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国产第2页,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精品伊人久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時間:2022-11-02 18:47:10 成語 我要投稿

關于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用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

  指鹿為馬

  【釋義】比喻故意顛倒黑白。

  【語出】《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人物】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沙写蟪加姓l認可他卻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卻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2

  畫龍點睛

  【釋義】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

  【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鼻?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人物】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xiàn)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fā)現(xiàn)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贝蠹也恍,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3

  入木三分

  【釋義】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

  【語出】唐代張懷瓘《書斷》:“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jīng)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F(xiàn)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jīng)》等。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4

  諱疾忌醫(yī)

  【釋義】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yī)生,不愿醫(y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愿改正。

  【語出】宋代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勸);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人物】名醫(y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侯:“你有病了,現(xiàn)在病還在皮膚里,若不趕快醫(y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jīng)轉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y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负钊耘f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里,肌肉里,腸胃里,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yī)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還有什么辦法呢?現(xiàn)在桓侯的病已經(jīng)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yī)治了!被负畈痪貌∈帕。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5

  秋毫無犯(岑彭)

  [釋義] 秋毫:動物秋后新?lián)Q的絨毛。比喻十分纖細之物。形容軍紀嚴明;對百姓無絲毫侵犯;也形容為人清正廉潔。

  [語出]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劉邦)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 毫;不能寫作“豪”。

  [近義] 雞犬不驚 道不拾遺

  [反義] 胡作非為 無惡不作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子弟兵紀律嚴明;~;受到群眾的熱情支援。

  (2)解放軍一路上~;深得人心。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6

  望梅止渴(曹操)

  [釋義]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無法實現(xiàn);用空想安慰自己。

  [語出] 元?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寫作“喝”。

  [近義] 畫餅充饑 [反義] 名副其實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 ~和“畫餅充饑”;都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赏ㄓ谩5硎究盏、空想;沒有實際行動;而“畫餅充饑”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畫餅的行為。

  [例句] 如果不潛心鉆研;一心只想走捷徑;恐怕是~;無濟于事的。

  [成語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牵巯聨兹f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彼戳丝辞斑叺臉淞,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7

  鞠躬盡瘁(諸葛亮)

  [釋義]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語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近義] 鞠躬盡力

  [成語故事]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jù)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xiàn)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諸葛亮繼續(xù)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xiāng)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lián)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墒沁@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fā)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xiàn)的忠貞氣節(jié),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后出師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8

  約法三章(劉邦)

  [釋義] 約:商議確定;法:法律。訂立法律三條。原指訂立法律;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大家監(jiān)督遵守。

  [語出] 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正音] 約;不能讀作“yāo”。

  [用法] 一般作謂語、賓語。

  [例句] 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校長與全校師生~;作業(yè)當天完成;不上第七節(jié)課;節(jié)假日不補課。

  [成語故事]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于楚懷王的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于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像西路和北路出發(fā)。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么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后,顯現(xiàn)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里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 —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么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币虼,劉邦很順利地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9

  請君入甕(周興)

  [釋義] 君:人的尊稱;甕:陶制的大壇子。一種口小腹大的大壇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對付她自己。

  [語出] 《新唐書?周興傳》:“初;興未知被告;方對俊臣食?〕荚唬'囚多不服;奈何?’興曰:'易耳;內之大甕;熾炭周之;何事不承!〕荚唬'善。’命取大甕且熾火。徐謂興曰:'有詔按君;請嘗之!d駭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 甕;不能讀作“wēnɡ”。 [辨形] 君;不能寫作“軍”。 [近義] 以毒攻毒 以牙還牙

  [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一般作謂語、定語。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成語故事]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zhèn)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容竟是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xiàn)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0

  舉一反三(孔子)

  [釋義]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相似的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語出]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辨形] 反;不能寫作“返”。

  [近義] 融會貫通 觸類旁通

  [反義] 囫圇吞棗 不求甚解 淺嘗輒止

  [用法] 用作褒義。常跟“觸類旁通”連用。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lián)合式。

  [辨析] ~和“觸類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類推懂得同類的其他事物;有時可連用。但~偏重在“反三”;指從懂得一點;類推而知其他;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類;“觸類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對同類事物融會貫通。

  [例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們就能~;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來。

  [英譯] From one sample you may judge of the whole。

  [成語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1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釋義] 蕭何定下的政策規(guī)章制度;曹參全盤繼承。借指后人沿襲前人遺制。蕭:蕭何;西漢初年丞相;規(guī):規(guī)矩;規(guī)章;曹:曹參;蕭何死后;繼任丞相;隨:跟隨;沿襲。

  [語出] 漢?揚雄《解嘲》:“夫蕭規(guī)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X!

  [正音] 隨;不能讀作“shuí”。

  [辨形] 隨;不能寫作“誰”。

  [近義] 因循守舊 固步自封 一如既往

  [反義] 興利除弊 破舊立新

  [用法] 比喻后人完全比照前代的成規(guī)辦理事務。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固然省事;另辟蹊徑卻另有一番樂趣。

  (2)社會的發(fā)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種~的態(tài)度是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的。

  [成語故事]

  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莸圩笙胗蚁肟偢械叫睦餂]底,有些著急。

  有一天,惠帝就對在朝廷擔任中大夫的曹窯(曹參的兒子)說:“你休假回家時,碰到機會就順便試著問問你父親,你就說:'高祖剛死不久,現(xiàn)在的皇上又年輕,還沒有治理朝政的經(jīng)驗,正要丞相多加輔佐,共同來把國事處理好?墒乾F(xiàn)在您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喝酒閑聊,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這樣長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你問完后,看你父親怎么回答,回來后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別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辈芨G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閑談,并規(guī)勸了曹參一番。曹參聽了他兒子的話后,大發(fā)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么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币贿吜R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后,垂頭喪氣的回到宮中,并向漢惠帝大訴委曲;莸勐犃撕缶透痈械侥涿盍,不知道曹參為什么會發(fā)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么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guī)勸你的!辈軈⒙犃嘶莸鄣脑捄,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斷叩頭謝罪。漢惠帝叫他起來后,又說:“你有什么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回答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么先帝與蕭相國在統(tǒng)一天下以后,陸續(xù)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zhí)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guī)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xiàn)在陛下是繼承守業(yè),而不是在創(chuàng)業(yè),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愿,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jīng)制定并執(zhí)行過的法令規(guī)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zhí)行。我現(xiàn)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后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guī)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后,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笔贩Q“蕭規(guī)曹隨”。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2

  八斗之才(曹植)

  [釋義] 八斗: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語出] 清?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二四》:“乃歸來及一月;竟溘然長逝;年僅逾弱冠耳。懷八斗之才;飲萬斛之恨。”

  [正音] 斗;不能讀作“dòu”。

  [辨形] 才;不能寫作“財”。

  [近義] 才高八斗 文江學海

  [反義] 胸無點墨 繡 花枕頭

  [用法] 贊頌文人富有才學的用語。一般作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李白雖有~;在唐王朝也很難一展抱負。

  [英譯] full of literary talent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3

  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釋義] 案:有腳的托盤。漢代的梁鴻、孟光是一對恩愛夫妻;孟光在給梁鴻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舉得與眉毛一樣高;以示對梁鴻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語出] 《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正音] 舉;不能讀作“jù”。 [辨形] 案;不能寫作“安”。

  [近義] 心心相印 相敬如賓夫唱婦隨 [反義] 琴瑟不調

  [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這一對伉儷可以說是志同道合;~;相敬如賓。

  [成語故事]

  東漢人梁鴻,字伯鸞,原籍平陵(今陜西咸陽市西北),年輕時家里很窮,由于刻苦好學,后來很有學問。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勞動,過著儉樸而愉快的生活。

  梁鴻的妻子,是和他同縣孟家的女兒,名叫孟光,生得皮膚黝黑,體態(tài)粗壯,喜愛勞動,沒有小姐的習氣。據(jù)說,孟家當初為這個女兒選對象,很費了一些周折。三十歲了還沒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爺嫌她模樣兒不夠嬌,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爺?shù)囊桓眿赡。她自己提出要嫁個象梁鴻那樣的男子。她父母沒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鴻說親。梁鴻也聽說過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剛嫁到梁鴻家里的時候,作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鴻一連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發(fā)髻,拔去首飾,換上布衣布裙,開始勤勞操作。梁鴻大喜,說道:“好啊,這才是我梁鴻的妻子呢!”

  據(jù)《后漢書?梁鴻傳》載,梁鴻和孟光婚后,隱居在灞陵(今陜西長安縣東)的深山里。后來,遷居吳地(今江蘇蘇州)。兩人共同勞動,互助互愛,彼此又極有禮貌,真所謂相敬如賓。據(jù)說,梁鴻每天勞動完畢,回到家里,孟光總是把飯和菜都準備好了,擺在托盤里,雙手捧著,舉得齊自己的眉毛那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鴻面前去,梁鴻也就高高興興地接過來,于是兩人就愉快地吃起來。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4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釋義] 形容刻苦學習。

  [語出]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近義] 懸頭刺股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定語;形容刻苦學習

  [例句]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后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fā)憤讀書學習。

  “懸梁”的故事見于《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jīng)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于《戰(zhàn)國策?卷三秦一》: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丶液,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5

  沆瀣一氣(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 沆瀣:夜間的水氣。這里指唐僖宗時;擔任主考官的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開玩笑;將他倆的單名連起來是“沆瀣”兩字。指“沆”、“瀣”兩人連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語出]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正音] 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 沆;不能寫作“沉”;氣;不能寫作“起”。

  [近義] 狼狽為奸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肝膽相照 精成團結

  [用法] 含貶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偽軍~;鎮(zhèn)壓抗日英雄。

  (2)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弧;到處惹是生非。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jīng)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jīng)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fā)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fā)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fā)榜后,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于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6

  江郎才盡(江淹)

  [釋義]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衰;才:才華;盡:完。江淹的文思已經(jīng)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氣用完了。

  [語出] 南北朝?鐘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吞綉阎;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后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正音] 郎;不能讀作“l(fā)ǎnɡ”。

  [辨形] 郎;不能寫作“朗”。

  [近義] 黔驢技窮

  [反義] 出類拔萃 初露鋒芒

  [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凡文學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進步;可用此語形容。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果戈理《死魂靈》第二部最終沒能寫成;并非~;而是由于他遠離了俄國社會生活。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里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里已經(jīng)很多年了,現(xiàn)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苯兔嗣牙,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于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jīng)用盡了。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7

  鐵杵成針(李白)

  [釋義]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語出]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

  [正音] 杵;不能讀作“wǔ”。 [辨形] 杵;不能寫作“許”。

  [近義] 持之以恒 [反義] 半途而廢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并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8

  桃李滿天下(狄仁杰)

  [釋義] 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的學生。

  [語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辨形] 李;不能寫作“里”。 [近義] 遍布天涯

  [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歌頌教師或學校。一般作謂語。 [結構] 復句式。

  [例句] (1)張老師在教育戰(zhàn)線上奮斗了大半輩子;如今早已是~了。

  (2)趙老師辛勤教學三十年;~。

  [英譯]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成語故事]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杰,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采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并讓狄仁杰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shù)十人,這些人后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杰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钡胰式苷f:“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歲的狄仁杰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么這么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19

  曲高和寡(宋玉)

  [釋義] 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著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F(xiàn)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語出] 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正音] 曲;不能讀作“qū”;和;不能讀作“hé”。

  [辨形] 和;不能寫作“合”。

  [近義] 陽春白雪

  [反義] 下里巴人

  [用法] 多含諷刺意味。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聯(lián)合式。

  [例句] (1)通俗讀物就應該寫通俗些;否則~;看的人就不會多。

  (2)老教授這部力作很有學術價值;但~;買的人很少。

  [成語故事]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么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喂,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后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著唱的人更少,只有幾個人了!闭f到這里,宋玉對楚王說:“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zhèn)サ乃枷牒捅憩F(xiàn),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了,說:“哦!我明白了!”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20

  鑿壁偷光(匡衡)

  [釋義] 在墻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語出] 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正音] 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 囊螢映雪 穿壁引光

  [用法] 用作褒義。專用于學習上。一般作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古人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成語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21

  刮目相看(呂蒙)

  [釋義]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 宋?楊萬里《送鄉(xiāng)僧德璘監(jiān)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刮;不能寫作“亂”。

  [近義] 另眼相看另眼相待 [反義] 視同一律

  [用法] 多用于別人已有了顯著的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著看某種事情的發(fā)展。

  [例句] (1)小明近幾年來進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紅變得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對她~的人不在少數(shù)。

  [成語故事]

  呂蒙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靠姐夫接濟,沒有機會讀書,后來跟著姐夫打帳很勇敢,最終得到了孫權的賞識。目不識丁的他以為憑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是國家的棟梁,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xiàn)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時間讀書啊,哈哈! 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么多書還嫌不夠用,現(xiàn)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xiàn)在曹操這么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 從這時候開始,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 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為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xiàn)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 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著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22

  圍魏救趙(孫臏)

  [釋義] 指攻擊敵人后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zhàn)術。魏、趙:戰(zhàn)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于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zhàn)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xiàn)在魏國精銳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jù)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zhàn)地區(qū)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zhàn)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 篇23

  一諾千金(季布)

  [釋義] 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shù);極有信用。

  [語出] 《史記?季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正音] 諾;不能讀作“ruò”。 [辨形] 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 言而有信 [反義] 言而無信

  [用法] 常與“出言不茍”連用。一般作謂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斷;~。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

  “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樣的話,您怎么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歷史人物故事的成語】相關文章:

描寫歷史人物的成語03-02

葉公好龍成語的故事01-10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1-10

經(jīng)典成語小故事01-10

歷史故事成語02-17

成語故事05-14

歷史故事的成語02-11

成語故事精選02-13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