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

時間:2024-05-18 15:26:04 對聯(lián) 我要投稿

[經(jīng)典]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5篇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

  臘月23謂之小年。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掃屋子、院子。

[經(jīng)典]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5篇

  臘月26、27蒸饅頭、包子、黃面。

  臘月28炸魚、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臘月29燉肉。

  除夕上午修供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墻壁上掛家堂,桌子上擺有熟肉、油炸物、點心、水果等祭品,上面覆蓋菠菜葉謂之青頭。另外還要置酒上茶。新近老了的人單獨祭祀,三年后方上家堂。屋門外設一祭桌供天地三界。都要上香燒紙。貼春聯(lián)。中午12點之前請老的少的家來。然后點鞭炮,一家人(分家過的兄弟都圍老人在一起)吃團圓飯。下午包餃子,晚上點鞭炮吃餃子燒老牛。晚上繼續(xù)包餃子,守歲(守家堂)。一夜不關大門,門檻放一細木棍或秫秸。把掃麈藏起來。零點放爆竹。

  大年初一4點多起床煮水餃,不能拉風箱,因此前一天必須選好柴禾。(當然現(xiàn)在有的用煤氣爐,但是農(nóng)村燒柴禾的仍很多)煮熟餃子都是先上供,然后晚輩給長輩磕頭再吃餃子。吃完飯,年輕人拿著一疊燒紙去拜年,按關系近遠。五府以內(nèi)的進門后,先燒紙磕三個頭祭祖然后再給長輩磕頭,拜完五府內(nèi)的`再拜隊里、村里。中午仍吃餃子。下午4點送老的少的(送之前要沏茶滿水),回來撤供。晚上仍吃餃子。一般早早休息。

  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先姥姥、姑親娘姨、丈人家。初六后朋友。一般初六飯店開業(yè),同學朋友聚會。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逛燈會舞獅子吃元宵撒起棵。至此年味漸無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2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

  1、祭灶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風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愿望和辭舊迎新祈求。 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歡樂氣氛。

  3、洗浴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氣,準備迎接來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4、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5、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亦名“門對”、“對聯(lián)”、“桃符”等,是對聯(lián)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

  6、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習俗。 守歲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氣氛,是節(jié)日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9、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有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0、拜年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jié)里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種多樣,有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賀年片”。

  11、迎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后),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fā)財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一年里大發(fā)大富。

  12、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春節(jié)情結,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節(jié)廟會最早是民間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傳統(tǒng)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舞龍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tǒng)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jié)日,各地都有舞龍習俗。舞龍起源于漢代,經(jīng)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一種儀式,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jié)時常見表現(xiàn)形式。

  14、舞獅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傳統(tǒng)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jié)或慶典活動舞獅。

  舞獅開始于南北朝。在我國,舞獅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

  8、吃餃子

  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傳統(tǒng),但各地吃餃子習俗亦不相同,有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qū)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敖蛔印奔葱履昱c舊年相交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jié)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3

  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jié)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nóng)村很多地區(qū)還沿襲這種風俗。

  祭祖

  華人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jié)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那時候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拜年啦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qū)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shù)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春節(jié)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jié)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愿、還愿、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jié)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nóng)業(yè)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chǎn)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guī)模盛大,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fā)源于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yōu)榱擞涀∧承┦虑,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于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nèi)含濃郁的民族鄉(xiāng)土氣息,外形又很雅致,既體現(xiàn)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xiàn)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室內(nèi)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yōu)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tǒng)佳節(jié)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4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币话惚夼诘耐馄ず屠锲ぞ簧t,燃放后紙花滿地,燦中云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xiàn)在放鞭炮在城鎮(zhèn)已被禁止,但在農(nóng)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nèi),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5

  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春節(jié),人們包餃子、放鞭炮,辭舊迎新。今年,我和父母回老家過年,看到了許多有趣的習俗。

  農(nóng)歷除夕的早上,我們從賓館來到了老家。一進門,我就看見大伯站在桌子旁邊寫對聯(lián)。只見桌子上擺著許多東西:墨水、一卷卷紅紙,地上也擺著許多剛寫好的對聯(lián)。全部對聯(lián)寫好后,大伯要開始貼對聯(lián)了。他沒有撕舊對聯(lián),而是直接在原來的舊對聯(lián)上刷一層漿糊,然后找一副合適的.對聯(lián)貼上去?偣不税雮多小時,將堂屋、臥室、廚房的門和門上的橫梁都貼好了新的對聯(lián)后,才算大功告成。與此同時,奶奶在廚房里準備午餐和祭祀時需要用到的雞、鴨、蔬菜。

  大約下午兩點鐘左右,我和其他小朋友在家里玩,大人們上山去上墳、燒紙錢、磕頭,表達對祖宗的思念。大人們下山后,就準備著到傍晚時在家里祭祖。祭祖的方式非常特別。首先,爺爺點燃兩根蠟燭,擺在桌前的案子上。奶奶端上來三道葷菜、三道素菜放在桌子上,并在桌子上擺放了十個小酒杯和十副筷子,再在這張正方形的桌子四周擺上四條板凳。這時,爺爺點燃了一長串鞭炮,說是請祖宗回家過年。這時,儀式正式開始。爺爺向酒杯里倒入三分之一的酒,然后跪在桌子前面磕頭,接著是奶奶、大伯、爸爸、媽媽依次磕頭。過了一會兒,爺爺再斟酒,酒過三巡之后,爺爺又把酒倒回酒壺里,再往酒杯里盛一點米飯。又過了一會兒,人們又按照從長到幼的順序在桌子后面向祖先磕頭。之后,爺爺又放了一串鞭炮送別祖宗。鞭炮放完后,奶奶才把飯菜撤掉,祭祖儀式就結束了。

  到了晚上,我們吃過晚飯,坐在電視機旁等待著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這時,外面鞭炮聲不斷,給節(jié)日增添了濃濃的氣氛,既喜慶又熱鬧。我實在太累了,沒有看多久,就睡著了。

  就這樣,在鞭炮聲中,在人們的歡笑聲中,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6

  春聯(lián)是春節(jié)的名片,是春天的請柬,是新年的眼睛,是日子的笑臉,是崇天敬地的儀式,是祝福家國的心愿。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lián)。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lián),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不經(jīng)感嘆現(xiàn)在的過年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有年味了,很多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長流,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不過貼春聯(lián)這一流傳千古的的風俗,至今依然熱烈在大江南北,喜慶在千家萬戶,寄寓著城里人幸福吉祥的愿景,抒發(fā)著鄉(xiāng)下人五谷豐登的愿望。

  春聯(lián)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發(fā)軔于五代,發(fā)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直流行到現(xiàn)在。俗稱“門對子”,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學形式,起源于驅(qū)鬼辟邪的“桃符”。

  歷史上第一幅春聯(lián)誕生于蜀國,孟昶令: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隨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風氣在民間也漸漸流傳了開來。

  春聯(lián)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一直長盛不衰。春聯(lián)的內(nèi)容也是有講究的:“春滿乾坤福滿門”貼在大門上;“壽同山岳永”貼在老人門口;“六畜興旺”則是貼在牲口棚上;還有各種各樣的“斗大金元寶”、“抬頭見喜”。

  春聯(lián)融合了書法,可裝飾門戶,其大紅紙也顯出了紅紅火火的年味。不僅是在春聯(lián)的張貼上有講究,同時,上下聯(lián)字數(shù)也應一致,語言生動的'同時,語義也不要重復。

  春聯(lián)在粘貼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從內(nèi)容看,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具有承接關系,貼反了就錯了;從平仄看,通常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lián),而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lián),如這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尾字“歲”,下聯(lián)尾字“春”。當然,平仄聲并不是判斷上下聯(lián)的唯一標準,還應結合橫批認真讀聯(lián)。

  貼春聯(lián)這種傳統(tǒng)習俗越來越被簡化:傳統(tǒng)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制的春貼。春聯(lián)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lián)都有橫批。曾經(jīng)盛行的木版年畫,已難覓蹤跡;古樸精致的窗花,更是芳跡難尋了。

  在一切講究實惠快捷的今天,貼春聯(lián)這一風俗為什么能保存至今,民俗專家表示,這涉及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于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里有什么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們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lián)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

  人們借助于春聯(lián)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每到臘月三十,中國每家每戶家里便門庭若市,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lián)。那種忙碌,那種熱鬧,那種人來人往的氛圍,醞釀著年的味道,營造著年的感覺,構成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聯(lián)貼好后,過年就有了最鮮明、最長久的標志。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7

  春節(jié)的簡介

  春節(jié)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tǒng)上的農(nóng)歷新年。

  傳統(tǒng)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jié)曾專指節(jié)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新年才結束,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jié)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nóng)歷)正月為歲首,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歲時節(jié)日,亦被稱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jié)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jié)雖定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但年節(jié)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jié)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jié)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jié)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xiàn)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jié)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jié)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fā)“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jié)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jié)日。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jié)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jié)。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jié)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fā)展。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jié)所凝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fā)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壯大。

  春節(jié)民間習俗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xiàn)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8

  正月初一傳統(tǒng)習俗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2.禮節(jié)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

  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4.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有些機關、團休、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5.古代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眱勺,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如今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jié)”,初十以后叫“拜燈節(jié)”,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6.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7.占卜運程

  舊時中國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印S谐跻徊粴㈦u,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8.貼畫雞

  古時春節(jié)在門窗上畫雞來驅(qū)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jù)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過年有禁忌說話要注意

  在春節(jié)中,也有很多禁忌。記者了解到,在平度,一入臘月門,就不能說不吉祥的話,而且在春節(jié)期間,說話辦事要謹慎仔細、輕柔和藹,不能大聲吆喝,不能打罵孩子,說話時也應盡量避開死、窮、病、輸?shù)炔患哉Z的諧音。對于饅頭出現(xiàn)風干裂紋的'現(xiàn)象要說“笑了”,餃子煮碎了要說“掙了”。

  另外,還有初三前不掃地的的習俗。傳說,平度有一對兄弟,哥哥天性貪財,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財產(chǎn),住的是寬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窮苦。除夕之夜,財神爺化裝成一位老乞丐來到人間。財神爺先到哥哥的家,結果被趕出門外。后又來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熱情地將他請進屋子,端了碗熱粥給他喝。財神爺非常高興,就對他說:“孩子,過年的時候,家里沒用的東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掃,這些都會變成寶。”弟弟聽了財神爺?shù)脑,每到過年的時候,從不掃地,不丟沒用的東西。這些東西變成了地上的銀子。后來,人們在過年,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掃地了,這個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9

  立春蘇州傳統(tǒng)習俗

  春卷、餛飩、春早團子、春餅老少“咬春”正忙

  古人立春時有食用蘿卜的習俗,叫“咬春”。蘇州地區(qū)一直有吃春餅的習俗。顧祿在《清嘉錄》中說:“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饋貺!弊蛱欤锰K區(qū)金閶街道白蓮社區(qū)、金夏社區(qū)和留園街道嘉業(yè)陽光城社區(qū)等分別舉行了老少“咬春”迎立春活動,來自社區(qū)的孤寡空巢老人、志愿者、美食達人、新蘇州人和孩子們,一起包春卷、餛飩和餃子,畫春蛋,擺春宴,找尋春的味道。

  以前在蘇州農(nóng)村,趕上立春節(jié)氣時,大家還會做一種春早團子。喜歡吃甜食的,可以在團子里放芝麻、豆沙等;喜歡吃咸的,則可以包點蘿卜絲。“我們小時候,還有一種春餅也是在立春時吃的,春餅就像大餅一樣,咬春餅就是‘咬春’了”,75歲的黃永年老伯興致勃勃地回憶起老蘇州的立春習俗。

  迎春、鞭春牛、掛春幡、曬種古時立春習俗多

  蘇州民俗專家蔡利民介紹說,古時,蘇州人的立春活動還要豐富。

  立春的前一天,蘇州知府要率領知縣到婁門外的柳仙堂去行迎春之禮,迎芒神和春牛。迎春隊伍前面,有衙役鳴鑼清道,五彩繽紛的旗幟、旌幡等儀仗走在最前面,隊伍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表演,即所謂的.“社伙”。立春這天,蘇州人還有鞭打春牛的習俗。耕牛是農(nóng)事的象征,鞭春牛蘊含著對勤勞農(nóng)耕的勸勉和五谷豐登的期望。立春時,人們還要相互慶賀,蘇州人將此稱為“拜春”,同時像過年一樣,還要對神靈、祖先進行供奉祭祀。

  立春日,蘇州以前有掛春幡、戴春勝、贈春球的習俗。春幡是一種彩旗,標志著新春。

  人們又以絹彩紙剪裁成小型的春幡,插于發(fā)髻或系于花枝,有“春勝”“彩勝”等稱呼。春球也是類似的物品。

  立春以后,農(nóng)民們就要將稻種拿出來曬,叫“曬種”,即將留作種子的稻谷平攤在曬場上,連曬兩三天。

  “無頭春”兩頭春”只是節(jié)氣輪回“無關兇吉”

  立春山東地區(qū)習俗

  迎春的娃娃打春的雞。立春這天,魯西南地區(qū)的很多農(nóng)村,習慣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成公雞飾品,縫在孩子的衣帽上,俗稱戴“春雞兒”。寓意著孩子吉星高照,來年能討個好彩頭。今天,文登市的農(nóng)民們忙活著制作立春面塑“小龍”,栩栩如生的面塑上還配上元寶、萬福等圖案,用麥秸串成“龍尾”,掛在家中或孩子衣服上。

  立春這天每家每戶聚在一起剪窗花,金蛇納福、龍蛇飛舞、靈蛇之珠等窗花活靈活現(xiàn),剪出了春天的祝福。民間還有立春“咬春”的習俗。淄博的家家戶戶做春卷,吃春卷;德州的人們則習慣咬一口生蘿卜,希望咬出希望和平安。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jù)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qū)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qū)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qū)疫,祈求平安。

  農(nóng)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妒挛镉浽酚涊d: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nóng)耕早晚。

  立春湖南的習俗

  祭句芒神

  浙江地區(qū)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春神”句芒出城上山。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xiāng)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

  迎春祭句芒時,根據(jù)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而有的地方迎春牛更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nèi)。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湖南則流行吃春卷,代表著迎春之意。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春天伊始,萬物欣欣向榮,人們的心也跟著開朗起來,我們期待著春天別走。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0

  辦年貨

  采購過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禮物、衣服、裝飾品的過程,稱為辦年貨。

  父母應該盡量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辦年貨。首先為過春節(jié)要買的衣服、食物、裝飾等物品做一個計劃,讓孩子對過年有期盼心理,同時讓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員,應該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

  其次,在購買時孩子可接觸社會,認識各種東西,知道不同的購買地點和購買方式,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理解了消費這一社會行為。

  掃塵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nèi)屋外,房前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地迎新春。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他會感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價值,增強家庭意識和責任感;還會從中體驗到父母勞動的辛苦。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是從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lián)一副,以綴新年”。此后,春聯(lián)得以推廣。

  父母可帶著孩子去選購春聯(lián),讓孩子得到詩文雅興的熏陶,感受中華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現(xiàn)場寫春聯(lián),讓他體會到漢字的工整與字詞的構成奧妙。

  倒貼福字

  春節(jié)貼“!弊,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帶著孩子去選購福字,讓孩子將福字貼到門上,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將福字倒著貼,讓孩子在感受春節(jié)氣息的同時又了解語言的妙用。

  貼年畫

  以前,每逢過農(nóng)歷新年時差不多每家都會買幾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從大門到廳房,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讓新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

  讓孩子在各種題材的年畫中學會審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年畫也是一種不錯的看圖識字的'讀物。此外,還可以將貼年畫演變成家里的環(huán)境布置,帶著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燈籠、插花,可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讓孩子在寬松、民主的家庭氣氛中展示自己的本領。

  壓歲錢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贈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在過年時家長應堅持給壓歲錢的傳統(tǒng),并且將孩子的壓歲錢存在一個專屬他的賬戶里,告訴孩子這是他的,爸爸媽媽代為保管,存起來會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錢時可以從這里支取,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金錢觀。

  吃年夜飯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借全家聚會的機會,可以將平時很少見面的親戚介紹給孩子認識,讓孩子感受合家團圓的氣氛,同時熟悉家里的親戚朋友,在平時生活中也不會因別人冒充親戚而被騙。

  放爆竹

  春節(jié)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nèi)燃燒,由于竹內(nèi)空氣受熱膨脹,便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qū)鬼,企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則有了用火藥制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買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帶著孩子到空曠的地方玩,也可以讓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煙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節(jié)的樂趣,當然也可以教孩子煙火產(chǎn)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識。

  守歲

  古時候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則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允許孩子在除夕夜晚一點睡覺,讓他和家人一起守歲,讓孩子從心里領悟“辭舊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來了,應該振奮精神、健康快樂地成長。

  穿新衫

  舊時,小孩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正月初一卻是例外,有的在紅衣外罩網(wǎng)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孩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惡”的意思。

  現(xiàn)在給孩子買新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們還是建議為孩子特地準備一套過年穿的新衣,讓孩子感受中國年的氣氛,了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們生活的艱辛。也可以借此機會將過時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讓孩子學會幫助他人,培養(yǎng)愛心。

  拜年

  拜年習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jié)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今日則是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在過年前帶著孩子自己動手準備一些小禮物,激發(fā)孩子對拜年的興趣,同時也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帶著孩子去拜年,讓孩子親手把自己做的禮物送給長輩、小朋友,孩子在體會拜年樂趣的同時,學會尊老愛幼,并從中明白“禮輕情意重”、“禮尚往來”等道理。

  春節(jié)是中國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地還有許多特色的民間習俗,只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帶著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春節(jié),并且利用各種習俗教會孩子更多的道理,讓他學會更多的本領。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1

  春節(jié)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墒,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臟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么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jīng)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jié)。

  春節(jié)美食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qū)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nèi)。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jié)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jié),道教稱之為“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于農(nóng)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jié)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痹⒁馊f事如意年年高。

  魚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獲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zhì)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zhì)的渴望向往。成了現(xiàn)在的習俗。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jié)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F(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中國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2

  我的家鄉(xiāng)在臨海,每在元宵節(jié)的前一天,也就是農(nóng)歷正月十四,我們的家鄉(xiāng)都會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吃糟羹。聽名字,你可能會覺得這名字有點生疏,又有點便扭,但那卻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美食。

  吃糟羹這個習俗來源于明朝。當時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倭寇在臺州城打仗,但由于戚家軍缺糧,不得不退守臨海,以待支援,當?shù)匕傩諅兟犅労,將所有的蔬菜搗碎,制成羹跑去送給戚家軍的士兵們。士兵們有了力氣,立馬沖上去,擺出鴛鴦陣,大敗倭寇。

  在我的老家,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讀書成績很好的大孩子,略有癡呆的老人們,一提到糟羹,誰不是從嘴里立時生出一種熱乎乎的、香甜的感覺呢。把胡蘿卜、香菇、豆腐等糊糊涂涂煮成一鍋,那香味就足夠讓人流五大盆子的口水了!正月十四那天,外婆就答應我給我做糟羹。早上,家里就忙起來了。爸爸買菜回來,外婆就急急忙忙去切菜了。這切菜可有講究,必須把這些菜切成長方體,寓意長壽。切菜并不好切,所以這道步驟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完成,我恨不得造出一臺機器,裝配上磨具,一秒鐘就完成了。

  接下來才是大步驟。我首先在鍋里倒些溫水,把切好的菜放進盆里,一股腦兒都倒入鍋中,等水煮沸。我左等右等發(fā)現(xiàn)水都還沒有開,這才發(fā)覺起來我連火沒點。于是,我急忙點火,好不容易等到水煮沸,鍋中的水也開始黏稠了,我又按比列放了一些調(diào)味品,繼續(xù)蓋上鍋蓋,小火煮三五分鐘。雖然蓋上了鍋蓋,但香氣還是溢了出來,令我垂涎三尺,我美滋滋地想:待會兒我一定要吃三碗,這么好吃的糟羹怎么能少吃呢?終于等到了出鍋的環(huán)節(jié),我用大湯匙把這些羹舀入碗中,端到餐桌上。我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嗯,真香!只這一口,我就仿佛把所有的“糟糕”全吃進去了(糟羹諧音糟糕),寓意今天過后,從元宵節(jié)開始就沒有糟糕事,大吉大利,好事連連。

  過了正月十四,家里又換上了平時的那些菜,但我是對糟羹的向往卻一如既往。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3

  臘月三十——除夕守歲迎新春

  臘月的最后一天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jié)夜、大盡、年除日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點為兩年的分水嶺,俗語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在臘月三十日這一天,活動很多,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lián)),三是火(點燈守歲)。除了吃年夜飯,最重要的是“守歲”至次日凌晨!笆貧q”從最初的為怪獸所擾不敢入眠,延伸到后來的所謂老者以身作則教育晚輩珍惜光陰,而年輕人祝長輩增年益壽等等。

  熬年的傳說——有關爆竹與拜年

  大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民間流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使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原來它每隔365天便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人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黑后,“年”從深山老林里竄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zhuǎn)了大半個晚上“年”毫無收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很快,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孩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聲響嚇得掉頭逃竄。于是人們知道了“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有一年,他待“年”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xiàn)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nèi)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

  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鳴放鞭炮是除日一項重要活動。爆竹是古人用來驅(qū)逐疫鬼的武器。各地風俗不同,鳴放鞭炮的時間也不一,但大都在除夕零點鳴放鞭炮,煙火此起彼伏,炮聲響成一片。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nèi)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云’、‘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jié)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shù)膩砝?”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shù)哪,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fā)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币淮蠖延懠脑挘唤^于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后,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zhuǎn)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后,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彩,張貼春聯(lián),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jié)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

  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于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各地還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種種習俗,如《西湖游覽志》記述:杭州一帶置“熱栗炭于中堂,謂之旺相;貼青龍于左壁,謂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頭,謂之節(jié)節(jié)高;簽柏枝于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萬事大吉。”有的地區(qū)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 “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jié)期間,各街巷通衢里,大戶人家懸燈結彩。街頭巷尾,鄉(xiāng)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xiāng)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休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紅紅火火貼春聯(lián)

  在過去,大年三十的主要活動是掛家堂字畫,貼春聯(lián)、年畫、窗花,祭天,請神,祭祀等。家堂(卷軸圖畫)、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

  春聯(lián)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一般大門上貼的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類顯示門第家風的春聯(lián),進門迎壁墻上要貼“抬頭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的年關吉利的單聯(lián),正房門上貼“國泰民安,人壽年豐”之類祈求福壽安康的對聯(lián),中堂兩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祝福祝壽的對聯(lián)。店鋪要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寓意招財進寶的對聯(lián),天地堂兩邊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宅神堂兩邊要貼“年年多吉慶,月月保平安,”糧囤上貼“五谷豐登”、“糧食滿倉”,豬羊圈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貼“騾馬滿槽”,大車上貼“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還要貼“!弊(有些地方把“!弊值官N,意為“福到了”)。

  年畫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各種故事如《唐僧取經(jīng)》等,有歷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漢相爭》等,有戲曲故事如《回荊州》、《白蛇傳》等,還有山水畫等。年畫的形式有中堂、單開、四條屏等。在諸多的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為普遍,因為雞表示吉祥,魚意味著錢糧有余,娃娃則象征人丁興旺。在北方農(nóng)村還有家家貼窗花的習俗,窗花一般都是紅顏色,其內(nèi)容因時而異。

  大年三十祭祖儀式最為隆重,下午開始把家譜掛上,備好香爐、燈籠、長錢、紙表、鞭炮等物,到黃昏時開始請祖。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說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jié)程序后,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后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說些祝愿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在山東晚輩給長輩叩頭,長輩給晚輩的錢則稱“年份子”,有的人家分糖塊,叫做“甜頭”。

  大年三十,民間家家做供品。有雞(吉祥)、魚(年年有余)、盛蟲(蟠龍,一般在臘月二十八日蒸好,除夕半夜供上,過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龍?zhí)ь^的日子吃掉)、團圓餅(用面做成太陽的形狀,分層蒸熟,染色,祭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所以叫團圓餅)、豬蹄、小米棗飯、水果、蠟燭、香紙等。泰安團圓餅供品的造型非常美觀,用蘿卜、豆腐和豆腐渣做原料,雕塑豬、羊、西瓜,加以彩繪。

  年夜飯——團圓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jiān)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山東的年夜飯也有講究,除夕半夜吃餃子吃面魚(魚形饅頭)。此時,人們沒有食欲,但是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是“頭尾都有余”。即墨的年夜飯要吃豆腐和魚,叫做“福有余”,要吃芋頭,叫做“黏合”(意思是團結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此外,還要朝大門口潑餃子湯,據(jù)說門神不讓無家可歸的亡魂進門,只好讓他在大門外喝口餃子湯。根據(jù)宋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碧K軾寫曾下《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包水餃、吃水餃是除夕的重要內(nèi)容。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在山東,除夕餃子有很多講究,除夕包餃子叫做“吃去年的陳糧,掙新年的錢財”,餃子包好后,要放上桃枝,叫做“驅(qū)邪避惡”。有的要包上豆腐,吃著有“斗福”之運,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樣素菜,叫做“四季發(fā)財”;有的要包上糖塊,叫做“新的一年有甜頭”;有的要包上花魚,叫做“年年有余”;剛娶新媳婦的,要在餃子里包上紅棗、栗子、花生米,意思是“早立子,生得花花,有兒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餃子里包上硬幣,表示“新的一年有錢用”,硬幣數(shù)目一般是四、六、八、十,四是“四季發(fā)財”,六是“六六大順”,八是“四平八穩(wěn)”,十是“大發(fā)財”。據(jù)說包餃子時,全家團圓,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有些地區(qū)除夕煮餃子時,要燃一掛鞭,聲音越響則認為越吉利。

  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zhì),有些酒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舊時大年三十有很多忌諱。山東泰安、招遠等地凡是做供品的餃子要用素餡,一般用豆腐、雞蛋、菠菜和植物油調(diào)餡,餃子要小一些,形狀象元寶。據(jù)說這樣的餃子,神靈吃了頭腦清醒。除夕請神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神靈請來了以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則就是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得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否則就是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神靈時不得高呼孩子的名字,逝世不滿三年者不能當神供奉,需要另寫牌位單獨供奉;香臺前的元寶不能掃掉,送神后要用紙包起來,作為二月二圍宅之用,據(jù)說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時可以帶上一對紙做的小元寶到井臺上焚燒,以求得井神保佑。

  除夕后夜迎回灶神

  在除夕天一黑,院中滿布芝麻秸,人行其上,咯吱作聲,名為“踩歲”,借“歲”、“祟”音同,表示一年晦氣都已踩去,也是蠻有趣的。

  在北京小康之家的舊家庭,平日龕內(nèi)供的大佛是觀音、關圣、財神,每日要燒散香,朔望燒高香,初二、十六祭財神也燒高香,并點酒三盅,有時還供一碟酒肴,無非豆腐干花生米之類,可謂不腆之儀了。有大佛的家庭,在除夕日要預備“全佛”一份,全佛是三界諸神眾圣,用秫秸做成架子,粘貼全佛,立在佛桌前面,再前面另設桌一張,名為接桌,以備擺供。全佛前另設一小佛架供灶神和財神像,桌前香燭全份,錢糧卻須三份,一份接神,一份初二祭財神,一份送全佛。在院中拜喜神、財神、貴神,于是禮成。接神為新舊年分野,所以接神后,便分一家大小,叩首賀新喜,由接神起在香爐中點“白速定香”一只,一人看守,以便接香,燈火香皆不可滅,否則不祥。

  家庭供佛,除大佛灶王以外,另有張仙,相傳天狗食月,有損本宅小孩,張仙用彈弓可以打去天狗,所以有小孩之家多供張仙,因之張仙龕上對聯(lián)也是“打出天狗去,引進子孫來”字樣。

  山東的魯西、長島和蓬萊沿海農(nóng)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貼紅對聯(lián),改用綠色對聯(lián)。日照沿海漁民除日午后到漁船貼對聯(lián),將“招財進寶”合為一字,貼于船頭,五桅風船的桅桿上分別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里”、“三將軍隨后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長島縣漁民除日早晨為漁船掛大吊子(長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掛燈籠,設祭桌,敲鑼打鼓,放鞭炮,焚香紙,祭海龍王。

  膠東是上墳請祖先回家過年。德州的請祖儀式十分隆重,由本族中長者帶領一二子孫,手執(zhí)長錢,到村頭跪下,一邊燒紙一邊念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燒完紙便起身回家。到大門前,再燒紙表,鳴放鞭炮,面向大門叩頭,并念道:“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請門神讓路”,然后才邁步進門,點燃明燭,徹夜不息。進了大門以后,要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最好是桃木的,攔住兇神惡鬼不準進門。在院內(nèi)撒芝麻桿,或者谷草,叫做“踩歲”,據(jù)說有什么精靈或鬼怪進來會有響聲。海陽縣麻姑島一帶,年三十黃昏,合族男子備香紙、“馬鞭”(以谷草為桿,糊剪紙)往祖墳焚香、燒紙,于每一墳頭插一支“馬鞭”,請老祖回家過年,名為“請年”。至家,于街門外設一橫木,名為“拴馬樁”,于街門外開始撒馬草,直至祖譜前,將另一些“馬鞭”供于祖譜前,待過年后正月初二晚飯后,持祖譜“馬鞭”送至村外,將“馬鞭”與香紙一起焚化,名為“送年”。長島縣漁民則于除夕黃昏持鑼至祖墳,一路鳴鑼,呼喚祖宗回家過年。即墨牛齊埠一帶,在布置年節(jié)祭祖的同時,必在大街靠墻的地方用3塊土坯搭一個小屋,俗稱“孤魂棚”,棚內(nèi)設一個牌位,上寫“孤魂之位”,兩邊貼一副對聯(lián):“往日無主今有主,此處非家卻是家”或“往日無主今有主,昔日無家今有家”,橫批為“四方孤魂”。此后五更發(fā)紙,初一拜年,初二送神,都要祭孤魂棚。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4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桃符的介紹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即陰歷新年用紅紙寫成貼在門上的聯(lián)語。源出于古代桃符。桃符有非常久遠的歷史。

  相傳在上古之時,有神荼和郁壘兩兄弟善于捉鬼,故在神荼和郁壘之后,人們在除夕之夜為避邪、御鬼,就用桃木雕成神荼與郁壘的形象掛在門口,所以用桃木是因為傳說中桃木是仙木,同樣有驅(qū)鬼之功效。高承《事物紀原》:“《玉燭寶典》:元日施桃板著戶上,謂之仙木,以郁壘山桃百鬼畏之故也!薄痘茨献印ぴ徰杂枴罚骸棒嗨烙谔野!痹S慎注說:“棒,大杖;以桃為之,以擊殺羿!币驗檫@,鬼都害怕桃木。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桃木雕人,漸漸被人們用在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郁壘的神像,下面寫左郁壘,右神荼所代替,這便是桃符。桃符在除夕晚上掛在門口,下一年除夕再用新桃符換下。

  北宋王安石《元旦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五代時桃符有了重大變化,人們開始在桃符上題寫一些有意義的祝辭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愿望。有史記載的最早題辭是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的題辭:“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孟昶喜歡在每年除夕召集大學士在他的寢宮門旁桃符上題辭,因不滿意大學士所題,才自編寫了這首春聯(lián)。

  這便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春聯(lián)。但是作為文字形式的對偶而言,卻早已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了。如《詩經(jīng)》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奔词潜容^工整的對偶句,此種表達形式在魏晉、唐時得到發(fā)展和完善,到孟昶時,已有非常成熟的對偶句了。

  明清時,由于統(tǒng)治者的.積極倡導,春聯(lián)更是得到普及和提高,據(jù)清陳尚古《簪玉樓雜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特別重視春聯(lián),倡導也最賣力。他是個農(nóng)民出身,沒讀幾本書,卻很喜歡做對聯(lián),曾在除夕傳旨令:“公卿士大夫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首”。

  并常在除夕微服出官觀賞各家門上對聯(lián)。據(jù)傳,一次出宮,至一家門口見沒有春聯(lián),即入室找來主人詢問。主人說太忙,并且也不識字,不會寫。

  朱元璋即問主人職業(yè),主人答“屠戶”,朱元璋讓取紙筆,一揮而就:“兩手推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明周暉《金陵瑣事》和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都曾記載過他親筆御書對聯(lián)賞賜給大臣的事。賞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對聯(lián)便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盡管五代時已有了春聯(lián),但是春聯(lián)并未從桃符中獨立出來,宋代春聯(lián)尚未取代桃符。由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近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可知。至南宋才逐漸有了獨立于桃符的“春聯(lián)”、“春帖”。吳自牧《夢粱錄》有除夕“釘桃符、貼春牌”記載。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十月杭人競售錦裝新歷,門神、桃符、鐘馗、狻猊、虎頭,及金縷、彩花、春帖幡勝之類,為市甚茂!泵髑鍟r,春聯(lián)盛行,古代釘桃符的風習慢慢消失,但此時 “春聯(lián)”之說尚不通行,故常以“桃符”代替。

  當時,二者可以互相代替,基本屬同一概念。陳康祺《郎潛紀聞》云:“京宦家每歲易桃符,多書‘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十字。內(nèi)城滿洲宅子,尤比戶皆然”。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春聯(lián)》:“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lián),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舊時,新年春聯(lián)人們很重視,不獨春聯(lián)內(nèi)容要吉祥、喜慶,同時也很注重形式。紙要大紅,墨要黑亮,更重要的還在字,字要寫得好。

  因此,臘終年近之時,即有人提紙拿墨讓字工者寫春聯(lián)。至今流傳的王羲之貼對聯(lián)傳說可見一斑。傳王羲之因字寫得好,所以每年他的對聯(lián)一貼出來,便會被人揭走,年年如此。有一年王羲之在他的門上貼了一聯(lián):“禍不單行,福無雙至”,此聯(lián)自然無人去揭。

  但是,第二天早晨大家起來看時,才知道上了當。原來對聯(lián)已變?yōu)椤暗湶粏涡凶蛞剐,福無雙至今朝至”。原來的對聯(lián)未揭,只是在下補貼三字。這自然是不可信的,但亦可看出時人對寫春聯(lián)的重視。

  新年對聯(lián),不單大門口要貼,而且二門、角門、屋門、灶神、土地神等等都要貼。屆時,門旗、春聯(lián),處處新紅;燭光閃灼處,一團喜慶。

  古代小說中亦有此記述。《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lián)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薄奥(lián)對”即“對聯(lián)”。這里既寫了“對聯(lián)”,又寫“桃符”,似乎矛盾,其實不然!奥(lián)對

  ”是紅紙寫的,桃符則指木制聯(lián)對,也叫“抱柱”!都t樓夢》時代,豪貴之家正房廊柱上的對聯(lián)不少都是木制雕刻的,或作瓦楞形,或平板,平時亦掛,到年節(jié)時,講究的人家便要重新油漆,故云“新油了桃符”。

  過年時為什么要貼春聯(lián)?

  年關將至,貼春聯(lián)就是過年習俗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lián)俗稱“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雅稱“楹聯(lián)”。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5

  春節(jié),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到了,也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jié)的開始。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顒幼兊卯惓XS富多彩,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jié)前掃塵搞衛(wèi)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jié)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jié)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jié)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jié)是個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是親人團聚的日子,也是充滿希望的節(jié)日。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05-18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03-27

北京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02-27

春節(jié)前的傳統(tǒng)習俗03-12

(精)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5篇05-18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集合15篇】05-18

[實用]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15篇05-18

少數(shù)民族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04-10

過年傳統(tǒng)習俗拜年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