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11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理想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xiàn)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可以說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fā),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fā)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系后,我們現(xiàn)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蛟S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qū)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意味著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于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yè),那是正義的。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于如今,關于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qū)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qū)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于理念的知識后,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里,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借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發(fā)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欲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學家用真理去教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于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么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tǒng)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yōu)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煉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鉆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并發(fā)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zhí)作斗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于無知的狀態(tài)”。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2
讀完了《志向國》,剛起先讀的時候其實內心的沖擊和心情還是許多的。這本書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維在讀。
首先,明白下面這些,初讀《志向國》的人應當就可以安靜一些了。志向國,它就是個“志向國”,不能夠把它當做現(xiàn)實世界,用現(xiàn)實世界的思維,和普世價值觀等去思索和對待。不用太較真。
也不能認為被冠之“志向”二字就是說明這個國度盡善盡美只是現(xiàn)實中做不到,讀前四章的時候看到有些部分帶有肯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價值觀和人文主義觀點的地方。
所以,在志向國中,不能夠用普世的思路來理解他們的思想,許多都是非現(xiàn)實的一種假設,許多地方的設計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肯定的可取之處,也有許多地方令人無法贊同。
其次,走進志向國的國度。
志向國中的詩歌,曲調等藝術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寫死亡的恐驚,哀痛,苦痛的內容,留下表現(xiàn)忠誠,和善和英勇等的主題。志向國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負面和人性之惡。志向國度的國度還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人必需依據自己的性情選擇職業(yè)。想要尋求正義,應當先尋求一個國家的正義,然后再尋求個人的正義,先有國后有家。
這些是志向國的`設計和藍圖。
其中,志向國中有對救治病人的觀點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符,與人文主義觀點相駁,認為老弱病殘沒有生存和救治的權利。
也有在后面,關于男女的論述,體現(xiàn)了男女同等的理念,又實屬難得。
如笛卡爾所說,人們的看法之分歧,是因為我們由不同的路徑引導我們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針對同一件事物的原因。所以,無論如何,有些地方持著與書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觀點,引發(fā)了我更加深化的思索。
假如你想要有更多的思索,讀讀《志向國》吧,盡管可能這不是這個符合人性以及真正志向的國度,但是里面也有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3
當之無愧的是哲學經典。想象當時的那個時代,能有這等思想、創(chuàng)見和邏輯能力堪稱大師。有人說這部書可能是柏拉圖對蘇格拉底思想的記載,就像《論語》由孔子的弟子編撰而成,但是我更贊成是柏拉圖思想的觀點,只是他通過蘇格拉底同他人對話辯論的方式寫作,當然這其中或多或少存有蘇格拉底的部分思想。也有人說,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關系就像中國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關系,起初一看確實對應工整、時代也相近,但若仔細推敲他們互相的關系、著作及思想的繼承與發(fā)揚,他們還是不能對等的,當然若從方便記憶的角度看,卻是可以的。
首先,這是一部哲學著作。剛開始讀看到讀者評論說文中都是無聊的邏輯推理和驗證,‘‘太無聊了’’,而放棄了,對此我只能表示呵呵。因為我認為,既然你選擇讀《理想國》,必定對它有所了解和認識,更知道它是一部古代的哲學著作,且對后世影響深遠,那么怎能不認真對待,最起碼也得奮力讀完吧。至少對我個人而言,以前只是聽說其大名,但一直是高山仰止、不敢褻玩,而今鼓起勇氣卻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是抱著一種敬畏之心去嘗試這項努力的,我想見見這個廬山真面目,免得最后被人譏笑讀了幾十年的書,連這么有名的《理想國》都沒讀過,豈不丟人。于是端正心態(tài),鐵心將其讀完。
雖然,在讀的過程中有過畏難,也有許多困惑,但讀完后卻覺得味如品茗、心曠神怡,收獲很大。它也并不那么費解和令人難以接受,它雖做的是哲學思辨,但以豐富多彩、精彩絕倫的比喻貫穿始終,使人沉浸其中如入桃花源。
其次,它的論辯由淺入深,由小見大,從低到高。先從正義與非正義的命題開始,到婦女與兒童的培養(yǎng),善與惡、快樂與痛苦等,逐步走向深入,最后為我們勾勒了三類政體——寡頭政治(以個人攫取財富為目的)、民主政治(追求極端自由)和僭主政治(通過戰(zhàn)爭手段達到集權統(tǒng)治)的不同慘景,為我們展示了它們的不足和不足取,并為我們描畫了五類人,即王者型、貪圖名譽者型、寡頭型、民主型和僭主型,且按照出場順序進行了排列。講述了人的三類部分或三種不同的人即欲望(愛錢或愛利)、愛勝(愛敬)和愛學(愛智)之間的激烈斗爭,告訴我們什么是最好的人——至善者,什么是最理想的政體——王政,什么是快樂——停止痛苦,保持健康。
最后,很多人說《理想國》是烏托邦,我并不這么認為。我覺得,它雖然描述的是一種很理想的國家,運行很理想的政治體制,擁有很理想的人民,最后達到很理想的生活——幸福的彼岸。其實作者在文中承認這種理想是不切合實際的,也很難實現(xiàn),但他只是通過分析探討其反面不利的因素,并嘗試予以克服和糾正,達到逐步完善的目的。我覺得它不像桃花源那么人間仙境,那么可望不可及,反而是很有政策指導意義的,即使不能實現(xiàn),也向美好近了一步。理想不理想,就看人心中是否有夢想。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4
《理想國》雖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角,但里面寫的還是柏拉圖的思想。書中記述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的理想國家方案。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理想國》并非是一本讓人逗樂的讀物,它是一本某些程度來說比較“無趣”的書籍,讀它的時候不要一目十行,應慢慢地看。
柏拉圖在里面提出了一系列構想。
他把公民劃分為衛(wèi)國者、護國者和生產者。衛(wèi)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哲學家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公民的優(yōu)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yǎng)成衛(wèi)國者,而衛(wèi)國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成為護國者和生產者。衛(wèi)國者的任務是監(jiān)督法典的制定和執(zhí)行情況。其中最高統(tǒng)治者是哲學王
而什么是哲學王呢?柏拉圖認為哲學王是接受過包括數學,幾何學,邏輯學等教育的人;是勇于追求智慧,正義,善良的人;是最聰明,最高尚的人。這樣的一個角色和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推崇的君主形象,或中國歷史上對賢主的幻想都具有不少的相同之處,這樣一類統(tǒng)治者角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精英統(tǒng)治的最高權力應該屬于各方面達到最優(yōu)的精英。
坦白地說,僅以個人而言,有這樣的一個人作為統(tǒng)治者相對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按照這些哲人的設定,這樣的統(tǒng)治者幾乎可以等同于“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讓這樣的一個人來治理國家,是符合效率原則的。
但如果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哲學王”,還是賢明的君主都面臨著巨大的選任問題即如何才能確保選出的每一代統(tǒng)治者都能達到這個高度?個人素質不同于做試卷,素質或者說能力是極難量化的,即使真的存在這么一位“哲學王”,我不認為有方法可以永遠確保把它找出來;另外,在以前、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物質資料依然是絕大多數人類的追求,即使“哲學王”沒有私心,誰又能確保其他人的想法呢?人類的歷史不斷地證明了,殘酷的斗爭中活下來并取得勝利的,往往并非是高尚、公正之輩。
柏拉圖也十分重視教育和認知,他提出“洞穴人假設”即:‘一群被迫生活在洞穴里的人,無法走出洞穴,于是只能通過外界的事物留在洞穴中的一面墻壁上的影子來了解外部世界!笆澜缭谒恼f法里被分為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洞穴人未出去之前以為自己所處的就是全部的世界。如同《楚門的世界》里,那個專門為楚門打造的世界一樣。在他的假設里,第一個出去探索并回來告知其他人,卻在最后被懷疑的眾人砸死了,而隨著在洞穴里的人自己走出去,他們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世界本來是虛假的。那第一個出去的,如同堅持日心說而被燒死的布魯諾,可以說是探知先進真理的殉道者。人都會有對自己所處世界的真實性的探知,這也正是我們這個物種不斷前進的動力所在、
作為一個哲學家,或是智者。解放洞穴人的失敗即是揭露真相被外力所迫害的悲劇很多時候都是事先就能預料到的,因為想要一條既有利于公共又無礙于自身是極其困難的',故只能取舍一二。
當然我覺得探究何以確定我們存活的世界呢?莊周夢蝶,是蝶變莊周,或是莊周成蝶?
與之相對得,柏拉圖把靈魂的狀態(tài)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象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他認為教育可以改變靈魂的認識,使靈魂逐漸趨向于“善”的要求。
當趨向“善”時,即當事物狀況最佳時,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變或影響。例如,強壯的身體不易受飲食或勞累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陽光、風、雨等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人的心靈不也是一樣的嗎?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而改變的。
他說:“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與最壞的折衷——所謂最好,就是干了壞事而不受罰;所謂最壞,就是受了罪而沒法報復。他認為假如在不恰當的時機做一件事,那這件事會必敗無疑。
他的金錢觀也頗值得借鑒。財富所能帶來的最大福祉,就是它能夠極大的增強人們心靈中的寧靜感。凡是通情達理的人,他在錢財上的好處固然很多,但是其最大的好處還是問心無愧,沒有恐慌和憂慮。
之前看我是演說家,有一集專門就是講好人難做還是壞人難做。我當時就覺得很詫異,因為我覺得是什么人才會覺得:做壞事比做好事難?
我覺得答案是顯然的,
因為人做壞事,用柏拉圖的話說“不義之路如平坦大道,離家只有咫尺之遠,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破壞欲;但做善事,接近美德之時,會面臨無數的阻礙及誘惑,用柏拉圖的話說”如登山的小道,崎嶇無比!彼,從一個的心理來看,做好事是對自己的克制,做壞事是放縱自己的欲望,誰難誰易可見一般。
不過很多時候,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做好人,或者說按柏拉圖的教育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美德之人”可能在金錢上并不會有特別好的益處。所以,他說老好人在清貧中養(yǎng)老是不容易的,但有錢的壞人老了肯定不會心安理得。為的是心安。
教育使認知能力得到正確方向的使用,一個這樣分工明確,井然有序,文教氛圍濃厚的國度也真能算是理想國了。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5
讀完《志向國》一書,我深切體會到柏拉圖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的非凡之處。柏拉圖誕生于雅典的貴族家庭。小時候從師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青年時期功成名就,和蘇格拉底及亞里士多德一道成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我讀這本書雖不覺得難懂,卻也須仔細細致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一直哲學書不好讀懂,可略懂一些卻已是受益匪淺,此次我是深得這番道理了吧。柏拉圖嚴密的邏輯思索和精彩的論證讓我佩服不已。
該書通過蘇格拉底與色拉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托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志向滲透與其中。這種構思,不但現(xiàn)實出哲學家的膽略,更現(xiàn)實出思辨的才智。辯題圍繞論財產與老有所福、志向國與志向政治、論定國安邦、論正義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的哲學詭辯、論國民教化、論婦女的天賦以及哲學家的德行等一系列綻開。涉及的問題眾多,如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民主問題、法律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婦女參政問題、教化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其中,關于志向國與志向政治的'辯論我印象尤為深刻。
蘇格拉底在辯論中首先提出了國家的起源,“國家的興盛是這個國家的民眾的生存須要,沒有國家的人是不能夠自給自足的,但人總是有許多欲求”,“我們群居在一起,幫來幫去,大家都能從別人身上滿意各自的欲求。于是,當這些合伙人和幫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濟的時候,他們所形成的一個整體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國家了”。蘇格拉底關于國家起源的論述為志向國的提出與設想作了鋪墊。而當締造出一個國家,“我們好像就要為擴展我們的疆土而費心思了。
因為原先那志向的國家的財寶已經不夠用了”,“假如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場,我們就會想到鄰國去占有,鄰國的人自然也會盤算著我們的耕地和牧場。因為他們的欲望同樣也超出了人們遠離生活必需的范圍”,“于是斗爭就發(fā)生了”。這里,蘇格拉底只用幾句話就把人類為何而發(fā)動斗爭說明得清清晰楚,無非是人類的貪欲和國家的不志向。蘇格拉底又認為,保衛(wèi)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饒,意志堅毅,所向無敵”,可具有這么好的天賦乃至勃發(fā)的精神的人,卻有可能彼此間發(fā)生內亂,抑或跟其他的公民發(fā)生野蠻舉動?梢,志向國的建立是艱難的,但蘇卻認為是必要的。
可就當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來說,建立志向國未必還太過不現(xiàn)實。雖然我對志向國能否建立抱質疑看法,但蘇格拉底圍繞志向國與志向政治的精彩辯論仍讓我驚羨,這可是兩千多年前一位有宏大理想的智者內心的呼喊。‰S著志向國與志向政治的提出,柏拉圖在書中引出了他的恩師關于正義與非正義這個話題的看法。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化的統(tǒng)治階層、保衛(wèi)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華蜜,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這種完全的舍己為集體的精神雖然在現(xiàn)今不行完全贊同,可還是讓人佩服的。想想當下還會有多少人情愿放棄自身利益而真正地為人民服務?
柏拉圖的《志向國》還有許很多多值得今人借鑒和學習的觀念和價值觀,我僅從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進行整理。要真正汲取柏拉圖的思想精髓,我知道這樣粗略閱讀還是遠遠不夠的。大哲學家的思想還將由我們接著傳承,接著在歷史長河中閃著刺眼的光線!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6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巨著。無怪乎一次辯論課上,我提到這本書一個學期的時光也讀不完的時候,沈友軍老師補充說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著哲學的智慧,飽含著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xiàn)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于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著眼于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并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務必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tǒng)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tǒng)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為所謂的空中樓閣了;蛟S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yè)
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我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fā)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就應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就應是經歷恩師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fā)政治家就應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xiàn)理想政體而游歷的12年中,在游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Archytus),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帶給了現(xiàn)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tǒng)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許多知識部門的先驅,個性在數學和力學方面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在阿啟泰的領導下,塔侖它木推行著溫和的民主政體,政治上比較穩(wěn)定,經濟上比較發(fā)達,文化上比較進步。塔侖它木的政體和阿啟泰的為人、學識,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夠說,柏拉圖與阿啟泰的`交往和友誼,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哲學王”的信念,堅定了柏拉圖對理想政體執(zhí)著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學家,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的更加協(xié)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yè)。由哲學王統(tǒng)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哲學王所肩負的職責也得到了初步確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導教育。一次辯論課上,楊士進談到政治家為哲學王不可取,我認為是可取,但是在現(xiàn)實的實際上卻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為哲學家即“哲學王”,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一種唯美的理想。一個國度能有幾個真正好處上的純粹的哲學家,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國。話又說回來,哲學家又是比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濁物的,在政治的環(huán)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個問題。再者,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夠選舉產生得了嗎?此刻的民主狀況尚且不能讓我們滿意,何況又是推舉出一個哲學王出來,老百姓會買帳嗎?他們能夠理解嗎?理想總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實際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又不可能沒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則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會失去奮進的方向。因此,一個國家只有懷揣這種夢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滯不前,失去奮斗的航向了!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7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在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巨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盡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層次含義,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爬的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盡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掌權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
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
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么是正義?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說: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qū)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jié)制)之一。
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于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說明,需要借助于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說明。柏拉圖采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借助于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xiàn)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
這就是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斗不和、相互間管閑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
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fā)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
傳統(tǒng)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xiàn)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xiàn)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
社會現(xiàn)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8
《理想國》作為柏拉圖的遺世著作,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們接觸哲學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之作。
《理想國》開篇以正義爭辯入題,借助其他人的悖論引出柏拉圖自己的看法。何謂“正義”?每個人對正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堅持各自的分工,堅守崗位是正義;也有說智慧勇敢是正義;有說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義。而柏拉圖一一予以反駁,不斷地疑問,引出了相悖的論點。其實這也暗藏了辯證法和歸謬論。這種爐火純青的.辯論手法在整個理想國中貫穿。
究竟什么是正義?柏拉圖并沒有直接告訴大家,而是層層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論據,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在《理想國》中,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是一個城邦的問題。城邦跟個人的靈魂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正義的城邦是理性的,個人分工明確,婦女兒童共產,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哲學王。哲學王以哲學治城邦,讓整個城邦能在哲學探究中成就正義。
而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可不說,柏拉圖盡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局限性的。而這本書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柏拉圖式非?粗貎和墓胶徒逃。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但是這樣完全將婦女兒童當成了一種附屬品的態(tài)度,局限了其對婦女作用的正確估算。他不將婦女當成一種完全的客體,而是當成一種貴族政治的統(tǒng)治需要,這也表現(xiàn)出他對貴族生活的渴望。眾所周知,柏拉圖式一個落魄貴族。
而最能體現(xiàn)其對貴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學王的理論。其實,一個擁有哲學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治理這個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這種統(tǒng)治的基石便來自于他的金屬血統(tǒng)理論。這種理論完全統(tǒng)治了整個城邦的思維。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9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xiàn)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么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王權,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xiàn)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并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xiàn),然而什么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拉圖的《理想國》里面不僅有著他對理想國的闡述,也包含著一種樸素的辨證主義觀點和應變的思想,他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給出正義的定義,也暗示著人們,這里沒有什么正確的定義,還需要繼續(xù)的探索研究,只不過他的想法是讓人們去利用這個探索研究構造他那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國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0
理想國》的開篇從最日常的對話引入,蘇格拉底在獻祭和觀看表演后回城的路上被普來馬庫斯攔住留下談話,經過來回的對話,蘇格拉底提出“正義者是快樂,而不正義者是痛苦的”這一觀點,雖然這一觀點雖然是辯論結論,卻是未經詳細審察的,因為連基本的“什么是正義”還未有定論。所以接下來應該首先去看什么是正義。此時柏拉圖大開腦洞,提出了先探討城邦里的正義是什么,然后再來看個人的正義。
如何評價這種“由大見小”的方法呢?我直觀的感受是贊嘆柏拉圖的.智慧?吹蕉卟粌H在靜態(tài)的內部結構上是一致的,不同政體和對應著的不同靈魂,而且在各自動態(tài)的轉換也是非常巧妙地吻合。對我個人而言,從大的國家來看個人,以及從個人來看國家也都是非常新穎和有趣的視角。這種方法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對于《理想國》到底是一部關乎個人幸福的倫理說著作還是關乎城邦幸福的政治學著作,自由主義者和極權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有著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回到柏拉圖的論述,慶幸在當時還沒有對哲學有著像現(xiàn)在這樣對于哲學的分門別類,他的思考是問題而非學科框架驅動的。在《理想國》第四卷434E中,他提出不僅僅是要由大見小,還要將“兩處所見放在一起比較研究”,以便可以“照見了正義”。由此可見柏拉圖并不囿于某一類學科的限制,他最終的落腳點的不止是個人或者城邦的幸福,而是他認為更實在的關于正義的理念。
在柏拉圖看來,城邦的建立源于單個的人不能自足。基于對日常的基本需要,不同職業(yè)的人生活在一起通過各自的工作來相互滿足生存需要,一個“豬的城邦”建立起來了,隨著城邦的擴大,不斷有新的職業(yè)產生,新的階層也出現(xiàn)了。城邦基本的三個階層為生產者、護衛(wèi)者和統(tǒng)治者,每個階層都最善于從事他們的工作。
這里值得留意的是,城邦內建立了分工原則,分工的依據則是根據各人的天賦,每個人發(fā)揮自己所長,專門做一項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柏拉圖特別談到統(tǒng)治者應當是年紀大一點的最好的人,護衛(wèi)者應當具有護衛(wèi)國家的智慧和能力,而且應當真正關心國家的利益,在隨時的考察中也能保持護衛(wèi)國家的信念。這些特征為后面的美德尤其是正義的展開做了鋪墊。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1
今年的上課老師讓讀柏拉圖《理想國》,對于這樣的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的名著,似乎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是不怎么樣的,因為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我們看到書中的一些對話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實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我們忽視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東西,我們只是知道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東西或許是不怎么樣的,在我的老師組織的課堂的討論上邊,很多人都在從這樣的理解上誤解柏拉圖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許在我們閱讀的首先應該更加的關注柏拉圖的寫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們必須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許我們的了解會更加的寬容一點,我們或許在我們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來面對自己的閱讀的困難。
我們知道,柏拉圖的《理想國》寫作于古希臘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的背景讓我們知道柏拉圖的思想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當然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說他的思想不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的人們,相反的是,柏拉圖的著作啟發(fā)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開發(fā)他們自己的思想的領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古希臘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學”的意思,這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是一個名字,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說的一個內容,在后來人們的翻譯的過程中西方人將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時是翻譯為了今天的`英文“TheRepublic”拉丁文詞根,所以英文的翻譯自然就是“TheRepublic”,我們的國人在翻譯英文的時候翻譯為了"共和國","國家篇"或者是我們今天在理解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關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設的一種期待,你是否理解這樣的目的,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或者理解那樣的文本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無法回避的想到我們自己的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適合于我們自己的生存,于是我們翻譯的理想國也就在這樣的了解中定了下來,其實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圖的是一個十分的現(xiàn)實的政治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中想象的東西,可是我們曲解了柏拉圖的理解,從題目的翻譯上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我們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國是空想的,卻不知道那是一個經過當時現(xiàn)實的思考而做出的一個高于我們的實際的制度建制的一個政治的東西。
關于柏拉圖,蘇各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一個出生在雅典的貴族的后裔,在當時雅典和斯巴達交戰(zhàn)的時候出生,那個時候雅典的民主的代表人物伯里克利已經去世,其實當時的人從荷馬世界降落到了民主的世界中,同時,人們開始思考一些東西,在柏拉圖成長后,那個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結束,戰(zhàn)爭的結果驗證了斯巴達人在圣廟中乞求的預言,雅典戰(zhàn)敗了,于是,外受到斯巴達人的壓迫,內受到自己的統(tǒng)治者的壓迫,人民的生活可以想象,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柏拉圖開始在進行了自己的考察結束后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就展現(xiàn)在我們自己的面前。
關于正義的一種理解,或者是一種另類的想法。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需要從我在上一次的筆記中說的,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fā),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fā)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那么在哲學王的統(tǒng)治下或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需要分的清楚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難免要走向偏激,或者說我們那樣的理解是一個狹窄的理解,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所以,嚴格的區(qū)分的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中正確的理解柏拉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同樣的原因我們在分清了這樣的正義的劃分后,我們就要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在我的理解中或許和古羅馬的烏爾比安說的法律的追求:使人各得其所;蛟S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qū)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是一個級別的劃分,或許還有一個秩序的要求,這一點是我在課堂的討論中從同學的言論中得到的啟發(fā),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中說到的法律的理解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秩序的理解,秩序在法律的要求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柏拉圖要建立自己的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所以,柏拉圖的關于人應該各做個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的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所以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yè),那是正義的。這是柏拉圖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倒出個人的正義,但是在我自己的理解中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的,在我們今天的時代,關于正義的描述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對于這些,在我們今天討論的更多的或許是個人的正義了,所以對于這樣的問題對于今天的時代是個艱難,所以在這里不做更多的論述。
【《理想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理想國》讀書筆記12-15
理想國讀書筆記03-10
讀巴拉圖理想國感悟09-26
《理想國》讀書心得10-20
理想國讀書心得11-05
理想國讀書心得03-07
經典讀書筆記11-25
關于理想國讀書心得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