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河東流去》讀后感想
《黃河東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潰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黃泛區(qū)人民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經(jīng)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
黃河東流去,農民把家還。
也許有人讀過這本書,可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沒有讀過。這是一部發(fā)生在抗戰(zhàn)時期的小說,以往我們所讀的,大多是關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豐功偉績,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我們輕而易舉地了解到中國人民是在一番艱苦奮斗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卻忽視了這其中有關于他們艱苦奮斗的細節(jié),準確的說,應該是他們煎熬的細節(jié)。許多時候我們喜歡站在國家的大視角去看待這些歷史,卻總是忘記在國的后面還有千千萬萬的家,即使我們在考慮自身時多半是從家的角度。歷史是不公的,看得見的功勛總是被人所歌頌,看不見的苦難卻以驚人的速度被人遺忘,在豐衣足食的時代,我們只能靠一些虛構但卻真實的文字窺探到歷史的一角。
黃河帶來了華夏文明,卻也曾一度摧毀過她的子民所建立起來的家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人的經(jīng)驗之談在歷史長河中一次次得到驗證。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在中國還有如此荒唐的兵法戰(zhàn)術,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政府扒開滔滔黃河,“以水代兵”想抵擋日本侵略者,至于效果怎樣自有歷史評說,但就對該地區(qū)的百姓而言,大水淹沒了三個省四十多個縣,一千多萬人受災,一百多萬人喪生于此。這部小說的情節(jié)就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村子里七戶人家的逃亡史。七戶人家,反映了當時千千萬萬因大水淹沒家鄉(xiāng)而逃亡的中國農民,僅僅是為了生存,就耗費了許許多多農民近八年的時光,他們逃離,他們卑微,他們是如此的不堪,在災難面前,他們無能為力。他們有些人只知道為了生存而奔波,他們甚至不清楚這八年中國是怎樣把日本人打敗,他們恨侵略者,可是根本沒有辦法去反抗,因為,他們光讓自己活下來就耗盡了他們所有的精力。人,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活著是痛苦的。但是,痛苦也得活著。
不去評價誰是誰非,因為在災難面前,人類太過脆弱,命運根本不是他們所能主宰的?赡芪夷芸吹降,是形形色色的生命在生存面前所展現(xiàn)的人性的多樣性。作為一個21世紀的中國人,我并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苦難,我所有關于苦難的認知多半都是通過書本或其他形式的媒體傳遞給我的,因此我沒資格去談論苦難?扇诵允侨魏螘r代都存在的東西,不管是戰(zhàn)火紛飛的兵荒馬亂,還是和平年代的平淡歲月,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性,它們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在有大災難的時代,人性的表現(xiàn)最為直接,它是最真實的人格反應,因為在生死面前,一個人,可能已經(jīng)沒辦法去思考更多,他所想所做,是其價值觀和人性最原始的體現(xiàn)。
列夫·托爾斯泰曾在其小說中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也是對所有在不幸中的人們的真實寫照,小說中的七個家庭代表了七種命運,各有各的不幸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信仰和堅守,這種信仰和堅守你可以在家庭個人成員的身上看到,或許那是一種品質或是能夠區(qū)別一個家庭與另一個家庭的東西。它們或許會給你的家庭帶來好運,或許就是災難。這種信仰在今天看來和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中國是典型的家庭制國家,中國的家庭制從四千多年前的黃河流域一直流傳到今天,其根須式的結構和不斷豐富的倫理道德,使它變得完備而又頑固。而如此完備的制度,從一開始就影響了一個人今后的發(fā)展。家庭教育,在今日的重要性可能更甚于以前。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品行,這就是人性開始的地方。
我時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的命運究竟能不能改變,而人性和命運又有何關系。古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事實沒那么美好,無論是小說還是現(xiàn)實世界里,可以看到的是無數(shù)的好人在天災人禍面前毫無抵抗力,反而是壞人占盡了好處。海老清,一個忠厚的農民,在水、旱、蝗災以及沉重賦稅面前餓死他鄉(xiāng);藍五和雪梅,為愛追求,卻抵不過封建倫理和官僚階級的迫害,殉情于蚌河岸邊;秀蘭,為饑荒所迫,自愿把自己賣給地主當二房拯救全家,被地主大老婆折磨致死······
可是,有人還仍在堅持,無論命運給其戴上多大的枷鎖,他們仍在抗爭。從古至今,總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堅守,史公在牢獄,屈子被放逐,勾踐在臥薪嘗膽;嗣同在抗訴,魯迅在吶喊,覺民在與妻書,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在用其難以想象的韌性延續(xù)著某種力量。丑陋的人依舊活得很精彩,善良的人卻在堅守正道的途中一個個倒下,然而卻有人源源不斷地在堅守,中華民族的魂在在這一群人中血與淚中得以延續(xù)。這種深埋于中國人民心中的人性便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延續(xù)的根本。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著這樣的精神品質,也不是每一份深埋于中國人民心中的人性都如此純粹,狡詐和惡毒也從古書中被運用,甚至可以說是淋漓盡致。這世界本就是陰陽統(tǒng)一,有好便有壞,有高尚自然也有卑鄙。在沒有了道德和法律約束的情況下,生存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丟掉所有的底線,可以去搶可以去偷,可以毫無限制的剝削,連和平時代都有人在以相似的方式獲得生存或享受,更何況是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這其中不乏有被迫丟掉尊嚴的,這才是可悲的一部分,逼良為盜,逼良為娼,那都是常見的現(xiàn)象,生存之道,已經(jīng)不在乎道德底線,所有能活下來的,都有其各自的悲哀,這不是一部分人的悲哀,這是一個時代的不幸。
《黃河東流去》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我對這樣一群人本就有著親切感,因為我就是來自農村。以前的農民和現(xiàn)在的農民存在著共性,他們喜歡小集體,這幾家的關系比較好或者那幾家的關系比較好,因為他們可以在這些集體中找到相似的地方,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現(xiàn)象,反倒是現(xiàn)在的城里人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把自己鎖在了狹小的鐵門后面。農民在乎小利,一點點的利益牽扯會使他們的關系鬧僵,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很少有人含糊。許多地方的農民依然保持著信神的傳統(tǒng),一座村子里肯定有土地山神廟的存在,因為中國的農民,還是在靠天吃飯,就算是不迷信,拜神也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他們還是土地最忠實的信徒,中國的農民以地為根,靠天吃飯,很多時候都是被動的?赏恋貐s是他們唯一不愿改變的信仰,他們在他們信服的大地上創(chuàng)造著他們自己生命,即使有時候老天并不愿意占他們這一頭,他們依然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韌性在堅持著。
中國的農民保留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人性特征,小說中的人物正是將這些美好特征傳遞下來的中國農民。盡管現(xiàn)在的他們可能已經(jīng)沒有那么熱愛他們的土地,盡管他們中的某些人變得更利益,盡管他們與高速發(fā)展的城市化格格不入,但大多數(shù)的他們依舊在堅守中國農民該有的精神,他們自卑但自覺,弱小卻堅韌,他們一方面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另一方面卻將中國的精髓深埋內心。
回到文章的題目,黃河帶來了什么,她帶來了華夏文明,她把這種文明通過恩惠與災難帶給千千萬萬的中國農民。她曾摧毀過人們的家園,卻從來沒有把他們打倒,精神的家園反而建立得更加強大,人性的光輝在歷史長河中格外耀眼。現(xiàn)在的黃河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的咆哮,她只是靜靜地東流而去,人們開始多了對物質的追求,少了對人性的思索,現(xiàn)在的志向都與物質有關,卻很少有人像古人那樣立志做一個君子。人之初,性本善,最深層的道理不過是說給兒童去聽,沒有人愿意去當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了,這精神的鋤頭又該誰去扛起呢?
《黃河東流去》讀后感想【二】
讀完《黃河東流去》已有一周,伴隨移民逃難的腳步,我體會了太多的苦難和辛酸,然而時間能讓記憶失去當時的感受,只留下干癟的事件,一如讀《白鹿原》時,我曾為白孝文受情*欲和煙癮蠱惑,墮落到踢地賣房,最后六親不認,險些昏死到村頭大樹下,被一只野狗盯上,到奮發(fā)從軍,官至縣長,榮歸故里,他巨大的蛻變讓我倍受鼓舞。鹿兆謙和白靈凄美的愛情也讓我扼腕嘆息;又如看《滄浪之水》時令我對中國政府的腐敗現(xiàn)實和阿諛拍馬,扭曲人性的官場之道唏噓不已,F(xiàn)在想起來,那些曾在我心中掀起過波瀾的故事也只能激起一點漣漪。為了不致讓那種感受全部褪色,我真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一九三八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已全面爆發(fā),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異想天開,企圖用“以水代兵”的思想抵抗侵略。他們炸開了黃河,方知決堤的黃河如脫韁的猛虎,其獸性是完全不為人所駕馭的。結果河南、江蘇、安徽三個省四十多個縣被淹沒,洪水所到之處一片汪洋,一千多萬人遭災,一百多萬人喪生,中華民族遭受了空前絕后的大災難。受害者大部分是農民。本書講的就是難民徒步向西(經(jīng)洛陽至西安)逃亡過程中的事跡。
農民有很重的鄉(xiāng)土情懷,看著房屋浸在水中,耕地盡毀,他們只好含淚而別。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又是根深蒂固的,他們不愿舍棄任何一個家人。就這樣,全家老少帶上必要的生活用具,推著一個獨輪車,開始了他們漫長的逃亡之行。路上一片沼澤,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越陷越深,最后只露個頭在上面。一群餓狗靠近他們,也被陷在沼澤里。狗的尸體對著人的尸體,構成了一幅慘絕人寰的場面,那露出的頭部如一個個嘆點在拷問著國民黨的荒唐罪行。這個場面是對這個已經(jīng)進入文明的時代的極大諷刺。(待續(xù))
逃荒途中,餓魔隨時都可能不期而至,兵亂又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困難,但死神卻不會因為他們遭受了太多的苦痛而給予一絲的同情。就是在這樣極端的條件下,他們相濡以沫,共同扶持,在百般的艱難之中,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人間至愛,他們把農民固有的淳厚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一路征程,讓我收獲了太多感動,也讓我多次淚水盈眶。也就是在這樣人禍兵亂又天災的條件下,上演了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穿越千年歷史,他們的悲劇讓我看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影子…
每每執(zhí)筆,書中的篇幅都如同潮水一樣在大腦中翻涌著,讓我不知從何說起。整理好思緒,我想把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jié)獻給讀者。
先說女強人李麥。雖不識字卻要為生存行走四方,多年行走江湖讓她堅強果敢,落落大方。她頭腦靈活,善于決斷;她心中有愛,愛兒女,忠孝道。她是人們心中的精神支柱,在她看來,似乎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她生存能力極強,困難壓不垮她,寂寞奈不住她,后來長期居住在船上整日與蘆葦和野鴨為伴,她自己編唱著愉快的歌謠為自己解悶。她樂善好施,深明大義,哪怕再窮,他也要熱情款待新四軍,明知參軍有險卻讓自己唯一的兒子天亮去當兵殺敵…
再說年紀最大的徐秋齋老爺爺。我始終覺得徐秋齋老爺爺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在吸引著我。這是一種飽經(jīng)世事的成熟,這是一種具有高度洞察力的睿智,還有一種高貴的氣節(jié),悲憫的情懷。徐爺爺是讀古書長大的卻不古板,會算卦還會當獸醫(yī),對于人情世故更加熟稔于心。還有書中許多對戲劇和書評的描寫,加諸到徐爺爺身上,我覺得那都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就是四圈。四圈的體形讓我想到了祥子,而后文中確實證實了四圈有和祥子類似的經(jīng)歷。四圈的有些事很搞笑,但也只是笑笑而已,這里暫且不提。值得說的是,四圈受貴婦人資助,本想把變賣的三十元錢租輛車拉,卻遇到在記院門口尋找妹妹的小建,他托關系大費周折花光全部的錢才把小響從老鴇那里贖回來。死神在逼近,饑餓之中,他們只好忍痛割愛,父賣女身,那是怎樣的悲痛與絕望?而四圈和長松(小響之父)只是外出逃難的鄉(xiāng)鄰,可見他是多么的淳樸和厚道。正如章節(jié)開頭所說“美不美,泉中水;親不親,是鄉(xiāng)鄰”,但這種“鄉(xiāng)鄰之親”在當代就淡了不少。剛才提到一個貴婦人,與她的相識才是四圈悲劇的開始。劉玉翠的丈夫忙于升官斂財,冷落了她,使得她多次勾引四圈(家里專用拉車夫),結果二人暗里偷情。最后東窗事發(fā),四圈被逐家門,拉著一個破車靠跑長途勉強度日…文學作品中大多的偷情者都是以悲劇告終,正如書中所言“過去桃花運,就是骷髏山”,值得警戒。
最讓我感動的是藍五和雪梅的愛情故事。居于苦海的雪梅有太多的委屈無處傾訴,而藍五那哀腸百轉的瑣吶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雪梅隱藏悲傷的心房,任哀愁伴著樂聲自由流淌,又如同一泓清泉滋潤著雪梅干涸的心田,F(xiàn)代社會的一見鐘情都太過浮躁,而他們卻愛地如此熾烈,如此深沉。哪怕是逃亡,因為有了愛情,都可以變成快樂的旅行。因為愛情,雪梅綻放出少女般的聰穎與浪漫,一向沉默寡言的藍五變得感情細膩,對雪梅體貼入微,竟達到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愛情本來就是一所偉大的學校,它陶冶著人的情操,啟迪著人的智慧。這個學校的課本不盡相同,但效果卻是相同的,只要人們正確地對待他”。難怪,人人都向往美好的愛情。然而,他們的愛情并不順利,可謂曲折離奇。私逃被捕,藍五以拐賣婦女罪入獄,雪梅被迫改嫁給富豪。改嫁后的雪梅并沒有絲毫快樂,她心中的人是藍五,她只不過由一個鐵籠子換到了金籠子里而已。三年期滿,藍五出獄后在西安落腳,進入一個劇團,靠給別人家的紅白喜事上吹瑣吶謀生。六年以后,富豪的兒子結婚,在富豪家里,他們再度相逢。愛情的火焰只要沒有熄滅,遇到希望的輕風就會熊熊燃燒起來。還是因為愛情,她把藍五以從家鄉(xiāng)逃荒來的表哥身份招綴家中,給富豪做工。富豪窺出端倪后,藍五離開西安,逃至咸陽。雪梅也正是在離開西安去咸陽追尋藍五的路上被人陷害。藍五得知雪梅的死訊后頓覺天昏地暗,這個從小父母雙亡,在漂泊中長大的藝人承受了太多的`苦楚,唯一的親人離他而去,他終于可以無牽無掛了…尋一根草繩,在雪梅旁邊的一棵樹上,藍五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相信他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徐爺爺安排了他們的后事,他們的墳頭并在一起,中間葬著的是在藍五手中能說話的瑣吶,那是能直達雪梅靈魂的橋梁。別離之前,徐爺爺折了一枝柳條插在了墳頭,據(jù)說還活了下來,現(xiàn)在應該很大很大了吧…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心生悲涼。
書中在描寫農民淳樸厚道善良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農民本身所具有的劣根性和局限性。比如春義落后保守,只愿和土地打交道,在他看來,做生意就是不光彩的事;又比如王跑在白馬寺挖到一塊刻有隸篆雙體的漢代石碑后,整日懷著石頭夢企圖飛黃騰達,是貪婪;再比如說愛愛在學說書后遭人冷眼,是頑固,不知變通。如果說這些劣根性的存在合理的話,那下面的情況卻讓人義憤填膺。官僚財主們趁著國難大發(fā)橫財,他們把成火車的救濟糧庫存起來,變成自己的財產(chǎn),千萬斤的糧食能救活多少人命?“朱們酒肉臭,途有餓死骨”,記院,書場依舊歌舞升平,看了不覺讓人心寒入骨。
在一部作品中,沒有壞人是不真實的,壞人的出現(xiàn)讓我們認識到人性險惡,而正面人物的偉岸風骨卻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精神食糧…
如果說《黃河東流去》是一部勵志作品,它比一般的勵志作品更加言之有物;如果說《黃河東流去》是一部生存哲學,那它比普通的生存哲學更加深刻細致;如果說《黃河東流去》寫的是一部苦難史,它比其他的歷史更讓人痛徹心扉。
我們記下這段苦難,不是為國民黨的罪行作毫無意義的空頭聲討,任何的罪行都需要寬恕。記下這段苦難,只是為了提醒幸福,感恩當下,堅強地前行…
就羅嗦這么多吧,欲知更多細節(jié)還需親自拜讀,《黃河東流去》是本好書。
【《黃河東流去》讀后感想】相關文章:
王志東語錄09-29
東榔頭讀后感03-22
《凡卡》讀后心得感想12-27
辰東的語錄38條01-26
精選辰東的語錄30句11-05
精選辰東的語錄38條11-14
辰東的語錄48句10-01
王志東:穩(wěn)健求勝10-13
辰東的語錄70句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