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圍繞哲學家與青年人的辯論與對話展開,深入淺出,余味繞梁。它沒有小說那樣華麗與曲折,但卻給人無比的力量,讓人深刻的反思與啟發(fā)。以下分享觸動我的幾點:
一、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于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問題并不僅僅于此。因為問題不在于過去或者外部環(huán)境,而在于現在,在于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采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xù)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潛意識里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狀意味著打破現有的條件或規(guī)則,意味著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zhàn)的不斷產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huán)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后者。歸根結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二、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因為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以超越別人為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
三、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區(qū)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并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說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么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yè),作為家長的你會怎么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么怎么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fā),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么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并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果。
四、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么做呢?是否會時?磩e人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為是一種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系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