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歷史故事成語
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的相關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
超群絕倫
關羽,字云長,是劉備的重要將領。
劉備當平原國相后,關羽和張飛分頭率領他的隊伍。他們?nèi)送粡埓,情如兄弟;在大庭廣眾之下,關羽和張飛總是侍立在劉備身旁。
劉備跟隨劉表后,關羽跟著依附。
后來,劉備率部南下,準備渡過長江。另外派關羽率領幾百戰(zhàn)船,與他在江陵會合。
曹操急追劉備,到達當陽(地名,位于兮湖北省中部),劉備向東北直奔,正好遇上關羽的船隊。不久,孫權(quán)派軍兵幫助劉備抗擊曹操,曹操率軍退去。
劉備南下收復了東南四個郡,于是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長江北岸。
后來,關羽聽說馬超前來歸降劉備,因他過去不認識馬超,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人品和才能可以同誰相比。
諸葛亮對關羽了解,知道他護短,不服氣居于別人之下,便寫信回答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是一代豪杰,如漢初大將鯨市、彭城一類人物,可與張飛并駕齊驅(qū)。但是,不能與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美髯公相比。"
這個故事史料記載如下:"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qū)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便是成語"超群絕倫"的由來。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
驚弓之鳥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只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于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么,我猜測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么知道這只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xù)對魏王說:"這只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3
斷章取義
春秋后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伙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wèi)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后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托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托,后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fā)現(xiàn),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quán)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于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quán)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后,齊國的朝政大權(quán)全落入了慶封手里。后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jù)哥哥盧蒲癸的囑托,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wèi)。盧蒲癸本來是衛(wèi)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后,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wèi)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wèi)。從此,兩人私下聯(lián)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fā)現(xiàn)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干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么能與你商量呢?但經(jīng)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后,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并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后,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余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后,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后被殺。事后,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會和同宗的慶氏聯(lián)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么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jīng)》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jié),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4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fā)誓消滅越國。三年后,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zhàn)后,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于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后與范蠡入?yún)菫榕榕旰,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氐皆絿墓篡`,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于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zhàn)。勾踐創(chuàng)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fā)憤強國,創(chuàng)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5
戰(zhàn)國時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 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 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 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代: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代:
一飯千金(韓 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 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 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 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 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 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 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時期: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 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 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 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P 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 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代: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 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 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宋代:
精忠報國(岳 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6
臥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jīng)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zhàn),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yǎng)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jīng)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于《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7
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醫(y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cè)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醫(y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xiàn)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8
詞目 投桃報李
發(fā)音 tóu táo bào lǐ
【出處】《詩經(jīng)·大雅·抑》。
【釋義】投:投入,送給;報:回贈,得到。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贈。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友誼深厚。暗含投入少、回贈多之意。
【歷史典故】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周幽王,衛(wèi)武公帶兵勤王。周平王東遷之后,任命衛(wèi)武公為周王朝的卿士。當時王室衰微,社會矛盾尖銳。衛(wèi)武公就寫了一首詩來勸告周王朝的貴族們要修德、守禮。其中第八章說:“辟爾為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于儀。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币馑际钦f:修明您的德行,使之盡善盡美。好好審視您的儀態(tài)舉止,不失去威儀禮貌。沒有過失也沒有殘害,少有不為人所仿效的。有人贈我桃子,我回送他李子。后遂以“投桃報李”指禮尚往來,相互贈答。
【成長心語】
禮物是傳達感情的橋梁。禮物可表示送禮人特有的心意:或感謝、或祝賀、或尊重、或友情。人情往來中,最好的禮物是那些根據(jù)對方興趣愛好選擇的、富有價值而耐人尋味的禮品。所以,我們選擇的禮物必須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并使受禮者覺得禮物非同尋常,倍感珍貴,以達到增強情誼的目的?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敝岸Y”之后,即懂得進退之道、處世之略,使你在人生奮斗的旅途上減少嚴重的傷害,得到較多的幫助,所以說,禮雖不大,用途不小。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9
“侃侃而談”這則成語的侃侃是剛直而從容的樣子。比喻說話時,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的樣子。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口口(口口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
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中,大夫是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其中又分為兩等,最高一級稱為卿,即上大夫,其余稱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但他在當時的地位僅相當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并提出“仁”的執(zhí)行要以“禮”為規(guī)范,極力維護貴族等級秩序,所以他是一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在家鄉(xiāng),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平時,在家鄉(xiāng)與鄉(xiāng)親們談話,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辭令的樣子;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卻十分善言,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在朝廷上,當國君不在場時,與下大夫說話,他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說話,他和顏悅色,十分謙恭;如果國君臨朝,在國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應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從現(xiàn)在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0
“口若懸河”這則成語的懸河是瀑布。講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也比喻十分健談。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郭象傳》,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他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xiàn)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
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了深刻的理解。當時,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謝絕,每天只是埋頭研究學問,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活得充實自在。
但是,又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廷中做了黃門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歡發(fā)表自已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于說話,且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侯。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1
春秋時代,楚國大夫伍舉和蔡國大夫聲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舉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說:申公畏罪潛逃,是其女婿伍舉送他走的。伍舉聽說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鄰近的鄭國去,還準備從鄭國逃到晉國去。在鄭國都城外,伍舉恰好遇上途經(jīng)鄭國的好友聲子。好友相遇,非常高興,由于郊外,兩人便鋪荊樹條在地上當墊子,坐在上面一邊吃一邊談起過去的事情。后來聲子和楚國的令尹談起伍舉蒙受的不白之冤,為伍舉恢復了名譽和爵位。
現(xiàn)在用這個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禮節(jié)而暢敘舊情。
班荊道故的材料
【注音】bān jīng dào gù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與食,而言復故!倍蓬A注:“班:布也。”
【解釋】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后的情況。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指好友相逢。
【近義詞】班荊道舊
【年代】古代
【例句】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竟使一位藝術(shù)殉道者在冥冥里忽聞天籟,于混沌中頓悟禪機。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2
四面楚歌
故事: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3
居安思危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
春秋時期,鄭國發(fā)兵侵擾宋國,引起魯、晉、曹、衛(wèi)、滕、小鄰、鄰、營、齊、薛、祀等一十一個國家不滿,這些國家派出了部隊,圍住鄭國的都城,強迫鄭國停止攻打宋國。鄭國害怕了,就與宋國及這十一個國家訂立了和好盟約。
鄭國與楚國原先邦交很和睦。楚國在當時被中原國家(包括十一個國家)認為是野蠻之地,都不肯與它有任何往來。楚國見鄭國與這些國家和好了,就向秦國借兵攻打鄭國。鄭國又對楚國表示臣服。鄭國既和中原十二個國家簽有和好條約,現(xiàn)今又臣服楚國,在這些國家來看,就是背棄盟約的行為。于是,這十見個國家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首先請求最強盛的晉國允許講和,一晉國應允了他的請求,并且轉(zhuǎn)告其他國家也這樣做了。
鄭國為了感謝晉國的支持與幫助,贈給晉國許多樂器、兵車、歌女和樂師。晉國君主將歌女的一半分送給他的功臣魏絳。魏絳不肯接受,說:“現(xiàn)在您可以團結(jié)與統(tǒng)率很多國家,這是您的能耐,也是另外幾個人的功勞;我并沒有什么貢獻。不過,我很樂意您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能夠想到國家將來的許多事情!犎苏f:‘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僅用這個道理來規(guī)勸您。”意思是說,在享受快樂、安逸的時候,應當想到一些不利與困難的情況。能夠這樣,做事才會先有預備,也才可以避免失敗及災禍的到來。我用此來勸說您。
后來人們就把“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用來自勉,不要放松警戒。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4
1、成語拼音:
tuī xīn zhì fù
2、成語解釋: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3、典故出處:
《后漢書·光武帝本紀》:“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4、成語故事:
西漢未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群雄討莽。公元23年初,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在這些戰(zhàn)斗中,劉秀屢立戰(zhàn)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同時,劉秀與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陽河流城征戰(zhàn)多年。打了不少勝仗。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民起義軍于鄔(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帥為列候。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擔心劉秀是否出于真意。
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后,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撫之計,下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tǒng)領其原來的兵馬,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這樣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了,只聽他們經(jīng)常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已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么?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薄逗鬂h書·光武皇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jù)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腹”成語,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5
[成語拼音] bó ér bù jīng
[成語解釋]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典故出處] 《后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成語故事
東漢著名的經(jīng)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于世。他的兒子鄭眾,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jīng)學著作。后來,鄭眾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jīng)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眾當官后,在公務之余給一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jīng)學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注。后來,終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后,和另一位經(jīng)學家賈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jīng)學家是馬融。他注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jīng)》,使古文經(jīng)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為經(jīng)書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著聽課,后面列一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后,也準備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眾的注本后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注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注了。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6
[成語拼音] chéng rén zhī wēi
[成語解釋] 乘人家危難的時候去威脅損害。
[典故出處] 《后漢書·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成語故事
東漢時,蓋勛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于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quán)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于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么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并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xiàn);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后,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guī)勸梁鵠說:“喂養(yǎng)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jīng)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yǎng)它又有什么用呢?”。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7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在宰相王安石手下當門生時,自恃敏慧,不夠虛心謹慎,因而被降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滿后回到京城,便去拜謁老師。恰逢王安石晝臥未醒,只得在書房等侯。蘇東坡見宰相的書桌上有一素箋,上有詩二句:“西風昨夜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彼d之所發(fā),不能自己,提筆在素箋上續(xù)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碧K東坡題詩后,便離去了。
午休后,王安石來到書房,看到蘇東坡寫下的詩句,惡其輕薄之性不改,便密奏天子,降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明知因續(xù)詩觸犯了王安石而貶官,但不得不前去謝恩。蘇東坡到大堂拜見宰相,王安石待以師生之禮。他對蘇東坡說:“子瞻左遷黃州,乃圣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蘇東坡趕忙回答說:“晚學生自知才力不及,豈敢怨老太師!”王安石笑道:“希你到了黃州,認真學習,以增長知識。”蘇東坡點頭,拜辭而去。
蘇東坡到黃州后將近一年,時當重九之后,連日大風,一日風息,他到后園賞菊,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目瞪口呆,半晌無語。這時他才醒悟道:“以前只說老師揭我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并沒有錯,倒是我錯了。我輩一定要牢記,切忌不可輕易笑人!”一年任期滿后,蘇東坡到京拜伏于地,向老師賠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乃奏過天子,復了蘇東坡翰林學士的官職。
后來人們引用“愛莫能助”表示雖對人同情,但無力幫助。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8
這個詞先出現(xiàn)在元代戲曲作家石君寶的作品《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剮皮割肉,綿里針剔髓挑筋! 到了清代,又有一個小說家西周生寫了一本《醒世姻緣傳》,里面提了一句“當日說知心,綿里藏針!
先來看第一個,大家很明顯都能看出來,這句話用了一個不講究格律的對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綿”是絞絲旁的,而不是木字旁的“棉”。為什么我要和大家強調(diào)這個差別呢?一是為了防止寫錯字,二是因為這個字是這個詞的一個關鍵。“棉”一般指的是棉花,在中國也不算太稀罕的東西;但“綿”指的是絲綿,在古代,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紡織材料,普通人家一般沒什么機會用上。
絲綿的質(zhì)地非常柔軟,而里面卻藏著一根細細的針,肯定會讓人很難察覺,容易受傷。而這樣一把小小的針還能夠剔髓挑筋,對應上面的那句“笑里刀剮皮割肉”,真是讓人毛骨悚然。
這個詞的第一個意思就是形容人外貿(mào)和善但是內(nèi)心卻非常惡毒。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第二個出處,能夠和知心這個詞對應,應該是一種還不錯的狀態(tài)。絲綿是柔軟的,而針是剛硬的,這里的意思就是指人柔中有剛,剛?cè)岵?/p>
這個詞的兩個意思,一個貶義一個褒義,非常矛盾,大家理解和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處理好上下文關系。
反義詞:色厲內(nèi)荏、心慈面軟
近義詞:不露鋒芒、笑里藏刀
成語造句
這個人在外總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樣子,實際上是綿里藏針。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19
【注音】shǒu kǒu rú píng
【典故】唐·道世《諸經(jīng)要集·擇交部·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引《摩詰經(jīng)》富鄭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語。 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
【釋義】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閉口不談,象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說話謹慎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相近詞】諱莫如深、秘而不宣
【相反詞】信口開河、口若懸河
【押韻詞】素不相能、割襟之盟、鵠峙鸞停、望云之情、如影隨形、日坐愁城、坐擁百城、鷹頭之蠅、百歲之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年代】古代
【燈謎】嘴嚴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年輕有為的富弼經(jīng)范仲淹的推薦,宋仁宗任命他為河陽判官,因他政績突出,后來升為宰相,他與王安石主張變法不合,就辭去宰相之職,回到故鄉(xiāng)隱居。他從不隨便表示自己的喜怒,辦事公正,主張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成語舉例】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五回
【成語造句】
◎ 還好,高豐文一改過去守口如瓶的習慣,豁然大度,有問必答。
◎ 但寫小說的人壞就壞在酷愛道聽途說,要是他們對什么都守口如瓶當然就寫不成小說。
◎ 舉報人對何力說:"你要守口如瓶呀,我冒著生命危險呢。⒑瘟χ朗玛P重大,親任專案組長,經(jīng)過調(diào)查核實,按法律程序?qū)⑼刀愓呤諏彛保疤,責令其補稅10萬余元。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0
【注音】hào zhěng yǐ xiá
【出處】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唬骸趾稳纾俊紝υ唬骸靡韵! 《左傳·成公十六年》
【解釋】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舊從容不迫。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既嚴整有序又從容不迫
【結(jié)構(gòu)】偏正式
【相近詞】從容不迫、鎮(zhèn)定自若
【相反詞】手忙腳亂、局促不安
【同韻詞】詰詘聱牙、眾人察察、攝官承乏、水石清華、大度豁達、樸素無華、不矜不伐、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富貴榮華、質(zhì)樸無華。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厲公派欒書率軍攻打鄭國,楚武王派子反率軍去迎戰(zhàn)晉軍。楚武王的眼睛被晉軍射傷。晉軍欒鍼對楚軍子重說晉軍打仗喜歡好整以暇,得先換使者敬酒,而不是倉皇應戰(zhàn)。楚軍與晉軍打了一天一夜還不見分曉。
【成語示例】在這種人心惶惶的時候,玨齋卻好整以暇,大有輕裘緩帶的氣象,只把軍隊移駐山海關。 清·曾樸《孽;ā返诙寤
【成語例句】
◎ 第三,我可以好整以暇地把"它"擠進袋子的一角,再把剩下的袋子翻過來,像脫襪子似地,將大袋子變成小袋子,再把袋口對準派蒂小姐的家門,請"它"自己飛進去。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1
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爸爸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惫篡`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蔽樽玉(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jīng)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部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fā)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都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并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里與農(nóng)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jīng)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zhuǎn)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zhàn)勝越國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jīng)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jīng)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部隊,屢戰(zhàn)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2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部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部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部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3
曾子殺彘(zhì)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妻子哄兒子說:“你先在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妻子就勸阻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痹诱f:“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現(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媽媽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媽媽了,這不是正確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4
三令五申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hé)閭(lǘ)。吳王看過之后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部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說也可以。于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2個宮姬為隊長,并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jǐ)。隊伍站好后,孫武命搬出鐵鉞(yuè)(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誡。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轉(zhuǎn)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fā)出向左轉(zhuǎn)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2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qū)O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后,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5
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1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便借著月光,鉆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
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1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jīng)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jīng)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6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wèi)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qū)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wěn)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爸爸——衛(wèi)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tǒng)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wèi)又是友好鄰邦!笔駴]等爸爸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wèi)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wèi)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7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墒窃跁x國和虢國之間隔著1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睍x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聽后,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qū)m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2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璧澜o晉國萬萬使不得!庇莨f:“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部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8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chǎn)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nèi)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chǎn)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xù)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29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龋过R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30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31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qiáo)夫站在岸邊,他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32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釋】: 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
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氣。
例如《楚辭·遠游》有“餐六氣而飲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氣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應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氣也。”《列仙列》描寫仙人陵陽子的神話故事也說:“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見“沆瀣”一詞,原來并不是什么貶詞,但是后來作為成語“沆瀣一氣”,就不是一句贊美的話了。這是從唐朝的一個故事開始的。
據(jù)說,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一經(jīng)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
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系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個故事,載宋人錢易編撰的《南部新書》。
所謂“座主”,即主考官?婆e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由于上述故事,后來“沆瀣一氣”就流傳而為成語,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jié)一起。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相關文章: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06-04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01-07
歷史故事的成語02-11
歷史故事成語02-17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01-07
來自寓言故事成語01-05
經(jīng)典的歷史成語故事02-14
歷史故事成語大全02-14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02-17