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后感常用(8篇)
當(dāng)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懺悔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懺悔錄》讀后感 篇1
這次的內(nèi)容大概是盧梭從一個天真的少年到他事業(yè)有成的這段時間的事。
經(jīng)過這一段的閱讀,對一個現(xiàn)象很感興趣,那就是我感到盧梭的部分心理活動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映與我極其的相似。我這么說的意思并不是說我也有成為一個偉人的天資,而是說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應(yīng)或情感,可能是組成一個人內(nèi)心情感或個性的基本因素。我想這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在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論吧。就像是七巧板一樣,幾種同樣的普遍的情感,經(jīng)過不同的組合,演變成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個性。又或者可以說是樂高玩具,幾個簡單重復(fù)的積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個世界。
最開始這么意識到這個理論,是因為我之前產(chǎn)生了這么一種認識,即人人都一樣。意思是世界上其實沒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聰明的人,一個人每多一個缺點,都會有一個相應(yīng)的優(yōu)點作為補償,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過個人認為比例較低,否則就不會被稱為天才了。所以說,既然認識到盧梭與我一樣,一個幾百年前的歐洲人與一個幾百年后的中國人一樣,那么是不是大多數(shù)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認為是的。
虛榮與自我保護,也許是人天生就擁有的一個特質(zhì)。至少作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護我肯定扎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細胞中的。但是在這里,虛榮與自我保護之間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guān)的兩個概念,其實是相通的`。我這里所說的自我保護,并不是物理上的保護,而是精神的一種自我保護。在一個人受到攻擊時,這里當(dāng)然也包括精神的打擊,通常情況下,大腦都會給出一個應(yīng)對的信號。在我所讀到的盧梭的懺悔錄中,他即使用文章給予了攻擊他的人以反擊。
在這里,既可以是認為是在他的角度對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認為是他對于攻擊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認為他已經(jīng)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辯解的成分。這能不能叫做虛榮呢?虛榮心是一種表面上追求榮耀、光彩的心理。在這里,我想這個判定的界線是模糊的,所以應(yīng)該是既是又不是吧……
《懺悔錄》讀后感 篇2
我從不打算也不愿意看一本很厚的書,即便這個作者或者主人公多么吸引我興趣。我買了很多書,一直都堆在書架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就被我棄置一旁,獨自安靜的呼吸著,并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然而某天周末,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閑著無事,重新站在書架前,迫于一些奇怪的念頭,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歡的書,這其中就有一本盧梭的《懺悔錄》。
我最喜歡盧梭的原因,莫過于他敢用坦率的風(fēng)格寫自傳,從不刻意隱瞞或回避自己身上的惡跟缺點。在他的思想里,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向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他顯然并不把坦露自己的缺點過錯視為折磨,他深信這一個創(chuàng)舉將會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我們從新審視自己,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從而改變自己,是自己更加優(yōu)秀。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余,我想如果我們不結(jié)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秘密來理解盧梭那種敢于承認的勇氣,是決不會看懂的。有人批評盧梭是一個極其神經(jīng)質(zhì)的人,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是一個思想不切實際的、糊涂的思想家。但就是這樣一個神經(jīng)質(zhì)的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和所閃現(xiàn)思想火花,卻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它讓我想起了許多過去已經(jīng)忘卻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話:可能當(dāng)時我們并不會為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們會說服自己的良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終將會讓我們的內(nèi)心飽受煎熬。也許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罪惡,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溫暖,我想這個世界就會充滿陽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歲月中最為重要的東西是什么,那就從這本摻合著心酸的書開始吧。
《懺悔錄》讀后感 篇3
“因此你一言而萬物資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語創(chuàng)造萬有”。
這言語不是一響即逝的言語。因為如果上帝真的一個字一個字地說,聲音必須通過某種“物”進行傳遞,但上帝還沒有造物怎么會有“物”呢?說明上帝的言語不是一響即逝的。
上帝的言語是“永永不寂的言語,常自表達一切,無起無訖,無先無后,永久而同時表達一切,否則便有時間,有變化,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不朽不滅”。
也就是說,上帝創(chuàng)造的是靜態(tài)的永恒,一切都已經(jīng)被規(guī)定好了。而人類只能感受到流動的時間,我們感受到的'過去是“過去的現(xiàn)在”,將來是“將來的現(xiàn)實”,畢竟過去已經(jīng)過去,不復(fù)存在;將來還沒到來,也不存在。只有通過此時此刻的“注意”,過去和將來才得以存在。
時間不能通過物體的運動來衡量,因為圣經(jīng)記載有人祝禱太陽停止,使戰(zhàn)爭勝利結(jié)束,太陽果然靜止不懂,但時間仍在過去,戰(zhàn)爭在他所需要的時間中進行而結(jié)束。
可是時間確實是一種延展,這種延展究竟怎么度量呢?比如念一句詩,有長短相間八個音,每一個長音比短音的時間多一倍。度量的不是已經(jīng)不存在的字音本身,而是固定在記憶中的印象。
“我的心靈啊,我是在你里面度量時間…我度量時間的時候,是在度量印象。”人的思想工作有三個階段,即期望、注意和記憶。所期望的東西通過注意進入記憶,現(xiàn)在,我的歲月消耗在呻吟之中。主,我的安慰,我的慈父,你是永恒的。而我卻消磨在莫名其妙的時間之中:我的思想、我心靈的藏府為煩囂的動蕩所撕裂,直至一天為你的愛火所洗煉,我整個將投入你懷抱之中。
所以圣奧古斯丁崇拜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不變的永恒,它是所有人的先知,它能氣定神閑。而人類是短視的,永遠為看不清的將來煩擾,所以人類要向上帝祈求,要臣服于更高級的上帝。
《懺悔錄》讀后感 篇4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作者傾其思想,坦露著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帶著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nèi)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chǎn)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后,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這位身為宮廷鐘表匠的父親,不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特別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后輪流閱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huán)境,以至于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父親以讀書為游戲打發(fā)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fā)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guān)愛,盧梭自小性情溫和,很逗大人喜歡。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jié),感受他成長中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現(xiàn)在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yǎng)和經(jīng)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wěn)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并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于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jié)了婚,婚姻并不美滿。風(fēng)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懺悔錄》是我接觸過的最勇敢、最真誠、最“暴露隱私”的書。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沖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茍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懺悔錄》讀后感 篇5
本來,追求學(xué)問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奧古斯汀在上述人生歷史中形成的學(xué)問觀念卻對他認識基督帶來了障礙偏差。這些偏差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雖然奧古斯汀一直沒有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但是,學(xué)問帶來的既得利益使他常常無法擺脫世俗幸福的引誘,并把其當(dāng)作生活的目標(biāo),從而怠慢了對真理的追求。他自己承認∶大約十二年,我始終留連希冀於世俗的幸福,不致力於覓取另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不要說求而得之,即使僅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勝於獲得任何寶藏......
第二,對學(xué)問的喜愛以及由學(xué)問帶來的滿足使奧古斯汀有意無意地把他喜歡的學(xué)問和學(xué)者抬到最高的高度,而使他失去了盡早接近耶穌和圣經(jīng)的機會。他承認自己對圣經(jīng)的一度蔑視,他以為“圣經(jīng)這本書和西塞羅的典雅文筆相較,真是瞠乎其後!贬醽,他才醒悟,圣經(jīng)正是真理的最高昭示。
第三,奧古斯汀掌握了高深的學(xué)問和理性思維的方法後,自然比一般人更能分析社會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從而使他誤以為通過理性分析就可以拿到取得絕對真理的鑰匙。「因信稱義」的門被他關(guān)上了。他說∶“我靈魂的病,本來只能靠信仰來治療的'。”但他卻拒絕了。
說到底,奧古斯汀對理性、學(xué)問的崇拜就是對自己的崇拜。他在批判自己曾經(jīng)一度迷戀過的摩尼教時說∶“有人以意志的兩面性為藉口,主張我們有兩個靈魂,一善一惡,同時并存。他們不愿在主里面,而想在自己身內(nèi)成為光明,以為靈魂的本體既是神的本體,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黑暗,他們由於這種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離更遠了!
正因為奧古斯汀一直執(zhí)著以知識和理性來尋求終極真理,所以當(dāng)他聽到蓬底希那講了《神貧者》的故事後,大受震驚,對好友阿利比烏斯發(fā)生了這樣的喊叫∶“我們等待什麼呢?你沒聽到嗎?那些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起來攫取了天堂,我們呢?我們帶著滿腹學(xué)問,卻毫無心肝,在血肉中打滾!边@個喊叫,既叫出了理性學(xué)問在尋求終極真理方面的蒼白無力,也叫出了奧古斯汀對理性崇拜、學(xué)問崇拜的覺醒。
《懺悔錄》讀后感 篇6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說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痹诘谝徽碌囊婚_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nèi)心,也了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于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jīng)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xué)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于雙發(fā)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回應(yīng)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fā)展到古代晚期,呈現(xiàn)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于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shù)和魔法以求實現(xiàn)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xué)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xué)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后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于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yīng)于時間中的現(xiàn)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dǎo)致驕傲的原罪的!渡系壑恰穼诺渌枷氲娜颗,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dāng)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著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xiàn)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讀后感 篇7
書名懺悔錄,盧梭在懺悔什么呢?少年時代的偷竊?誣陷一位女子?兩次改換宗教?到處留情?遺棄五個孩子?從人性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什么不可饒恕的罪過。實際上,盧梭是借懺悔之名,行控訴之實,他在替當(dāng)時的社會懺悔。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盧梭對自身遭遇不公的強烈憤慨,對所謂上流社會、名流階層的虛偽、陰暗極為鄙視。他的潛臺詞似乎是,該懺悔的是你們,看看這幫偽君子!
盧梭一生命運多舛,遭遇令人唏噓。自小體弱多病,家境貧寒,更兼幼年喪母,少年漂泊,從此居無定所,寄人籬下。即便中年成名以后,得到權(quán)勢人物照顧,也不過是所寄的籬“高級”一點而已。他向往寧靜的.、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可始終未能如意,每次好不容易找到滿意的居所,沒多久命運必定讓他搬走,一生竟未曾有過自己真正的居所。期間多次被驅(qū)逐,在恐懼中倉皇出走。然而就是在這種境遇里,盧梭通過勤奮自學(xué),加以天分發(fā)揮,居然在音樂、文學(xué)、哲學(xué)、教育等領(lǐng)域均取得可觀成就,死后還被法國人請進先賢祠。以此稱之為天才也不為過。
盧梭成就的取得,與他豐富癲狂的想象力、敏銳細膩的情感、注重內(nèi)心忽視外界不無關(guān)系。他的情感沖動,使他的文字充滿激情;他的赤子之心,使他的思想有了深度;他的高度自我,使他的哲學(xué)見前人所未見。但是,也正是這些特質(zhì),讓盧梭難以處理好與他人的關(guān)系。他情商不高,人情世故一概不講究,疑心病重,甚至有迫害妄想癥嫌疑。他是純真坦誠的,所以他希望別人也同樣純真坦誠。這讓他難以忍受人性中的弱點,可俗世間誰又沒有弱點呢?朋友們漸漸疏遠他,支持他的人轉(zhuǎn)而冷落他,有的甚至與他反目成仇,不得不說,這樣的結(jié)果盧梭本人得承擔(dān)很大一部分責(zé)任。
《懺悔錄》篇幅較長,盧梭把五十年的經(jīng)歷盡情鋪展。通過盧梭的鋪展,我們可以了解法國大革命前期的歐洲社會風(fēng)貌;蛟S是為了交待清楚前因后果,盧梭事無巨細都寫進了書里,造成部分章節(jié)的瑣碎;心理描寫和感情宣泄很多,讓人感覺有絮叨之嫌。盧梭思想的深刻,在書中多有體現(xiàn),金句不斷出現(xiàn),既發(fā)人深省,也提供了閱讀快感。
《懺悔錄》讀后感 篇8
一年前,看這本書。開始從盧梭自己的眼里認識他。
年幼的他是家里的寵兒,是與父親沉浸在書海里的可愛孩子。他善良,會保護挨打的哥哥,他純真也愛生命,會努力地去為他與朋友的小樹苗爭取水源,為這個微小的生命爭取生存的機會……
漸漸地長大……學(xué)徒的生活,漂泊的'日子,無盡的貶斥……朝他走來。
或許收獲了愛情,與“母親”那最純凈的感情,得到了泰蕾茨最無私而長久的陪伴……但,這個永遠也入不了“上流”社會的高傲靈魂,始終學(xué)不會卑躬屈膝,學(xué)不會左右逢源,更看不起那些貴族們不可一世的嘴臉……
他有天生的羞怯與內(nèi)斂,童年的生活又讓他與淳樸自然無法分割。(我想在他幾度的被迫歸隱中必定也收獲了那一份心靈的寧靜。)親眼目睹了那個貧苦的底層人們的生活,青年時卻總受到這些不名一文(有點小夸張)的人們的照顧與關(guān)懷。他,便擔(dān)起了為人民申訴的責(zé)任,他,想要改變那個不公的社會,所以他發(fā)出了對社會的控訴!我想那充滿苦難但思想集成的日子,是他最充實最滿足的。
那時的他是最自由的。恣意徜徉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
他愛與親近的人吐露他的奇思妙想,卻也引來嫉妒……而后被坑害
看著這本書,不知為何并不認為是他本人的“懺悔”,卻是讀者的懺悔之旅。它讓人去審視自己是否失去了童真、純凈、善良、勇敢與正直,去審視自己是否已失去了自己曾經(jīng)堅守的東西,去看看自己不知什么時候?qū)W到的妒忌,看看自己惹上的惰性,看看自己貪婪無盡的欲望,看看自己已然失去的信仰……
正如那般,每一個人都有缺點,都有往陰暗發(fā)展的傾向,但我堅信,品德高尚、意志堅定的人,會在善惡抉擇的瞬間,懸崖勒馬,讓自己留住那寶貴的正直與善良。
在此,我也為我曾有過的不善之舉,發(fā)出最虔誠的懺悔。不求諒解。
【《懺悔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秋微:創(chuàng)業(yè)懺悔錄07-20
《懺悔錄》讀后感12-21
《懺悔錄》讀后感09-09
懺悔錄盧梭讀后感04-04
《懺悔錄》讀后感優(yōu)秀11-05
懺悔錄讀后感精彩02-05
《懺悔錄》讀后感12篇02-01
懺悔錄讀后感8篇04-14
讀《 懺悔錄》有感04-02
《懺悔錄》讀書心得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