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春節(jié)家風故事
春節(jié)家風故事 1
越聊越近的溝通距離越來越濃的親情味兒。
溝通是架起親情的橋梁,溝通是傳遞關(guān)愛的媒介,溝通是連接心靈的紐帶。烽煙四起的戰(zhàn)火時代,一封平安家書可以蘊藉家人的擔心;獨在異鄉(xiāng)漂泊時,一聲“爸媽,我還好”可以解除家人心中的“擔憂石”;在收獲成長之刻,一個視頻可以與家人分享喜悅……血脈里的情感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從未曾斷絕,在當今社會不少人遠走他鄉(xiāng),為理想和生活奔波,賺到的錢越來越多,但陪伴家人的時間卻越來越少,聚少離多的日子里父母逐漸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從前的日光很慢,車、馬、郵件都慢……”木心先生的《從前慢》記錄著從前的慢時光,飽含著鴻雁傳書的憧憬等待、電報傳信的緊張守候、排隊打電話的焦急難耐,那些盤算著時間苦苦等待的點滴,雖有無奈和缺憾,卻承載著時代變化獨有的記憶。
家書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傳承著心底最深沉的家風情懷,生生不息的親情文化,在一卷素箋一卷墨中融進字里行間,紙墨芬芳里回蕩的是對父母的關(guān)懷掛念,是家人的'一顰一笑,是闔家團圓的美好時光。在電話、網(wǎng)絡(luò)日漸普及的今天,如果讓你來寫一封家書,會怎么去表達呢?一定不會是杜甫那種“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心境,但或許會有陸游“寫得家書空滿紙”之情。對父母說不出口的“我想你了”,通過家書的形式,用溫暖話語寫上對他們的思念與囑托,讓蟬翼薄紙載墨千金,蓋上最思念的郵戳,郵去最熟悉的地址,把心里的愛也一同捎去。
由李春波作詞、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一封家書》,唱出了對傳統(tǒng)交流方式的一種追懷,歌詞雖略顯單調(diào),卻讓人感受到家書的樸實,從而傳達出濃濃的親情。父子間的家書往來《其實父母也是裝的》《你的形象已經(jīng)蕩然無存》在網(wǎng)絡(luò)上走紅,當時讀大學的鄭藝即將畢業(yè),本來一直對孩子堅持“自由發(fā)展”理念的父親鄭國強沒忍住,一口氣寫下23頁的長信,希望在關(guān)鍵的地方對兒子有所點撥,幾天后這封家書經(jīng)鄭藝稍作處理連同自己的回信發(fā)到了網(wǎng)上。雖然這封往來家書看似“另類”,語言又有些“簡單粗暴”,但卻真情流露不加任何修飾,讓人能夠讀到父子倆同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們之間比普通父子更深、更濃的感情。
生活總是需要點儀式感,不如就趁著歲月靜好,動手為父母寫上一封信吧,讓這些溫情的文字,直達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加深我們最綿長的親情?梢园哑綍r說不出口的話寫入信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與牽掛,用小小的舉動,溫暖父母日夜操勞疲累的心。一封家書,從寫到寄、到等、到讀,時間是緩的,心是靜的,情是飽滿的,它系上了家人之間的那份愛,不似烈酒、只如清茶,清冽卻直抵心底。
祖國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不斷拉近著我們溝通的距離。但諸位不妨在繁忙中脫出身來仔細想想,多久沒給父母打過電話了?上一通電話又聊了些什么?想必他們已經(jīng)在電話那頭等待了很久。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事業(yè)與夢想總是會推著年輕人止不住地向前奔跑,聯(lián)系已然甚少,即使偶爾記起,也只能湮沒在歲月匆忙之中。追逐著時間,我們長大了,卻也漸漸失去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本應(yīng)該輕松說出口的愛,總是說不出來,每次掛掉電話都是遺憾結(jié)尾。
缺少了溝通交流,難免會出現(xiàn)爭吵,即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總是無私,也會無法避免地劃出道道傷痕。父母更需要我們精神上的關(guān)心和情感上的撫慰,這與物質(zhì)的多寡關(guān)系不大,請多給他們打幾通電話,他們一直在背后默默關(guān)注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與父母之間早就建立起了“情緒共同體”,我們一不小心就會給父母帶去一種直擊心底的失落,卻也能輕而易舉為父母送來一份簡單的快樂。他們打電話聊的永遠是那幾個話題——按時吃飯了沒有、工作忙不忙、身體好不好……他們從來都沒有過多的要求,即便只是聽到我們的聲音,也會覺得滿足。逢年過節(jié),很多人像“贖罪”一樣,給父母各種“買買買”,試圖彌補因為工作太忙不能陪伴的虧欠,可過年時再多的物質(zhì)補償,也無法彌補父母這一年來獨守空巢的盼望。
“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變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流!薄陡赣H》里的這句歌詞充滿了遺憾,;丶铱纯窗桑瑒e總是說“忙”“沒時間”“等有空再說”,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行動去陪伴給你生命的人。你可能會說,陪伴父母來日方長……那我們究竟還能陪伴父母多久?有這樣一個計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7天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xiàn)在60歲,假設(shè)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這64天就是我們口中的“來日方長”。父母在時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時人生只剩歸途,沒有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誰都不能阻止這一天的到來,多陪陪父母吧!不要讓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每天守在窗邊張望,一次次地希望、失望……
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特別是因為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xiàn),溝通聯(lián)系也變得方便了許多,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和父母親人互動,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能實時分享聲音與畫面。我們年輕人總是無時無刻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然而對于父母而言,這些卻是新鮮陌生的事物,難以像我們一般“玩轉(zhuǎn)”,盡管他們在努力追趕,在網(wǎng)絡(luò)信息時代里尋找我們的蹤跡,但飛速變化著的信息時代讓他們應(yīng)接不暇。我們長大了,可父母卻越來越老了,小時候他們對我們細心呵護,可我們拿得出同樣的耐心去照顧他們么?倘若父母最終與社會脫節(jié),拋棄他們的不是時代,而是我們!所以當他們不會使用手機、電腦,來向我們“求助”的時候,請不要不耐煩,因為他們也曾經(jīng)手把手地教會我們用筷子。
所有父母都不愿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yīng)該缺席他們的衰老。去年國慶,一張背影照刷爆朋友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一男子為了讓父親看到升旗儀式,毅然決然地讓老爺子坐在他的肩頭。升旗期間,老爺子激動地不斷鼓掌,男子腳下如同長了根,穩(wěn)穩(wěn)地站立著,扶住父親的雙腿。這一幕,讓無數(shù)人淚目,小時候,我們常常被父親高高舉起扛在肩上,當父親年邁之時,身強力壯的兒子將他扛起,我想“您陪我長大,我陪您變老”大概就是如此吧。每次與父母視頻通話,看著他們?nèi)諠u蒼老的容顏,內(nèi)心就有一種深深的眷戀,看著他們還算健碩的身體和布滿皺紋的臉上開出一朵快樂的花,內(nèi)心就會有一種深深的暖意。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既是長輩對孩子的牽掛和惦念,也是他們藏在內(nèi)心的深深思念,也許只是簡短的一段視頻,就能夠慰藉他們的思念之情?赡芪覀儠X得他們有點煩、有點嘮叨,甚至與我們格格不入,面對父母噓寒問暖的言語,也只是嗯嗯啊啊地應(yīng)著,有時間打游戲、追劇、刷微博,卻“沒空”聽他們嘮叨家常!白佑B(yǎng)而親不待”不應(yīng)該成為我們?nèi)松械倪z憾,在閑暇之余請多陪陪父母,趁時光尚早、歲月尚好,多關(guān)愛他們、體貼他們,時常跟父母視頻通話聊聊天,叮囑他們保重好身體、照顧好自己。
“筆墨行間”的書信時代里,藏著的是時間醞釀而出的濃情,在“天涯若比鄰”的信息時代,則更需要我們細微之處的關(guān)心與溝通。愛是一種力量可以穿越一切,讓我們跨過時空的緯度感知它的存在,及時把愛帶給父母,無論方式怎樣,都不會讓其中的情感受到任何一點稀釋。
“在變幻的生命里,歲月,原來是最大的小偷!彼底吡烁改傅那啻汉蛪涯,讓我們看著父母一點點老去。莫再談人生忙碌、來日方長,如若將世間萬物都衡量出一個價值,那還有什么能比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更貴重呢?舍棄低價值的,換得更為珍貴的“寶物”,這一定是人生之中的幸事吧。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都是對父母愛的回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更應(yīng)以那顆赤子之心回報他們。請擔起主動溝通的責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分抱怨和指責;多一份感恩,少一分尷尬;多一份親切,少一份冷漠。沒有永遠的來日方長,只有突然而至的生離死別,我們無法控制父母的老去,但至少我們可以用時間與愛讓親情不留遺憾,所以,請多一些陪伴和溝通,去追趕一下父母老去的腳步吧。
春節(jié)家風故事 2
“三句話”反映年味中的家風傳承。
很快就是“小年”,我家的年味愈發(fā)濃郁起來。年味在回望和期盼之中,反映出億萬普通人家之一的“小確幸”,我試著從悠悠歲月中采擷出“三句話”,可以反映家風中變與不變、革故鼎新的傳承。
“洗的洗、漿的漿,得利利索索的,日子不能囫圇著過。”
這幾天,母親在家里每天忙得腰酸背痛,我勸她,年前還有時間,趕那么緊做什么?母親說,要過年了,家里得收拾得利利索索,衣服鞋子該漿的漿、該曬的曬,被褥鋪墊都要趕著天氣全部曬一圈,全部收拾干凈了,才叫正兒八經(jīng)過次年。在母親心目中,這是打小就有的規(guī)矩,不這么做壓根不行。母親的觀念在我媳婦身上也有體現(xiàn),就這樣,娘倆個從早忙到晚,只為有一個干干凈凈的家,只為過一個整整齊齊的節(jié),這或許就是生活的“儀式感”,也可以視為一種傳承吧!這也提醒我,屋子要經(jīng)常打掃,節(jié)前還要徹底清潔,初心也當時常擦拭,逢了春節(jié)更要一塵不染,要過個一塵不染的春節(jié),走出一塵不染的人生!
“焚狼煙殺韃子,貼對子放鞭炮,當父親的要教會孩子怎么過節(jié)。”
每一年三十的早上,我都沒能睡個十足覺。一度,我曾經(jīng)對母親表示質(zhì)疑,懷疑她的堅持是不是已經(jīng)不合時宜。我覺得過節(jié)就是樂呵就是放松,干嘛非要這么一板一眼的,尤其是我不得不在這一天,天不亮就披衣起床,去燃起狼煙,放上攔門棍,點上一掛鞭炮,才能返回被窩,在迷迷糊糊之中睡個囫圇覺。睡不多會兒,吃了早飯就得貼對子、掛燈籠,待里里外外裝扮得喜氣洋洋、紅紅火火,也就接上年三十的大餐,才算可以一門心思地喝酒吃飯。待到晚間還要打起精神頭“守歲”,所以,年三十于我而言并不輕松,即便我當了父親,打算說說我的.“新觀念”,卻被母親直接拒絕,并且上升到了教育孩子的高度,讓我明白,我不要設(shè)想以自己的“新觀念”去行“偷懶之實”,該干的活計,該走的步驟“一步也不可少”。這份堅守中的傳承,一年一年過下來,便有了底蘊,有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事關(guān)春節(jié)的底蘊與傳承。我想,無論將來我的孩子走到哪里,他一定清楚記得他的家,記得有關(guān)春節(jié)的這份傳承。
“一家人一桌飯,斟滿酒、舉起杯,這才叫三十,這才叫春節(jié)!
春節(jié)期間,其實最忙碌的是母親,她除了節(jié)前的漿洗,還負責一大家子的美食。在我們家,母親的主廚地位一直穩(wěn)如泰山,即便有些時候,我們不愿她累著,在飯店就餐,母親還是要堅持三十亦或初一擺上一大桌。這是屬于母親的領(lǐng)地,也是她施展廚藝的舞臺,或炒或燉,或涼調(diào)或熱炸,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食材有多少不同,母親總能用她的一雙巧手,給我們?nèi)姨峁┮活D豐盛的大餐。在母親看來,這做菜的過程,就是享受一大家齊心做一件事的過程,心思那么純正而又真摯。母親常要提早備齊食材,一大早就開始制作,這時間常要延續(xù)到正午的那最后一條魚,在一掛長鞭炮聲中,一場精彩從母親的妙手中以一碟碟的形式擺滿圓桌,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這一刻的幸福離不開辛勤的付出,離不開母親那雙粗糙的手,幸福都是勞動者奮斗出來的,平凡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就在這份用勞動支撐起的和諧之中涵育、閃光。
三句話自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可以見出母親的堅持。我家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流程,正是在母親一步一步引領(lǐng)下,才一年一年有條不紊、熱鬧非凡地延續(xù)下來,而孩子們也在這種有序的操持下,在成長中記住并習慣了春節(jié)該有的步點。今天的我早已明了母親的堅持,感恩感謝于母親的付出:一個家庭還是應(yīng)當有傳承的,在這多變的世界中能夠多出一絲定力,擁有一份耐得歲月咀嚼與回味的味道,這不正是一種綿長的幸福?
春節(jié)家風故事 3
大缽子里那段青蔥歲月。
1994年的春節(jié),是我人生中永不磨滅的一段歲月。是年,我從四川省綿陽市豐谷師范放寒假回家過年。這一年我成為村里人的驕傲,在那個考上中師中專就脫了農(nóng)皮,端上“鐵飯碗”的年代,我自然成為全村人的驕傲,更是大嬸們教育兒孫的活教材:“你看人家安娃兒,無爹無媽,靠自己硬是考起中師,吃上了皇糧!背跻坏脑绮,條件好的家庭吃湯圓雞蛋,寓意團團圓圓又一年,我們家吃面條,寓意順順溜溜過一年。與往年不同的是,我破天荒第一次端上了心儀已久的“大缽子”。
大缽子,就是土大碗,相信六七十年代的農(nóng)村人都還記憶猶新。我家的大缽子有小面盆大,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家的大缽子只有在貴客來了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平時總是在老舊的碗柜里面“關(guān)禁閉”。奶奶曾經(jīng)說過,“安娃兒,等你哪天考起學了,過年就給你端大缽子”,于是,很多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就會小心翼翼地把大缽子捧在手心,閉著眼睛感受那沉重的分量,千百次假想大缽子散發(fā)出的噴香。
“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中師中!保瑥哪棠虨槲亦嵵爻兄Z的第一天起,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在那個年代里,能吃飽穿暖就是我的理想。于是,半夜三更,別人早進入甜蜜夢鄉(xiāng)的時候,我在冥思苦想幾何題,借著柴草在灶堂里的光背英語單詞,晨曦初露的時候一邊采摘桑葉一邊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我就像被上了發(fā)條的時鐘,圍繞端大缽子這個夢想不停地轉(zhuǎn)動。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1993年的`秋天,我收到綿陽師范的錄取通知書。當鄉(xiāng)親們奔走相告的時候,我卻悄悄捧著大缽子,“奶奶今天晚上會不會給我端大缽子呢?”結(jié)果,考學的驚喜并沒有帶給我什么變化,大缽子還是安安靜靜地躺在碗柜里。在開碗柜的時候,我故意弄大響聲,以提醒奶奶,“什么情況?難道奶奶忘記了嗎?”帶著一絲遺憾,我踏上了去綿陽的求學路。
“安娃兒,你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過年回來,我給你端大缽子!”班車發(fā)動的瞬間,奶奶像是鼓起勇氣般終于憋出了這句話。不知為什么,那一刻我潸然淚下。
奶奶沒有失言,我也在“取得好成績”中如愿以償,一次次回家端上了大缽子。
這些年,我的人生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無論是成家立業(yè)、結(jié)婚生子,還是喬遷新居,每添一喜,第一件事都是精挑細選買碗。如今,碗越端越小,現(xiàn)在的飯碗還不及大缽子的三分之一,甚至有時候已經(jīng)不再用碗了,盤子、叉子、杯子,已經(jīng)成為必不可少的餐具。但,始終找不到端大缽子那樣的幸福感。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知道,這么多年,無論歲月多么滄桑,無論遇到多大困難,我之所以能夠從容應(yīng)對,挺了過來,正是得益于奶奶那句“取得好成績,過年回來,我給你端大缽子!”
如今,大缽子早打碎了,奶奶已入土為安,但大缽子里那段青蔥歲月卻留在心里,時不時夢回當年,總鞭策著我勿忘初心、砥礪奮進。
“走,回老家,給奶奶上墳去!”奶奶,今年春節(jié)我們又要回來看您老了。
春節(jié)家風故事 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是過年時,千家萬戶團聚在一起共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聲祝福、一頓年夜飯、一幅對聯(lián)、一掛鞭炮、一次與父母的圍爐家話……這些都是濃濃親情的象征,也讓游子漂泊在外的鄉(xiāng)愁得到了諸多慰藉。
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請您講一個過年的故事,分享返鄉(xiāng)路上的別樣經(jīng)歷、走親訪友的趣聞感受、漫話家常時的心得感悟,透過今朝和兒時“年味”的不同,說說在歲月流變中家的變化、國的發(fā)展。
年夜飯前的祭拜
每年三十的年夜飯之前,我們家有一個祭家譜的儀式。儀式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準備祭祀物品,通常是過年食材中最好的。
2、年三十午夜前要全家組織祭拜儀式。
3、儀式結(jié)束后父親端坐在家譜前,講述家族家訓及家族中最燦爛的歷史和最深刻的教訓。
4、所有人面對家譜向父親匯報一年來為家所做的貢獻。(這一項是兒時最害怕的,因為要匯報當年期末考試成績)
5、最后一項發(fā)紅包。祭家譜的活動,每年都會進行,父親的講話就好像年終總結(jié)一樣,包括糧食收成、虧盈情況、子女成長、明年打算等等吧。祭拜家譜的儀式,很傳統(tǒng),很精髓,是一個家庭家風的綿延傳承。
一張“神秘”的家譜
記得小時候,過年不僅僅是放鞭炮,貼春聯(lián),吃年夜飯,還有一項重要的儀式拜祭祖先,那時候家里有一張很“神秘”的家譜,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前輩的名字,我們要把這個家譜世世代代的傳遞下去,也要把世世代代的良好家風傳遞下去。
廉潔的家風沒有變
又到春節(jié)的氛圍了,我非常留戀老家的“麻糖爆米花”。
每到臘月二十以后,老家都會把玉米放進大鍋內(nèi)加上麥芽,靠大火熬上一天一夜,最后成為麻糖。然后把玉米用火灰炒成爆米花,再把麻糖熬稀與爆米花粘成球狀,老人告訴我,這叫“鏈接”(意喻廉潔),又香又脆,F(xiàn)在條件好了,年貨多了,但老家廉潔的家風沒有變。
“春聯(lián)”與“家風”
說起春節(jié),印象最深刻的是春聯(lián)。記得小時候,別人家都是去買春聯(lián),我們家是由爺爺自己寫。爺爺是個老黨員,抗日戰(zhàn)爭期間就參加了革命。退休后喜歡練毛筆字,一到春節(jié)也成了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了。爺爺家有本關(guān)于對聯(lián)的書,以前不懂,現(xiàn)在想來,這算是一個老黨員的情懷吧,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家風影響下長大的。爺爺現(xiàn)在的年紀大了,沒法再自己動手寫了,但我們?nèi)ベI春聯(lián)時挑選的也肯定是表達愛家愛國、勤勉奮斗的內(nèi)容,想通過這種方式將家風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網(wǎng)友“紅的發(fā)亮”)
守著老奶奶立下的家風家規(guī)不逾矩
仔細想想,孝敬老人,勤儉持家,行善積德,做有出息的.人,這就是我的老奶奶身體力行,給我家立下的家風和家規(guī)。我活了六十多歲,如今還守著她老人家立下的家風家規(guī),不逾矩。女兒在國外生活,但從小耳濡目染,這么多年來,每個周末必有定點電話打過來問候父母,這已經(jīng)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就在大年三十晚上零點時分,她從國外給正在吃餃子的外祖母拜年,姥姥樂得合不攏嘴。想到我家的家風后繼有人,我和孩子她媽的心里更增加了一絲甜美。家風家規(guī)關(guān)系民風,民風淳,政風清,我覺得很好。
新媳婦的第一次年夜飯
作為新媳婦,今年春節(jié)我和老公一起參加了家族聚會。家里一共有十幾個人,滿滿坐了一大桌,其樂融融、全家和睦。年齡最長的爺爺坐在主位上,全家人依次向長輩敬酒,恭祝身體健康、新年快樂。這樣的熱鬧場景我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經(jīng)歷過了。特別是80多歲的爺爺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爺爺戰(zhàn)爭時期是一名老支前民兵,過年了,家里子女孫輩都聚在一起時,他就會興致勃勃地講自己的故事。爺爺說逢年過節(jié)來講這個歷史,就想著讓孩子們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對國家有利。家里人都知道爺爺常說的規(guī)矩就是:尊老愛幼,愛家愛國。老人家這簡單的八個字,作為家庭新成員的我深深記在了心里。
春節(jié)家風故事 5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guī)、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guī)、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民族之風!
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記得小時候,每到節(jié)日,特別是春節(jié),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節(jié)晚會,吃年夜飯,我父親就開始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爺爺)是一個大家庭20多人,吃飯的時候,我爺爺先給我太爺盛飯,太爺動筷了,他們才敢吃飯,我太爺就把好吃的給我爸吃一口這就體現(xiàn)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每到節(jié)日,農(nóng)閑時節(jié),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賭博,父親就告誡我禁止參與賭博,賭博能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準吸煙:煙有百害,無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傷身,我就養(yǎng)成了不吸煙不賭博,少飲酒的`習慣。母親每天都講:養(yǎng)成講究衛(wèi)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yǎng)成懂禮貌的好孩子;不說謊話、不愛占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為貴、孝為先、勤為寶、儉為德”“知足常樂,待人以善”……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訓”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
好的家風才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chǔ)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會穩(wěn)定。好的家風需要傳承,也需要總結(jié),不光要靠潛移默化還要作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訓。寒門家風好,少年早成才。作為平凡而普通的我們,要努力將前輩的優(yōu)良家風傳承下來,讓它成為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引領(lǐng)我們健康成長。
春節(jié)家風故事 6
家風——母親的“紅燈籠”。
小時候過年,母親都會用廢紙做一個紅燈籠,除夕時把壓歲錢放進里面,然后掛在老屋被柴火熏得黢黑的樓板上。燈籠上紅色的流蘇,在柴火的青煙中搖曳著,一晃過了30年。
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沒有什么文化,但是模仿能力很強。小時候,外地商人來村里叫賣東西,母親總能模仿著對方的口音與其交流,弄得別人以為遇到了“同鄉(xiāng)”,不覺在“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動中欣然同意了母親的砍價,母親也常常會高興地款待他們一頓飯。母親因此掌握了不少“洋腔洋調(diào)”,受到村里婦女同志們的集體崇拜。不僅如此,母親也常常憑借著出眾的模仿能力而“引領(lǐng)”著村里的潮流。毛衣的新織法、鞋墊的新花樣,她在別處只看一次就能記住,回家就能仿制出來,引發(fā)其他家庭主婦的爭相模仿。在這樣的手工活中,母親練就了出色的學習和動手能力。
然而,小時候家里的條件還是很艱苦的,缺衣少食是常態(tài)。大方地請陌生人吃一頓飯的機會還是很少,穿新毛衣的機會也屈指可數(shù),常常是拆了又織,織了又拆,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和我們的成長,相同的毛線在母親的巧手中不斷變化著大小和款式。母親節(jié)儉慣了,或許也是在那個時期學會了用廢紙扎燈籠。
那時農(nóng)村的新年是貧瘠而又不失溫馨的,因為物質(zhì)的匱乏,我們幾乎看不到絢爛的'煙花,吃不到繽紛的糖果。母親用廢紙制作的燈籠為我們樸實的新年增添了一抹亮色。平日里母親就開始準備材料了,她收集了很多香煙或白酒的包裝紙,必須是那種閃亮的紅色包裝紙。年前的一個晚上,母親拆開攤平這些紙,先用鉛筆笨拙地在背面畫出圖案,然后用剪刀沿著線條靈活地剪下來,再用納鞋底的紅線把節(jié)點一針一針縫起來,最后撐開結(jié)構(gòu),一個手工燈籠就這么做好了。沒有流蘇的燈籠是不夠飄逸的,母親又用納鞋底時剩的紅線頭,做了大大小小的幾個流蘇,最大的掛在燈籠的下面,小的掛在幾個角上。紅色的燈籠,紅色的流蘇,在黢黑的樓板下顯得格外喜慶。
最讓人期待的是燈籠里的壓歲錢。年三十的晚上,母親會當著我們的面把壓歲錢裝進燈籠里,那些都是母親平日里積攢的嶄新零鈔,新到能“割耳朵”,母親認為舊的不吉祥。從那些1角2角的鈔票放進燈籠那一刻開始,我們就盼望著,盼望著正月十五的到來,因為只有到了那一天,燈籠里面的壓歲錢才會真正屬于我們。拿到壓歲錢的那一刻,是過年最開心的時刻。
30年后,我們都長大了,雙肩上擔著家庭和國家。我們沒有那么期待過年了,但母親做的紅燈籠我永遠難忘,母親言傳身教給我們的勤勞節(jié)儉的家風,也一直影響著我們。
今年,我也想給我的孩子,做一個紅燈籠。
春節(jié)家風故事 7
在圍著奶奶繞的小時候,時?吹剿潦脡ι系膶嵞静A嗫颍康竭^年,再把它打開補充幾張新的照片,然后掛在老屋泛黃卻依舊干凈的墻面上。就這樣,在一年又一年的新春爆竹中映出了奶奶的一生。
在照片的最底層,是爺爺奶奶的結(jié)婚照。奶奶年輕時是富家小姐,與當時清貧的“赤腳醫(yī)生”爺爺相識相知相愛,這實木玻璃相框便是她的嫁妝之一,這張結(jié)婚照也是奶奶每每想起爺爺?shù)臅r候便含淚摩挲的至寶。剛到村里的時候,奶奶是“不合群”的。沒有裹小腳、不會做飯洗衣服照顧人,地里的農(nóng)活更是一竅不通,在那個靠地吃飯的貧苦農(nóng)村,奶奶顯得格格不入。奶奶脫下了皮大衣,換上了小棉襖,從五谷不分到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沒有抱怨沒有不快,家里日子越過越紅火。奶奶笑著淡淡說道:“既然選擇了便要不忘初心,珍惜當下!
然而,生活的困難并沒有因此結(jié)束。先后幾年,大爺爺成為烈士,爺爺痛心成疾,身體每況愈下,奶奶逐漸支撐起整個大家庭。為了撫養(yǎng)四個孩子,奶奶糊燈籠、編竹籃、賣糧食、賣首飾,成功把孩子養(yǎng)大,還把爸爸送入大學的校門。爸爸常說,他的學費都是奶奶的首飾錢,每每說起也是一臉的內(nèi)疚!澳惆职殖錾.時候是家里最窮的時候,所以給他名字取了‘儉’這個字,就是希望他以儉為美,珍惜當下!
爺爺去世后,奶奶更戀家了!澳銧敔斣谶@呢,我要在這陪他過年!泵康侥觋P(guān),奶奶都不愿意離開和爺爺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家,僅在我訂婚那年,奶奶帶著相框來到了我家。陪著奶奶整理那大相框,看一張張飽含記憶的照片,一層疊一層,有的已經(jīng)褪色,但曾經(jīng)的記憶仍是那么鮮活。“這是新中國成立那年……這是你爺爺入黨那年……這是你爸爸大學畢業(yè)那年……這是你出生那年……”每當看著照片說起過去,都是奶奶最開心的時刻。
20xx年底,奶奶不在了,我把奶奶的相框帶回了家,仍舊期待過年,念著奶奶言傳身教給我們的珍惜當下的家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傳承。
今年,我也想把我孩子的照片,放入相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