好好讀書的理由,忘于閱讀,懶于思考,此番托辭羞愧。
以前只聞錢鐘書先生,不知楊絳先生。如今,從新認(rèn)識。紙上字字生機的日子,讓我心生羨慕,覺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橫生,始終有溫度。
好生羨慕”我們仨”互相懂趣味橫生的小日子,盡管曾在寒冬卻不曾寒冷。我記憶起,父親就倍疼我不曾舍得打罵,母親更像嚴(yán)母,但很小我便體會一個人,一個人消化情緒和知識,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憤怒他們會盡力理解小心呵護,卻不曾懂得。我想,他們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我的成長缺少他們的陪伴。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一種怎樣經(jīng)歷,透過文字能想象幾分。突然覺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忙于追求也錯過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時間,可惜自己大學(xué)里怎么也睡不夠的時間,可惜自己喜讀卻不堅持的時間。讀完”我們仨”,以景貼人,想做回那個喜讀善研的學(xué)生,做個知父知母不忘鄉(xiāng)柴火的女兒。
讀著錢和楊的相處,各有長短,互有鋒芒,互助互補,相互經(jīng)營,相互取暖。讀著錢、楊對媛的教養(yǎng),對價值觀的堅持,對家的養(yǎng)護。我心里期盼與另一半,現(xiàn)在和將來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謙互愛,過著妙趣無窮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擬人擬物,手法用詞不華卻流深。推薦!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5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么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著血泡一個個變大,最終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溫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話“當(dāng)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diào)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于這個道理,痛苦到達最高潮之后,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悅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么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jì)實文集,簡便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jīng)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然她的不一樣,除了書本,除了學(xué)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wù)的負(fù)責(zé),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nèi)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dāng)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獲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05-21
《我們仨》讀書筆記07-19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09-10
關(guān)于《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6-14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11-07
楊絳的我們仨讀書筆記11-07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11-12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01-05
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13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