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與黑》讀后感 推薦度:
- 《紅與黑》讀后感 推薦度:
- 《白鵝》讀后感 推薦度:
- 《紅鞋》讀后感 推薦度:
- 教子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紅與黑》讀后感
第一篇:《紅與黑》讀后感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之間的交往,人們相互靠近的過程也是人類靠近文明的過程。因為交往,我們有了豐富的語言,有了發(fā)達的大腦,有了超群的智慧,更有了社會,這個基于個體的聯(lián)系而形成的更大的群體。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過程。所謂印象就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不是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征后,再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我們往往會根據(jù)很有限的信息,甚至僅是只言片語,就對某個人做出評價。
《紅與黑》被譽為“靈魂的哲學詩”,作為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對于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云涌的各方斗爭和矛盾都展現(xiàn)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chǎn)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人民的痛苦,平民的反抗,埋藏在無奈下的愛情,滲透了利害關(guān)系的親情,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zhàn)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風貌。小說發(fā)表后,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
《紅與黑》所塑造社會,是如此廣闊的,如此深刻的,如此真實的。在此我將基于這部人類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來探討心理學中人際印象的形成心理!都t與黑》是文學,是政治學,也是社會學與心理學。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是西方的“紅學”,其中交往的學問是廣博的,復雜的,而深刻的。在這里我僅以人際心理學的印象形成作為突破口,希望能解釋一些現(xiàn)象,能夠從另一門學科的角度去理解這一部作品。當然,對于人物的喜好因人而異,我在這里采取的只是一種大眾的心理分析方法。我想這只是一種嘗試,其中可能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不管怎樣,《紅與黑》無可置疑的是文學史上一部無可匹敵的作品。
第二篇:《紅與黑》讀后感
紅與黑,兩種色調(diào)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說的名字。自小說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lǐng)著讀者反復玩味,樂此不疲,引發(fā)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說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于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復咬嚼之后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shù)有過專門研究并寫出過《意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說主人公于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于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zhàn)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shè):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于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說中出現(xiàn)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征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xiàn)為軍職和圣職的對立。于連生于拿破侖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shù)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侖那樣,憑借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戰(zhàn)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fā)的年齡,時代風云變幻,拿破侖慘敗于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xiàn)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于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于戰(zhàn)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zhàn)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qū)里教堂的鐘聲在遠處回蕩。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quán)力、生活的時候,人們?nèi)匀粚λ麄冋f:‘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jīng)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于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于拿破侖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xiàn)飛黃騰達的偉大計劃。他不再提起拿破侖的名字,而開始發(fā)奮攻讀神學,希冀用《圣經(jīng)》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侖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向往埋在心底,但時時于不經(jīng)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jié)上顯露無遺。于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侖的《圣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著拿破侖的頭像。他不僅懷著在復辟王朝的統(tǒng)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向往和異端的價值標準,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里,一直神經(jīng)緊繃,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進行戰(zhàn)斗。而在這種戰(zhàn)斗的心理準備中,他總是把拿破侖作為激勵斗志的榜樣,以拿破侖的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于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于他是一場殘酷的搏斗,要么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xiàn)世幸福而生,要么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wěn)的發(fā)財?shù)缆,不想過一種安穩(wěn)、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里孤軍奮戰(zhàn),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于連并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恒在他眼中仍是個“對于頭腦發(fā)達到足以領(lǐng)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于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斗的偉大事業(yè),庸碌地活著實與死亡無異。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xiàn)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xiàn)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脫司法的懲處而茍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后在法庭上的那段發(fā)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xiàn)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沖突。于連屬于大革命以后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chǎn)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熏陶,拿破侖豐功偉績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quán)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quán)力的唯一合理依據(jù)。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yōu)于在惰怠虛榮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常“由于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準備全力以赴投入戰(zhàn)斗,擊退那些有權(quán)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里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象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著資產(chǎn)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于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也注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shè)置障礙,終于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后在法庭上,他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nóng)民”。
于連的不幸在于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侖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yè)績、偉大事業(yè)和自由的向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fā)尋找一種比現(xiàn)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松的生存形態(tài)。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jīng)有意或無意向現(xiàn)實妥協(xié),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荊然而他畢竟不屬于那個統(tǒng)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jié)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坐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于不再延續(xù)。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于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shù)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宏觀世界,反映業(yè)已存在的現(xiàn)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于連的心靈折射紛紜繁復的現(xiàn)實關(guān)系,通過個體人物展現(xiàn)時代、社會的本質(zhì)特征。反過來,也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于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沖突與斗爭也不可避免地內(nèi)化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于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http://www.dgxbdz.com/【《紅與黑》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紅與黑》心得05-21
《匆匆》讀后感05-09
邊城讀后感05-09
童年讀后感05-09
簡愛讀后感05-08
《簡愛》讀后感05-07
匆匆讀后感05-20
目送讀后感05-18
《童年》讀后感05-13
《智慧人生》讀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